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CTV;发现之旅

 開心人386 2015-04-16

寻找阿房宫 

  经过调查,阿房宫前殿的地基上,曾经东西北三面都有围墙。

  但围墙中建筑物的残骸哪里去了?如果说阿房宫被大火焚毁,那必定留下来的火烧的痕迹又到哪里去了?当考古发掘认定阿房宫遗址中确实没有这样火烧的物证,她该如何理解那段历史?

  采访:应该是说项羽烧阿房宫,这个说法可能不符合事实。可能跟我们的考古发现是相违背的,

  在整个阿房宫的遗址被细细梳理过一番后,依然没能找到火烧的物证时,李毓芳不得不向那段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查遍各家史籍,其中最早记载那场大火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但李毓芳认为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司马迁,不应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

  采访:秦始皇本纪上讲的,项羽遂屠咸阳烧秦宫室,掠其子女,收其珍宝浮财,诸侯共分之,这个也就是说项羽给咸阳实行了三光政策,没有提阿房宫。

  采访:然后在项羽本纪里头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里司马迁还是没有提烧阿房宫。

  如果项羽也将阿房宫一同毁掉,司马迁在记录这段历史时,不会只字不提阿房宫。

  采访: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离秦始皇修阿房宫只有一百年,所以他完全可以到这儿来看,有没有火烧过的痕迹。

  那么,究竟是谁让人们深信阿房宫毁于大火的?仔细翻阅历史,只有在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项羽、大火和阿房宫才被紧紧捆在了一起。但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距离秦朝灭亡整整过去了一千多年,他怎能见到阿房宫被大火焚烧的真实场面。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提项羽烧秦咸阳宫,对阿房宫烧没烧却只字不提,其中一定有原由。

  李毓芳认为从自己考古发现的事实看来,这个原由或许就是项羽当年根本没有点燃阿房宫,这也是阿房宫遗址没有发现火烧痕迹的惟一解释。

  采访:通过我们科学的考古工作,钻探、试掘、发掘,经过了两年多,所以现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是跟《史记》是相一致的,所以我认为项羽没有烧阿房宫前殿,这是肯定的。

  李毓芳在经过细致、缜密的考古勘探后,以充分的考古证据澄清了人们的误解,证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大火焚烧。那么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去寻找埋藏在地下的这座宫殿的踪迹。

  这一天,人们在遗址北面曾经发现夯土墙的地方,像往常一样清理着探方。探方的底部又露出了瓦砾,李毓芳按照常规小心翼翼地起出一块瓦片。

  阳光下瓦片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这让她怦然心动。

  采访:有好多的秦代的瓦片堆积,少数是汉代瓦片,这时候心里头就有点踏实了,我就想不管怎么说,在夯土台基上面有建筑,出现了北墙的建筑,北墙顶部的建筑倒塌下来了,北墙上的护瓦塌下来了,那就说明在夯土台基上面,我觉得以后会出现宫殿的建筑。

  从2002年开始发掘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看到遗址中出现的这些秦代瓦片,考古人员知道2200多年来深藏不露的阿房宫终于现出了一丝端倪。

  不久,考古人员小颜发现了一块特殊的瓦片。

  李毓芳立刻把它带出了探坑,这块瓦片上刻印着北司两个字。

  这时,考古人员小王,又发现了一块非同寻常的瓦片。他立刻将瓦片递给了上面的李毓芳。经过仔细辨认,李毓芳认出刻在上面的是“大匠乙”三个字。这三个字表明,这片瓦是一位叫乙的秦国工匠烧制的。

  李毓芳认为,既然考古发掘已经证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大火焚烧,那么2200多年的岁月,有可能蚕食掉它地上的部分,但地下依然可以保存着大量的物证。然而事情并没有想想象的那样顺利。

  采访:没有秦代的瓦当出土,也没有像一般宫殿必备的壁柱出始,名主出始,还有廊道、塞水、胶靴排水道这些东西等等都没发现,所以我们在这个台子上都密探掘和发掘都进行完了以后,就是说没有发现宫殿建筑的蛛丝马迹。

  除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秦代瓦片,这座巨大的台地竟然只是一个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夯土堆。

  为了尽快找到建筑物残骸的踪迹,考古人员依然坚守在工地。只要地下的土层有异常现象,李毓芳都要开辟探方查个究竟。在台地的北沿,随着土层的变化,李毓芳意识到夯土台的侧壁可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

  采访:就发现了在夯土台基的北边沿,为了加强夯土台基的稳固性,它有收分台面的结构。

  为了查看清楚这个结构的细节,考古人员顺着夯土台的北沿挖出了一个100米长的探方,把夯土台的边缘打开了一个剖面。经过清理人们发现,夯土台的侧壁不是一个简单的斜坡,而是分切成几节台阶逐渐升上去的。随即人们又勘察了台地其他几面斜坡。

  采访:中部是两层收分台面,在东部和西部就是三层收分台面。

  联想到在发现围墙的时候,台子的南面就是和其他三面不一样,没有夯土墙。如今,又没有进行必要的收分处理,李毓芳对地基的南面做了更细致的发掘。

  采访:是成为坡状的几层路土,就是自南向北逐渐往坡上的路土。

  为什么夯土台其他三面是正常的收分结构,而惟独南面却是一个坡道,这个坡道又是用来做什么的?

  我们分析这个路土,是因为这个土是从南面运来的,往夯土台基的北边运土,这个土运到北边以后,再往后退着往南打夯的。

  如果为了运输黄土,夯筑地基,理应修建一条坡道。甚至宫殿在建筑过程中这条坡道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当宫殿建筑完成后,还留着坡道做什么哪?

  采访:阿房宫的前殿要是建完了,前面必须会处理得干干净净,就像跟现在的建筑一样,建成完了一座楼以后,他前面绿化,要弄得干干净净的,可是这个路土还存在。

  如果阿房宫前殿已经建完投入使用,没有道理再留下一条运土坡道。这条不应该出现的坡道,让李毓芳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

  采访:所以就是说几层路土都没有处理完,这时候我想,我说是不是宫殿没建完.。

  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载项羽杀进咸阳城后焚毁了阿房宫。考古发掘也证明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

  采访:除了这个阿房宫的前殿的建成的台基,它的台基建成了以后,北墙打完了,东墙西墙也有了,这样的话,就是说在墙里面没有任何秦代的建筑。

  为了印证考古发掘得出的结果,李毓芳认为有必要再次翻开久远的历史。

  当初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的时间是公元前212年,但在公元前209年,他就突然病死在了出巡的途中。在这之前,阿房宫和秦始皇陵是同时并行的两大工程,为了尽快安葬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不决定停止阿房宫的工程,抢建秦始皇陵。这一年,距离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仅仅不到两年。

  李毓芳找出了那些有着标记的秦代瓦片,这是阿房宫前殿遗址中出土的惟一物证。

  采访:这些陶文的内容主要首先一个就是秦代的,管负责中央机构建筑的机构的名称,还有工匠的名字,比如说大将昌、大将伊,大将就是建筑机构的名称。

  瓦片上留下的印记,证明着乙曾经在阿房宫前殿的工地上烧制砖瓦,但为什么偌大的一个遗址中仅能找出这么几块瓦片。

  采访张中立:秦始皇和阿房宫是一块来做的,这两个工程互相之间是残酷暴行,互相有冲突。主要力量可以调,尤其是在秦始皇岭人数最多的时候七十二万人,所以这个时期阿房宫那儿要保持七十多万人那是不可能的。

  公元前209年的4月,秦二世始登上了帝位,《史记》中记载秦二世在抢修完秦始皇陵安葬了父亲后,曾下达旨意:“复作阿房宫”。

  从秦始皇计划修建阿房宫那天算起,阿房宫前殿的工程总共历时不到四年。由于秦始皇的突然死亡,工程还被暂停了一段时间。这座秦始皇心目中的巨型宫殿,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施工全靠人力的年代,短短的四年间究竟能完成多少工程量。

  考古人员测量出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面积为54万平方米,但这是一个高出地面12余米的夯土台,仅仅夯筑这个宫殿的台基,就需要用六百五十万立方米的黄土。在当地的老人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采访:村民,就是北边也取了土,南面也取了土,取回来以后,上蒸锅里蒸的,拿磨子磨,那个土像这么大一坨坨的。

  将一个54万平方米的台面夯筑到12米高,四年时间并不算宽余,何况这其中还没有计算出在取土的过程中花费的巨大人工。

  采访:张中立:六百多万立方,这个工程量是很大的,单单这个耗上几年时间也讲得过去。

  在最后下结论前,李毓芳还是十分谨慎,她从地基的中部采集了一些夯土土样。显微镜下,不仅没有出现大块的炭灰颗粒,甚至连植物细胞的踪迹也少得可怜,土样检测的结果再次佐证了考古发现的结论。

  《史记》中分明也有着这样的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另名,名之。”。

  采访:这时候我心里头踏实,因为根据我们考古队的工作的实际,就是说通过我们真正的科学的发掘,科学的考古工作,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说在阿房宫前殿上除了三面墙以外,没有任何宫殿建筑,在这时候我可以下结论,阿房宫前殿根本就没有建成。

  这块土地在失去阿房宫后依旧让人肃然起敬,因为这里始终承载着那个伟大的梦想。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2 页,当前为第 2 页 << 上一页 1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