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密关系中的8个口是心非

 金扬珊图书馆 2015-04-19

 


No.1“我不会反对你,因为我不想伤害你”
这句话以及与此类似的陈述,比如“我没有告诉你,是因为我不想让你难过”等,或许表面上听起来不错,甚至动机有些高尚,不过却更像是披着“善意”外衣的否定(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此时,说话的人往往不是真的要缓解伴侣的痛苦,而是让自己尽量远离自己的痛苦或不适,包括不让我们直视问题——也就是不去面对我们事实上正在经历的处境。

这真是太讽刺了,我们不想伤害伴侣,可无论有多么漂亮的修饰,或是听起来显然在为对方着想,事实上,这要比直接的话语更加伤害对方。我们坦言不去反对对方是因为不想伤害对方,听起来——或者至少我们想要让自己听起来——仿佛我们一直在伴侣身边,为对方着想,但其实我们似乎并非如此。

我们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在伴侣面前坦荡地表达自己——反而另寻他处,拼命地想要保持现状,不去面对对方,而是选择更没有挑战性的方式(例如总是表现得绝对体贴)。

如果我们害怕与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产生对立,那么我们就需要面对问题,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结合伴侣的温柔关心或者专业的帮助,来学习如何善用那份恐惧。毫无对立的关系是枯燥无味的,这样的关系只是维持着,却没有生命力——被困在友善所造成的麻木中,是一种阻碍,拒绝深入,在浅层耗费了太多精力。

如同避免死亡会使我们麻木,逃避对立也会造成同样的问题。对立并不是地狱!它可以是提升生命的挑战,是一场慈悲的战役,一股加深亲密关系的热忱,既脆弱,又浓烈。对立可以是爱。绕道而行只会深化和加剧我们的痛苦。

No.2“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
无论被设想得多么浪漫,这不是爱的声音!绝望不是爱,上瘾更不是。“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是受害者的哭泣,无论这受害者是不是恋爱新手,这哭泣虽然很不明智,却潜藏着控制欲。就其本身而言,这不过是披着“感情需求”的外衣的情感勒索。

“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不是爱的宣言,而是一种怠惰的不完整——之所以说“怠惰”,是因为说出“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的人,是想要(或许也是期待着)你来使ta完整,使ta感觉更好或更完整,实际上却没有依靠自己做出获取快乐或完整感的努力。

只有当我们准备好了,才能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即便没有(或者不需要有)一段关系时,也能充分地运作自己。我们继续自己的生活,并且活得很精彩。没有绝望,没有对另一半神经质的依赖,也不向外界寻求完整感。这才是亲密关系真正的成分。

当有一个人对你说:“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时,强烈的同理心是首选的疗法。这时,不仅要传达出你对这个人的关心,还要对ta的行为作出一种合适而坚决的拒绝。如过做得不到位,你就会被耗干。

“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的核心需求,并不是需要你的沉溺、压抑或稀落,而是一种同理心的展现和健康的方向调整。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亲密关系不是要造作成完整或圆满,而是要去分享、扩张、深化我们已经建立的,而且一直在进化的完整或圆满感。这样我们的关系就不会被“要让自己更快乐或更完整、更安全”的义务所负累。反之,允许它成为一种表达,促进彼此之间已经存在的联结感。
No.3“装作没事会让事情更好”
“装作没事”只会让关系中有问题的部分无法通过吐露真言得以解决。

不要试图让事情看起来完美,而是,真实就好。真实可以是柔软、温和的,也可以代表坚定和热烈。故作善良不会造成任何波澜,让关系随波逐流,时而漂浮,时而到达顶峰,时而停滞。最大程度地故作善良保持了事情的原样,但多半会让事情更糟,因为这样并没有允许事情得到理所应当的阐明和深化。

No.4“我已经尽力了”
这也许是最受欢迎的借口了,把责任感变成了取笑的对象。大多数相信这一点的人,通常也认为每个人都是如此。“我已经尽力了”这个命题,让每个人都得以逃脱,这样我们就不用为一些瑕疵而烦恼,提出任何的不满,弄得鸡犬升天,大惊小怪,或者去反对任何人。

这样的信念剥夺了我们的自主性和担当,暗示着我们确实无法选择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把他人都看做他们所受局限的产物,那么我们如何能让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毕竟,他们无可奈何,难道不是吗?

同时存在的,还有对“承认他们确实做了选择”的恐惧,比如,他们伤害了我们,如果我们确实看清了这一点,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那时我们还要做一个内心像个沉默的孩子一般的成年人吗?为了超越这种伪成年人的姿态,我们必须不再躲藏在这些轻而易举的词组背后,例如“每个人都会犯错”,或“我只不过是普通人”。这样的托词会让门槛变得非常低。

当你对伴侣不太友好,而且你知道自己正在这样做的时候,你真的尽了最大的努力吗?还是说,“我已经尽力了”只是做得不够好?

例如,如果我说尽了最大努力指的是仍然保持着毒瘾、拒绝任何治疗,这又如何?“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将我们滞留在盲目的同情之中(神经质般的宽容,对“与他人对立”有病态性的恐惧,不分界线的“关怀”),禁锢在受害者的角色上,使我们能够继续保持原样。

这样的“同理心”削弱了我们的能量,然而真正的同理心会让我们有能力采取必要的行动,无论这行动会带来多大的痛苦。

No.5“我不想伤害你”
但是你确实在伤害ta!

是的,但是我不想这样!

这句断言或许伴有这样的声援,例如“我不知道自己中了什么邪”,“我当时很不舒服”,或者“你知道的,我从来不想伤害你”。各种解释和借口,无界限地混杂着,把含糊不清的信息弄得更加浑浊。如果我不想伤害你,那么当我伤害你的时候,我想的是什么呢?当我伤害你的时候,我真的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吗?诸如此类的借口,也与我们羞于承认的未能善待对方的失败感交织在一起。

为了解开“我不想伤害你”这句话的纠结,深入其根源,我们不仅需要暴露问题,阐明我们因造成伤害而产生的愧疚感,也需要理清、清晰地审视在我们伤害性的行为中体现的自我的各种线索。我内心伤害你的那一部分,与无法伤害你的那一部分,都倾向于把各自指向“我”。而我的本质是不受这两者限制的,事实上,它包含了这两者。

是的,我不仅仅是那个伤害了你的“我”,也不仅仅是那个坚持不想伤害你的“我”,然而既然我允许自己的这些面向如此行动,我便是负有责任的。当它们假扮成自我的角色。也就是,当我可以认出它们时,除我之外,还有谁应该对此负责?

即使我没注意到,我的某个部分或是片段在别人眼里成了我的全部,我仍然对自己缺乏觉知负有责任,就像一个醉酒的司机如果撞伤甚至撞死了人,无论他是否意识到那个人走在了汽车道上,他都是要负责任的,也被认定应该负责任。

所以,当我伤害了你却又说我不是那个意思的时候,我只是在推卸责任,并且否认是我伤害了你。我在这儿的任务是告发自己的不负责任和否认的态度,不抗拒地接受“你拒绝为我的否认态度买账”这一事实。这当然会将我因自己所作所为而产生的羞愧感畅快地释放出来,这样疗愈才会发生。

No.6“婚外情不是真正的欺骗”
不,它是欺骗!如果你“需要”背着自己的伴侣,让自己最深处的情感需求被他人满足,你就是在欺骗他/她,哪怕你与这位替补的伴侣没有任何性能量的交换。如果你和伴侣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然后你陷入了一场婚外情(这很容易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性关系),但凡打破了你们之间已经建立起的信任,你就背叛了你的伴侣。

换一种方式,为什么不能直接把你和伴侣之间的问题说出来呢(而不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关于情感,性或任何其他的——然后真正地进入一种有品质的亲密关系的疗愈?这也许不像婚外情,或是像果汁那样刺激,令人兴奋(在性或者其他方面),但是远远更为有效、有助于成长,让我们走向完整,而非远离它。

当你和伴侣之外的人在一起时,问问自己,如果你的伴侣看见此刻你的所作所为,你还会感到安然无恙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的行为如果在快感交换中给你带来了多少亢奋,就会让你在完整与圆满的道路上迷失得多深。

你投入于婚外情的能量(无论情感上的或是其他方面),正是你敞开心扉去解决亲密关系的问题所需要直接投入的能量。

No.7“性会让我感觉更好”
如果我们相信这一点(其实太多人都相信)我们很容易就会被驱使着拥有太频繁的性生活。但是为什么性就应该让我们感觉更好?如果我们不期待性为我们带来什么,而是在那之前就已经很快乐,很放松,很开放,很慈爱,而且充满能量呢?

只有当我们放下性和其他的一切,不用它们来“使自己感觉更好”,我们才会开始真正地感觉更好。

No.8“我会试试看”
现在,试着拿起你身边的一个鼠标,一支钢笔,或者任何一个小物件。

如果确实你照做了,你会把东西拿起来了,再放回去,因为我没有让你把它拿起来,我只是让你试着把它拿起来。

“试试看”本身带有一种背道而驰的努力(通常表现为怠惰,自动泄气,或是自我糟蹋),一般情况下是不为人知或不易被察觉的。也就是说,“试试看”远远不及全心全意的担当!它在本质上是有失偏颇的,只是从我们内心的某一部分传达出来,而非来自我们与生俱来的存在的完整感。

试试看可以被称为一种口是心非。它的含义很好,甚至会让说话者自己都相信了这样的糊弄和承诺,但几乎总是缺乏它的意图所指的行动,这仅仅是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没有言行一致。“试试看”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既然如此得分裂、散漫,它还可能成为什么其他的样子吗?

当你发现自己说:“我会试试看”的时候,请深入地去探索,直到你发现自己在抗拒你说过要去做的事,那时你才开始了一点点。被这份抗拒困住的能量,就是那股去落实事情所真正需要的能量。如何才能解救这份被困住的能量?培养与它的亲密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