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经&续茶经全白话通读(下)

 昵称23188717 2015-04-26



《雪庵清史》记述:泉水性寒,味容易散发,如果不用金银器皿把它密封起来,那就会走味。有人给欧阳修送中泠泉水,欧阳修十分惊讶说:“你是位经济困难的人,为何送这种奇特的礼品?”他慢慢地注视赠泉的器物又说:“水味已经没有了。”因装泉水的器物不是金银制造的。唉!如果像欧阳公所说,饮茶难道是富贵人家的事吗?我曾经考证过,宋朝造的大小龙团茶,是从丁谓开始创制,到蔡襄才完成的。欧阳公一听叹息道:“君谟是一位有学识的才士,怎么会致力这种茶事?”苏东坡写诗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从这里可以看出欧阳、苏二公认为茶的弊端很多啊。所以我对这茶瓶有所感慨。茶鼎,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长在月涧云龛的东西,可以解决人的口渴,消除人的烦恼,它作用不在医术之下。假若没有飘着乳花、浮着云脚的茶,那么在日暮阴云笼罩的草堂里,在残雪明亮凭临松树的窗前,何以喝上一杯就能野语村话谈得饶有兴致呢?啊!茶鼎对于茶的功劳大得很哪。故皮日休有“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刘禹锡有“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居仁有“浮花原属三味手,竹斋自试鱼眼汤”,范仲俺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景纶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啊!鼎对于茶的功劳大得很哪。不过,我还是觉得卢仝的诗“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杨万里诗“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其立意可取。像卢、杨二君,可算得上没有辜负这茶鼎的作用。


冯时可《茶录》说:芘莉,一名,就是茶笼。牺,也就是木勺,即瓢。


《宜兴志?茗壶》记述:陶穴围绕的蜀山,原来叫独山,苏东坡在阳羡的时候,看到这里的风景与四川省内的风景很相似,因此把独山改名为蜀山。现在山椒修建了东坡祠堂祭祀他,因为受制陶的黑烟熏染,祠堂里面都变黑了。


冒巢民说:茶壶以小一点为好,每个客人一把壶,任自己独斟独饮,这样才能领略到茶的趣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壶小则茶香不易散去,味道也不会迟迟出不来。况且茶的香味,不先不后,散发出来就一会儿。如果时间还不到,喝起来味道就显得不足,如果时间拖长了,那茶味显得有些过头了。需要静下心来,自斟自饮,细细品味,从而体会其中的奥妙之处,这完全靠每个人自己领悟。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述:茶到了明代不再把它碾成细末饮用,不再加上香料把茶制成团饼,这一改变远远超过古人的旧法。在近百年中制造茶壶已经淘汰了银锡制的壶和福建河南瓷器壶而崇尚宜兴陶土制的壶。这又是远远超过古人的地方。陶土取自哪里?取自本地山上的土砂,用这种砂制壶。能使茶的色香味真正发挥出来。用此壶倒茶能达到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所说“倾金注玉惊人眼”的效果,一些高雅人士自然也在饮茶用壶方面下功夫,以求脱俗。名手所作的宜兴壶,一把壶重不过数两,售价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了。世风日趋浮华,令人感叹。考查宜兴壶的创始人是一位金沙寺的和尚。时间久了,人们把他的名字也就遗忘了。提学吴颐山公在金沙寺读书时,他的家童名叫供春的,专门仿效老和尚制作方法做成壶。暗暗的粟色,样子敦实周正,上面隐隐的螺纹可以摸得着,制作之精,堪称第一。社会上把供春叫做龚春,那是错误的。万历年间制宜兴壶的有四大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时朋就是大彬的父亲,大彬号少山,制作不追求华丽媚俗,专门讲究朴素淡雅坚实,其精妙让人难以想像。于是他在制陶人中引起大家的重视。此外则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还有大彬的徒弟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四人;沈君用、郡盖、周后溪、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辈,各有所长。徐友泉自制的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名。大彬刻制落款,用竹刀来画,书法娴熟高雅。茶洗这种洗茶工具,样式像扁壶,中间有一个子似的隔层,隔层有一些小孔,可以渗水到壶底,是用来过水、滤沙的。茶藏,是把洗过的茶放在带盖的一种器物中,等到凉时,用开水点冲后饮用。这种叫茶藏的器物,陈仲美、沈君用他们各自有独特制品。水杓、汤锅的制作,也有工艺很美的。以柳制瓢、锡制锅用的时间比较长。茶壶适合用小的而不适合用大的。应该浅一点,不要深。壶盖背向上突起一点比平一点好。这样,茶的味道、香气就聚集,充满茶壶内。这是最好的茶水。壶如果有隔夜的杂味,需要装满开水洗涤,乘热把水倒掉后,立即放到冷水中浸泡一下,然后马上把水再倒掉。这样,茶壶的杂气就不会再存在了,茶壶原来的气味就恢复过来了。


许次杼《茶疏》说:茶盒是用来放日常喝的零茶的。它用锡制作,把大坛中贮存的茶分出来置放在里面,盒里茶用完了再从大坛取。茶壶过去最时兴用龚春所制,近来又风行大彬所制,大彬壶非常受人重视,因为它是用粗砂制成的,这种纯正的砂没有泥土气味。


茶之煮


唐朝陆羽作《六羡歌》说:我不羡慕黄金壶,也不羡慕白玉杯,更不羡慕早晚出入官府,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千万遍羡慕西江的水,曾经从竟陵城下流过。


唐朝张又新《水记》记载:已故的刑部侍郎刘公他的名讳叫伯刍,对于又新来说是长辈了。他的学问渊博,很有见识,有风鉴之称。他比较各地的水,适合煮茶的共分七等:扬子江南零水为一等;无锡惠山寺石水为二等;苏州虎丘寺石水为三等;丹阳县观音寺井水为四等;大明寺井水为五等;吴淞江水为六等;淮水最下为七等。我曾经坐着船,带着水瓶,到这些地方亲自舀水起来进行品尝比较,真是和刘公所说的一样。朋友中有人对两浙很熟悉,说我搜访得来的水不全,我曾经记下来过。后来到了永嘉,过桐庐江,至岩濑,发现溪水颜色特别清,水的味道十分冰冷,用来煎茶,其清香无比,比扬子江南零的水好得多。在永嘉,用仙岩瀑布的水煮茶,味道也不在南零之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的朋友所说的话是可信的。陆羽论水的等级有二十种,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一等;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二等;蕲州兰溪石下水为三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口水为四等;苏州虎丘寺石泉水为五等;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为六等;扬子江南零水为七等;洪州西山瀑布泉为八等;唐州桐柏县淮水源为九等;庐州龙池山岭水为十等;丹阳县观音寺水为十一等;扬州大明寺水为十二等;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为十三等(水苦);归州王虚洞下香溪水为十四等;商州武关西洛水为十五等;吴淞江水为十六等;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为十七等;柳州圆泉水为十八等;桐庐严陵滩水为十九等;雪水为二十等(用雪不可太冷)。


唐顾况《论茶》说:煮茶要用小鼎长泉,火力不要大,文火细烟。


苏《仙芽传》第九卷记载:作茶汤十六法。他说:水是煮茶的重要条件,如果是名茶而煮茶的水不加选择,那煮出来的茶就同一般茶没有两样了。以水煮的老嫩而言分为三种;用注水的缓急来说,也分为三种;以茶具来分共分为五种;以煮茶所用的柴来分,也是五种。一是得一汤,二是婴汤,三是百寿汤,四是中汤,五是断脉汤,六是大壮汤,七是富贵汤,八是秀碧汤,九是压一汤,十是缠口汤,十一是减价汤,十二是法律汤,十三是一面汤,十四是宵人汤,十五是贱汤,十六是魔汤。


丁用晦《芝田录》记载:唐朝的卫国公李德裕很喜欢惠山泉,常取那里的泉水煮茶。他住在京城,惠山泉在常州,从常州到京城,路途遥远,只好用驿马送水,称为“水递”。后来有一位和尚对李德裕说:“请让我给您打通水脉。”因为京城有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通,从里面汲水煮茶,与惠山泉味道一样。李德裕问:“井在那个地方?”和尚回答道:“就在昊天观常住库后。”于是拿来惠山泉和昊天观泉各一瓶和其他八瓶水混杂在一起让和尚辨别,和尚品尝后只取二瓶泉水。李德裕一见,大为惊叹。


《事文类聚》:赞皇人李德裕公当宰相时,有一位亲近的友人奉使命到镇江去办事,李德裕对他说:“你办完事回来时,到金山去把扬子江南零水带一壶回来。”这个人很恭敬地答应了。等到使命完成要坐船回京城时,因为喝醉了酒忘掉了去南零取水一事,直到船行至南京城下才想起来了,于是顺手用一瓶取了江中的水,回到京城献给了李德裕,李德裕喝了后,非常惊讶道:“江里的水味最近几年的变化真大,你带的水很像南京石头城下的江水。”这个人立即向李德裕认错,说了实际情况,未敢隐瞒。


《河南通志》记载:卢仝茶泉在河南济源县。庐仝有一个庄园,在离济源县通济桥二里多的地方有一眼茶泉。他写诗道: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自号玉川子,有寺名玉泉。汲取这个寺的泉水煎茶,味道很好。他的《玉川子饮茶歌》有许多新奇惊人的警句。


《黄州志》记载:陆羽泉在蕲水县凤栖山下,又名兰溪泉。陆羽认为是天下第三泉。曾经汲用此泉泉水煮茶。宋代王元之关于此泉还写有诗。


无尽法师《天台志》记载:陆羽品水,认为天台山瀑布泉为天下第十七等水。我曾经试饮过,比那里的豳溪、蒙泉的水差得很。余怀疑陆鸿渐只是到过瀑布泉,如果走遍天台,自然不会把金山水列为一等。


《海录》记载:陆羽品水,以雪水为第二十等水,认为它的特性凝积,冰冷,煮茶就能体现在茶汤中。


陆平泉《茶寮记》记述:唐秘书省中的水最好,所以叫“秘水”。


《檀几丛书》记述:唐代天宝年间,稠锡禅师名叫清晏,他特地住在南岳的涧上,那里的泉水忽然从石洞中迸发出来,名叫真珠泉。大师喝了这里的泉水觉得清甜可口,说道:“用这里的水煮我家乡桐庐的茶,不是很合适吗?”


《大观茶论》说:水以清亮、甘甜、洁净为佳,煮水时以出现鱼目、蟹眼似的水珠,达到连在一起,向前涌进为恰到好处。


《咸淳临安志》记述:栖霞洞内有一水洞,深不可测,水很甘甜、冰凉,魏公曾用它来煮茶。又莲花院有三口井,其中露井的水质量最优,汲上来煮茶清亮、甘甜、冰凉,经过品评是小林第一。


王氏《谈录》记述:品位高的茶放得时间久了必然有陈茶味道。我见到一个产茶的地方,茶工在春初取新长出的茶芽轻轻烤一下,然后与好的陈茶混杂在一起煮,好茶的气味又重新散发出来了。襄阳这样试了一下,效果很好,曾经向蔡君谟讲过,蔡觉得也是这样的。


欧阳修《浮槎水记》记述:浮槎与龙池山都在庐州境内,比较一下两处的水味,龙池山的水远不及浮槎的水。但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把龙池水列为第十等,对于浮槎水,弃而不记,从这里看可以知道张又新在水的等级排列上,失误很多。陆羽则不然,他在《茶经》中说:山上水为上等,江水为次等,井水为下等,山水钟乳泉由石池漫流出来的是上等。他说的话虽然简短,但对于水的认识是很透彻的。


蔡襄《茶录》说:茶如果放过一年,它的色、香、味都显得陈。这种茶煮的时候先要在干净器皿中用开水淋浇一下,刮去茶饼上的膏油(去声)。一两重就行了。用金属的茶钤夹着放在缓火上炙干,然后碾碎。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就不要采用这种办法。碾的时候,先用干净的纸把茶饼裹严实,然后熟碾。大致要碾到茶色发白,如果碾出的茶隔夜,颜色就会发暗。茶饼碾毕就马上用茶罗进行罗,罗得细则煮茶时茶末会浮在上面,罗得粗煮茶时则出现茶沫。候汤是很难的事情,因为要辨别煎水的适度与否。水煎得不熟则茶沫浮在表面,过熟则茶沉在下面。前人所说的蟹眼,就是指汤过熟了。茶沉瓶中煮起来不好辨认熟与不熟。所以说候汤最难。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安地方的人称云脚、粥面)。用勺挑上加工好的茶末一钱七,先倒一点瓶中沸汤把它调匀,然后再注入沸水,用小扫把一样的工具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水倒进杯子有四成满就行了。看其汤面鲜白,盏上不出现水痕为最好。建安这个地方斗茶,以水痕先退下去的为输,水痕保持时间久的为胜,所以论输赢有种说法,叫相去一水两水。茶有真香,而入贡的茶则稍微加一点龙脑和膏,以增加一些香味。建安这个地方民间制茶,都不加香料,避免夺去真茶香味。如果在煎茶、点茶的时候,掺杂一些珍果香草,那把茶的原来香味更夺去的多,真正讲究饮茶品位的人是不在茶中外加任何香料的。


宋陶谷《清异录》记载:注茶能使茶面变幻出各种物体的形象,这是茶匠的精湛的茶艺技巧,佛门福全生在金乡,长在茶海,注汤时能使汤面变幻出一句诗,如果同时注点四个杯子,则在汤的表面,变幻出一诗绝句。小小技艺,唾手就办成了。檀越那天上门找福全表演汤戏,福作诗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饮茶到了唐代,极为盛行。近代有注汤运调羹,施加一点秘诀,使汤纹水脉形成物体,像禽兽、虫鱼、花草这类动植物,纤巧如画,但是一会儿就散去了。这就是茶的变化。当时的人称之为“茶百戏”。还有一种漏影春法,用细纸条贴盏,然后以茶末粉散上去,再把纸条去掉,这样看去使人觉得像是花枝一样。另外,放上荔枝肉作为花叶,放上松子、银杏之类的珍贵物为花蕊,用开水点搅,十分好看。


《煮茶?品泉》记述:我年轻的时候得到温氏所著的《茶说》,从中得知天下著名泉水数目有二十个。我曾经西到巴峡,经过虾蟆窟,在北面芜城休息时,汲取过蜀冈井的水,东面游到故都,直到扬子江,留在丹阳饮过观音泉的水,过无锡时把惠山泉水也舀起来喝了。枪粉旗末这样的上等茶,用兰草桂木烧鼎烹煮,边饮边品,可以通气除烦,祛病清新,驱走庸俗吝啬的心态,使精神爽朗而达观。这是可信的呵!我有了上述经历,才体会到世间物类的相宜,嗅觉味觉上的美的享受,隐逸者的高尚情怀,前贤们的一些卓越见地,是不可轻易达到的。过去郦道元善于研究《水经》,但是,对茶未曾了解。王肃虽然酷爱饮茶,但他言谈中没有提起过水质的重要。我面对好茶、好水,尚不感到有什么内疚。


茶之饮


嗜茶与陆羽并称的唐代诗人卢仝写过一首《茶歌》,也称《七碗茶诗》。诗云: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口传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冯贽《记事珠》说:福建建安地方的人把斗茶叫做茗战。


《赋》说:茶能调节精神,通经活络,解困去乏,祛除惰性。


《续博物志》记载:南方人喜欢喝茶,孙皓看到韦曜不胜酒力,便用茶代酒让他喝。谢安到陆纳家,陆纳不用酒肴招待,只是用茶果待客。北方人最初不了解喝茶习俗,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降魔师教给学禅人不睡觉的办法就是多喝茶,这样,喝茶便形成了风俗。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说:点茶即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中时,要分轻、清、重、浊不同情况,看茶面汤花的稀稠适中就可以了。《桐君录》是唐以前的一本药物著作,谈到茶时说:茶的汤花中有饽,厚而绵,味道永,喝了对人身体很好。可以多喝,它也不是什么贵重物。茶最讲究味道,味道香,味道甜,特别爽口,那茶味就很全面了。只有北苑、壑源这样品位的茶才兼而有之。极品的茶,真正的香味,灵气是天然的与人为加工的不同。茶有真正的香味,不是龙涎香和麝香可以比得上的。茶芽采摘后要及时蒸熟进行压榨,等到焙干了把它研细。调膏时要调得均匀,使茶各方面达到适中,充满美感。沸水注入盏,就会馨香散发,清爽洒然。点茶的颜色以纯白色为上,青白色比纯白色略差一点,灰白色就差了,而黄白色就更差了。茶上靠天时,加上人工的努力,颜色必然是纯白色。青白色就是把茶蒸压得有点生。灰白色,就是把茶蒸压得过熟。压榨蒸过的茶,如果把茶汁榨不尽,则颜色青暗,焙茶时火力太强,则色昏暗。


高士奇《天禄识余》记述:饮茶有人说梁朝天监年间才形成一种习俗,这是《洛阳伽蓝记》记载的。事实上并非如此。据《吴志?韦曜传》说:”孙皓每次宴请宾客,总是一整天,韦曜不能喝酒,孙皓就悄悄地赐给他茶喝用以代替饮酒。“如此说来,三国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饮茶了。到了唐朝中期,官卖茶与官卖的海盐成为国家税收两个不相上下的重要来源,到现在也还是国家财政来源的依靠。


《中山传言录》说:琉球的茶杯比较大,斟茶时只能斟茶杯的容量的十分之二三,再将果肉一小块放在小茶匙内。这是学习我国内陆的献茶方法。


王复礼《茶说》认为:花开的早晨,月明的夜晚,贤明的主人,高雅的客人在一起谈今论古,品尝茶的等级,天地间哪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为何一定等到有了烹鱼炖肉,金樽美酒,痛饮狂欢才算得意呢?范仲淹说:”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沈心斋说:”香含玉女峰头露,润带珠帘洞口云。“他们可以说是岩茶的知己。


陈鉴《虎丘茶经注补》记述:我亲自采摘了一些茶的嫩叶子,同茶友汤愚公用小火焙干烹煮,茶汤发出豆花香。过去卖虎丘茶的,净是天池所产的茶。


陈鼎《滇黔纪游》记载:贵州有个罗汉洞,深十余里,里面有一道泉水,泉水颜色发黑,味道香甜冰凉,用它煮茶像染成红色的茶水,喝了人的嘴唇牙齿都发红,经过七天,红色褪去,才恢复原来的颜色。


《瑞草论》说:茶性寒,如果感到热渴,胸中凝闷,眼睛发涩,四肢乏力,关节不舒服,随便喝上四五口茶,那种味道简直可以和精制乳酪和甘露相媲美。


《本草拾遗》说:茶的味道苦,性微寒,无毒害,能治五脏,疏通正气,爽神益志,减少困倦,轻身明目,去痰消渴,还利尿。四川雅州名山茶有露芽、芽,都说是火前茶,即采摘制造都在寒食禁火以前。举火后的茶比这种茶要次一点。又有枳壳牙、枸杞芽、枇杷芽这几种茶能治疗伤风。还有皂荚芽、槐芽、柳芽,都是上春把皂荚树、槐树、柳树的嫩叶和茶叶混在一起制成的茶。所以现在南方人送交官茶常常在茶叶中掺和一些其他的树叶。惟有茅芦叶和竹叶,不能加进茶里。其余山中草木的芽叶皆可以入茶,特别是椿树芽、柿树叶更好。真正的茶其性极寒。但雅州蒙顶山产的茶性温和,能治疗疾病。


李时珍《本草》说:服葳灵仙、土茯苓的人不能喝茶。


《群芳谱》记载:几种治病的药方: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放在瓦杯内反复转动,以巴豆四十粒,烧一下,让烟熏,再晒干碾细和成乳状,每次服用一小茶匙。另外,用好茶末,饭后煎服,可立刻见效。患赤白痢疾,以上等茶一斤,烤一下捣成末,浓浓地煎一二杯茶,多服用几次,痢疾会好。大小便不通,用好茶、生芝麻各一撮,放入口中细嚼,开水冲下,立刻会通。多次这样试用,立即见效。如果不能细嚼,可以把茶和芝麻擂烂用滚开水送服。


《随见录》记载:《苏文忠集》记述了这件事:宋宪宗赐给马总治泄痢、肚疼的方子是:把不去皮的生姜切得像粟米那样碎,用一个大钱和同等量的草茶煎服。元二年,文潞公得了这种病,各种药都不见效,服用了这个方子,很快就好了。




茶之事


《晋书》记载:温峤上表请求派遣人去取供皇上调用的物品,开具真正的上等茶一千片,茗三百大薄。


《洛阳伽蓝记》记载:王肃初到魏,不吃羊肉乳酪等物,常吃鲫鱼羹,渴了饮茶汤。京城的一些念书人说王肃能一次喝一斗,称他为漏卮。过了几年,高祖发现王肃吃羊肉和酪粥甚多,便向王肃道:“羊肉比鱼羹怎么样?喝茶比喝酪浆怎么样?”王肃回答道:“羊是陆地上生长得最好的,鱼是水族中最好的,由于人的饮食爱好不同,所以对羊肉、鱼肉的看法重视也各有不同。从二者的味道来说,优劣相差甚远。羊好比是齐、鲁大邦,鱼好比是邾、莒小国。只有茶不行,茶只能与乳酪作奴隶。”高祖听了大笑。彭城王勰问王肃:“你不重视齐、鲁大邦,而偏爱邾、莒小国是什么道理?”王肃回答说:“自己家乡的美味,不能不爱好。”彭城王勰又对王肃道:“你明天到我家去,我为你设邾、莒之食,招待你,还有酪奴。”从此就称茶饮为酪奴。当时给事中刘缟仰慕王肃的为人和饮茶习惯,专门学喝茶。彭城王勰对刘缟说:“你不羡慕王侯珍馐佳肴,而喜爱奴隶,遭遇溺没水难。海上有追逐腥臭味的人,里弄里有东施效颦的女人。根据你所说的话,大概就是指的这类人。”因为彭城王勰家畜有吴地来的奴隶,所以讲这番话开开玩笑。后来梁武帝的儿子西丰侯萧正德归降时,元想设茶招待,先问正德:“你遭遇溺没水难多少?”正德不知道含意,回答道:“下官生长在水乡,但到现在从未遭到水神阳侯大波的伤害。”元与满座客人都大笑。


《海录碎事》记载:晋司徒长史王,字仲祖,喜爱喝茶,只要有客人来就把大家聚在一起喝茶,士大夫都觉得喝茶是个苦事情,每次要去谒见王必定要说:“今天有水灾。”


《续搜神记》记述:桓宣武有一督将因患流行病后身体虚热,更能喝茶。复茗要喝一斛二斗才能够饱,只要减少一点,就觉得没有喝够。这种情况已经持续时间很久了。家境贫困。后来有一位客人来访,正遇见他在饮复茗,客人早先知道他有喝茶的病,便让他喝过一斛二斗后,再喝五升。他喝过后大吐,吐出一物像升那么大。有口,形体缩皱,壮如牛肚。客人于是让把此物放在盆中。用一斛二斗茶水浇,结果被吸干尽,只看出有点小胀。再浇五升茶水,此物不能再吸,全部从口中涌出。督军吐出此物后,他的病便好了。有人问客人:“督军患的什么病?”客人回答道:“这个病叫斛茗瘕。”


《潜榷类书》记述:进士权纾文说:“隋文帝还没有发迹时,梦见有神人换他的脑骨,从此他的头痛不止,后来遇见一位和尚,告诉他道:‘山中有一种茶草,把它煮着喝头就不痛了。’隋文帝按照所说方法服用后果然有效。从此人们竞相采茶煮着喝。因此为此事作赞歌,大略是:‘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


《唐书》记载:太和七年,朝廷决定不再让吴蜀两地冬天向朝廷贡茶。太和九年,王涯献茶,明廷任命王涯为榷茶使。向茶征税是从王涯开始的。这年十二月,诸道盐铁转运榷使令狐楚奏本朝廷,言“榷茶对老百姓不利”。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唐朝陆龟蒙爱好喝茶,在浙江长兴顾渚山下置办了一个茶园,将地租给人种茶,他每年收取茶租,自己来判定所产茶的等级。张又新写了《水说》,把天下水质分为七种,惠山泉水居第二,虎丘井水居第三,淞江水居第六。人们帮陆龟蒙取得喜欢的水,虽上百里路,也想办法把水弄来。他每天坐船,在船上设篷席,带着一些书、茶灶、笔床、钓具在水上来回行驶。江湖间的俗人到他家去,很少能见到他的面。当时的人称他为江湖散人,或称天随子、甫里先生,自己又把自己比做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后来朝廷把他作为高士对待,召他去,他没有去。


《国史补》记载:老人们说,五十多年前许多人患了热黄病,街巷乡里有一种以烙黄为职业的人,专门给人治热黄病。在灞河、河几条河水中,经常有人从白天坐到天黑,叫做浸黄。近代已经完全没有这种病发生了。但是腰和脚患病的人多,是饮茶过多造成的。晋国公韩听到奉天之难,知道有战事,于是用夹练囊装满茶末,派遣能走路的人带着送上去。常鲁出使到西番,在帐中煮茶,番使问道:“为什么煮茶?”常鲁说:“去烦止渴,茶有这种作用。”番使并说:“我也有茶。”于是拿出来让常鲁看,并说:“这是寿州茶,这是顾渚茶,这是蕲门茶。”


唐赵《因话录》记载:陆羽有文学修养,常有一些不寻常的想法。每做一事都能做得特别好,对于茶术尤其突出。开创了煎茶的方法。至今卖茶人家用陶土塑成他的像,放在炽热的灶和烟囱间,作为茶神供奉。并说这样能保证茶好,能赚更多的钱。巩县有人制成瓷偶像,叫“陆鸿渐”,买他十件茶器就可以得到瓷偶像“陆鸿渐”一个,卖茶的人赚不到钱,就用水灌瓷偶像。复州有一位老和尚是陆羽僧人的徒弟,他常常读陆羽的《六羡歌》,同时他自己也写有《追感陆僧》诗。


唐吴晦《摭言》记载:郑光业参加策试,夜间,和他同时参加策试的人突然进到他房子,用吴语说:“必先必先,能否容我进来?”光业于是腾出一半地方供他歇息。这个人接着又说:“既然仰仗你得到了一勺水,现在再托你煎一碗茶。”光业很高兴为他取水煎茶。住了两天,光业考上了状元,这人便开言道谢说:“我不但麻烦你取了水,还请你替我煎了茶。我当时没有看出你是位贵人,真是凡夫俗眼,今天我一下子成了后进,骨子里就是一幅穷相。”


唐李义山《杂篡》说:富贵人家的标志:能经常听到捣药碾茶的声音。


唐冯贽《烟花记》记述:福建建阳向宫中进献茶油花子饼,有大的,有小的,形状各有不同,十分可爱。宫中的嫔妃脸上贴着镂空的金花,都是淡妆,再把茶油花子饼插在鬓角上,很好看,当时把这种打扮叫北苑妆。


唐《玉泉子》记述:崔蠡知制诰丁太夫人尤住在东都普通宅子里时,崇尚节俭,生活清苦,四方寄来的物品只有茶药而已,不接受金银绸缎等贵重东西,同贫寒之家过日子没有什么区别。



茶之出


《国史补》记载:民间风俗重视饮茶,茶的名字和品种越来越多。南剑的茶有蒙顶石花,或者叫小方、散芽,号称第一。湖州茶有顾渚的紫笋,东川茶有神泉小团、绿昌明、兽目,峡州茶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福州茶有柏岩、方山露芽,婺州茶有东白、举岩、碧貌,建安茶有青凤髓,夔州茶有香山,江陵茶有楠木,湖南茶有衡山,睦州茶有鸠坑,洪州茶有西山之白露,寿州茶有霍山之黄芽;绵州的松岭,雅州的露芽,南康的云居,彭州的仙崖、石花,渠江的薄片,邛州的火井、思安,黔阳的都濡、高株,泸州的纳溪、梅岭,义兴的阳羡、春池、阳凤岭,都是品极最高的茶。


《文献通考》记载:建州出产的片茶有:龙、凤、石乳、的乳、白乳、头金、蜡面、头骨、次骨、末骨、粗骨、山挺十二等,这些茶作为每年向朝廷进贡和国家的需用以及本路地方饮茶所需。余州片茶有进宝双胜、宝山两府都出自兴国军,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脂合都产于饶、池州;泥片产于虔州;绿英、金片产于袁州;玉津产于临江军;灵川产于福州;先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产于歙州;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产于潭州;大拓枕产于江陵、大小巴陵;开胜、开、小、生黄翎毛产于岳州;双上绿牙、大小方产于岳、辰、澧州;东首、浅山薄侧产于光州。总共二十六种。其中两浙和宣、江、鼎州只以上、中、下或者以第一至第五为号。至于散茶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产于淮南;岳麓、草子、杨树、雨前、雨后产于荆湖;清口产于归州;茗子产于江南。总共十一种。


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述:北苑茶正品产于曾坑,叫正焙;不是曾坑所产而是沙溪产的叫外焙。曾坑和沙溪两地相去不远。而茶的品种悬殊。沙溪茶颜色比曾坑茶要白,但茶味不长有点发涩。懂得茶的人只要尝一口,就会泾渭分明,把两地分得清清楚楚。我开始怀疑这两处气候、土质都适合种茶,距离不远,种出的茶不应该相差到这种地步,后来到山中来,每开辟一条路经,凿开岩洞,只距离几丈远,土地的颜色就各不一样,土质的肥沃、瘠薄、板结、松软、干燥、湿润也随之不同。同时种植两棵树于数步之间,培土、灌水大致相等,而生长的结果却是有的茂盛,有的枯萎,成为截然不同的两株植物。我也感到事情不经过自己亲眼看看,不一定可信的道理。草本茶中品级最高的是双井、顾渚两种,两种茶产地也不过各数亩。双井在分宁县,属黄鲁直家所有。元年间,黄鲁直极力向京师推荐和赞赏这种茶,他家族的一些人也把自己所产茶给他,但一年仅仅有一二斤茶的产量。顾渚在长兴县吉祥寺,其中一半归侍郎刘希范家所有。两部分所产,一年只有五六斤。近年来,寺里的和尚对这种茶,没有空去精心采摘,远远赶不上刘希范的茶好。我一年向刘希范要茶,如果他给的茶超过半斤,茶就不怎么好。因为这种茶味道虽然均匀,其精华则在嫩芽。取初发芽的茶像鸟雀的舌头一样,叫枪,茶芽稍稍展开成为叶子,叫旗。旗不贵重,不得已取一旗一枪还可以。采摘要及时,过时茶叶就老了。这就是为什么一枪一旗难得的原因。


《归田录》记述:腊茶产自剑州、建州,草茶从两浙兴起。两浙的茶,日注数第一。自景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渐盛行,近年来,这种茶制作更加精细。用红纱袋裹包一二两双井白芽,以普通茶几十斤把它护养着,以防止受热受湿。这种茶远远超过日注茶,成为草茶第一。


《云麓漫钞》说:浙西湖州产的茶为上等,江南常州差一些。湖州茶产在长兴的顾渚山中,常州茶产在义兴君山悬脚岭北岸下等处。


《蔡宽夫诗话》记述:玉川子《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手阅月团三百片“及”天子须尝阳羡茶“之句。则孟所寄乃阳羡茶也。杨文公《谈苑》说:”蜡茶产自建州,陆羽写《茶经》时,还不知道,只是说福建等州不详,往往得到那里的茶,味道非常好。江左近来才有了蜡面茶的称呼。“丁谓《北苑茶录》说:蜡茶开始制作,没有人知道。问三馆检讨杜镐,他也说在江左的时候,开始记得有研膏茶的事情。欧阳公《归田录》也说”这种茶出产于福建“,但不说是什么时候开始制作的。据唐代各家文章中,往往出现有蜡面茶一类的话,说明唐时就开始制作这种茶了。”


《事物记原》记述:江左南唐李氏又下令用茶乳作片,有的叫京铤、的乳和骨子等,由此可以看出,京铤这种茶,是南唐开始制作的。《苑录》说:的乳以下的茶,用下等茶掺杂作成然后销售,不过运往京师的片茶,那的确是真正上品茶制作的。叫京铤,也许是由此得名。有的则说,自开宝年间开始有这种茶,当时有见识的人说,南唐妄自称国,对国都所在地只称呼为都下,而把朝廷所在地开封称为京师。现在忽然有京铤这个名字,是否表示南唐将归顺宋朝。


罗廪《茶解》记述:按照唐朝时产茶的地方仅仅如陆羽所说,而今天的虎丘、罗、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宕、武夷、灵川、大盘、日铸、朱溪诸名茶都没有被他提到。可见茶这种有灵气的草,到处都有,只是培植不好,或不去采摘制造,所以未被发现。


《潜榷类书?茶谱》记述:袁州之界桥茶,名气很大,但不像湖州的研膏、紫笋,煮出来有绿脚下垂。还有婺州有举岩茶,每一片方方正正而又细小,产量虽然少一点,但味道既甜且香,用水煎一下,茶水现出碧玉一般的颜色。


《农政全书》记述:玉垒关外宝唐山,有茶树长在悬崖上,枝芽长到三寸到五寸,才有一片叶子或两片叶子。涪州出产三种茶:最上等是宾化茶,其次是白马茶,最下等是涪陵茶。


《煮泉小品》记述:浙江以北产的茶都比较好,只有广东、福建以南的地方,不仅那里的水不可轻易喝,而且茶叶也应当慎重对待,不要随便服用。过去陆羽不了解岭南各种茶,只是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余见到那里多瘴疠之气,水草受到污染,北人饮用,好多成疾,所以说应当慎重。


《茶谱通考》说:岳阳出产的茶有含膏冷,剑南出产的茶有绿昌明,蕲门出产的茶有团黄,蜀川出产的茶有雀舌,巴东出产的茶有真香,夷陵出产的茶有压砖,龙安出产的茶有骑火。


《江南通志》说:苏州府吴县西山产茶,谷雨以前采摘烘焙。特别精细的茶,拿到市场去卖,售价争相攀升。因为买主都知道雨前茶贵重。


《吴郡虎丘志》记述:虎丘茶在僧人房前屋后都有种植,这种茶,名气很大,天下都知道。在谷雨前把它的细芽采摘下来进行烘焙,然后煎煮,其汤如月下银白色,其味好像豆花香。近来官员征收这种茶向远方赠送,山僧供应一斤茶,只给银数钱。僧人苦于官员们收茶作为赠品,也来不及对茶树修葺了,甚至把树砍掉,所以虎丘茶很少能见到。


米襄阳《志林》说:苏州穹窿山下有座海云庵,庵内有两株茶树,合抱在一起长,大概有二百多年的时间了。


《姑苏志》说:虎丘寺西边产茶,朱安雅云:“现今山门偏西的地方,原来的名字叫茶岭。”


陈眉公《太平清话》说:洞庭湖中,一山的西尽头产仙人茶,这种茶原来是树上长出的苔藓。四个白发老人采摘作为茶。


《图经续记》说:洞庭湖中的小青山坞产茶,唐宋时期这种茶向朝廷进贡。因为山下有一座水月寺,所以把这种茶叫水月茶。


《古今名山记》说:支硎山茶坞种的茶很多。


《随见录》说:洞庭山产茶,有点像茶,只是细一些,味道甜香,民间把它叫“吓杀人”。这种茶产在洞庭山碧螺峰上的尤其好,茶名碧螺春。


《松江府志》记述:佘山在松江府城北,过去有位姓佘的人在这里修了一条路,所以把山叫佘山。山上产茶与竹笋,都很好,并有兰花的味。所以陈眉公说:“我的家乡出产的佘山茶与虎丘茶,质地不相上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