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神农本草经》的学术成就

 百草园丁馆 2015-04-25

略谈《神农本草经》的学术成就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家。大约开始撰辑于战国时代,历经秦汉诸医家的补充,最后冠以“神农”,成为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的《本经》。其成书至迟不会晚于东汉,全书共一万七千余言,计分四卷(一说三卷)。首卷为序列,概括“本草学”基本理论。以下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叙述了药物三百六十五种,详记各药名称、性味、主治等项内容。

一、本经对指导的本草学发展的贡献

《本经》是我国本草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它集汉以前的药学知识的大成。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

(一)系统地苋集了和整理了汉以前医家的习用的药物,奠定了“本草学”的坚实基础   据现存史集所载,在战国埋时期就曾有不定期《子仪本草》,西汉初年也的公乘阳庆的《药论》等药物学专著。可惜这些早期的药学著都已亡佚,但它们的内容很有可能已融于汇于《本经》之中。有人认为这些著作就是《本经》的前身。《本经》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秦汉时代的唯一本草著作,对指导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承先启后的作用。

()全面地总结了秦汉时期的药物治疗经验,推动了治法,方剂的形成和发展《本经》不但对当时医家所常用的药物进行了’搜集整理,使三百多种药物名称得以统一和保存,更重要的是它全面地总结了这些药物的临床实践经验,—使它成为历代医家用药的准绳。在《本经》各药的“主治”一项中,记载了它仍的应用病证,而且不少药物还探讨了它们的功能,如人参的“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就是一例。《本经》对药物疗效的记述,大岁朴实可靠。如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颊疾……补虚,小儿百病。”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 ,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止痛,利小便。”其  它如黄连止痢、常山截疟,水银治疥,雷丸杀虫等,这些药物的经验不仅为后世医家所习用,面且亦为今天的实验研究所证实。《本经》所载之药物,至今尚有二百余种为临床医家或民间所常用,约占现代临床常用药物的三分之一以上,且《本经》所记药物大多是各种治法和方剂。的代表药或称主药。《内经》中的各种治则,大多是建立在《本经》药物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而“方术”的发展、方剂的定型和完善,以及临床上各种治法的不断建立,都与《本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它不仅在现代临床用药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对常用治法的研究也是探本求源的重要文献。

()高度地概括了中药药性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本范畴中药的基本理论,在《内经》中已有不少论述,但比较分散。本草学发展到《本经》的成书年代,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药性理论体系。《本经》的“序录”部分,就是当时药性理论的纲领性总结。尽管它的文字不多,但它的内容甚广,基本奠定了药性理论的范畴,并为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在药物的基本性质方面:有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阴阳等理论;在药物应用方面:有君臣佐使,子母兄弟、七情合和以及宜丸、宜散……等理论,在药物的采制方面:有采治时月、阴乾:曝 、生熟(制作),土地所出,真伪新陈、根茎华实、草石骨肉,丸散膏酒等论述,在药物分类上,提出了根据主要药效进行三晶分类的原则,此外还有毒药的用法,不同病位的服药法,以及有关辨证用药的一些基本法则。

这些理治都对后世的药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后世的本草著作在药性理论的各个方面都有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但都是建立在《本经?序录》、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二、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本草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许多中医理论发展的物质基础。药物的应用离不开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反过来药物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又推动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本经》作为我国本草学的经典,它对医学的贡献也是不能轻估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本经》的药性理论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发展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总结了不少治疗法则,但都是单纯的理论概括,而没有方药加以佐证,虽然也记述了一些简单的方剂,但尚米形成理、法。方、药的严谨体系。《本经》通过药物治疗经验的总结和药性理论的概括,使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形成一个整体。尤其是《本经》比较重视药物的寒热补泻等基本性能。如在寒热药性方面,各药名下均标明了它们的寒热性质及程度,并且强调“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法则。在补泻药性方面,不但把“轻身益气”,“遏病补虚羸”,“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等药物的补泻性能作为划分三晶的依据,而且各药主治也强调它们的补泻性能。

()药物的服食作用促进了养生学与预防医学的发展

《本经》对药物的总结,不仅记述了它们的治病效果,而且注意到它们的食疗作期。不少药物既可供药用,又是日常食物。这些药用食物,长期服用,不但可以健身却病,而且还可收到“轻身不老”、“不肌()延年”的效果。早在我国的西周时代已有“食医”的专职医师,可见古代非常重视食物的医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莱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论述,可见《内经》也很重视饮食与治疗的关系。但是大量记载服食方面的资料,首推《本经》。虽然妄图用服食药物的方法来达到“不老”,“神仙”等目鲍,显然羼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幻想,但运用一些调味健胃及富有营养的药用食物来培补机体,使之轻健灵活,防止早衰,或使机体正气旺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些无疑是有益的。

()记载的疾病和征候名称,反映了当时的疾病认识水平和防治概况  《本经》对药物功效的总结,虽然也概括了一些功能,但大多数是以当时的疾病名称和某些证候或症状来记载的。仅“序例”中就记述了中风、伤寒,温疟、中恶、霍乱……等四十多种“大病之主”,而各药条下记载的病证名称,则多达一百七十余种。这对于我们考察当时的疾病发病和流行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经》虽然是药物学专书,主要论述药物学知识。但由于药物的来源甚广,包括动,植、矿等多类物质,因而涉及多种学科。《本经》的内容也不向程度地反应了当时这些学科的进展情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矿物药和炼舟,经验的记录,为化学的形成和发展积累了资料早在周代已开始把矿物药混在一起,用加热升华的制药方法,炼制所谓“五毒"之品以疗疮疡。如《周礼》说:“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汉代的郑玄注曰:“今医人五毒之药,作之合黄蝥,置石胆、丹沙,娶石、磁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这种制药方法,实为后世化学制药法的先驱。到、了秦汉时代,封建统治阶级追求长生不老,崇尚服石养生,炼丹求仙之术,汉代已有炼丹专书,如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现存炼丹的最古文献。由于丹石之品都具有医疗效用,这些知识也逐渐渗透到本草学中来了。《本经》中收载的矿石药,达到47种,不少是炼丹的要品,如丹砂、水银,雄黄,硝石等,同时一些矿石药中也记述了不少炼丹的资料。如丹沙“能化为汞”;石胆“能化铁和铜”,空青“能化钢铁铅锡作金”,曾青“能化金铜”,水银“杀金银铜锡毒,镕化还复为丹”,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奇物”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早期化学资料。虽然以服石吞丹来求得“不老神仙”的梦想已经失败,但炼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却给化学的形成和化学制药韵发展留下许多宝贵的资料。

()大量植物类药品的汇集,是考察我国古代植物学的重要古籍

秦汉时代,植物学知识未有专著,有关植物学的资料大多散记于其它经籍之中,诸如《诗经》,《山海经》、《尔雅》等早期古籍中都有不少植物知识。但记载较多的仍以本草著作较为集中,如在《本经》中,就以植物类药品数量最大,总数达二百五十二种之多。由于具有以“草木为本”的特点,这也是古代把药物学称为“本草学”的因素之一;《本经》不仅是当时记载植物最多的古籍之一,而且不少些植物还是首见于它。

()记录了许多食用药品和物产区域,反映着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杜会经济状况  在《本经》收载的动植物药品中,诸如禽兽,虫鱼、瓜果、谷莱等类,不少均可供给平时食用。这些药物不少就是由食物转化而来的,或者是药食两用。这些不仅对于考察药物的起源有参考价值,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演变状况不无裨益’书中记述了药物的产地和出处,记录了各种物产的分布地域。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不仅是我国的重要古代医药典籍,同时也是一部古代的自然科学著作,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确实无愧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灿烂明珠。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本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以“周天之数”来限定三品药物为三百六十五种,把许多有用的药物排除在《本经》之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过分地夸大了服食丹药的作用,其中如丹沙“久服通神明不老”,雄黄“炼食之,轻身神仙”更是荒诞,致使后世不少吞丹服石之徒,以此丧生。此外如黄连“久服令人不忘”,干漆“久服轻身耐老”等记述,也属于无稽之谈。对这些内容,应该给以扬弃。至于有些药物记有“杀精魅邪恶鬼”,“杀精物恶鬼邪”等一些近乎鬼神迷信之词,这是受当时认识水平所限,今天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内容。古代医学典籍中有些医学科学与神学是混杂在一起的,因而不能简单地一见有“鬼神”之词,即斥之为迷信的东西,以致把其中的一些科学内容与神学内容一起抛弃。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此来为《本经》所存在的缺点辩护。我们发掘医药宝库,主要就是吸取其精华来为今天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