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解千字文》园莽抽条,梧桐蚤凋35

 开到荼蘼7411 2015-04-14
《趣解千字文》35
第一百九十句 园莽抽条

  感谢所有人

  园,《说文》解释为“所以树果也”,就是种植果树花木的地方。莽,原字形意为狗跑到草丛中追兔子,借指草丛。抽条,指树木抽芽等生长过程,后来也指织物抽丝,并引申为以降低标准的手段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有句老话叫“人奸地薄,货物抽条”,是当今社会乱象的真实写照。
  与周兴嗣同时代的陶弘景,从小立志养生,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宫廷侍读生涯之后,于三十六岁开始隐居,在茅山中自由自在地修道炼丹。萧衍称帝后,多次想请他出来当官,均被谢绝,萧衍只好通过书信的方式向陶弘景请教,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不仅和皇帝有联系,与其它大臣也有书信往来,比如庾肩吾。
  庾肩吾,字子慎,他的亲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庾信。可以说,庾信的文学成就取决于他爹遗传下来的基因和他本人南北两朝特殊的经历。陶弘景在山中研究中草药,用茅山苍术(术,这里读“竹”音)制药,制好了之后送给庾肩吾服用——难道陶弘景拿老庾当小白鼠试药?非也,古人把苍术视为仙药,称之为“山精”,在陶弘景编辑的《真诰》中,有很多关仙人服用苍术的记载。庾肩吾收到药之后,给陶弘景写了一封感谢信,题为《答陶隐居赍术煎启》(赍,读“鸡”音,指送东西给别人),内容如下:
  “窃以缘叶抽条,生于首峰之侧;紫花标色,出自郑岩之下。百邪外御,六府内充,山精见书,华神在箓,术荧火谢,尽采撷之难;启旦移申,穷淋漉之剂。故能竞爽云珠,争奇冰玉,自非身疲掌砚,役倦攀桃,岂可立致还年,坐生羽翼。临洗丹井,方觉可捐,郦县菊泉,无劳复汲。庶得遨游海岸,追涓子之尘,驰鹜霍山,共陈生为侣,谣俗轻施。尚曰难酬,出世鸿恩,宁知上报。”
  开始几句是夸苍术这种药材,第一句就出现了“抽条”一词,说这种草药生长于名山,很难采到;然后说这种药效果好,吃完了感觉可能跟当了神仙差不多;最后表示衷心的感谢。
  可能是受到了这封感谢信的鼓励,没过多久,陶弘景又给庾肩吾送来了用苍术制的药,这次不是煎服的,而是蒸服的,于是庾肩吾又写了一封感谢信,题为《答陶隐居赍术蒸启》:
  “味重金浆,芳逾玉液。足使芝惭九明,丹愧芙蓉。坐致延生,伏深铭戴。”
  这封感谢信远没有上一封那么长,或许庾肩吾心情不好,或许药效不明显,也可能是上次感谢信把好话说尽了,这次只好少写几句。第二种可能性较大,因为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记载:“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余,目看细字,须发犹黑。”看来,庾肩吾并没有坚持服用苍术,而是改吃槐实了,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庾肩吾写的感谢信特别多。比如,他曾给太子萧纲做过侍从,太子府送来了几件女人的衣服,他就写了《谢东宫赍内人春衣启》:“阶边细草,犹推綟叶之光;户前桃树,反讶蓝花之色。遂得裾飞合燕,领斗分鸾,试顾采薪,皆成留客。”太子府送来了槟榔,他又写了感谢信:“无劳朱实,兼荔枝之五滋;能发红颜,类鞭蓉之十酒。登玉案而上陈,出珠盘而下逮。泽深温柰,恩均含枣。”皇族成员送米、送梨、送碳、送橘,送绢,诸如此类,庾肩吾都写了感谢信。这样看来,庾肩吾人缘不错啊!其实,庾肩吾作为侍读文人,这些都是王公贵族对他的施舍或奖赏而已。这些用华丽的骈文写成的感谢信,如果不看标题,也不了解成文背景,你很难读出这是感谢信,因为文中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主要目的也不是表达谢意,多是通过对礼物的夸张虚幻的描绘来展示文采,刻意雕琢的痕迹非常明显。
  与老爹相比,庾信的感谢信都是在被迫留在北朝之后写的,虽然也有他爹的那种文辞绮丽的风格,但却少了轻浮,多了苍凉。比如《庾子山谢赵王赉干鱼启》:“某启:蒙赉干鱼十番,澧水朝浮,光疑朱鳖,文鳐夜触,翼似青鸾。况复洞庭鲜鲋,温湖美鲫,波澜成雨,鳞甲防寒。某本吴人,常想江湖之味,及其饥也。惟资藜藿之馀,慈赉渥恩,膏腴流灶。不劳狮子之亭,即胜雷池之长,翻惊河伯,独不爱人,足笑任公,终年垂钓。谨启。”这封感谢信有头有尾,有事有由,还有真情实感,不是单纯的娱乐卖弄。
  陶景弘超然世外,自给自足,实在没的吃就多炼点丹药,既可以果腹又可以治病。庾肩吾父子不行,收入、官职甚至身家性命都被人家捏在手里,必须以感谢的名义讨好人家。很多年以后,这种状况愈加惨烈。如果你取得了一点成绩,先感谢父母是不行的,会有人批评说你必须先感谢国家。为了生存,你不仅要感谢国家,还要感谢一些不相干但掌控某种权力的人,不管是虚的实在,真的假的,有的没的,都要感谢他,狠狠地感谢他,感谢他全家、祖宗十八代。
  九十多年前那个己未年,帝都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春意正浓,又到了园莽抽条的时节,一大群年轻人思想深处的德先生也萌发抽条了,从而发生了那起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大量民众上街散步,在没有任何人员伤亡的前提下迫使当局妥协。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青年的节日。可惜,那些热血青年只猜中的开头,没有猜到结尾。整整七十年后,还是在那个地点,还是那个园莽抽条的季节,还是一群年轻人(后来被认定为一小撮),还是同样的抗争方式,结果却截然相反。德先生抽了七十年的条,在那一年连同真相一起被折断、深埋。不知当时那些袖手旁观的看客现在过得是否幸福,只知道两个加起来等于什的数字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第一百九十一句 枇杷晚翠

  文化人耍流氓

  枇杷,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全身都是宝:树可供观赏,花可做蜜源,果子可以吃,叶子可入药——平时所见枇杷膏,用的并非枇杷果,而是枇杷叶,还要老叶,因为新叶有毒。晚翠,指枇杷树到了秋冬季节还是鲜艳翠绿的。
  枇杷又被称为卢橘,据说来自枇杷的英文名“Loquat”的音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因为起码在北宋时期,枇杷就已经有卢橘这个别名了,虽然这本是个误会。北宋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东坡诗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矣。”又曰:“何以验之?”答曰:“事见相如赋。”嘉甫曰:“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卢橘果枇杷,则赋不应四句重用。应劭注曰:‘《伊尹书》曰: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卢橘,常夏热。’不据依之,何也?”东坡笑曰:“意不欲耳。”
  对于苏东坡诗中出现的“卢橘”,张嘉甫表示质疑: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啊?苏东坡说:就是枇杷。张嘉甫又表示质疑:怎么证明呢?苏轼说: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嘉甫还表示质疑:《上林赋》里卢橘和枇杷是并列出现的啊,怎么会是同一种植物呢?然后引经据典,证明卢橘不是枇杷,并再次提出质疑:已经有定论了,你怎么还搞幺蛾子呢?苏东坡词穷,只好笑着打马虎眼:“我愿意,能拿我怎么样?你质疑这质疑那,你以为你姓方啊?”
  张嘉甫引用的《伊尹书》已经失传,但《吕氏春秋》的《本味篇》中有类似的记载:“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柑栌焉。”看来,卢橘是一种橘子,而不是枇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认为卢橘是金桔的别名。
  不管是早就了解还是经人提醒,苏东坡明知卢橘不是枇杷,但他却死不悔改,在他诗作中均把枇杷写为卢橘,比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魏花非老伴,卢橘是乡人。”流氓没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人耍流氓。苏东坡这一耍流氓,弄得后人经常在卢橘是不是枇杷这个问题上犯晕。
  枇杷不仅经常被叫错,还容易被写错,清代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讲了两个故事并做了解释:
  “有人送枇杷于沈石田,误写琵琶。石田答书曰:‘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写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嗣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夜雨之际也。’又,屠赤水、莫廷韩过袁太冲家,见帖上写琵琶一盒,相与大笑。屠曰:‘枇杷不是这琵琶。’袁曰:‘只为当年识字差。’莫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弦管尽开花。’一座绝倒。刘熙《释名》云:‘批把乐器,本胡琴,马上所鼓,推手前曰批,却手后曰把,取鼓时以为名也。’《六书正讹》云:‘后人借枇杷字为乐器,别作琵琶,非。’然使今人写琵琶为批把。亦必成笑话矣。”
  第一个故事中那个的沈石田即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他与文徵明、唐伯虎、仇英并称明中叶画坛上四大家,是江南画派老大,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收到别人送来的写着“琵琶”的枇杷,于是回信幽了一默,说你送来的琵琶不能弹奏但能吃,我这才知道白居易在浔阳江头流泪、王昭君在塞外表达哀怨,都是因为馋的、饿的,需要吃一口枇杷。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明代文人屠赤水、莫廷韩和袁履善三人因为枇杷错写为琵琶而用打油诗联句的故事。最后,引用东汉刘熙的《释名》和元代周伯琦的《六书正讹》来解释乐器琵琶名称的来由,因为最初的名称“批把“和“枇杷”比较相似,所以才产生了误会。
  本人活了三十多年,没吃过枇杷,直到那一年去西红市,终于尝到了传说中的枇杷,这玩意果然好吃!如果我当了皇帝,一定要天天吃枇杷!苏东坡喜欢枇杷,因为他是四川人,那里是枇杷的主产区,江苏、浙江、福建等很多地方都有枇杷,这种南方的特产经常作为贡品向皇帝进献。唐太宗体恤民情,下令停止进贡枇杷,他在《枇杷帖》中说:“使至得所进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遥远,无劳更送。”可见,唐太宗绝非常人可比,但像他这样的皇帝太少了,多数皇帝比我还馋,相比于统治者肚中的馋虫,民众的辛劳又算得了什么呢?“人民连屁也不算,除了官是人,老百姓都不是人。”实话恒久远,一句永流传。当然,皇帝有时候也不吃独食,会拿出一些进贡的枇杷赏赐给朝中官员,明朝大臣李东阳、吴宽等人都写过皇家赏赐枇杷的诗,虽然没查到原诗,但可以想象,无非就是感谢皇恩浩荡,这种东西比的就是肉麻程度。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在没有言论自由的专制体制下,文化人对统治者一味的阿谀谄媚,就是于对被统治者耍流氓。按照目前通行的叫法,李东阳和吴宽两个人加起来等于一元钱。
前面提到的沈周和李东阳、吴宽都是文化人,在文学书画上有共同爱好,私交也不错。李东阳是当时朝廷重臣,官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是国家领导核心的人物,吴宽是状元出身,官至吏部侍郎、礼部尚书,这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五毛。沈周和这二位不同,他家世代隐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厌恶官场,不参加科举考试,没事就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他的书画水平很高,被称为是明朝绘画第一高手。沈周超然世外,自然得不到皇帝赏赐的枇杷,写诗也不用去感恩,自己种的或买的枇杷吃着更香,犯不着去吃皇帝的狗剩。但是,在任何一个专*制的朝代里,人民群众都无法逃脱政*权的魔*爪,就算你沈周名气大,你隐居避世,照样也得摊事。《明史 沈周传》载:当地郡守征召画工绘画房屋的墙壁,有个平时对沈周羡慕嫉妒恨的乡人,把沈周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沈周被传唤去画墙。有人劝沈周拜访一些权贵,把这个苦差给免掉,沈周说:“服役是义务,拜访权贵不是再次受辱吗?”然后老老实实地去画完了墙壁。不久,郡守去朝廷办事,主管选拔官员的长官问:“沈先生好吗?”郡守不知道问的是哪个,随便回答说挺好的。等他拜见内阁大学士,李东阳问:“沈先生有书信吗?”郡守更加吃惊,又随便回答道:“有,还没有到。”郡守出来,急忙拜见侍郎吴宽,问:“沈先生是什么人?”,吴宽和沈周是同乡兼好友,就详细地介绍了沈周的情况。郡守问手下见过这个人吗?手下说应该是画壁的那个画工吧。回去之后,郡守赶紧前往沈周家拜访认错。
  沈周是个枇杷爱好者,他的作品中还有很多与枇杷有关,如“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冷。”这首既没有感谢国家也没有感谢皇恩的咏物诗,跟沈周本人一样,显得十分干净纯粹。沈周还画过枇杷,存世的一幅墨画枇杷,款题:“有果产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沈周自己也像一棵枇杷树,不声不响,常年翠绿,是一个高产画家,虽然存世画作较多,但他的真迹现在还是能卖不少银子。
  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了这么一件事:“进士周逖,改次千字文,更撰《天宝应道千字文》。将进之,请颁行天下。先呈宰执,右相陈公近问之曰:‘有添换乎?’逖曰:‘翻破旧文,一无添换。’又问:‘翻破尽乎?’对曰:‘尽。’右相曰:‘枇杷二字,如何翻破?’逖曰:‘惟此二字依旧。’右相曰:‘若有此,还是未尽。’逖逡巡不能对而退。”
  文中提到的进士周逖、右相陈公近,我都没有查到相关信息。周逖想把翻破《千字文》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就是把原文的一千个字全部打乱重新组合——如此深入研究《千字文》,莫非他是周兴嗣的后裔?在课题完成后,交给陈相评审,结果被发现“枇杷”这两个字没有拆开,想通过耍流氓的方式蒙混过关,没都没有!最后周逖的课题没能通过评审。这个陈相的要求太苛刻了,“枇杷”二字是一个固定的词,想拆开重排可真不容易,但不容易不是不可能,明代的卓珂月搞了一篇《千字大人颂》,就成功地将枇杷二字拆开了。
  卓珂月属于艺术圈的,在有关悲剧的论述和对戏曲的教育作用等戏剧理论上有突出贡献,他拆分枇杷二字的方式也挺有艺术范儿:“郁尊黄金,膳枇素木”、“姑妇任绩,夫男秉杷”。拆开之后,两个字单独表意:枇,通“匕”,古代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杷,一种有齿和长柄的农具,用以耙梳、聚拢。,
  类似这种文字游戏,好像没什么太大意义,但闲着也是闲着,如果能作为课题研究一下或许还能搞点科研经费来,再不济也能锻炼思维、活动脑筋嘛。就像每年春天全国人民都关注的两盘群英荟萃,没见解决多少问题,浪费好多人力物力,但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又不能没有,至少扩大了内需拉动了经济,也让我等小民很荣幸地有了一个被代表的机会,还有那么个把人敢说几句真话、提几条建设性意见;更让人欲笑无泪的是:为一些人坐在宽敞明亮的场所睡觉、只投赞成票的老太太续写连任记录、给穿齐B小短裙的干女儿过生日等高雅活动创造了条件。
第一百九十二句 梧桐蚤凋

  站成一棵树

  这句的意思是:梧桐树一到秋天就开始掉叶子了。蚤,通“早”。
  关于梧桐这种树,我们早在“鸣凤在竹”一句中已经做了初步介绍,而关于梧桐的最早记载,应该就是此前已经解读过的那首《诗经》中的《卷阿》。由此可见,至少在商周时期,梧桐就已经被人们所熟悉,开始作为美化环境的园林植物开始栽种,并赋予梧桐多种象征意义。最初,梧桐象征高洁美好之品格,如《卷阿》中描写的枫落梧桐。此后,梧桐还被认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合起来就是两口子了,一起在那站着,分担风雨,同生共死,呜呜,太tm感人了!于是唐代孟郊在《烈女操》中说:“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再后来,梧桐又象征孤独忧愁和离愁别绪了,这可与忠贞爱情的象征意义矛盾了,或许再忠贞的爱情时间久了也会有孤独感?又或许看到梧桐想到忠贞的爱情却得不到而感到孤独?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的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其凄凉孤独让无数读者感同身受,而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让人愁肠百转,抓心挠肝。
  梧桐树无论是挺拔的外形、良好的遮阳效果,还是高洁美好的象征意义,都让人没有理由不喜欢它,这使得梧桐一直与人类居住环境关系密切。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曾经在宫殿园林中栽种桐树,相关记载见于南朝梁代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汉代皇家园林里也栽种梧桐,而到了魏晋,梧桐的栽种发展到了自家庭院,唐宋至今,梧桐已经成为美化环境的主要树种之一。
  据史书记载,较早大规模栽种梧桐的,是前秦王苻坚。《晋书》载:“初,坚之灭燕,冲姊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坚纳之,宠冠后庭。冲年十二,亦有龙阳之姿,坚又幸之。姊弟专宠,宫人莫进。长安歌之曰:“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咸惧为乱。王猛切谏,坚乃出冲。长安又谣曰:“凤皇凤皇止阿房。”坚以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冲小字凤皇,至是,终为坚贼,入止阿房城焉。”
  苻坚为什么一下子种植了数十万株梧桐和竹树呢?这和前燕国的慕容姐弟有关。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鲜卑族的慕容部成了俘虏,慕容冲的姐姐清河公主虽然只是个14岁的小萝莉,但长得很漂亮,28岁的前秦王苻坚作为一个有正常生理需求的青壮年,理直气壮地将其占为己有。当时,12岁的慕容冲是个小正太,苻坚也将其占为己有——这种生理需求就不正常了,但在那个乱成一锅粥的时代,身为氐族成功人士的苻坚有点特殊嗜好也不足为奇。有道是:萝莉有三好:清音柔体易推倒;正太有三好:天真可爱皮肤好。苻坚有了这两个小玩物之后,对后宫其他玩物都不感兴趣了。前秦丞相、大将军王猛看不下去了,劝苻坚说:大王啊,你长点心吧,你说你搞男女搭配也就算了,还搞什么男男合作呢?苻坚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劝,依依不舍地把慕容冲派到外地挂职锻炼去了。放走了小正太,苻坚感觉有点空虚,又听长安城在传“凤皇凤皇止阿房”的民谣,就想通过实际行动把凤凰引来,于是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几年之后,王猛去世,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的苻坚信心满满,想干掉东晋统一全国,这时候他太骄傲了,把听劝这个优点给丢了,结果,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惨败,前秦国迅速由盛转衰。第二年,26岁的平阳太守慕容冲起兵造反,杀奔长安,把苻坚打跑,然后在阿房宫称帝。慕容冲小名叫凤皇,苻坚弄了那么一大片梧桐竹子,竟是给老相好慕容冲准备的。
  有了苻坚这个教训,后来的帝王终于知道光有梧桐竹子不但不能引来凤凰的,还可能引来野鸡,而且是只公的。《北史》载:“帝升金墉城,顾见堂后桐竹,曰:‘凰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今梧竹并茂,讵能降凰乎?’勰曰:‘凰皇应德而来,岂桐竹能降?’帝笑曰:‘朕亦未望降之。’”
  这里说的“帝”,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金墉城,是三国魏明帝时在洛阳西北角修建的一座小城。公元493年,26岁的拓跋宏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把北魏的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但洛阳宫殿的修建工作尚未完成,只好暂时住在金墉城中。拓跋宏看见房子后面的梧桐竹子长势喜人,不禁感慨说:“据说凤凰只落在梧桐上,只吃竹实,现在这里条件具备,能飞来一只凤凰吗?”这时,他20岁的六弟拓跋勰说话了:“凤凰为高尚的品德而来的,不是因为没地方落、没食吃,梧桐竹子怎能招来凤凰呢?”一番话说得拓跋宏很没面子,只好自我解嘲:“我也没指望凤凰真能来啊!”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各民族都涌现出了一些年纪轻轻就敢闯敢干的强人,时势造英雄,这些贵族子弟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也一样,很多官二代年纪轻轻就走上了领导岗位,在这个拼爹的时代里,他们之中会有多少人能够有所作为?
  古人种树,今人挖坑。据统计,从19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前,南京市主城区被砍掉的树超过2万株。2011年,南京修建地铁,需要挖走数千棵老梧桐。市民反对,但没有渠道,发不出声音,只能通过给梧桐系绿丝带的方式,表达无声的诉求,直到引起台湾方面关注,才使多数树木得到保存。
  史载:河蟹四年冬,大学士不厚封平西王,领渝州牧。至渝州,大兴土木,修路建屋,收揽人心,遂效太祖,挟红吃黑,声威远播,其势日隆。不厚起于辽东,世子质于外,难安于西南一隅,而胸怀天下。未几,王妃与夷人交恶,鸩杀之,王恨捕头侦办,与之交恶,至捕头反目夜奔,终功败垂成而身陷囹圄。初,不厚见城中树木,无非黄桷、梧桐之属,不怿,令广植鸭脚树,以至西南一树难求,乃自鲁地购入,运至渝州,不远千里,耗费颇糜。鸭脚树,银杏是也,名贵而色丽,然水土不服,枯萎者众,而枝弱叶小,无以蔽日,布衣苦之。
  在这片土地上,即便是一棵树,也注定多灾多难,但终归比一大部分人的境遇好一些,因为树木不怕环境苛酷,只要有水就能顽强地存活。有多少人宁愿站成一棵树,笑对狂风暴雨,冷看世间百态?不过,现在好了,自从有了破皮鞋,我们的生活也简单了,想吃果冻,嚼两口破皮鞋,想吃老酸奶,再嚼两口破皮鞋,生病吃药,还是要嚼两口破皮鞋,而且随着社会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破皮鞋还会开发出更多的用途,最终成为万能的破鞋,虽然目前我国仍处于破鞋利用的初级阶段,但我们要坚信: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