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法
眼,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又是负责观察敌情和地形以便能进攻退守的器官,眼有顾、盼之分,有点、面、虚、实的变化,顾是眼视力的集中点,为实,盼是除集中点外视力所及范围的面,为虚。陈式拳每个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即是当未动步前,以出步的方向为主;出步方向定后,则以手的最后攻击目标为准,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的为顺,眼的方向与身体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腿与足是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以转换进退的 洪均生先生认为“太极是掤劲,行劲走螺旋”,理与法要分清,劲与着需分清。劲法为无形,着法为有形。劲只一劲,着则万殊,而理唯一贯。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各劲之要点在由掤劲变化为其它七个劲的过程,有“手扶八方线,劲法任意换”的说法。洪均生先生要求在点上要有八劲的变化。如何在与敌手在接触点上进行八法、八劲的变化呢?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这样给八法定义:假设敌手沿水平方向向我进攻。向前上方45度,为掤,先塌裆,在接触点上划一小圈,手背对敌向前上下30度范围内,转腰为挤,分平挤,上挤、下挤。向前下45度至90度,手向着敌方任意身体部位,为按。沿敌手方向,转腰斜走45度,为捋。先将敌手向上外斜解45度引一大圈,然后收肘,劲向下外45度走一小圈,为采。反之,先向下引一小圈,收肘,向外上斜角45度走一大圈,为挒。肘、肩、胯、膝、足,若依此法走劲,也可走出八法、八劲来,只是名称改变了而已,但是劲路的变化,仍需遵循拳法基本规律。这种定义与洪均生先生所说的八法完全不同。只是为了好记而已。而劲法的运行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点上是能够向它的360度方向发出。但总要保证不使双方所产生的合力指向自己。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简介 洪均生先生(1907-1996),晚号八八老人,河南禹县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先生入室弟子,从学十五载(1930-1944),朝夕相随,深得真传。后困于家计,寓济南谋生,虽离师而居,然谨记师训,研练拳技精益求精;默识揣摩,每有所得。 1956年春,洪均生先生自济再度赴京,从师进一步探求陈式太极拳技法,蒙师从推手到散手一一指点,反复试验每一招法,精微巧妙,尽得要旨。 洪均生先生常说:“陈式太极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确非虚语。他常与各拳种来济交流访艺者交手验证太极拳技法,体会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之真义。 洪均生先生征得陈发科先生允许,将他所讲解的各种招法融汇于原来所学套路中,期冀为学者开辟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法微妙的捷径,从1956年后以此套拳法传于济南学生。通过实践,效果卓然。是以逐渐扩展到南北各地,日本、美国、东南亚友人亦陆续来学。如“日本太极拳协会”主任指导中野春美女士、副主任高谷宽先生,以及石岛清光、曾我忠弘、森田育利、安东尼、古贺荣子等皆多次登门求学,并回国后广泛传播。日本武林尊称洪均生先生为“太极巨星”,成立了“洪均生太极拳研究会”,专门研究他所传授的拳理拳法。 洪均生先生颖悟过人,博览强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文武兼优,以深渊的学识和武学修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研究陈式太极拳理法。他结合生产劳动习惯动作,就近取譬,使学者易于领悟;又常现身说法,亲于学者试验,使学者如步入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之中,越学越明,越学越深,越学越爱,有欲罢不能之感。确是一位难得的明师。 说到他写书,确实不易。第一稿未半,正逢1961年自然灾害,他患了偏瘫之疾,生活极其艰难,几乎无法支持。幸受著名学者刘子衡先生支持鼓励,才决心克服困难,勉力续写。后虽病愈,然三次易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几平方米一间阴暗潮湿的棚屋里趴在床上完成的。直到1988年方才定稿,名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此书遵照陈发科先生讲解的实战技法,以陈鑫先生的“缠法”即螺旋运动力学原理为依据,引证前人之学说,创前人之未有。 书中对每一个动作均作了详细解说,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有规范,“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必须做到“无过不及”。是以将每一动作在公转上的正旋、反旋,自转上的顺逆,脚的步法,手的位置,手心手指的方向都一一说明,使学者真正理解陈式太极拳之真谛。 书中注重技击实用,不空谈意、气。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是攻防的着法,为“知己知彼”,便将对方的位置、着法一一说明,以便学者做到“练拳时无人若有人”,才能在“交手时有人若无人”。 洪均生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练陈式太极拳理法,又能熟识各家太极拳理论,融会贯通、结合教学实践,验证前人学说,有新的创见和解释,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误识。他继陈鑫先生之后,在阐述陈式太极拳理法上作出了新的贡献。他根据陈鑫先生的缠法理论及实用拳法,结合对立统一法则和力学原理进一步阐发了陈式太极拳理论。 例如,他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陈式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前后移动、摇摆,只能在左右旋转。重心的位移只能随步法的变换而移动,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 又如,他首次提出手法上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详细阐明了每一动作公转与自转配合的角度,解决了《陈式太极拳图说》未能阐述的问题。 再如他对双重作了科学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或后方手足全实,便为双重。前面双重,必出顶劲;后面双重,又必出丢劲。欲做到不犯双重,不丢不顶,全在周身上下相随的螺旋运动,变化的方向及时间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另外,他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之分,并主张目视固定目标(对方),纠正了原来练拳时“眼随手运”而不符合实用的眼法。因为眼是传达信号的器官,又是指挥全身运动的“先行者”,所以眼应注视目标所在,而身、步、手随之运动。即变换身步手法的运动时,莫不以眼所视的方向为准。 眼应平视目标,不可偏高或偏低。如须向某方向转身进步,眼光则转向某方;如步法不变,眼应视某势中手的最后一个动作的方向。 又,眼注视的目标为点,点的内外为面,面的界限约150°。拳论说“左顾右盼”,顾的就是点,为实;盼的就是面,为虚。因此在左顾的同时,也有右盼。顾盼不但是为了指挥自己的动作,而且是为了观察对方的动作,以便于随敌动而变化。同时,也应观察到时地形和周围环境的情况。 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的,为后学研究陈式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洪均生先生为人坦荡,虚怀若谷。在太极拳理法探讨上主张展开讨论,坚持真理。陈式太极拳法以技击性强闻名于世。洪均生先生十分重视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和实用性。特别对陈式太极拳的核心--缠丝劲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并创造性地论述和实践了眼、身、步、手武学理论,以及缠丝劲螺旋运动的公转与自转的运动关系,强调眼身步手方向角度的密切配合,做到了“无过不及”,以此在拳法中更进一步地体现柔化刚发,精拿巧运。如运斤大匠,解牛庖丁;妙造自然,不着痕迹。 洪均生先生秉承师训,拳架在严格遵守陈式太极拳缠法的原则下,以技击实用为本,与众有别,行拳缜密、端严、轻灵、沉着、超逸、含蓄、雍容、隽永、自然,缠绵之处见雄浑大气,可谓无心成化,不着痕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心法耐人寻味无穷。 洪师精通诗词,从美学的角度阐释太极拳视觉闩的真谛,以诗的开工对太极拳法、技击美学做了高度统一的描述,写出了陈式太极拳“拳品”十三篇,创造了用诗的语言评论“武艺高低亦人品为准”的武学思想,开导了太极拳美学崇德的先河,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