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拜谒王阳明墓记

 病毒1213 2015-04-25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15年4月6日拜谒阳明墓记

赶着清明假期,再次来到阳明墓地。这空山静谷经过连绵春雨的洗刷,显得格外清新、爽目,但同时也映衬着墓地的幽静。

如果上次来仅仅是对阳明先生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感佩不已 而寻访至此的话,这次则是得益于先生心学之后的感恩膜拜之旅。——确实,心学给我带来很大的变化,让我更能坦然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怀抱鲜花,庄重踏过每一步台阶,来到先生墓前。台龛正中央点着蜡烛燃烧将尽,蜡油滴在台面的积水中嗤嗤作响。蜡烛的周围摆满了鲜花,经过这两天的雨打风吹,都已萎缩了。看来别的同仁拜谒先生都赶在我之前了。我小心翼翼将鲜花供奉到台龛的空位处,退后揖拜。心中除了感恩,更有立心广交心学贤士,进一步交流学习心学之志。在往后时间里,除了不断自我“在事上磨练”,更要竭力将心学之光辉广为传播,也为在现代社会中迷茫空虚的朋友们尽力奉上一份强大的心灵力量。

匆匆而来,也匆匆而去。走下台阶时,多少有几丝惆怅。尽管也会有崇拜、敬仰者前来祭拜,但冷清程度与先生之光辉犹如天地悬殊。更多的人们并不知道在这几近荒凉的地方,安息着一位圣人,甚至人们都不知道这位圣人是何许人也。墓地西侧,一栋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或许能见证、说明很多问题。那老房子墙壁上,保留着当时曾在主义指导下的宣传标语,字迹斑驳,似乎已被人遗忘,不再去维护、翻新。而也正是这种主义的哲学观,把阳明心学简单定义为“唯心主义”而弃之高阁,甚至作为反面教材来教学育人。文革期间,红卫兵的红色风暴也刮至这里,阳明墓曾遭到破坏,现在看到的墓地则是后来重修的。如此对待一门学问,如此对待一位先哲,现代广大民众不知晓阳明心学当是自然而然。

可惜一门经世济用、教化育民的学问,就这样被深锁空山,犹如璀璨明珠弃之暗室。不去深究心学的博大精深,就以“知行合一”的教化力量,即可以拯救当今社会精神撕裂的窘态,更可实质性解决在意识形态上注定的虚职、虚事,因为“知行合一”要求懂得的或正确的理论,就必须能而且必须去执行,做不到的,就不能算懂得或正确的理论。而面对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缺少信任的困局,“致良知”当是最好的救药。王阳明认为“良知”本身是无善无恶的,是人们的“意之动”才产生了善与恶。“致良知”就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学习、修炼来找回每个人的良知本身。若社会普遍能以“良知”为评判对错的价值标准时,则“礼崩乐坏”何愁不治?关键心学还要求学习须“在事上磨练”,反对“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腐儒作风,所以心学者都是实干家,所学所修则为自己工作带来更强的力量支撑。

心里纳闷不平中,突然想起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其实他生前建下那么多不朽功勋,创立下经世济民之学,受到的诽谤、指责、非议却不绝于耳,总有一些与光明和正义不相容的人需要打压阳明、贬低心学,以满足他们利益之需。而阳明依然能在临终前坦然坦荡而去,这种光明磊落的心态,不也是心学的一部分吗?现时代虽然心学遭到官学遗弃,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我们学习者能在工作生活中笃实践行“知行合一”、“致良知”,让心学光芒着实照向四方,我们又何愁在若干年后,心学不会再次发扬光大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