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 帖】何绍基临《麓山寺碑》 ■薛元明

 东方竹马 2015-04-23






何绍基临《麓山寺碑》


薛元明




  《麓山寺碑》立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李邕撰文并书,因文、书、刻工艺兼美,故有“三绝碑”之称。《麓山寺碑》作为李邕的代表作,在唐楷中占有一席之地。准确地说,此碑属于行楷,用笔和结体不同虞、欧、颜、柳,也有别于褚遂良。褚书只是若干点画存在牵丝映带,最主要是内蕴行书笔意。如果说,后世学欧、颜、柳居多,虞、褚在其次,取法李邕者几乎百无一见。赵孟頫虽于李邕用功颇深,但最终难以完全建立个性面貌。

  取法者寡,并不代表李邕法书不好。经典有两种,一种是人人追慕模仿,成一时之潮流,如米芾、王铎,当下似乎到了书家手下非元章、觉斯莫属的地步,但学如牛毛,成如麟角,最终都会“合并同类项”。一种是冷艳孤傲,拒人于千里之外。李邕自然属于后者。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无疑可以作为注脚。学习李邕的法书类如学习八大、弘一等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何绍基所临《麓山寺碑》与原作相比,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因为何绍基平生临摹品类极多,与专攻某一家者自然有别。李邕虽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何绍基却以其过人的勤奋和功力在“死”和“俗”的两难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似又非似,有古有我。

  这件临作属于忠实的实临,严谨之态,足见何绍基的大家风规。细节决定成败,很多人临摹极其随便,而美其名曰“意临”,实际上是受不了规矩的约束,自然不可能进入书法门径。意临必须是水到渠成,自然发挥。然而从态度上来讲,必须始终严谨、专注。原作是裱成册页的拓片,临作也是册页形制,每字对应,丝毫不差,而且是通临,笔力一丝不苟,无一败笔,无一懈怠,腕力、笔力、体力都极为充沛,可谓精、气、神三者俱足。

  何绍基临作之气格可以与原作抗衡。原因在于,何绍基根基在颜真卿,一是笔画遒厚,二是气势雄强。颜鲁公根基则在篆籀。颜、李二人书风虽有差异,毕竟处于同一时代,而且都属雄强豪放一路。虽然颜为正楷,李为行楷,但何绍基在苦学颜真卿正楷的同时,也在学其行书,是第一个将颜真卿楷书和行书成功结合起来的人物,以行化楷,既有颜楷的厚重,又平添了一分灵动,妙合无垠。以这样的笔法来临摹《麓山寺碑》,又增添了一些独特的韵味。

  可以看出,临摹实质是“我”与“他”之间的不断磨合、尝试。所取法碑帖的“形”,即是“他形”,临摹中的“神”,通常是自我之“神”,必须处理好“他形”和“我神”的关系,以及“我形”和“他神”的关系。临摹就是将自己的精神放在他人的形体中,存在从“他形+他神”到“他形+我神”再到“我形+我神”的变化过程,从生硬到相融,从形式到神韵,直至最终的和谐。




李邕 《麓山寺碑》(局部)




何绍基临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