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及其质量评价标准

 横刀断流 2015-04-21

微课及其质量评价标准

 

 

邓北平

 

 

 

 

一、       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微型视频类课程的简称。

微课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某门学科(学问、技术、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等通过实施普查、筛点、设计、讲授(演示)、录制、后期处理、发布等一系列环节而制作的时长短容量小直切主题讲授精炼的视频类课程。

一般意义上的微课主要是以视频形式呈现。微课可以是在线的、可以是离线的,也可以下载到本地使用。就一门学科而言,一系列以知识点、能力点为核心的微课形态可以拼接、组装成为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

不过,技术更为先进、制作更为精良、形态更为多样、互动更为有效的新型电子微课则可以理解为一课电子书。它包括视频部分、音频部分、互动部分、解答部分、评价部分等。这种新型的多媒体、多互动、多层级的电子微课课程体系远非一般意义上单纯微型视频课程可以相提并论的了。

新型微型电子课程结构包括课程标题、课程目标、知识点或知识板块(知识点群)等的讲解视频、答题互动、活动互动、评价互动等多个板块。

微课之基本原则: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实用性、便捷性。

微课之特点:灵活性、互动性、组块化、拼接化。

微课之过程:提出问题或导入、解释问题、解构问题、解答问题、解决问题等。

本文主要讨论微型视频课程的质量标准。

二、微课的理论基础——知识的“点化”

一般而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谱系皆具三大特征,即系统性、完整性、自足性,而构建一门学科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却是无数的点,这些点与点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共同构成学科知识的网状结构,成为一个自足的、能自圆其说的知识回路。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知识点都是重点,也未必都是难点,更不必都是焦点。因此,对一门学科的精通往往是在重点、难点和焦点中去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脉络,而不是“点”无巨细、不分轻重地笼而统之。只有抓住一门学科的重点、难点与焦点才能更好地吃透一门学科的精髓。

因此,知识谱系中的重点、难点、焦点的筛选就显得格外重要。以下对三大要点做一简论。

重点的知识是学科知识体系(知识链)中重要的环节或重要的概念,它们可能起到承上启下、见微知著的作用。重点是就其学科知识本体的结构而言的,并不依赖于受众。因此,重点既具客观性,亦具主观性,但更多地偏向客观性。

难点,则说明该知识点在知识的谱系中是难啃的骨头,受众因年龄结构、理解层次、知识准备、学习态度、思维视角等方面可能会形成学习与理解上的困难或障碍,从而构成学习的难点区。难点是就受众的理解水平、层次、视角、文化惯习而言的。理论上来说,就某一学科而言,重点未必是难点,难点亦未必就是重点。重难点是因人们认识问题的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分类。难点虽有其客观性成因,但更偏向主观性,知识点中的难点就其本质而言是受众决定的。

焦点,则可能涉及到两个方面:①从认识论角度看,焦点可能是重点或难点中的要点,即所谓重中之重。②从测试学角度看,焦点可能是本门学科的知识核心。掌握焦点,意味着主体知识点的豁然开朗。因此,焦点是必然的常考、必考点。在某种意义上讲,焦点是一门学科知识点中重、难点的聚焦点,也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集点。

从知识谱系的三大特征与三大要点出发,我们获得以下认识:

1.知识的重点、难点、焦点是一门学科知识谱系解构的关键“物质组件”。

2.对系统、完整、自足的知识的解构,即所谓知识的“点化”处理,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

但是,“点化”后的知识能否“还原”为系统、完整、自足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教师对完整知识体系的“点化”讲授之后,学生能否重新拼接成完整的知识链,并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学科素养?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还为我们导出了一个新的结论:适度的“点化”与过度的“点化”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微课的“点化”必须是适度的。微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手段,必须能在知识谱系的三大要点(重点、难点、焦点)与三大特征(系统性、完整性、自足性)之间形成某种契合的和谐,即既要考虑到解构的必要性(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便捷),同时也要考虑到知识还原(重新结构)的可能性。否则,只“分”不“合”,就迷失了知识学习的初衷。

三、微、课、题

微课,微是形式,课是本质。我们既要抓住微的形式,更要抓住课的本质。但是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因此,题的精准配置应与知识的讲授互生互发,相得益彰。

1. 对于微课之“微”的认识:第一,点微,即取点之微;第二,精微,即精炼之微;第三,型微,即时长之微,大小之微。

①取点之“微”:一个点或多个点(相关知识点群)的聚集,集中解决某门学科某个重点、难点或焦点。知识点或知识点群应该具有系统性、代表性与典型性。

②精练之“微”:精准的主题表现、精选的授课方法、精到的演示技术、精简的语言表述、精良的剪裁制作、精美的画面声音。

课时之“微”:某门学科的某个难点、重点或焦点的结构,只在时长约5-8分钟全方位、多媒体地有效呈现。必须挤掉多余的水分,仅呈现必要的干货。这需要教师在微课视频脚本上对知识点的精确打击,对方法的精准使用,对技术手段的多维运用。课时之“微”对码流、分辨率、帧速、时长、大小等值须有明确的要求。

2. 对于微课之“课”的认识:

①是课必有内容,内容必有主次。内容包括知识点,也包括由该知识点引出的考题(作业)。

②微课需要设计,只“微”不“课”不行,“微”是形式特点,“课”是本质属性,微课限于容量则更需要设计。课堂实录不是微课的样态,微课也不是自然课流的浓缩版,微课是一种全新设计下的、详略分明的微型课程。课堂流程、教案与PPT课件、主题的导入、主题的讲授、活动的开展、互动的环节、课尾小结等等微课的一切要件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可以说,没有设计,就没有微课。

③备课、备题(作业)、备方法、备中国学生的疑点与难点。

④视频课程必对基本设备有要求,例如电脑、麦克、录播器材、录屏软件等,必要的时候还应该有专门的录播教室。

⑤视频课程对前期拍摄脚本的设计要求,固定机位与移动拍摄,后期制作等。

⑥录播内容清单(知识点、能力点、作业点、题型点、复习点、评讲点、应试技术点、应试心理点等)。

    各点模板设计。

3.对于微课的处理与试题的配置的认识

微课在处理一门学科的知识点或能力点从层次上讲有三层:点、线、面(知识谱系)。这实际上是从学科解构到还原的过程。所以,微课之精要除了课本身之外,尚需配以三级试题以加强与巩固之:过关性练习、研究性练习、综合性练习,这条路径反映的是学生从简单再认到复杂再认再到复杂辨认的能力提升过程。

结果或效果是最好的检验标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微课无论形式多么丰富,都不能算好的微课。因此,必须有基本的标准来控制与保证微课的质量。

四、微课的质量标准

(一)选点:知识点、能力点等(包括复习、思路、评讲、原则、综合、心理等)

1. 知识点谱系脉络分明;

2. 重点、难点、焦点提炼准确;

3. 案例化:点与题(一点一题、一题一点、一点多题、一题多点)。

(二)方法

1. 方法选用的适切(方法与点的关系);

2. 演示规范标准(含实验、示范等);

3. 处置详略得当。

(三)过程

1. 流程设置简洁;

2. 环节过渡有序;

3. 重难点位突出;

4. 作业配置合理(入课迅速、主题突出、总结到位、线索分明、试题多层)。

(四)讲解

1. 讲解透彻明了;

2. 表述简练传神;

3. 感情充沛自然。

(五)整体

1. 声音画面清晰;

2. 内容完整准确;

3. 结构流畅合理(微课名称指向明确,片头、片尾、版权、时间清晰、PPT呈现、环环相扣的课堂流程、字幕及背景音乐等);

4. 互动形式多样;

5. 时长大小合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