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感性阅读走向理性阅读

 隐居求志 2015-04-23

  

   何谓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所谓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所谓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及信息并与书籍反复对话,以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需要说明的是,感性阅读并不等同于通常所谓的泛读,知性阅读也并不等同于通常所谓的精读。无论感性阅读还是知性阅读,都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有知性阅读习惯的人,在泛读浏览中,也能够迅速抓住一本书的核心以及框架并开展对话反思,没有知性阅读习惯的人,即使在精读一本书并大量做笔记,也把握不住书籍的核心精髓,更不用说内在结构。因此感性阅读侧重于一种单方向的片面的接受过程,而知性阅读则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一般而言,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但对于专业发展而言,更应该强调知性阅读,因为只有知性阅读,才能够真正提升一个教师的思维水平,增强他的反思能力。

   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者和一个经过训练的阅读者相比,前者更倾向于感性阅读而后者则倾向于知性阅读。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者,会更倾向于按照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好恶去接收过滤信息,会不自觉地受到浅层愉悦感的控制,选择那些“阿谀读者”的书籍。而对于另外一些对自己构成挑战的书籍,则往往会感觉到有些硬梆梆,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恶感。他们阅读或许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但骨子里,他们其实一直是在回避问题,拒绝真正地真实地面对问题本身。即使决定去精读一本书,也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阅读感性化,并在骨子里自我辩护。

   倾向于知性阅读的阅读者,往往是那些无限开放自身,勇于接纳与反思的人。他们知道阅读是对自身原有经验的丰富、优化,甚至是颠覆、重建。如果说感性阅读是在溜冰,轻松愉快,看四周反反复复都是熟悉的景色;那么知性阅读则是在爬山,汗流浃背,但是周围的景物始终在变化,越来越开阔,直至“无限风光在顶峰”。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溜冰,登山更能增强人的“体质”(理解力)。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怀疑自己,会缺乏勇气,甚至会迷失路径,但这一切的犹豫,彷徨甚至想要放弃的感觉,正是登山必要的经历。因此经过知性阅读训练的人,往往能够放弃自我辩护,不把自己的问题与自己捆绑在一起,而是勇于通过阅读不断地对话。而对话,既包括批判反思,也包括经过反思之后的自我更新甚至自我否定。特别是经典书籍,我们很容易以感性阅读的方式去面对,就像学生以阅读郭敬明的姿态去读曹雪芹或者鲁迅。当我们指责学生喜欢追逐流行而不愿意亲近经典,品味经典之美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专业经典,要么读不懂,要么以为“不过如此”?对那些精辟透彻,常读常新的经典,当然要花大力气啃,并始终抱有谦卑的态度。

   如何训练自己养成知性阅读的习惯呢?

   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阅读经典必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甚至可以考虑用不同颜色的笔,密密麻麻地划出真正那些有着真知卓见的含金量高的句子――你当然可以写下你的感想,但是对于经典来说,聆听是最重要的。读得尽可能慢,听清楚作者所说的每一个意思最后,不妨把划出来的部分输入电脑保存,或者上传到专题帖中。当一本书这样读过以后,你在实践中,或者在另外的书中遭遇相似的情境,就可以迅速调出来反复揣摩,久而久之,这些文字就会化为你的血肉。这样的阅读,可以将我们从快餐式的阅读中拯救出来。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阅读是浪费时间,没有这样的阅读锻炼,理解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遗憾的是,一些人败给了自己的惰性,他们会因为惧怕改变而自我辩护,并最终放弃知性阅读,沉溺于资讯式阅读,在此,重温一下艾德勒的两段话也许不无裨益: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滞。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著 《如何阅读一本书》 商务印书馆 20041月第一版 第8页)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这样我们就可以粗略地为所谓的阅读艺术下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同上 第11页)

   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更进一步地,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聆听是前提,然后写下你的疑惑、写下实践中相关的问题、写下你最深的感受与思考。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你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个片断某个观点的理解,也可以表达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观点,还可以旁涉到你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的教育教学事件,或者与其他的书籍相互印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