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铜手炉的鉴别方法

 文香阁 2015-04-14


古铜手炉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绝大多数均是浇铸而成的。因此古铜炉可以从底足与炉身的连接处看到细小的焊缝,而仿品因铙铸而成,没有焊缝,炉底与炉身浑然一体;炉盖的做工也是如此。另外古铜炉的网眼做工与仿品也不一样。

古铜手炉常见锈色有绿锈、红锈、黑锈、紫锈等。仿品的锈色,不论何色,多深浅不匀,不能与器体融合,用手摩娑没有滑爽之感。而真品锈色自然深沉,有滑爽感。

明清铜手炉所用材质为黄铜、白铜和红铜。清代以后盛行黄白二铜,且黄铜使用比白铜还要迟。鉴别时可视手炉的底足,如露有黄铜的,即可断定清末民国之物品。如紫铜,可分两方面,具有古朴厚重之感,纹饰素而精,一般来说可达明代;如轻薄而纹饰花妙,大多为清代手炉。古铜手炉的纹饰系人工錾刻而成,又称'刻铜'。入铜笔画呈,型,上宽下尖,偶有刀滑处,每画深浅不一,包括小圆凿圆点花纹,字口与平面交接处干净、平整、锋锐,且能制出细画如丝。清中晚期,錾花发展形成了独立的艺术,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在铜器上錾花已达鼎盛时期。因此,满工纹饰的精品手炉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手炉称袖炉、捧炉、火笼。


1、看名款


  明清时期铜手炉的名款:“张鸣岐制”“潘凤祥制”“胡文明造”。字款大多在炉底正中处,錾刻而成。字体是阴刻小篆体,真品字体,遒劲自然,圆滑洒脱,刻工显得游刃有余。仿品字体刻板,粗糙,僵呆,浅浮,疲软。


  张鸣岐是明代晚期,浙江嘉兴人。当时就有“大彬壶,鸣岐炉”的美誉。张鸣岐制作铜手炉,材质用的是水磨红铜,铜质纯净,塑性好。张鸣岐制做铜手炉,用锤打工艺,捶打而成,手工打磨的不亚于机械抛光,用手摸之,使人感到细腻,滋润有玉质感。胎体厚重,上手有明显的压手感,可炉盖又特别的薄,炉盖和炉身严丝合缝,天然自成。炉盖上的錾刻工艺,非常精致,錾刻的纹饰精美细腻,美仑美奂,是难得一求的稀世珍品。



  2、看材质


  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铜手炉,大多用的是材质纯净的水红铜和紫红铜。清代中晚期以后,许多铜炉都是仿造明代名炉,由于材质的限制,用的大多是黄铜和白铜,加上匠人的工艺水平低,所以清代中晚期以后仿造的铜炉,工艺粗糙,器形不规整。炉盖和炉身,结合不紧凑,间隙大。


  3、看工艺


  有鎏金,镀银,镶嵌,雕刻,錾刻,错金错银,敲打,磨制等等。各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没有多年的制作经验和纯熟技巧,是无法做好。


  4、看纹饰


  明代铜手炉的纹饰,主要体现在炉盖上,有花卉植物,也有几何图案,还有文字,纹饰精细,疏朗。纹饰炉盖上流行,炉身上纹饰较少,人物山水和动物的纹饰也比清代少。清代铜手炉较流行满器纹饰,纹饰显得繁缛细密,除了流行花卉植物,几何图案,文字纹饰外,还较流行山水人物,瑞兽纹饰。


  5、看包浆


  明代铜手炉材质是红铜和紫铜,其包浆颜色铮亮油光,泛紫红和红黄,漆黑色;清代铜手炉,材质用的是黄铜和白铜,其包浆显得干涩,没有油亮感。清代铜手炉包浆颜色,明显不是明代铜手炉材质的包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