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湿的治则治法及代表方药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5-04-25

1基本治则

阳气的郁滞不行是水湿内停的主要原因,因此湿证治疗的基本原则:一是宣通阳气,一是利水渗湿。在这个基本原则指导下又有许多具体的治法。

2常用治法及代表方药

(1)温阳化湿

宣阳:宣阳即为宣越阳气,阳气得越,则湿邪郁闭得解,病即可除。代表方剂有麻黄加术汤:宣阳运湿。牡蛎散(牡蛎、附子、麻黄、人参、甘草):温阳宣阳化湿。汉防己散(《太平圣惠方·卷第三·治肝风筋脉拘挛诸方》):温宣阳气,祛风除湿。此外还有麻黄散、五加皮散、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等。宣阳的代表药物当为麻黄、苍术等,在宣阳的同时往往配伍祛风除湿运湿等药物,若阳气不足则往往温阳宣阳并用。

通阳:通阳即温经通阳,主要针对水湿困阻经脉阳气为主的病机。代表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或白术附子汤:通阳温阳祛湿。桂枝加黄芪汤:补气通阳。附子汤治疗痹证:通阳除湿止痹。通阳的代表药物为桂枝。

升阳:湿气内停,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如果采用利湿的治法,将会使气机涩滞,或导致气机下陷进一步加重,无法祛除内湿。水湿的去除,依然依赖阳气的正常布化,故采用升阳化湿法来治疗。代表方剂为升阳益胃汤,常用的药物有羌活、防风、等。东垣之前,治湿大都以渗利水湿为主,成无己、张元素等亦有“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之说。升阳除湿法源自《脾胃论》。《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对脾虚湿盛用淡渗治法并不苟同,认为降法太过,反不利于湿的去除,阳不升阴气更重,故而提出“升阳除湿”之法,其选用的药物有:羌活、防风、柴胡、升麻等药味偏辛散药势向上之品。代表方剂有: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散火汤、升阳汤、升阳除湿汤等。

李东垣的升阳除湿法,原意是治疗脾阳虚陷,又中外湿的病情,从病情来分析,属于湿病中的中湿。李东垣一改前人的利湿法为升阳化湿法,是有历史原因的,其所处的年代以脾胃病居多,战乱饥饿使得人们的身体非常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感受外邪,邪伤正气而成正虚邪伤之侯,如果邪气入里,脏腑气伤,就会在邪伤的同时,极易出现中气下陷的症候,表现正不胜邪的病情。依据这种现实存在的病机,按着前人的思路治疗就会出现加重的结局,所以升阳化湿法及方剂的创立,是李东垣基于临床实践的创新。而不是对前人的否定。这种创新提示了一个思路,中医理论的创新源泉来源于实践中新问题的发现。

(2)行气运湿

内湿阻滞人体气分,造成气机运行不畅,进一步影响津液代谢。气机一滞,应当行气;气机一乱,故当理气;气机一逆,故当利气。根据湿化情况,选择润利气机之药或是燥行之药以便切对病机。代表方剂很多,能在用药之中,反映出这种病机变化的精当方剂为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起到润利气机的作用。这在临床也是很难被识别的一个病机。代表药物有白术、大腹皮、陈皮、枳壳、杏仁等利气而不易化燥之品。

(3)渗利水湿

湿气内阻,气机不畅,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得正常转化为有功能的液态物质,则变成致病的湿气,湿气内盛,或小便不利,或大便稀溏,或肢体浮肿……往往有征可循。故而针对水湿内盛的情况,古人往往又选择淡渗利湿之法。常见方剂有五苓散类、渗湿汤:淡渗水湿。代表药物有泽泻、猪苓、茯苓等。

(4)燥湿敛湿

燥湿敛湿的法则多用于伤及血脉所生之湿,如疮、带下等,此类湿气往往不能通过渗湿,利湿等方法去除,故而选择燥湿敛湿之法。代表方剂有槐子丸、地榆外洗方、苦参汤等。代表药物有黄连、黄柏、苦参、地榆等。

湿证的产生病机复杂,针对病情的需要,往往多种治法互相协同才能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或者与其它的治法相结合形成对应病证的具体治疗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