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加减法,17条医案

 谷山居士 2021-03-10

图片

68苓桂术甘汤加减案17条——刘渡舟医案

1  吴媪,65岁,患有冠心病,近来颈旁之脉管胀痛为甚,而且有时跳动,令人不安。切其脉弦,视其舌水滑,结合心脏悸动与胸满憋气等证,辨为“水心病”而使血脉不利。为疏: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连服七剂而颈脉之痛痊愈。由此证明,苓桂术甘汤有疏通血脉消除痛胀之功。《伤寒论临证指要》

论:颈脉管胀痛,时有跳动,这不是人迎穴吗?苓桂术甘汤,所谓通血脉消胀痛胀者,皆因泻水则降逆之功也。

2  山西大同王君,相见于山阴精神病院。其人面黑如煤,自诉:胸满短气,有时憋闷欲绝,不能登楼爬高坡,心悸时兼见“早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

余切其脉沉弦而结,舌苔水滑。肤面色黑是为水色;脉沉是为水脉;舌苔水滑,气不化津而为水候。今色、舌、脉皆反映水邪为患,则知胸满短气等证,而为“水心病”无疑。

治当温心胸之阳气,伐水寒之阴邪。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此方服至五剂,胸满转舒,气息变长,揽镜自照,面黑变淡。

患者服药见效,信心倍增,连服此方,约服五十余剂,这一严重之“水心病”,霍然而愈。《伤寒论临证指要》

论:同是水气病,本案患者是沉弦,有的是沉紧,有的是濡缓,有的是脉滑等各不相同。《难经》十难:一脉十变者,何谓也?然:五脏各有邪,刚柔相逢之意也。

3  北京李某某、男,46岁,患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所奇者左颈之大血管随心悸而憋痛不休。叠经中西治法而病不愈。切其脉沉弦,视其舌水滑欲滴。乃问之曰:“心下有上冲之气否?'曰:“病发时颇为明显”,而悸与胀亦从此时出也。余辨为“水心病”血气不利之重者。乃用桂枝15克,炙草10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先令服七剂,左颈血管胀痛与心悸气冲良已。效不更方又服七剂而获全功。《伤寒论临证指要》

4 叶某某,女,53岁,患心悸与胸中憋气证,而右手五指麻木为甚。切其脉弦,按之而软,视其舌淡,苔则水滑。此“水心病”也。所以手麻者,心阳不煦,血气不充,流行不利也。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此方连服十剂,胸不憋气,手麻不发,心悸亦安。《伤寒论临证指要》

5  张某某,男,62岁,每晚则胸满憋气,后背既凉且麻。切其脉弦,视其舌水,辨为“水心病”而阳气不足。乃用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茯苓30克。嘱服七剂背寒与胸满俱减,照方又服七剂,病已近愈,因其阳气浇漓,为疏:附子20克,白术20克,茯苓40克,白芍15克,生姜20克,桂枝20克,蜜为小丸,以资巩固。《伤寒论临证指要》

论:脉弦为肝脉,是滋阴疏肝,还是泻水燥土,以培木根。此不是水心病,而是水气旺而阳气格,气逆则胸满,少阴之寒盛,太阳之阳虚,所以后背发凉。苓桂术甘汤,泻水燥土,以疏木弦。水泄则气行,心火下降,少阴自能化温。

本案加人参,就是附子汤,加生姜就是茯苓甘草汤,加桂枝就是苓桂术甘汤,就是泻水以建中,和其阴阳,水泄气降而阴阳和,则病愈也。泄水行气,寒水化温。

图片

6  徐某某,女,38岁。自觉心下有气上冲于胸,胸满心悸、头目眩晕,不敢移动,西医诊为'美尼尔”内耳病,然治疗无效,始求中医诊治。切其脉沉弦,视其舌苔白水滑。余辨为水气上冲的“水心病”。头为诸阳之会,反被水寒阴气羁糜,所以发生眩晕与胸满心悸等证。仲景所谓“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是也。方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泽泻20克,炙草6克,连服十数剂而愈。

通过以上的治验,可以看出“水心病”有影响血脉瘀阻不利的颈脉胀痛;水气冲心的“气上冲证”;寒凝气滞的

“短气”与“胸中憋闷”证;卫气不利的手发麻,清阳不上的“头目眩晕”证等。

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而独树一帜,效果非常令人满意,至于它的证候表现,据临床观察已超出仲景所述,今后必然另有新的发展。我的学生傅延龄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此方具有一定的抗心脏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等作用。由此来看,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心病”的王牌,临床之士不得忽视。《伤寒论临证指要》

7  1990年,我带研究生在门诊实习,一老温患心脏病多年,最近续发咳喘,面目浮肿,小便则少。服药虽多,然面肿一直未消、余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苔则水滑。此证心阳虚于上,水寒之气得以上冲,凌心则悸,乘肺则咳喘,三焦通调不畅,则小便不利,水气不行,是以面肿。治当温心阳、利肺气,使三焦通畅,小便一利,则面肿可消。方用茯30克,桂枝12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患温见药只四味,面露不信,然服至五剂,小便畅通,诸证皆减,又服五剂面已不肿。

本方减白术加杏仁名苓桂杏甘汤用治“水气上冲”,水寒迫使肺之宣降不利,不能通调水道,疏利三焦,而出现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证。《临证指要》

8  曾治一李姓,为八旬老翁,身体犹健,不需儿女,生活尚能自理。人冬以来,时发胸满,气逆作咳,咳吐白色痰涎较多,周身酸懒,不欲活动。

切其脉则弦缓无力,视其舌苔则白腻而厚。余辨为“水心病”而阴霾用事,兼挟水湿之邪为患。湿性黏腻,阻塞气机是以胸满;湿生痰浊,上阻于肺则咳嗽多痰。

治当通阳化饮,兼利水湿邪气,方用茯苓30克,桂枝12克,杏仁10克,苡米12克。

此方服至六剂,痰少嗽轻,胸次开朗,症状减轻,又续服六剂,爽然而愈。

按语:本方减白术、甘草,加杏仁、苡米名苓桂杏苡汤用治“水心病”兼挟湿浊之邪,水与湿虽不同性,但往往相因而生。其证多以心悸气短,咳嗽多痰,头重如裹,胸满似塞,周身酸楚,不欲饮食,小便不利为其特点。《临证指要》

图片

9  山西曹某,年届不惑,患“水心病”,右胸时发针刺状疼痛。余认为此证援例用苓桂术甘汤通阳下气有余,对通脉活络似有不足,乃于方中加茜草10克,红花10克以活血通络;减去白术。甘草壅滞之性。此方服至五剂,胸中刺痛快然而瘳。如果兼血压高者,再加牛膝12克,效果令人满意。

按语:本方减白术、甘草加茜草、红花,名苓桂茜红汤用治“水心病”兼见胸中刺痛,控及后背,血脉瘀阻不通。《临证指要》

10  北京燕某某,男,56岁,患“水心病”而咳、久则呕恶欲吐,睡眠欠佳,脉来弦滑,舌苔白腻而厚。余辨为内湿痰浊所致。乃用基桂术甘汤另加半夏25克、陈皮10克,服完七剂则呕恶、少寐等证立已。

按语:本方加半夏、陈皮名基桂二陈汤用治“水心病”而痰浊又多,令人咳、呕、不寐,头目眩暈不止。《临证指要》

论;本条医案,属于痰饮病。脉弦滑,呕恶欲吐,皆为痰饮主症。苓桂术甘汤,泻水燥土,半夏、陈皮破气降浊。

11   山西郭某某,男,68岁。患“水心病”而后背恶寒酸楚为甚。切其脉沉,舌质淡嫩、舌苔水滑。余辨为“水心病”而阳气虚,背为阳之府,是以恶寒而酸楚也。乃用苓桂术甘汤另加附子12克,服七剂背恶寒不发,而“水心病随之良效。

按语:本方加附子名苓桂术甘附汤用治“水心病”而后背恶寒与酸痛。《临证指要》

12    陈女,45岁,患心悸、胸满、憋气等“水心病”见证。而小便不利,脚膝作肿,按之没指,行路发沉。脉来沉,舌苔水滑,辨为“水心病”而不能通阳化气行水,小便不利,聚而为肿也。乃用五苓汤而重用桂枝、茯苓、泽泻服至五剂则小便畅通而脚腿之肿消退。

按语:本方减甘草加猪苓、泽泻名五苓汤用治“水心病”兼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证。《临证指要》

13   张某某,女,52岁,患“水心病”心悸而颤,胸中发空,气不够用。切其脉弦;但按之则软,舌质淡嫩。辨为水心病”而宗气复虚之证。乃用苓桂术甘汤另加党参20克服至七剂则心胸不觉发空、心悸与颤俱安。《临证指要》

按语:本方加党参名苓桂术甘参汤用治“水心病”心悸而胸中发空,气不足息,脉弦按之而软。

由上述可见,苓桂术甘汤加减之法为多,限于篇幅,不能-—列举,一隅三反,触类旁通,则庶几近之。《临证指要》

论;证为土湿,脉为木弦。澡不是以脉疏木,而是以证解脉。

14   曹某,女,43岁。胸胁发满,入夜为甚,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嗳气频作,心烦易怒,来月经时,小腹作胀,面色薰黑,舌苔水滑,脉沉弦。用苓桂芥甘汤加香附,六剂后胸胁不满,嗳气不作,其余各症也明显减轻。转用小剂桂枝茯苓丸作汤剂,又加香附、郁金等药调治而获痊愈。

按语: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白芥子疏肝利气,名日苓桂芥甘汤,主治水气兼挟肝气上逆。《临证指南》

图片

15 汤某,40岁,教师。1983年8月10日初诊。病者素体偏胖,痰多。最近发作头眩晕,欲呕吐,心悸动而烦,肢冷形寒,大便稀软,甚则腹痛泄泻,脉缓而弱,舌苔白润。处方: 

茯苓15g 桂枝10g 白术10g 法半夏10g广陈皮10g 炙甘草5g 嘱服2剂 水煎服

二诊:8月12日。服2剂后,自觉眩晕有所缓解,心慌悸动仍作,大便仍稀,出汗,脉缓弱,舌白润。守原方加天麻10g,柏子仁10g,刺葵藜10g,嘱服5剂。

三诊:8月17日。服前方后,眩晕基本控制,惟头痛怕风,脉舌如前。守8月10日方加川芎6g,羌活5g,刺葵藜10g,服5剂后,诸症悉平。一年多未复发病。

「按」本案素体偏胖,属脾虚痰湿之体。眩晕发作系体质之内因,体虚容易招致外感,故原方中加祛风药,未易方而病愈。《伤寒实践论》

16  梅某,女,41岁,工人。1985年4月5日初诊。病者头眩晕,卧床不起,睁眼则天旋地转,恶心呕吐,不能食,白带多而清稀。西医诊断为梅尼埃征。多次住院治疗,每年发作二三次。缓略弦,舌苔白润,面色清淡。处方:

茯苓20g 桂枝10g 白术15g 炙甘草10g鹿角霜15g芡实20g 萆薢10g 嘱服3剂以观动静。

二诊:4月7日。患者告谓,服上药1剂则眩晕、呕吐等症明显减轻,精神倍增,食纳增加,白带减去十之八九。要求服原方,脉缓,舌白润。继用上方3剂,一切恢复如常,照常上班。《伤寒实践论》

17   吴,女。43岁,营业员,1963年8月10日就诊。病者患眩晕多年,每年必发多次,轻则三五天,重则十天半月,眩晕发作时头昏,眼花,胃反欲呕,卧床不起,耳鸣,食纳减,神疲乏力,稍弦,舌红少苔,但舌面湿润,伸出舌头即流清水。查阅以往所服诸药均为平肝息风药,如夏枯草、石决明、菊花、钩藤、天麻之属。如从脉弦、舌红少苔看,用以上药应当取效,为何久治不愈?仔细分析,病症眩晕,脉弦舌红苔少,说是阴虚肝旺,亦无不可,但其舌面滑润,涎如涌泉,因而一改前非,从温痰论治。处方用苓桂术甘合二陈汤:

茯苓20g 桂枝10g 白术10g 炙甘草6g 法半夏10g 广陈皮10g 嘱服2剂,以观其效。

二诊:8月12日。病者服上药奇效,自谓近半年来,少有的头脑清醒,如病之初,精神舒畅,食欲倍增,口不干,二便调,脉息平和。但因未能见到我,遂请他医诊治,仍进前钩藤、菊花、天麻、夏枯草类药。进1剂,当晚又眩晕欲倒地,不能起坐,遂停原药而来求治。观其前后服药的反复,用苓桂剂取得显效,故仍改用8月10日方,嘱服5剂后,再来复诊。

三诊:8月18日。病者服上药后,一切如常,精神振作,食正,二便平调,睡眠安宁,有力,舌红润薄苔。拟用六君子汤加黄芪、白芍、炒谷麦芽、炒鸡内金等味,嘱服数剂巩固疗效。一年后,告知病症如失,恢复健康。

按:书云“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这是经验之谈。实践证明,虚与痰并存而致眩者居多。“虚”,理所当然是阳虚,只有中阳虚,痰湿始内生。(诚然,肾阳虚而作眩者,亦有其例)因为中阳不足,水气上凌,故眩晕而作。例一显然是水上凌心,以头眩、心悸为著;例二以脾胃阳虚,既有水邪上泛为眩,又有水湿下趋而为带下;例三的病机仍属中阳不运,但舌红苔少,而前医屡用平肝息风药,罔效,故试从温阳化饮之方试治,思路是对的,疗效也是显著的。然2剂之后,医又以平肝息风药,使之病复

原样,停服后又用温阳化饮竣功。可见诊断正确与否,疗效天壤有别。为何舌红苔少,而用温药有效?此间应当从机体素质寻求答案。患者素体阴虚,而犯痰饮水湿证,这种常中之变,临床鲜为人知,故屡用平肝息风无效,当改用温中化饮,则病去如剥蕉。体质与病机在常理之中是统一的,而个别病人也可以不一致,这只有在实际病例中才能知晓,不能把它当成普遍规律。《伤寒实践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