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的明澈只建在燃成灰烬的木头之上

 真友书屋 2015-04-16


无知者


我的年纪越老,我的无知越增长,

我经历得越多,拥有的越少,统领的越少。

我拥有的一切,只是一个空间

时而落雪、时而闪光,却从未有人居住。

哪里有馈赠者、引路者和守护者?

我呆在我的房间里,我先不做声

(寂静如仆人般走进,布下些许的秩序),

等待谎言一个个散开:

还剩下什么?还剩下什么阻拦

这个垂死者去死?什么力量

让他还在四壁之间说话?

难道我会知道,我这个无知的、多忧的人?

但我真的听见他说话,而他的话语

和白昼一起渗透进来,还带点含糊:

“就像火,爱的明澈只建在

错误和燃成灰烬的木头的美丽之上。”


[法]菲利普·雅各泰

姜丹丹 译

《菲利普·雅各泰诗选》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支持正版诗集



[诗歌君语]


如果你问我一直以来最大的困扰是什么,那便是急迫地希望去除脑中多思的部分,学会控制思维,最终去往将去的地方(虽然我知道这正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如果恰好你也有同样的困扰,那么今天的诗值得你多体悟几遍。


正在读的《菲利普·雅各泰诗选》,将法国大诗人雅各泰的诗学演化过程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诗人在1953年(28岁,同年结婚)出版的第一部诗集《苍鹄》,对应的是诗人早年在巴黎居住和去意大利旅行的生活时光。这一时期的诗暗含了死亡的影子,随时处于消失的边际。数年后意识到“我什么都不拥有”,开始走出“内部”空间。


1958年,诗人出了第二部诗集《无知者》,今天推荐的诗正出自于这部同名诗集。这一时期,雅各泰开始回归自然,隐退自我,试图消解自我意识投射的种种屏障,希望到达明澈之境。但看的出来,他仍处于消解的过程之中。


1967年,诗人的第三部诗集《风》真正的走向外部,把目光投向他者,受到了东方禅宗思想和日本俳句的影响,最终引领着他的诗歌创作走向了“明澈”之境的建造。


雅各泰的诗学演变过程,以及诗核正是我想喝的那杯茶。在思考这件事上,眼下的我正处于第一阶段末,预第二阶段初。因而此时能读到诗人的《无知者》,是一件激动的事,它令我愈加清醒。


很早以前就有人告诉我,你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我似懂非懂,一方面清楚自己确实做的太少,另一方面则无法控制自己的多虑。在我看来,想的少是一种天赋。这意味着你,和你要做的事之间少了许多障碍物。而我这般多虑的人,总是控制不住过多的思虑,还导致了行动力的不足。我一边责怪自己,一边又暗示自己必须拥有更强大的意志力,和更多更多披荆斩棘的勇气。


种种尝试,几乎全部失败……


直到某一天,我在极度疲劳时清晰“看”到大脑短路的过程(曾在3月13号的推送中描述过整个感受,请翻看历史消息),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大脑脱序,并且真正意识到大脑竟不受我的控制。不久后,在书中读到了科学的支撑。日本药学博士池谷裕二研究发现:人总以为通过自我意识转动了手腕。实际上在想要发动意识之前,大脑就已经发出了转动手腕的指令。也就是说,人是被大脑控制着的。别急着沮丧。好在,人可以意识到自己被大脑支配的事实,并执行否决权。也就是说人其实并没有自由意志,但有自由否定权。在一阵惊讶后,我突然感到放松多了。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控制自己的思虑了吧。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更多的耐心,站在一旁,不去打扰,允许忧思自由流动。然后行驶你的自由否决权,留下你真正喜欢的部分。这正与诗人“我呆在我的房间里,我先不做声/ 等待谎言一个个散开”不谋而合。


在诗歌精选(upoetry),我总在尝试着把问题摊开,有时也狠狠地剖析自己,这并非对自己残忍,更非一种奉劝。我只是真的听到自己的话语,“和白昼一起渗透进来,还带点模糊:/ 就像火,爱的明澈只建在/ 错误和燃成灰烬的木头的美丽之上。


这多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