分享

他的光芒,张芝亦不能掩盖

 杨关桥 2015-04-12


导读:他博学多识,通经史、喜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他精工篆隶,妙创飞白书,他与草圣张芝同时代,却光芒熠熠毫不逊色。他是蔡邕,今天我们来了解他。


蔡邕(133年—192年),陈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 : 困境中的突围


公元192年,六十一岁的蔡邕死在东汉初平三年的监狱里。


令人扼腕长叹的是,这么一个被誉为“旷世奇才”的文学家、书法家竟以这样的方式死去,这是否就是他的宿命?一个封建士大夫的悲剧?


我久久凝视着蔡邕之名,也许冥冥之中注定了这样一个结局。据《说文解字》,邕,从川,从邑,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意即城邑为水围困也。谁也没有想到,一语成谶!


名字里有邕字的还有一个唐朝书法家李邕,也是一个侍才傲物的人,被奸相李林甫迫害致死。李白大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蔡邕的一生颇负传奇色彩。


上:命运多舛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史称“蔡中郎”。 蔡邕生于133年,正是东汉顺帝阳嘉二年。顺帝刘保是在宦官发动宫廷政变的情况下称帝的,时年11岁,卒时30岁。由此可见,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蔡邕生于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其一生命运多舛、跌宕起伏。


公元178年,汉灵帝设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令州郡推举征召诸生,或出任刺史、太守,或入为尚书、侍中,或甚尔封侯赐爵。但当时文人都瞧不起这些人,耻于交往。若何?因为鸿都门学中人人品不高,趋炎附势,“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以技艺作为谋取官爵的手段。因而时风妖娆,加之灾异频生,人人惊恐。灵帝问蔡邕:“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载怀恐惧。每访群公卿士,庶闻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尽心。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具对经术,以阜囊封上。”皇帝要他指陈时弊,上书密奏。


蔡邕随即具陈直述,“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他告诉皇帝,原因主要是妇人干政、宦官弄权,并弹劾太尉张颢、光禄勋伟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又举荐廷尉郭禧、光禄大夫桥玄、前太尉刘宠。蔡邕写得情真意切、忠心耿耿,“臣以愚赣,感激忘身,敢触忌讳”,但他仍然有一丝担忧,怕因泄密而遭报复。“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然而可惜的是,灵帝看罢,感慨系之,起身如厕时,“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这样,那些被其弹劾的权臣以莫须有的罪名谄害蔡邕。


蔡邕被投入洛阳监狱,判决认为,其以奉行公事之名泄一已私仇,“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判决上奏朝廷,中常侍吕强知道蔡邕根本无罪,因而上书请求宽恕,蔡邕也上奏辩白、指陈是非。灵帝下诏免死,但要让他和家人剃去头发、颈套铁圈、流放边远,不得遇大赦而解除。流放途中,阳球派人追杀蔡邕,但蔡邕义感天地,刺客居然被感动了,没有杀他。阳球又贿赂当地官员毒杀之,但该官员反将实情告知蔡邕,让其警惕,所以蔡邕又躲一劫。


最后,蔡邕被流放到了五原郡安阳县。


转机很快就来了。据史书记载,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及宥邕还本郡。看来,灵帝还是惜才的,蔡邕以其著述感动了灵帝,最终又被赦免返回原籍。其时,蔡邕自放逐到被赦免,历九个月。


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王智也是大有来头之人,本来很骄横,觉得大失其面,就破口骂,“徒敢轻我!”。蔡邕也算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拂衣而去。王智于是密告朝廷,说蔡邕心放怀怨,诽谤朝廷。蔡邕考虑到终究难以免祸,便逃亡他乡,隐居在吴郡、会稽一带,一待就是十二年。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


董卓是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的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董卓为人倒行逆施、残暴嗜杀,192年5月22日,被其亲信吕布所杀。董卓死前3年,正是其专擅朝政之时,他听说蔡邕之名,随召其入朝。蔡邕深知董卓恶名,称病推却。董卓大怒,“我有灭人族的权力,蔡邕再怎么高傲,也不过是转足之间的事”。遂急令征召。蔡邕没有办法,只好听从,官拜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后又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


其时,董卓大肆笼络人才,不管是否出于真心,但这感动了蔡邕。历史上,封建士大夫总是容易感动,“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而正是这份所谓的感动,演绎成了愚忠,埋下了灭顶之因。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看得很清楚:“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邕之应董卓召而历三台,此何时也?帝后弑,天子废,大臣诛夷,劫帝而迁,宗庙烧,陵寝废,人民骈死于原野,邕乃建议夺孝和以后四帝之庙号,举三代兴革之典礼于国危如线之日,从容而自炫其学术,何其愚也!”

所以,董卓被诛后,蔡邕在司徒王允手下任职,一日,在允座上,谈及董卓,“感其知遇,形于颜色”。谁知,王允也是一个正直加愚忠之士,“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遂死狱中。


死前,蔡邕上书表示谢罪,请求刺面砍脚,继续修完汉史。王允不同意,他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这说明,王允终究不放心蔡邕,担心他借修史之名,行篡史之实,担心他妖言惑众,为董卓正名。其时,许多大臣上书为蔡邕求情,马日磾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都认为蔡邕是个人才,但究竟未能挽回他的一条命。


但王允后悔了,而悔之晚矣。若何?时太尉马日磾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大意是,象蔡邕这样的人都死了,你王允还能长久么?


而邕既死,焉能复生?


下:大儒本色


蔡邕博通经史、天文、术数之学,善辞赋、精音律、工篆隶,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自古文人的最高理想是“学而优则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文人走上仕途成为士大夫后,往往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身不由已、荣辱由天了。而孔孟之道在他们头脑中埋下了难以自拔的种子,一生的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道德成了治国理政的法则,谁也挣脱不了。


蔡邕同样也不能。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语出《后汉书蔡邕列传》。大意是,蔡邕是个孝子,母亲病卧三年,一直服侍在侧,70多天都没有脱衣睡觉。母亲死后,就在墓旁搭个草棚住下,一举一动皆合礼数。


一个孝字,种下了愚忠之因。


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乃一代才女,其名隆于其父。其第一任大夫卫仲道,婚后不到一年就死了,婆家认为其克夫,蔡文姬愤而回家。后南匈奴入侵,掳走蔡文姬,后逼其嫁给匈奴左贤王,育两子。十二年后,曹操重金把其赎回,嫁给屯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离开匈奴的时候,写下了《胡笳十八拍》这一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蔡邕的悲剧延续到了女儿身上。


为官,蔡邕的一生身不由己,被政治力量推搡拉扯,他试图挣扎、远离,但究竟没有独善其身、死于蒙冤。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这是一代又一代封建士大夫的悲剧。在封建体制之下,他们难以破局。


但是,蔡邕还有他的音律、书法,以及自由游荡的思想。在颠沛流离中,他在隐秘而艰难的突围。


蔡邕通音律。“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这说明蔡邕的是个鼓琴高手。董卓擅权专政时,也常常于宴会之上,让蔡邕弹琴助兴。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蔡邕从烧柴的噼叭之声中就能分辩出是一块上好的木头,并做成了焦尾琴,可见其音律之功非同一般。


蔡邕死后,焦尾琴一直保存在皇家内库中。据传,齐明帝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一连弹了五天,并创作了《懊恼曲》献与明帝。后传至南唐、宋室。直到明朝,被昆山王逢年收藏,再后不知所踪。


蔡邕精于音律,还有一则故事。他早年在陈留时,其邻人宴请他。席间,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于是立即回家。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后来终于弄清楚了,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蔡邕从琴声中居然听出了杀机,真高手也。


蔡邕还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熹平7年(175年),灵帝诏诸儒以正五经文字,即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蔡邕用古文、篆、隶三体,书丹于石,镌刻于太学门外,这就是“熹平石经”。所书字体方平正直,中规入矩,极为有名,约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这对纠正穿凿附会,维护文字统一起到积极作用。后石碑毁,北宋以来屡有残石出土。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以四千银元从洛阳一古董商人处买来一小块原石,此石为《熹平石经》的一部分。


蔡邕本人擅书能文,但却轻视书画辞赋,若何?原来,他认为弘扬经义学问为大事,而视书画小技为小事,甚至不以为然,“君子故当志其大者”。其时宦官当道,尤其是鸿都门学之人,都是用书画之类的小技获取官名,所以,蔡邕贬损书画为小技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骨子里,他却是醉心于书道,并有书论流传于后。如《篆势》、《笔论》、《九势》等,尽管后两者有人怀疑是否出自蔡邕之手,但观其义,与蔡论思想若合一契。


《九势》曰: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尽矣。藏头护尾,力在字终,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里,蔡邕强调了文字的象形特征,文字以取法自然物象为本原,而阴阳之道乃万物为根本,阴阳的运动转换,在书法中表现为形势。接着,他揭示了笔势的生发规律,提出了笔画的起收疾涩、点画与点画之间的运动张力。


《书论》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其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这里,散,就是散其怀抱,意思是,作书时必须任情恣性,不能迫于事而书。其实,一个散字,已经越出具体的技法层面而上升为创作的精神要求了。庄子早就有言在先,他在《人间世》中就有散木、散人的说法,即要求人们超越尘世、无为无用。蔡邕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书法创作,必须超越世俗功利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可惜,除了熹平石经还能寻到片言只语外,再也看不到蔡邕的书法作品。尤其是他独创的飞白书,其作品都随着他烟消云散了。


公元192年,邕卒,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也许,历史不需要刻意正之,史述自有公论。也许,含冤而死的蔡邕,还在九泉之下辗转反侧,“臣实愚赣,唯识忠尽”,“身死之日,更生之年”。也许,他正散其怀抱,任情恣性。


甲午三月于悠悠居 朱新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