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古关中称酒海

 高山仙人掌 2015-04-13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都镐京(今西安),创立周朝。从那时起,关中地区的酒业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关中地区主要以当地所产的秫稻为原料造酒。酒分为清酒和醴醪两大类别。《诗经·周颂·丰年》云:“为酒为醴”,即指此。清酒酝酿时间长,保存期较久,故用途极广。《诗经·大雅·韩奕》云:“显父饯之,清酒百壶。”酒味美者,周人又名之日“旨酒”。《诗经·小雅·鹿鸣》云:“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西周伊始,关中地区的酒品就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
  在都城镐京,周朝设置了专职酒官,负责宫廷和国事的用酒,其官名“酒正”。《周礼·天官》记载:“酒正,掌酒之政令,以法式授酒材。”朝廷用酒,按酿造期而分为三个档次,一为事酒,二为昔酒,三为清酒。(详见《古酒述略》一文)
  西汉王朝立都长安,沿用周朝惯例,开设京城酿酒作坊,并在朝廷设专职酒官,名日太官、汤官。当时采用酒工集中劳动进行官坊酿酒,规模相当宏大,而汉朝廷的耗酒量也极为惊人。据《汉书》所载,每年正月元旦,朝廷置酒设宴,“杂会万人以上”,由“太官赐食酒”,盛况历年不减。长安成为当时全国耗酒量最大的城市。
  西汉宫廷曾经酿制以花草为芳香剂的香料酒。《汉书·礼乐志》有云:“百末旨酒布兰生。”颜师古注:“百末,百草华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华末杂酒,故香且美也。”《渊鉴类函》称:“汉武帝百味旨酒名兰生。”后世也称此酒为“百味旨酒”。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古代宫廷酒的最早品种。
  汉晋时期,汉中名酒享誉天下。汉高祖时,曾在临潼东北兴建新丰城,迁沛中酒匠于此,开坛酿酒。《三辅旧事》记载:“高祖徙丰沛屠儿,酤酒煮饼商人,立为新丰。”新丰从此成为关中地区的一个重要酒镇,而“新丰酒”也名扬海内。王维《少年行》诗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客多少年。”
  隋唐两朝均以长安为首都,带动着关中地区的酿酒业。隋朝宫廷已出多种秘酒。如今史籍留名者,仅有“玉薤酒”一品。《酒谱》记载:“玉薤,隋炀帝酒名。”《渊鉴类函》亦云:“隋炀帝酒名玉薤。”唐太宗时,宫廷内开始酿制葡萄酒,其酒法传自新疆,但经过内廷的改造,所酝葡萄酒更胜同类一筹。《南部新书》有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蒲桃(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呈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自兹以后,葡萄酒成为唐代宫廷酒的一品成员。每逢圣诞国事,宫廷葡萄酒往往举之上樽,高到龙案;而名臣宠士,也有可能受赐此酒。《景龙文馆记》记载:“大学士李峤入东都祔庙,学士等祖送城东,上令中官赐御馔及葡萄酒。”王翰《凉州词》中便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唐以后各朝,大都将葡萄酒列为宫廷秘制之一。
  唐代的长安城,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最强盛、最繁华的都会。海外使节,各国商贾,以及唐土各地的来客云集城下,使得长安酒肆空前膨胀。长安城内外,酒楼酒肆上万家,各家酒肆竞争激烈,名酝佳酒也为之反复出台。其中最著名者是西京腔酒、郎官清酒、阿婆清酒。《唐国史补》把这三种酒收入全国名酒之列。在长安邻近县邑,好酒也应运而生,富平之石冻春、咸阳之渭城酒、临潼之新丰酒、长安郊外的灞陵酒,都曾在唐代酒史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五代之后,关中地区屡经战乱,社会经济受到巨大破坏,历代王朝也不再立都此地,因而陕西的酿酒业也呈滑坡的趋势。然而,酒海余脉,源源不断,陕西名酒,累朝皆有。宋朝时,陕西名酒仍有十品之多,凤翔橐泉酒,华州莲花酒、冰堂酒、上尊酒,邠州(今彬县)静照堂酒、玉泉酒,同州(今大荔县)清洛酒、清心堂酒,金州(今安康)清虚堂酒,都榜上有名。明清时,全国名酒单上,总少不了陕西佳酿,柳林镇的西凤酒,岐山的凤鸣酒,绥德的浑酒,渭河两岸的灌酒,均曾香传四海,杯饮千家。到今天为止,“西凤”等陕西名牌仍在发展更新。
  纵览陕西酒史,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以九朝古都西安为中心,多次谱写了华夏酒册的壮丽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