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常用方剂

 pengxq书斋 2015-04-25

内科方剂


  •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脾胃气虚、运化力弱。症见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脉细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金匮要略》卷上
  •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丸:痢疾,食积。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行气导滞,泻热通便。

    《儒门亲事》第十二卷
  •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滋阴透热。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温病条辨》卷三
  • 阳和汤

    阳和汤: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者。

    《外科全生集》卷四。
  • 麻黄汤

    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伤寒论》
  • 枳术丸

    枳术丸: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内外伤辨》
  •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少阳湿热,痰浊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粘涎,甚或干呕呃逆,胸胁胀满,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

    《重订通俗伤寒论》
  • 竹沥枳术丸

    竹沥枳术丸:消酒食,开郁结,化痰清火,顺气除湿祛晕眩,疗麻木,养血,健脾胃。

    《万病回春》
  •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上实下虚之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汤: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

    《内外伤辨惑论》
  •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

    《保命集·卷中》
  • 柴胡达原饮

    柴胡达原饮:痰湿阻于膜原。证见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滑。

    《重订通俗伤寒论》
  • 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而致的胃脘痞闷、嗳气、呃逆、呕吐等证。证见胃脘胀满、嗳气、呃逆或恶心哎吐,苔白滑,脉弦滑无力者。

    《伤寒论》
  • 杏苏散

    杏苏散: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痰涌。

    《温病条辨》
  •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咳嗽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慎斋遗书》
  • 三仁汤

    三仁汤:湿热留连三焦,湿胜热微,头痛身重,胸闷腹胀,不饥不渴,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苔白,脉濡等。

    《温病条辨》
  • 理中汤

    理中汤: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池泻清稀、呕吐、不渴、或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

    《伤寒论》
  • 连朴饮

    连朴饮: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

    《霍乱论》
  • 左归饮

    左归饮:真阴不足,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积、舌尖红、脉细数。

    《景岳全书》


  • 桑杏汤

    桑杏汤: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温病条辨》
  •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舌体强硬不能言语,筋骨软弱不能行走,病人口干但不思饮,脉象沉、细、弱。

    《圣济总录》
  •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汤:白喉。症见喉润起白斑点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重楼玉钥》
  •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医林改错》
  • 十枣汤

    十枣汤:1.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2.其人漐漐汗出,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而里未和。3.邪热内蓄,有伏饮者。

    《伤寒论》
  • 六味地黄

    六味地黄: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小儿药证直诀》
  •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等。

    《杂病证治新义》
  • 保和丸

    保和丸:伤食积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而黄,脉滑等症。

    《丹溪心法》
  •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等证。

    《金匮要略》
  •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口淡,舌苔白腻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四磨汤

    四磨汤:破滞降逆,补气扶正。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

    《重订严氏济生方》等
  •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肝气郁结,证见肋胁疼痛,善太息,脉弦。或兼见寒热往来,脘腹胀满,纳呆食少。

    《医学统旨》
  • 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汤: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急者百日,渐至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归脾汤

    归脾汤: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 八珍汤

    八珍汤: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正体类要》
  • 理中丸

    理中丸: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伤寒论》
  • 二陈汤

    二陈汤: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配方为紫苏子(主气喘咳嗽); 白芥子(主痰); 莱菔子(主食痞兼痰)。 主治痰壅气滞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韩氏医通》卷下。
  • 石斛夜光丸

    石斛夜光丸:用于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瑞竹堂方》
  • 人参蛤蚧散

    人参蛤蚧散:久咳气喘,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日渐消瘦,或面目浮肿,脉浮虚,或日久成为肺痨。

  • 生脉散

    生脉散: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医学启源》
  •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内外伤辨惑论》
  •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

    《伤寒论》
  • 虎潜丸

    虎潜丸: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晕,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丹溪心法》
  •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丹: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酸软。

    《本草纲目》
  • 肾气丸

    肾气丸: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腿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尿频,脉虚弱,以及痰饮,脚气,消渴等证。

    《金匮要略》
  • 右归丸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引起的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

    《景岳全书》
  • 一贯煎

    一贯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所致的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等症。

    《续名医类案》
  •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 四物汤

    四物汤: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舌淡、脉细者。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等
  • 黛蛤散

    黛蛤散:清肝利肺,降逆除烦。 用于肝肺实热,头晕耳鸣,咳嗽吐衄,肺痿肺痈,咽隔不利,口渴心烦。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盆腔炎、阴道滴虫

    《中国药典》(2000年版)
  • 失笑散

    失笑散:血瘀内阻所致之月经不调,小腹急痛,以及产后恶露不行。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导赤散

    导赤散: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小儿药证直诀》、《医宗金鉴》等
  • 黄芩汤

    黄芩汤:太阳、少阳二经合病下利。

    《伤寒总病论》
  •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症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

    《医效秘传》
  •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丸: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侬,舌尖红,脉细数。

    《内外伤辨惑论》
  •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头面淤血,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医林改错》
  • 再造散

    再造散: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发汗达表,疏风退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所伤,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宣明论方》
  •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金匮要略》
  •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丸: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医方考》
  • 滚痰丸

    滚痰丸: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

  • 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散: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医学心悟》
  •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饮: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灼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女科万金方》
  •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伤寒论》
  •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金匮要略》
  •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阳明温病,热结阴亏,大便秘结,口干唇燥,舌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温病条辨》
  •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伤寒论》
  •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带血丝,舌干苔少,脉小数。

  • 定喘汤

    定喘汤:哮喘证。咳喘痰多,痰稠色黄,胸闷气促,喉中哮鸣;或有表证,苔黄,脉滑数。

    《摄生众妙方》等
  • 止嗽散

    止嗽散: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医学心悟》
  •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阴血不足 肝阳偏亢

  • 牵正散

    牵正散: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杨氏家藏方》
  • 玉真散

    玉真散: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

    《外科正宗》
  •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阴虚动风证。温病后期,神倦??,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者。

    《温病条辨》
  • 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鸡子黄汤:邪热久留,灼伤真阴,筋脉拘急,手足蠕动,或头目晕眩,舌绛苔少,脉细而数等证。

    《通俗伤寒论》
  • 羚羊钩藤汤

    羚羊钩藤汤: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的高热不退,烦闷燥扰,手足抽搐,甚至神昏,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活动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甚则眩晕颠扑,不知人事,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

    《医学衷中西参录》
  •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阴亏血少。症见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校注妇人良方》
  • 乌梅丸

    乌梅丸:胃热肠寒的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得食则呕,甚至呕出蛔虫,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呕吐。

    《伤寒论》
  • 胆蛔汤

    胆蛔汤:胆道蛔虫,亦可治肠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

    《临证医案医方》
  • 驱蛔汤

    驱蛔汤:虫积腹痛,烦躁易怒,口干舌赤,脉弦细数。

  • 行军散

    行军散:暑秽。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并治口疮咽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可避时疫之气。

    《霍乱论》
  • 玉枢丹

    玉枢丹: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及小儿热盛惊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紫雪丹

    紫雪丹: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而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至宝丹

    至宝丹:中暑、中风、温病痰热内闭、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赤苔黄、小儿急惊、心热烦躁、风涎抽搐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以及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温病条辨》
  •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中风,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气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四生丸

    四生丸: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妇人大全良方》
  • 咳血方

    咳血方: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丹溪心法》
  • 十灰散

    十灰散:血热妄行。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十药神书》
  • 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金匮要略》
  • 逍遥散

    逍遥散: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五皮散

    五皮散: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缓;以及妊娠水肿等。

    《华氏中藏经·卷六》
  •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金匮要略》
  • 平胃散

    平胃散: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疟疾日积不愈,胁下痞硬有块,成为疟母。

    《金匮要略》
  •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

    《伤寒论》
  •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金匮要略》
  • 温脾汤

    温脾汤: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备急千金要方》
  •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丸:食停肠胃,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四肢厥逆,苔白而润,脉象沉紧或迟者。

    《金匮要略》
  •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

    《伤寒论》
  •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伤寒论》
  •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伤寒论》
  •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

    《金匮要略》
  • 四逆汤

    四逆汤: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

    《伤寒论》
  • 真武汤

    真武汤: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舌淡而润、苔白、脉沉细者。2.发汗过多,阳气太虚,寒水内动,水气凌心,而见心悸、头晕,

    《伤寒论》
  • 败毒散

    败毒散:1、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2、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呕哕寒热,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小儿药证直诀》等
  •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饮: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风寒致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外台秘要》
  •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汤: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重订通俗伤寒论》
  • 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石汤: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伤寒论·太阳病上篇》
  • 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汤: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烦闷躁乱,咽喉肿痛,唇干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汤:风温初期。证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白,脉浮数的患者。

    《重订通俗伤寒论》
  •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此事难知》
  •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散: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 桑菊饮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症见咳嗽、发热不重、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

    《温病条辨》
  • 银翘散

    银翘散: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温病条辨》
  •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伤寒论》
  • 桂枝汤

    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脉浮缓。

    《伤寒论》
  •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伤寒论》
  • 左金丸

    左金丸: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音,舌红苔黄,脉弦数。

    《丹溪心法》
  • 泻白散

    泻白散: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小儿药证直诀》
  •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伤寒论》
  • 芍药汤

    芍药汤: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清骨散

    清骨散:骨蒸潮热证,表现为午後或夜间潮热,骨蒸心烦,形瘦盗汗,两颊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肺结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证治准绳·类方》
  •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阴虚火旺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兰室秘藏》
  • 清营汤

    清营汤:邪热传营,出现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烦燥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温病条辨》
  •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1.热扰心营,出现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等症。2.热盛动血、出现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证。

    《外台秘要》
  •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1.肝胆实火所引起的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等症。2.肝经湿热下注所引起的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囊痈、妇女带下等症。

    《医方集解》等
  •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外台秘要》
  • 白虎汤

    白虎汤:阳明经热盛或外感热病气分热盛证。症见大热头痛、口干舌燥、大渴引饮、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