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西方名画欣赏11

 宛平2008 2015-04-24

西方名画欣赏11
《晚钟》·米勒  1859年 55.5X66厘米
 现由巴黎卢佛尔博物馆藏

  《晚钟》表现的是一对正在田间劳动的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停下来虔诚祈祷的情景。画家本人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因为他画《晚钟》时,曾回想到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时,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一家人停止工作,为可怜的死者祈祷。宗教就其本质来说可谓是“神的鸦片”,因为在诚实劳动者身上信仰就是“追求道德”,就是“向善”。他们真正相信“人不单是靠面包活着”, 首先是要靠理想的支持。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违背了“上帝的本意”。我们从宗教劝导人们安贫乐道的同时,也从劳动者自身的笃言信行和苛求于已方面,看出他们品格中的优良素质,《晚钟》一画正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劳动者的品质,因而具有了长久的魅力。

   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钟响于是丢下手中的活计,俯首默默祷告。画家着力描绘出他们的虔诚,我们为他们的纯朴和诚实所感动。可是画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又形象地告诉人们,他们虔诚的结果是什么--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马铃薯,在无垠的大地的映衬下,他们是那样地孤立无援。《晚钟》的主题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更重要的是人们缅怀在那大地上辛勤劳动,流尽汗水以养育众生的农民。米勒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地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型风俗画,《晚钟》即是这一主题的佳作。

作者介绍:-瓦·米勒﹝ean Franco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 ~ 1875

    前面在欣赏《拾穗者》一画时,曾简要介绍过让·弗朗索瓦·米勒。他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后来到巴黎从师特拉罗虚学习。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画一些模仿蒲珊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店里出售。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仲去定居。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于是,米勒毅然迈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旧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著的“巴比仲画派”就这样形成了。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iI像《播种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者》 (1857)、 《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 (1863)、 《喂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
   “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罗曼·罗兰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