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维方式也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一、我需要的是决策方式,而不是策略结果,更不是心灵鸡汤。 第一个,抛硬币法,用于情感系列困难决策。 实施过程就是,抛一枚硬币,硬币的正反面决定分还是不分,而且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一定要尊重上天的旨意。 精髓:在你把硬币抛出来的那一刻,你好像已经知道了你想要的答案。
第二个,边际效益理论 边际效益才是决定你价值的地方。 当两个商品差不多的时候,哪怕一方只是比你好一点点,那它也具有很强的优势。 比如手机,每一个手机都是包含很多科技在里面的,但是你买手机你不会考虑他的价值,而是在市场中比较,具有竞争优势的你才会去选购。 所以你可以理解,优秀一点点,就存在很大的机会。无论商品还是人。所以你要考虑你的边际价值在哪里。
第三个,机会成本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并不是说这个事情是有益的,你就一定会去做,因为这些时间和精力你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许产生的价值更大。 而机会成本就是你去做这一件事情,而放弃的那一些事情,而那些被你放弃的事情就是你的成本。但是机会成本很难精确的去计算,但是却真实的存在着。 以工资作为参考,计算一下,你是否愿意花那么钱去做这个事情。 思考:比如一个工资不错,什么也学不会的工作是否有价值?
第四,系统论 这也是西方最新的哲学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系统化的看待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被看成一个系统,系统里面有很多的成员彼此关联,比如教育系统,政府系统,医疗系统等等,很多表面的问题,有很深的历史原因,并不仅仅是医院这个主体决定的。比如高医药费,并不完全是医院的责任。教育系统,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国家的历史原因导致的。(不深挖) 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从现场看到本质,可以化愤青为良民,只知道批判,不知道如何建设是不够的。
第五,5Why分析法 所谓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也就是对一个问题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求其根本原因。 很多问题都是系统性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影响大局的不是表面的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找到问题根源。 金典案例 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停机的真正原因 问题一: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案一: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二: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答案二: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三: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答案三:因为润滑帮浦失灵了。 问题四:为什么润滑帮浦会失灵? 答案四: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五:为什么润滑帮浦的轮轴会耗损? 答案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润滑帮浦上加装滤网。 如果员工没有以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来发掘问题,他们很可能只是换根保险丝草草了事,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第六,5w1h分析法 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主要用于项目规划,或者项目执行操作方面的分析。 第七,SWOT 分析法 对于优势和弱势是内部环境的分析。 机会和威胁是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 第八,历史的看待问题 这个和第七条一起看,第七条可以帮助你再一个时间点上去分析面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是延续的,需要历史性的看待。 比如国家腐败,教育系统问题等等,分析一下历史原因,建国才60多年,很多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完美,批判需要,我们希望能够做的更好,但是愤青就显得low了,你行你上啊。 知道了历史,也也就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发展成这样,更包容和理解了。
第九,换环境 当你再一个环境中呆的时间太长,你所有的信息都是环境内部的信息,这会影响你对事情真实的判断。换一个环境,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换位思考,或者体验生活,有时候需要经常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用于处理长期压抑困扰你的问题。
第十,换位思考 用户需求分析,矛盾解决的时候,可以让你理解客户需求,彼此间找到平衡。
第十一,做充分的准备,和提前死亡线 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情况下,你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没有多少学习的机会了,就像小时候考试一样,实践是考试而准备工作才是你真正在成长的地方。至于准备,无论多么完备都不为过,任何准备都会成为你后来的经验积累。 死亡线代表生产效率,有可能的话,尽量提前死亡线,因为后面还有很多麻烦事,是你预料之外的。 很重要,做好你就很棒了。
二、很多思维方式都是从学习多门知识里面感悟到的,包括以下几种:
1.抽象 抽象是计算机编程里面的术语,指的是将函数、代码模块化,自成完整的系统,向外隐蔽内部的具体实现并只提供接口,其中类的抽象还包括利用类对一类事物进行模仿,然后利用对象对其实例化。
不了解编程的人可能听不懂什么是抽象,其实,抽象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现实中的分工。 在一个系统内,每个人的工作自成系统,对外部提供接口,从而完成了术业有专攻的分工。
这种思维方式给我带来了三大好处:一是对世界的理解更加规整化,理解到分工的普遍性以及分工如何被扭曲的;二是让我不再执着于要把所有事都自己扛着,而是要学会假借他人之力;三是在理解各种分工系统的基础上,更好的做事(包括整体把握事物的结构、编程以及管理日常事物。)
2.平衡 平衡其实包括两种,一种是客观的平衡,主要是事物的运行中一般存在两种平衡,一是时间上的,指的是当下的作用虽然没有在当下直接就显现出来,但很有可能未来会出现,也就是时滞现象,千万不能小看这种时滞,它往往是导致事物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比如经济学里面的蛛网模型);二是空间上的平衡,指的是事物之间的作用往往是相互的,很多你觉得是走捷径的事情,其实本身是平衡的(比如权钱交易等)。
其实相较于客观意义上的平衡,主观意义上的平衡更加重要,那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期待着一种平衡关系。 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来源于人们潜在地对稳定与低风险的追求的意识。 这种平衡的具象化包括情感上的、物质上的还有利益上的——很多时候,它往往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相对模糊的交换关系。 一方面,人际交往的大多数问题都来自于这种平衡的破坏;另一方面,很多短期与长期的人际关系的管理,本质上都是对这种平衡的管理。(包括管理平衡化的预期,包括谈话交流中的平衡关系的构建。)
3.阈值 阈值思维指的是:事物的发展,往往都要有一定的基础、经历一个质变点才是有效的,在这个基础之前,所有的发展都不能称其为发展。 现实就是如此:它往往只会四舍但绝不会五入。
具体而言,这也意味着: 现实是不连续的,而是阶跃的,每个阶层都有巨大的粘性,除非一个人突破了上面一个阶层的阈值,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只会向下约取——这个道理适用于从入门一个学科到爬到某个阶层的所有关于努力与奋斗的事情的过程。
4.反馈 反馈分为两种,一是正反馈,指的是事物的链式反应式的发展、爆发式的增长;二是负反馈,指的是事物为了维持当下的稳定状态,对扰动因素的控制。 自然界大多数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生长曲线的,即一开始到中期,都是凭借正反馈的力量推动着演变,但到了后期,系统内部愈发拥挤的时候,则是凭借负反馈的力量约束自己,让自己保持稳定。 对于这种自然演变,当我们考虑到它的容量的时候,可以粗略地估计它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事物作出预测,比如最终的事物内部元素的分布情况(高斯分布),从而作出决策。
当然,这里的正负反馈以至于最终的高斯分布(即正态分布)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只能用作粗略的参考,毕竟某些时候还有一些“肥尾”(统计学用语)造成理想分布的扰动(某些时候,“肥尾”也是可以粗略预测的)。
5.复杂 如果把上面的因素通盘考虑的时候,就会涉及到真正的问题,也就是世界的复杂性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复杂性。 其实有一种“网络模型”是描述世界的一个很好的参考,指的是我们一方面,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嵌入在网络中的,受到环境与社会的约束与导引,另一方面,宏观上的网络又具有复杂的传导、演化特征。
对于面对着这种复杂性的人而言,应该有两个重要的考虑: (1).要未雨绸缪,管理不确定性,包括平衡引发的不确定性(比如时滞),反馈引发的不确定性(比如正反馈效应太强)等,管理的方式包括利用社会化手段降低风险、脚踏实地,有效投机、善于收集整理信息等; (2).尽人事,知天命,要理解很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事件是不可管理的,超出了自然分布的演化,只能尽可能提前准备应对,无法完全化解。
另:这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不想、也不懂管理复杂性的,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复杂性的人,实际上在从不懂管理复杂性的人那里获利。
6.人 最后一条:“每个人都是丰富的,不是标签化的”这句话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一句警语。 这句警语告诉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关注他人的丰富性,尽量克服标签化某个人。 这种丰富性包括情感上的、社会角色上的,以及个人历史的塑造作用上的等。 (——所以,理解这种丰富性,也就是理解人的情感,人的角色的多面性,人的个人历史等。)
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意识非常有助于重新理解问题。
上面的前五条基本都是在讲事物与世界的,但其实,很多时候,问题的核心永远在于人以及人的丰富性,关注人、关注人的丰富性,往往可以绕开眼前的问题,却最终解决了问题。 这对于很多关注于事情及其解决方案的朋友来说,真的非常重要,值得深思。 |
|
来自: 昵称23017629 > 《WU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