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行精益生产,再好的方法最终也要靠人去执行,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对改善成功至关重要。下面通过一个案例说明执行力的重要性。
 某公司效率改善图
2008年初,某光学公司开始实施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4月份时起点效率为91.66%,5月份的时候提高到115%,6月份时提高到137%,如上图所示。
项目结束后,该公司老板问我,您的改善工作使我们的效率提升了40%,但是您离开之后,公司会不会无法维持改善后的工作效率,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已经搞定了作业员、生产主管和IE人员,因此公司的生产效率能够维持住,而且不断提升。
 某公司改善分析
这是该公司做的最早的一个简单分析。“产量翻番,人员不变”是指一个工人干两个人的活,对工厂来说相当于花很少的钱凭空多了一个人手,这对公司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公司进行评估:作业员激励的角度、生产主管的角度、IE工程师的角度,让这家公司能够做到产量翻番,人员不变。下面从这三个角度对该公司的损失进行分析。
(1)作业员
首先,公司一心想提高生产效率,而工人却未必乐意。国内企业给工人工资及奖金的计算方式有两种——计时制和计件制,该公司采用的是计时制。
 某公司工人工资构成图
如上图所示,工人的工资由基本工资+额外奖金构成,此外还有法定的加班费。如果说基本工资大约1000元,额外奖金100、200,最高300,而加班费能挣到500元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效率越高,工人挣的越少。这样子的话,工人自然不愿意提高工作效率。这个问题不解决,提高工作效率只是空谈。只要效率奖金低于加班费的企业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此计时工资制的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前都要做一个测试,看看效率提升后工人收入的变化。
 某公司工资制度测试表
如上图所示,我们对该公司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测试,以当年2月份的工资为例,实发工资为2874元,假设我们把生产效率提高30%的话,发现在现有工资制度下,工资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因为效率提高了加班时间就减少了。从上图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虽然“人均效率奖”由934元提高到了1242元,但人均加班费却由385元下降到了319元和240,整体下滑明显。
改善方法很简单,就是大幅提高奖金的额度,由原来的300元变成500元,其实就是把加班费变成了奖金。这样一来等于给了工人两个选择,同样挣2500元的工资,既可以选择加班,也可以选择不加班。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显然更乐意提前完成工作任务早点下班,这就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对企业来说,改善前正常工作8小时还要加班2小时,现在不加班也能完成同样的产量,获得了额外2个小时的产能,这2个小时就可以接更多的订单赚取更多的利润。
(2)车间主任
该公司造成效率低下的另外一个原因主要是需求波动造成的影响。企业规模越大,需求波动造成的影响越大。所谓需求波动造成的影响,典型的表现就是企业都有淡季和旺季之分。
企业如何应对淡季和旺季呢?淡季用工少,旺季用工多。车间里头的订单更是有时多有时少。且越是单个的车间单个的产品,其需求波动就越大。比如可能某段时间的订单使研磨车间忙不过来,过一段时间可能是抛光车间,再过一段时间可能是镀膜车间最为忙碌。这些车间的用工需求经常波动,比如旺季的时候需要30个人,淡季的时候需要10个人,从车间主任的角度来说,他当然希望有30个工人,宁肯淡季闲着,以应对旺季的用工需求。而老板却更倾向于雇佣10个工人避免淡季时支付不必要的工资成本。
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公司角度来说,很多企业往往选择淡季的时候备一些库存。如果是经济繁荣的时候,这样做当然没问题,因为不存在占用资金和浪费的风险,但到了订单下滑的时候却是行不通的。任谁也不敢冒库存呆滞的风险。 改善的思路很简单,每个车间都根据实际工作量核定需要的工人数,人多的车间调人给缺人的车间即可。但是,说起来简单,真让车间主管们这么做他们是不会答应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成立人力资源中心,把人调入这一机构缓冲而不是直接裁掉,有了人力资源中心就可以对人员进行调配了。
怎样调配呢?IE工程师首先计算各车间的产能负荷率,提前识别哪里是瓶颈,哪里产生负荷率高,然后将计算结果提供给人力资源中心。比如,某时间段抛光车间比较忙,相对而言研磨车间的活可能比较少,便可以将研磨车间多余的人手调配到抛光车间,如果还是有人员剩余就全放到人力资源中心。
 人员信息目视看板
如上图所示,将从各车间抽调出的人员照片全部粘贴在看板左边,供有用工需求的车间选择,如有被选定,则把该作业员移动到相应的车间名称底下,这个叫定制式培训,未来这段时间人力资源中心会根据这张看板展开有针对性地培训。 至此,车间主任的后顾之忧彻底解决——减人就减人吧,反正需要人的时候提前到人力资源中心要人就可以了!
(3)IE
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公司的一位IE工程师对我抱怨道:“孙教授,你说怪不怪,其实像生产线平衡、动作改善、测量标准工时等,您来之前我们也会做,为什么就无法展开工作,非得等你来了生产管理人员才配合IE科的工作呢?”
通过了解,我发现该公司IE部门的工作过程大致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跑到生产现场进行各种观测 第二阶段:埋头制定改善方案 第三阶段:找车间负责人希望人家听从他的建议 第四阶段:碰一鼻子灰,人家压根对他的建议没兴趣。 第五阶段:老是不出成绩,挨老板一顿批评! 通过改善这个项目后,IE部门的工作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到生产现场进行各种观测 第二阶段:制定改善方案 第三阶段:找老板汇报 第四阶段:老板出面召集大家开会,只展示IE发现的问题点,不提改善方案,先让生产现场自己改善。 第五阶段:IE坐等现场求自己帮忙改善
那么为什么前后流程差异这么大呢?这首先是一个定位的问题。IE是什么?如果把老板比作皇帝的话IE就是锦衣卫,如果没有老板撑腰,IE什么事也做不成。毕竟IE的工作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的结果要么是减人要么是增加工作量,车间管理者们哪里会喜欢!
就这样充分考虑了该公司的作业员、生产管理者和IE的切换利益,2008年末,该公司效率提高了近40%,截至2011年,已提高了130%!也就是说原来一个人能生产100个产品,现在能生产230个,这就意味着原来工人工资是2000元的话,现在发4600元都不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