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牛市并购的三重逻辑

 昵称21921317 2015-04-15

  2014年7月上证综指从2000点左右一路上涨,开始了一波牛市行情,至今已突破3800点,涨幅90%以上。同期中国并购市场也如火如荼,总交易金额达到22,000多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了111.74%,而且以上市公司产业并购为主,2015年上市公司的并购热情不减,而且交易金额越来越大。那么纷繁的并购背后,遵从的逻辑是什么?


逻辑一:赚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估值差


  国内企业IPO采用核准制,受政策影响大,企业上市异常艰难,同时发审委产能有限,2014年仅有125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但等待上市的企业却高达数千家。同时二级市场具有天然的流动性溢价,所以国内二级市场估值较一级市场高出很多。


  根据统计,2013-2014两年间,医药行业、制造业、软件行业的平均并购估值市盈率分别为14.57倍、12.02倍和11.86倍,相对应的上市公司停牌时平均动态市盈率分别为80.15倍、90.31倍和67.98倍,并购估值折价率分别达到18.18%、13.31%和17.45%。估值价差大,上市公司以10多倍市盈率的价格购买资产,注入之后即以70-80倍的市盈率反映到到市值上,并购收益非常明显。


  在牛市行情下,上市公司市盈率不断走高,一二级市场估值差距进一步拉大,并购收益更大。对比美国历史上的并购浪潮,也均于牛市行情紧密吻合,五次并购浪潮中,道琼斯工业指数最高涨幅分别达到了91%、383%、400%(以1950年道琼斯指数为基准)、217%、317%。牛市的刺激效果明显,2014年重大资产重组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复牌后上市公司股价一般都有3个以上的涨停。


逻辑二:追求规模经济效应


  目前我们国家上市公司规模普遍较小,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仅15亿元,主营业务也比较单一。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仅辉瑞制药一家公司的市值就相当于我国所有医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0%。发展壮大是上市公司的当务之急,通过产业整合,快速做大规模,可以摊薄公司在研发、市场、生产上的投入,降低单产品的平均成本。


  大鱼吃小鱼,市场上有大而不强的公司,但不会有强而不大的公司,规模是公司的竞争优势之一,只有做大规模,才能在与同行竞争时有游刃有余,才能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更好的阻止新竞争对手的进入。


  目前国内的产业整合和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非常相似,均是以横向并购为主。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中,诞生了美国烟草公司、标准石油、美国钢铁等垄断巨头,其中美国烟草公司占有90%的市场份额,标准石油公司占有85%的市场份额。相较于我国较小的企业规模及低市场集中度,未来的并购还是以做大企业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效应为主。


  上市之路漫长而艰难,有幸上市的公司则成为行业内少数几个具备整合能力的企业,兼具充沛的资金、资本运作平台以及资本市场外苦苦挣扎的潜在标的,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整合优势,同时股票流动性强,具有准货币性质,在牛市中,资本运作平台就相当于一台超级印钞机,支付能力很强。这也是现阶段资本市场留给上市公司的特殊并购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并购资源足够,上市公司大可以开足马力,大胆整合。


逻辑三:注重企业的整合效益


  并购固然可以在短期内刺激股价上扬,但如果只并购不整合,最终也只是热闹一阵而已,所以上市公司并购标的时,核心应该以公司的战略为导向,寻找最合适而非最完美的标的,关注并购的整合效应,将双方互补的资源最大化利用,将重叠的部门和投入合理压缩,追求1+1>2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