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一)

 爱雅阁 2015-04-20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一)

 

说明:学院学习《现代西方哲学》课的同学,你们好!

为了您的学习方便,我们这里整理编辑了《现代西方哲学》的部分内容供您参考学习,谢谢您的光临!同时,衷心感谢外语系袁晖、康勇、杨会助、卫苗同学!是他们在打印、校对、整理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才得以成文。材料是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完成的,错误在所难免,请同学在学习中如发现错误,及时给予指正!

 

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基本态势
    现代西方哲学经历一百多年的过程,其间流派纷呈,此兴彼衰,呈现出变化多端的态势。但从各流派的学说及其所代表的思潮的内容和倾向来看,各派哲学学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主义思潮,一类是人本主义思潮。当然,两种思潮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除上述两种思潮外,还有同其相差别的其他哲学学说,如宗教哲学、思辨哲学等。科学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潮,对这些流派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最早的形态,是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孔德实证主义。该学派继之流行于美国。英国的约翰·穆勒和斯宾塞是实证主义的另外两个重要代表,人们称他们的实证主义为实证主义第一代。实证主义企图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改造和统一科学部门,建立统一的综合哲学体系,以发现现象世界的不变的一般规律;它强调知识的“实证性”,断言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知识才是确实可靠的。至于经验或现象背后存在着的本质或规律,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交给神学家去想像,或交给形而上学去作烦琐的论证。
    流行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以孔德等人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的继续,可称之为实证主义的第二代。马赫主义产生于物理学革命的年代,他坚持了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把整个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感觉经验,经验、现象之外不存在任何本质和实在;而经验本身则是中性的,它在一种联系上是物理的,在另一种联系上则是心理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只是经验的符号和记号,否定它们有客观的现实的基础。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实用主义,既受马赫主义的直接影响,又与人本主义思潮有关,但整体说来,这种主义更接近于科学主义思潮,它同马赫主义一样,把经验堪称世界存在的基础;经验是中性的,既包含有感觉,又包含有环境或事物,片面强调经验的可变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宣扬有用的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物理学的新进展,逻辑实证主义兴起,人们称它位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以维也纳为代表的根本原则与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微观客体不能被经验直接证实相悖,因此,它随着现代物理的进一步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与之同时产生的波普批判主义所代替。波普把实在分为三部分,一是物质世界,二是意识和精神世界,三是客观精神世界,级客观知识和精神产品。三个世界家交互作用,但不能相互归结,他还用证伪原则代替了逻辑实证主义。较之逻辑实证主义,它肯定科学不断逼近客观真理,肯定证伪(否定)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的探讨,无疑是科学哲学思想的一大进步。20世纪60年代以后,能较多地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现状、库恩等人为代表的历史主义(u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代替了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批判了前者的错误和不足,继承和向前推进了她的合理理想。强调要从科学史中区寻找或检验这种模式。从整体上看,库恩比波普的科学发展模式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历史主义学派出现。他们批判并力图客服老历史主义理论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因素,坚持科学是理性的观点,同时,洗去了老历史主义注重动态的科学发展思想。

属于科学主义思潮流派的,除上面谈到的之外,还有日常语言哲学等。

另一类思潮是人本主义(即非理性主义)思潮。其发端是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后被尼采继承和发展。他们看到唯理主义片面夸大理性的缺陷,提出了非理性主义思想。叔本华认为,就人本身了解人,从人的内心世界寻找人,则可以发现人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的情感和欲望,或者是人的生存意志。他强调,生存意志是本体,整个世界是自我的非理性的生存意志的产物。人生是有一只支配的,有资本主义制度,人性丧失,人本质的异化因而人生永远是一场悲剧。尼采反对叔本华意志主义的悲观主义色调,提出权力意志思想,同时又提出了超人哲学思想,有了权力就有超人意志。他认为一直不仅主宰自然界,也主宰社会生活的一切,它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动力和存在的根源。

同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一脉相承,并使之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是19世界下半叶德国和法国的生命哲学。一般前者是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第一代,后者则是第二代。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源,它不仅包括生存意志,也包括权力意志,同时还包括其他一些无意识的生命冲动。生命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支配,并由它创造出来。

以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50年代,它发展了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的思想,是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三代。他坚持了从解释人出发解释世界的思想,但前辈不同,其注意力集中于描述孤立的个人存在,以及由种存在来提示世界的存在,并赋予后者以意义。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主观性”的存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本主义思潮影响进一步扩大。除20世纪上半叶流行的那些流派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流派。但影响较大的仍然是存在主义。不过,这是存在主义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一些存在主义者试图与马克思主义相调和,企图用存在主义“补充”、“修改”马克思主义,使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

除上面谈到的人本主义思潮各流派之外,属于或倾向与这一思潮的流派还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现象学等。

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与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人本主义思潮流派中有些开始改变拒斥科学的态度,有的还企图与科学主义融合,用科学主义论证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流派中有的吸取人本主义观点,用人本主义补充科学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除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外,还有同其相联系但又有重大区别的其他哲学流派,主要是宗教哲学流派和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二 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历史根源

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的、科学的和理论的基础。

第一,现代西方哲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源。

任何一种新哲学的产生,都以先前哲学的成果为其前提和基础。现代西方哲学是以往西方哲学的继续和发展,是在批判地审视西方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渊源于西方古典哲学。科学主义思潮的源头是英国的经验主义,而本主义思潮则来源于欧洲的唯理主义。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否定或贬低理性,认为以其人只是或真理不是来自于上帝或权威,而是来自于经验事实;凡是符合经验,位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木、、误。唯理主义强调理性,否定或贬低经验,认为一切知识或经验不是来自于上帝或权威,俄日是来自于人的固有的理性;凡是符合理性,即对理性来说确切无疑、清楚明白才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对立,不仅表现在认识论上,还表现在科学方法论上。经验主义强调归纳法,否定或贬低演绎法,认为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对观察和实验所提供的经验事实的归纳,没有经验,没有实施对经验事实的归纳,就没有科学知识。他们指责演绎法不能给人以新知识,不是科学的逻辑方法。唯理主义则强调演绎性,否定或贬低归纳法,认为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他们指责归纳主义各执偏见,相互争论了几个世纪而未见分晓。直到19世纪30年代。集合论和相对论以后,才推翻了作为唯理主义重要理论的欧几里德几何学公理的“先验”性、、“不证自明”性,最终是这场争论暂且结束。

近代西方哲学中早期经验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中经洛克的经验主义,被贝克莱发展成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后又被休谟发展成为怀疑主义与不可知主义。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怀疑主义和不可知主义越来越与科学精神相悖。于是,当历史进入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孔德把休谟哲学改造成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哲学,从而导致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唯理主义的危机,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坚持人的理性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和标准的非真理性,片面性,从导致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姑且抛开其内容不论,就其名称而言,都直接渊源于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和托马斯哲学。新康德主义从康德哲学出发,重新阐释了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学说,发展了康德的主管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提出了“伦理社会主义”理论。新黑格尔主义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坚持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又歪曲李伟辩证法,陷入形而上学。新托马斯主义是“重建托马斯主义”宗教哲学思想,力图论证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一致性。

总之,现代西方哲学以近代西方哲学为理论渊源,研究和回答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种种问题,总结了科学发展的成果,把近代西方哲学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

第二,现代西方哲学形成发展的科学基础。

现代西方哲学,同其他哲学一样,都植根于科学的土壤中,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18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资料的科学发展位整理资料、建立统一的科学。这时候,相继产生了许多自然科学部门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一时期,社会科学、思想科学,诸如经济学。历史学、逻辑学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根植于这些科学成果基础上的人类思维的灿烂之花。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产生的还有法国哲学家孔德等人的哲学,孔德实证主义强调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核试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基础。这一观点显然是正确的。

随着19世纪70年代物理学的新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关于物质构造极其特征真理相对性的认识,20世纪初,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字化和逻辑化特征的现代物理学发展起来,数理逻辑业已形成并有了发展。逻辑原子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就是现代物理学的高度抽象化、数字化、、逻辑化的反映。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的结构主义,则是同综合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出现,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整体方法、系统和结构方法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在形式上反对把科学当做哲学的基础,但是,事实上,他们也不能抛开科学来研究哲学。他们认为,哲学和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科学的概念和方法

不适用于哲学等,而当他们对这些问题作答时,则必须研究科学的认识及其发展成就,否则就无法作出解释。人本主义哲学是用自己的独特方式,从否定的意义上对自然科学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不仅同自然科学发展密切相关,也同社会和思维科学发展密不可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也有了一定的的发展。这些西方哲学流派,常常利用思维科学及和思维相关的科学,如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等的成果,研究和探索人的认识及其过程。他们哲学中所包含的的某些合理因素,与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概括和总结是分不开的。

总之,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某些正确概括,还是歪曲的反映,搜植根于科学之中,并以科学的发展为理论基础。

    第三,现代西方哲学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反映,是时代的思想。不同时代的哲学,搜易自己特殊形式,表现着时代的特征。

    现代西方哲学始于19世纪30-40年代。19世纪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是人类走向历史新纪元的开始。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关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欧洲主要国家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先后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登上了政治统治宝座。并先后发生了为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作的生产力,比过去的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19世纪中叶以及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古典哲学已经走到尽头,已不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于是代之而起和应运而生的则是流派纷呈的现代西方哲学。

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登上通知宝座之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产阶级逐渐从进步的、革命的阶级转化为保守的、反动的阶级,成为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无产阶级成了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多次爆发反动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并在这一斗争中产生了自己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开始流行于德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德国资产阶级则惧怕万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主义,就是资产阶级恐惧、忧虑和丧失前途的内心深处的心理反应,表达了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意志。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任性的丧失和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历史现状的哲学反思和时代特征的鲜明写照。

    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媳妇那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想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转化。在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空前激烈,20世纪上半叶先后发生了两次帝国主义战争。资本主义被严重的经济危机所笼罩。从而在思想界出现了侵略他国、奴役他国的殖民主义观点。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狄尔泰和齐美尔的生命哲学反映了对这个时期人性丧失、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同时,为正在走向垄断和帝国主义道路的德国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

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的计划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历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次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越来越汹涌澎湃,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伟大的生命力。同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大量分化和破产。劳动的智力化,使大量过去中间阶层的知识分子沦落为雇佣劳动者。这些中间力量极其知识分子憎恨资本主义,憧憬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流行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资本主义在其历史行程中,有发展,也有危机,或两者交替,或两者并存。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产阶级在发展和客服危急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余地,促进了新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推动社会化大生产向越来越高的水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从而进入更发达的阶段,建立了以高科技文明为基础的现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导致了新的矛盾和危机,其主要表现: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体化、系统化与个人生活自由的矛盾;现代科技文明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生态环境的矛盾。在这些矛盾的背后,存在着人们精神文化的贫和危机,人性的进一步丧失和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异化,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变形。存在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传播的。

  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西方哲学派别林立,几乎每一派都有不同于其他派别见解,在具体观点上也往往各不相同。但是,从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思潮整体来考察,相对于西方近代哲学,它又有自己的基本特征。

第一、关注并深化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某些有意义的思想。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是对人本主义各流派,都把人的问题作为自己哲学的对象和主题,或者作为自己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近代西方哲学不同,后者主要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中高扬了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前者则是在人与属人世界的关系中,阐明了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从而深化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

第二、关注和重视认识论以及认识方法的研究,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意义提出了某些有价值的思想,但又夸大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走向都理性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一反以往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重视与非理性的研究。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历史主义学派等,对诸如意志、情绪、奇想、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科学中的作用,从自己的哲学立场上作了肯定的回答。但是,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夸大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贬低或否认理性的意义,走上了非理性主义的道路。意志主义者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的直接客体,而要认识理念,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能靠理性,必须靠直觉。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要把握“真正的实在”(生命之流),只有依靠探求真理的唯一方法即非理性的直觉。现象学家胡塞尔也指出,只有通过“本质的直观”,才能直接洞察现象的本质,即把握“纯粹的自我意识”。

第三、重视概括现代科学成果,力图是哲学和科学,特别是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现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科学主义思潮各流派的哲学家,其中有些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有的人还是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他们大都重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尤有其成果,力图把自己的哲学同现代科学联系起来,用对科学成果的解释、概括来建立和丰富自己的哲学内容。

第四、重视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理论,揭露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然而,对其矛盾和弊端产生的根源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没有找到克服矛盾、消除弊端的途径。

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或其他哲学流派,都十分关注社会问题,大都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历史观。其中有些哲学流派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揭露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许多哲学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奴役,并深入到对私生活、内心世界和心理本性的统治。他们非常深刻地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表现了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现代西方哲学都没有从经济制度上揭露西方社会矛盾和弊端的根源,而一般都把它归结为高度的物质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找到西方社会种种矛盾和弊端的真正根源,因而也不可能提出解决矛盾、克服弊端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他们大都主张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方面的改良;也有的主张进行改变人的心理结构的“心理学革命”或“爱的教育”,也有的主张从科学技术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等等。

   现代西方哲学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构成内容和形式还表现出下述一些新的特点:

    1.大都把社会历史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把社会历史自然化,把社会历史理论化,抹杀了社会历史领域、社会历史理论的特殊性,歪曲了社会历史,作出了片面的、唯心主义的结论。

    2.大都把个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中心,而个人情感、意志决定个人的存在。个人的情感、意志的存在,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社会中已经基本丧失革命进取性的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显示及其发展趋势的反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西方人走向现代化及其文化之后的深层心理反思。因此,学习呀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对于哲学理论建设,对于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学习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是了解现代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社会,特别是工业化以来社会发展深层反思、逻辑的概括。因此,学习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这一现代社会的理论思想成果,可以使我们从逻辑的概括中回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现实,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如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反映出来的科技进步与环境的矛盾,生产、经济的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矛盾,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阶级与阶级矛盾,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精神的贫乏、道德沦丧的矛盾,历史的、现实的事实与价值取向的矛盾,等等,其中许多是人类走向现代化以及实现现代化以后所面临的共同性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阐明这些问题,揭露其实质以及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学习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是开阔理论思维视野,增强理论思维能力的需要。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纷呈,体系庞杂,内容广泛。谈们从各自的不同角度,各自关注的不同问题,各自不同的研究层面上回答了现代资本主义现实的许许多多问题。因此,通过学习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开阔理论思维的视野,更新值得结构,促进哲学研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与哲学反映和表现时代的功能;解放思想,引导人们朝向未来方向不断变革、不断发展。同时,还要探究现代西方哲学对现实进行理论概括时,为什么常常把事物的某一方面、部分、过程、特征加以片面夸大,从而陷入绝对化,等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论;要探讨现代西方哲学家理论缺陷的原因,特别是主题思维方式方面的原因,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和增强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

第三,学习演剧现代西方哲学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与哲学的需要。

马克思主与哲学时在批判改造以往哲学,吸取其优秀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合理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与哲学的丰富和发展,需要借鉴以往的哲学理论,但更需要的则是借鉴与自己同处一个时代的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立足于现时代,尽管它的反映形式大都是唯心主义的,也存在这很多的片面性,但它毕竟是反映现时代的一种理论思维,同以往的哲学相比,有新的思考问题方式、新的观察问题的视角、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其理论中也包含有不少合理的、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剔除其错误的东西,吸取其合理的因素,有益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与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所昭示的现代西方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中所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矛盾,以及对这些矛盾所作出的解释和解决矛盾的途径的等现实问题,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经过认真学习研究和思考,作出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结论,甚至荒谬绝伦的东西,也是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一否定形式表现的一种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否定中引导出积极的东西,从错误的东西中引导出正确的东西,从荒谬的东西中引导出真理性的东西。有些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或某些哲学家出于阶级偏见,公开攻击马克思主与哲学,对此,理所当然地要受到马克思主与哲学的批判。但这种批判不是简单地否定了事,从而要分析和研究他们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为学习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以及具体方法,可列举很多,但主要的有两条原则必须坚持,一是哲学的党性原则,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个对立着的基本派别,在阶级社会中,这两个派别的对立,归根到底表现着人类社会中对立阶级和集团的倾向和思维体系。现代西方哲学中,除少数如“物理实在论”、“科学实在论”等是一种唯物主义或具有明显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流派外,一般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在哲学基本路线上,现代西方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批判地审视现代西方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揭露其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实质,提示其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一,要把现代西方哲学放在 它形成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中来考察,把它作为人类思想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来审视,从而认识它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评价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第二,现代西方哲学家一般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各流派,但是,唯心主义并非等同于错误。聪明的唯心主义胜过愚蠢的唯物主义。因此,对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对其中的错误要进行有分析的、有说服力的论驳;对其中的积极成果要充分肯定,积极借鉴。第三,对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的阶级属性、哲学家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理论体系和内容,都要具体分析,做到恰如其分。一定要防止简单化,片面性。

学习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要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只看到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因而采取简单否定或简单排斥的态度;一是夸大其合理因素,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两种态度都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这两种错误态度都要注意防止。


 

第一章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概况

(一)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提倡科学、注重实证精神的哲学学派。它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思潮的开创性流派,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实证主义于19世纪30年代产生于法国,实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多方面的背景和原因。从社会历史方面看,19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英、法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同资产阶级展开了斗争。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能够有一种调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统一人的思想与行动的理论学说,为其巩固统治提供理论武器。

从科学方面看,19世纪中叶,法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产业革命给科学技术以巨大让步。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已经确立,电磁学正在发展之中,热力学、有机化学、地质学、胚胎学等新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数学、天文学、化学等学科的新发展层出不穷。技术开始自觉地从科学中寻求指导,人们已比较重视对事物发展变化的研究。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的重视和崇拜,同时也给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哲学思维能够适时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然而西方古典哲学中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已经不能适应这种要求,需要有新的哲学来完成这样的任务。

学发展的需要,两国近代哲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暴露了较严重的理论缺陷。机械唯物主义和思辩唯心主义传统,尤其是贝克莱、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在两国哲学家中均有较大影响,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等片面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盛行,使得从认识论出发而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陷入了困境。

    在上述历史条件下,西方哲学家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进行新的哲学概况和总结,以便能够摆脱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走不同于古典西方哲学的理论道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提供方便条件。实证主义哲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应运而生并进一步演化发展的。

    ()实证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实证主义于19世纪30年代产生于法国,40年代在英国流传。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德国、奥地利产生的马赫主义是实证主义的第二代。20世纪初至20~30年代在英国、德国、奥地利产生的逻辑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早期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有:奥古斯特·孔德(1708--1857),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鼻祖。其实证主义思想,在西方哲学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哲学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哲学概观》、《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等;约翰·穆勒(18061873),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他把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最早从欧洲大陆传播到英国,并且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相结合。他也是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在英国哲学史和实证主义思潮的演变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穆勒的著作甚多,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逻辑体系》、《功利主义》、《威廉·汉密尔顿爵士的哲学研究》、《奥古斯特·孔德和实证主义》等;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著名哲学家,他从力学、生物学、社会学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实证主义观点,是实证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主要有《第一原理》、《生物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斯宾塞把这些著作统称为“综合哲学”。

    早期实证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提倡实证哲学精神,开拓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的理论先河,导致了西方哲学由近代阶段向现代阶段的转变,因而对整个西方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早期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1119世纪70年代,杜林就曾经把实证主义、不彻底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露骨的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拼凑出一种折衷主义的哲学体系,以此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首领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也曾受到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此外,孔德、穆勒、斯宾塞所主张的实证主义和进化论思想在旧中国也曾有过较大影响。旧中国的一些改良主义者曾经抱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良好愿望接受过实证主义。

    马赫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流行于欧洲各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赫(18381916),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马赫主义的创始人。他在声学、热力学、光学和科学史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在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感觉的分析》和《认识与谬误》等;阿芬那留斯(18431896),德国职业哲学家,长期在瑞士苏黎世大学任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纯粹经验批判》等。在这些著作中他阐明了与马赫大致相同的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观点;彭加勒(1854191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在哲学上他追随马赫,以“约定主义”思想补充了马赫主义。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与假设》、《科学的价值》、《科学与方法》等。

    马赫主义在德国、奥地利产生以后,迅速在西方各国流行,为不少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所接受,很快取代了早期实证主义的哲学地位。它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也有很大影响。德、奥等国的社会民主党以及第二国际中的修正主义分子都企图用马赫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为此,列宁曾写下著名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马赫主义。此后,马赫主义的影响日渐削弱,但它的理论仍然直接影响到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实用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马赫主义在旧中国的科学界和哲学界也有一定影响。1920年,罗素继杜威之后来中国讲学,把新实在论和马赫主义带人中国,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3年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论战的一方是马赫主义者丁文江、实用主义者胡适等人组成的“科学派”,另一方是柏格森主义者张君励、梁启超等人组成的“玄学派”。这场“科玄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马赫主义在旧中国的影响。

    作为实证主义第三代的逻辑实证主义,本书有专章进行评介,这里略过。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证主义在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17世纪以来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尤其是休谟哲学思想的较大影响,在很多方面继承了休谟经验主义的传统。但是,它并不是对休谟哲学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其有所补充、修正和发展。一般说来,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表示拒斥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反对传统哲学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和高度抽象思辨的哲学时风,主张哲学应当建立在来自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和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把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局限在与科学有关的范围和领域,反对哲学研究世界观、本体论问题。

     第二,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回避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并试图超越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评论的对立。

     第三,否认人有认识经验以外实在事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主张把知识局限在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之内,强调科学认识论的根本任务只是记录感觉、描述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在认识论方面宣扬不可知论。

    第四,推崇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特别是生物进化论的方法改造自然和社会。在社会政治问题上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同时又排斥社会革命,主张阶级调和,宣扬改良主义。

二早期实证主义

()买证主义的基本原则

    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早期实证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中科学主义思潮的理论源头。这一基本原则是由孔德提出来的。

    “实证”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us,其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定。16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和实验,要求知识的“确实性”或“实证性”,与空洞、荒诞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据此,当时有人称实验的自然科学为“实证科学”,称16世纪以来推崇实验科学、反对经院哲学的时代为“实证的时代”。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在他的著作中采用了这种说法,称过去是“神学的时代”,当时是“实证哲学”,其目的在于表明他的哲学是以近代实验科学为根据的、不同于古典西方哲学的一种“科学的哲学”,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关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原则。

    第一,实证主义的三个阶段论。孔德认为,经过神学和形而上学走向“实证哲学”,是人类理智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孔德认真地研究了“人类智力在各个不同的活动范围内的整个发展”,发现“每一个知识部分,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④与此相关,人类精神受理性的支配,也相继使用了三种性质基本不同、甚至根本相反的哲学方法:神学即虚构的方法、形而上学即抽象的方法和实证哲学即科学的方法。

    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力的必然出发点。在这个阶段,人们自由幻想,企图探索万物的内在本性,寻找各种现象的根源,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但这是办不到的事。于是他们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解释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因此这时宗教在各种思想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形而上学阶段“其实只不过是前一阶段的略为改头换面”。在这个阶段,人们仍然力图探索经验之外的“万物的内在本性”,但这时已不再承认虚拟的神是万物的内在本质,而是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的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概念当做绝对知识。例如各种独断的哲学体系和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的理论就是由这类概念构成的。

    在实证阶段,人们承认不能获得绝对的概念,于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只是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便发现现象学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把一切事物的研究和解释都局限在经验世界的范围。对事物和世界的各种态度就是实证科学的态度,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阶段,实证的哲学方法也就是科学的方法。

    孔德认为,神学阶段是人类思想(智力)发展的必然的出发点,实证阶段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而形而上学阶段则是由神学阶段到实证阶段的过渡阶段。①

    第二,实证主义的基本性质是以事实为依据。孔德认为,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是以事实为依据,建立“实证的”、“真实的”知识体系。孔德认为,在实证阶段一切科学舸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惟一来源与基础。神学和形而上学探索"方物的内在本性”为主要百标,幻想有“超自然时本体”或人格化的抽象物”,并用它们来“任意干涉”或“说明宇宙间一切貌似反常的现象”,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非常清楚,我们的能力根本无法把握如万物的内在本性、一切现象的起源和目的之类的问题。“探索那些所谓始因或目的因,对于我们来说,乃是绝对办不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②因此,实证哲学坚决抛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主张以实证自然科学为依据,以通过观察或实验而得到的经验事实及知识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使哲学成为“真实的知识”。

    据此,孔德否定哲学对本体论、世界观问题的研究,主张把哲学和科学都局限在现象的范围之内。他强调指出,实证哲学所肯定的实在、有用的知识纯粹是关于现象范围内的知识。至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现象之后的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客观的因果联系、规律性是什么,等等,都不属于实证知识的范围,对它们的研究与实证主义精神是不相容的。他明确地说:实证哲学的“最大的雄心是发展各种现象的规律,它的根本特点正是认为人的理性必然不能说明一切高不可攀的玄妙奇迹。”①

    在此基础上,孔德进一步提出,哲学史上争论了几千年而不能解决的哲学基本问题,即主观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和精神存在,以及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是人类智力发展尚处于形而上学阶段的产物,是非科学的、应当抛弃的东西。只有实证哲学与实证时代的精神是相符合的,它超越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满足并且调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敌对主张中一切站得住脚的东西,而它在这样做时把二者都废弃了。

    应当指出,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欧洲自然科学发展的潮流,打破了机械唯物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对实验自然科学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并提示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对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成就作出了新的哲学概括,体现了西方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探索精神。但是,孔德的这一思想学说又是具有严重理论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脱离社会实践的发展,去考察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把思想本身当做思想发展的原因,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把人类的进步归结为人类所具有的道德和理智的进步,这实际上仍然未能摆脱近代西方哲学思辨形而上学方式的束缚。    

    第二,他把实证哲学看成是“最新”哲学的代表,把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统统归之为应当抛弃的形而上学问题,否认、回避哲学基本问题,不仅在客观上贬低了近代哲学的思想成果,而且在实际上要想回避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他把哲学的任务局限在对于经验事实及现象规律的研究,完全排斥哲学研究世界观、本体论问题,否认事物本质的客观存在及其意义,忽略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人文因素的研究,不仅限制了哲学研究的范围和功能,而且也重蹈了近代西方经验主义哲学尤其是休谟哲学的覆辙,这实际上阻碍了哲学的发展。

()不可知的实在论

不可知的实在论是斯宾塞在他的“综合哲学”体系《第一原理》中阐述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了早期实证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理论特色。

第一,斯宾塞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关于“力”是不可知的“实在”的思想。斯宾塞认为,近代自然科学其中主要是牛顿力学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的成就表明,一切物质运动以及时间、空间等科学的哲学研究的对象,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恒久的存在”——力。力是“无始无终的”、“恒久存在的”、“无条件的”。其他意识形式可以从力的经验中得到,但力的经验不能从其他任何东西中获得。力是一种“终极的实在”,它是“对经验进行科学组织的基础”,从而也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然而,力就其最后本质来说是绝对不可知的。这是因为,人们要认识作为“终极实在”具有“恒久性”的“力”,必须依靠感觉。但是同样的力,作用于不同的感觉。感觉作为“力的符号”,完全是相对的,它并不反映作为“终极实在”的“力”本身,而只是反映“力”的某些现象。同样,科学和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等,也并不反映“实在”本身,它们只不过是现象范围的概念,是“力”的“经验的派生物”,完全是相对的。例如就物质来说,有人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有人说构成物质的基础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的粒子。这些说法是不能由经验证明的。因为,“物质”这个概念并不反映绝对的实在,而是“不可知的实在的符号”。时间、空间的概念也是如此,我们的经验既不能证明空间可分割,也不能证明它不可分割;我们既不能证明时间的无限,也不能证明其有限,它们是相对的东西,并不能反映“实在”。因此,作为“终极实在”的“力”本身是不可知的。

第二,斯宾塞认为,“力”或“实在”的不可知性表明,科学和哲学只能以现象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斯宾塞说,“力”或“实在”的不可知性是很有意义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把知识局限在现象范围内的依据。既然“力”本身是人的认识和概念所最终无法表达的,是不可知的,那么,科学和哲学就均不应超出经验的范围,去寻求人的认识根本无法把握的“外在的实在”或“终极的原因”,而应当把其研究的对象限定在经验的现象范围之内。斯宾塞十分赞赏孔德的现象主义观点。他认为无论科学或哲学只能以有限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可分类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说,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只是如实地记录、整理人的各种感觉经验,记录、整理这些“不可知的实在,,的各种“符号”,使它们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理智的作用只能限于处理现象,如果我们试图用它去处理现象以外的东西,那就会使我们陷入荒谬。”④

    第三,在论证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斯宾塞得出了宗教与科学可以彼此调和的错误结论,公开主张为宗教信仰保留地盘。斯宾塞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分为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可知的部分是指相对的或有条件的部分,它是感官所接受的现象或经验,是科学的领域。不可知的部分是指绝对的或无条件的部分,就是“实在”,是宗教的领域。永远存在着两种彼此对立的精神活动方式,将来像现在一样,人类永远不会只被已确定的现象及其关系所占据,而必然还会被不确定的东西所占据。因此,如果知识不能使意识一体化,如果精神总是存在着超越知识的可能,那么就永远不会没有宗教的地盘。因为,宗教与其他东西相区别之处就在于它的主体是超越于经验领域的东西。所以可以肯定,各种宗教尽管没有一种是确实真的,但是它们仍然是真理的预兆。总之,在斯宾塞看来,只要肯定了科学只能及于现象领域,而不能及于作为现象原因的实在,那这个实在自然就可以成为宗教的领域。只要肯定科学不能解释作为整体的宇宙秘密,只要肯定科学的基本概念不过是不可知的实在的符号,那就为宗教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地盘。斯宾塞宣称,历史上科学反对宗教,宗教压抑科学的事时有发生,这都是出于双方的误会,都是因为人们不了解科学与宗教的一致性。实际上,宗教和科学虽然看起来似乎彼此对立,实际上是可以调和的,因为它们只是表达了同一事实的相反的两个方面。

斯宾塞提出的不可知的实在论反映了19世纪中叶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崇尚自然科学成就和方法。这一学说的某些思想成分,如关于依据事物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对各种联系概括抽象的程度进行科学分类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考察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这一思想学说在总体上却是错误的。实际上,在科学方面,这一学说经不住事实的检验。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时自然科学已经证明,“力”是可知的,“不仅可以证明,它在自然界中经常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而且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和工业中实现这种转化。”①社会实践尤其是科学实验和工业的发展,已经对实在不可知的思想作出了最有力的驳斥。在政治上,这一学说掩盖了宗教的阶级本质和认识论根源,抹杀了科学与宗教本质的对立和区别,试图论证宗教永恒存在的合理性。实际上它是对当时西方资产阶级既需要科学发展生产,又需要利用宗教进行精神寄托和阶级统治的保守心理的一种现象反映,因而具有较大的欺骗作用。

()实证社会学

按照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关于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即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说,这是早期实证主义的重要理论内容。在这方面,孔德和斯宾塞的学说比较典型。孔德提出了关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斯宾塞则在论证普遍进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静力学是从静态角度研究社会的学说,它探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性质,以及它们存在的条件。简言之,就是研究社会的秩序。从这一角度出发,孔德把人性当做社会的基础。他认为,决定社会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的体现的情感意志,或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的表现是利己心,社会本能的表现是利他心。个人本能或利己心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给人们的社会活动提出了目的和方向,但社会本能或利他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合作”和“稳定”。因此,利己心和利他心对于社会都是必要的,两者是可以“并存不悖的”。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调解人的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两个方面,而家庭则是这种调解的楷模。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生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社会中,一切人们之间也应彼此友爱,相互同情。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应当从“普遍的爱”、“普遍的同情”原则出发,而绝对不应当从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出发。实证主义提供一种社会制度,它把感情、理性和行为结合为一种持久的和谐。由此可见,社会静力学说带有较明显的合理因素。

    社会动力学是从动态角度研究社会的学说,它探究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研究社会的进步、发展及动力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孔德强调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道德和智力的进化。社会发展阶段性是由思想发展阶段性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在人类智力的推动下经过神学阶段、形而上学、科学阶段,就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完备的解释。孔德还提出,气候、种族、人的寿命、人口等环境和物质因素也可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们不能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人们在道德、智力方面的进化。孔德试图从实证哲学的角度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秩序性,这种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启发意义。

斯宾塞也从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研究了社会进化和社会结构等问题。斯宾塞认为,一切现象的基础是恒久的、普遍存在的“力”,由于它的作用,一切事物都必然处于不断运动和进化之中。进化的发生是普遍的,上至天体形成演化,下至物种、人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普遍进化规律支配。进化是均衡发生的。从“力的恒久性”出发,在所有情况下,都存在着导向平衡的进化过程。进化本身是按均衡的方式进行的,对立力量的普遍共存必然导致普遍的和谐,以致最终导致均衡的建立。天体、生物等自然领域的进化是如此,人类社会的进化也是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通过不断保持人口与物质生产方式、出生率与死亡率、供与求、生产与分配、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迁移与定居、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等方面的平衡实现的。应当指出,斯宾塞的这种普遍进化论观点肯定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强调了均衡、平衡、渐进等因素的重要意义,这点表现出一定的合理因素。

斯宾塞把“普遍进化”理论应用于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结构、功能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在本质上同生物一样是个有机体,它与生物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生物有机体有三大部分:①营养;②分配与循环;⑧调节。社会有机体也有这三大部分:①营养(生产);②分配与循环(商业、交通、银行);③调节(管理机构、统治机构和政府)。在社会中,担负营养机能的是劳动阶级,担负分配与循环机能的是商人阶级,担负调节机能的是政府管理人员、官吏。这三种人同时并存、各司其职是由社会有机体的本性所定的,否则,社会有机体就会失去均衡,社会就不能生存和进化了。但是,斯宾塞同时认为,社会有机体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它要求社会各阶级、各部分、各机构高度结合。他强调说,社会应当为其成员的利益而存在,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把个人看成是一切的社会。从社会各部门的有机结合来看,这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斯宾塞把达尔文生物学中关于“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学说运用于社会领域,提出社会进化过程与生物进化过程一样,也要通过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必然进行生存竞争。由此出发,他又认为人类有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优等种族和劣等种族之分。优等民族最能适应进化的规律,最符合“生存竞争”的原则,因此,他们应当成为一切民族的天然统治者。劣等民族由于不适应进化规律,只能受优等民族的统治,必然要被优等民族所淘汰。斯宾塞称盎克鲁撤克逊民族天然就是优等民族。因此应当成为全世界的天然统治者。显然,斯宾塞这种观点是种族主义的错误观点。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强调整个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管理等结构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重视社会各部分的相互制约和协调,主张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和保障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这些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意义。但是,与此同时他还在这一学说中积极提倡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在社会领域中“弱肉强食”,鼓吹大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对外征服扩张,并且直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压迫、剥削的合理性和不可动摇性,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这些都为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阶级压迫、对外侵略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