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大家对“买什么都别买保险”有什么看法?问题源自一个保险从业人员对于保险的吐槽,并发出了自己的感叹——买什么都不买保险。
文/ 米苏就是8爷 @简七
心血来潮回答了这个问题,先举个例子: 假设你进入了一个大富翁游戏。 现在你有了30万,来到了游戏中的一关。你可以购买一种叫做“反向彩票”的道具,售价300元一张。
- 买 这一关,你不会有什么损失,但也不会得到什么;
- 不买 这一关,99.95%的概率还是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有0.05%的概率,你会投资失败欠债50万,而你的口袋中只有30万。 So, game over……
这样的“反向彩票”你买不买呢?
这个例子,其实就是在模拟现实中的极端情况。普通人每年在车祸中死亡或重伤的概率并不低于0.05%,一份50w左右保额的意外险也差不多300元左右/年。
所以,回归保险的本质,其实就是: 用少量可承受的钱(保费)转移极端条件下自己无法承受的损失(保额)。
但是,在购买保险的过程中被忽悠的例子还是屡见不鲜,今天来说说自己的一些挑选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
投保保险,首先、重点考虑家庭经济支柱,标配为意外险+重疾险+寿险。很多爱孩子有孝心的朋友,发现保险不错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孩子买或者给爸妈买。
实际上最应该买保险的是我们这些青壮年,家庭的经济支柱。原因很简单,我们的“价值”最贵,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最大,最值得保障。孩子没有为家庭带来收入;父母即使没有退休,未来再为家庭带来的收入也绝对没有我们多。
此外,寿险、重疾险年龄越大购买越贵,我们更应该早做配置。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为父母购买寿险、重疾险也非常贵,甚至保费高于保额。超过50岁以上的话,个人只建议买个意外险。
很多人过度追求保障额度和保障范围大而全,但是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保费变成无法承受之重。
个人选择的是100W意外险+100W寿险+50W重疾险。保费控制在年收入的5%以内。 比较傻瓜式的保额计算方法:
寿险、意外险保额大概在年收入的10倍左右; 重疾险保额大概在30-50W左右;
每年消费型保险保费尽量控制在年收入的5%以内。如果你实在喜欢买分红型保险,保费也不要超过收入的10%。
原因有二:
1)国内大多分红险收益坑爹,且容易被营销人员忽悠。如果真的想细究两者收益差别的朋友,可以看看我曾经的一个计算贴。
《手把手|定期险 vs 终身险,教你明智做选择!》 回复“保险比较”查看 2)分红险缴费金额高,压力大。前面提到重疾险和寿险,年龄越大,购买越贵,所以早做配置比较好。但是因为年轻时收入低,选择消费型保险压力小。
原因依旧有二:
1)可以避开营销人员的忽悠,你懂的。
2)购买方便,而且往往有一些优惠活动,互联网时代么。顺便说说靠谱的第三方保险购买平台。除了各个保险公司的官网意外,慧择网、向日葵网、700度、长安e家都是不错的,此外淘宝也有保险销售。
如果身体有疾病,买寿险、重疾险建议与线下工作人员联系确认。
比如经常做飞机的人士,与其每次随机票买20元的保险,不如一年买个一次性的航空险;
再比如经常网购的人,买个网银安全险花不到100元就能保障几十万资金的安全;
还有就是旅游前购买专门的旅游意外险也很有必要,因为一般意外险在许多旅行意外中不适用。
当然,现在互利网上也出现了一些“猎奇”的保险,什么高温险啦、赏月险啦等等。这些就没有必要购买了,还是那句话,是不是在保障你无法承受的风险。
收入不多的话内陆保险就能满足你了,如果钱多也可以适当考虑香港保险挺多想买保险的人会对香港保险感兴趣的。香港的保险整体费用的确比大陆低一点,有一大原因是香港人的平均寿命高于大陆。 但是,还是不太建议收入不太高的人来投保:
1)香港保险要去香港面签,路费是一笔费用; 2)且多为分红型保费较高; 3)还要承受汇率波动风险,基本保单价值按照美元计算。 关于香港保险,具体的有兴趣再一起讨论吧。 以上的内容都是针对保障这个方面来谈保险的,现在一些值得当做理财产品的投资型保险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中。总结而言,买保险坚决抓住主要矛盾——用可接受的费用去转移无法承受的风险。
最后放个科普贴,曾经张老师来论坛做讲座的内容,解决了我很多对保险的疑惑。
《七七有料008期:保险记者张翼轸眼中的保险》 回复“保险讲座”可以查看 最后,篇幅所限,关于“为什么要买保险”和“保险里的坑”,欢迎点击阅读原文,看看我在知乎上的回答(顺便厚颜无耻地求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