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经》唐·陆羽——茶之煮

 高山仙人掌 2015-12-04

2013-08-18 14:00:16《茶经》唐·陆羽——茶经:茶之煮——壹 - 宏冕 - 宏冕——我觉故我在

 《茶经》
唐·陆羽
茶经
茶之煮

【原文】
    唐陆羽《六羡歌》:不羡黄金罍(音léi),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张又新《水记》:“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井水第四;大明寺井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余尝具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客有熟于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煎以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愈于扬子、南零殊远。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说信矣。”“陆羽论水次第凡二十种: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泉第八;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柳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唐顾况《论茶》:煎以文火细烟,煮以小鼎长泉。
    苏廙《仙芽传》第九卷载“作汤十六法”谓: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味同调矣。煎以老嫩言,凡三品;注以缓急言,凡三品;以器标者,共五品;以薪论者,共五品。一得一汤,二婴汤,三百寿汤,四中汤,五断脉汤,六大壮汤,七富贵汤,八秀碧汤,九压一汤,十缠口汤,十一减价汤,十二法律汤,十三一面汤,十四宵人汤,十五贱汤,十六魔汤。
    丁用晦《芝田录》:唐李卫公德裕,喜惠山泉,取以烹茗。自常州到京,置驿骑传送,号曰“水递”。后有僧某曰:“请为相公通水脉。盖京师有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通,汲以烹茗,味殊不异。”公问:“井在何坊曲?”曰:“昊天观常住库后是也。”因取惠山、昊天各一瓶,杂以他水八瓶,令僧辨晰。僧止取二瓶井泉,德裕大加奇叹。
    《事文类聚》:赞皇公李德裕居廊庙日,有亲知奉使于京口,公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南零水与取一壶来。”其人敬诺。及使回举棹日,因醉而忘之,泛舟至石头城下方忆,乃汲一瓶于江中,归京献之。公饮后,叹讶非常,曰:“江表水味有异于顷岁矣,此水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也。”其人即谢过,不敢隐。
    《河南通志》:卢仝茶泉在济源县。仝有庄,在济源之通济桥二里余,茶泉存焉。其诗曰:“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自号玉川子,有寺名玉泉。”汲此寺之泉煎茶。有《玉川子饮茶歌》,句多奇警。
    《黄州志》:陆羽泉在蕲水县凤栖山下,一名兰溪泉,羽品为天下第三泉也。尝汲以烹茗,宋王元之有诗。
    无尽法师《天台志》:陆羽品水,以此山瀑布泉为天下第十七水。余尝试饮,比余豳溪、蒙泉殊劣。余疑鸿渐但得至瀑布泉耳。苟遍历天台,当不取金山为第一也。
    《海录》:陆羽品水,以雪水第二十,以煎茶滞而太冷也。
    陆平泉《茶寮记》:唐秘书省中水最佳,故名秘水。
    《檀几丛书》:唐天宝中,稠锡禅师名清晏,卓锡南岳涧上,泉忽迸石窟间,字曰真珠泉。师饮之清甘可口,曰:“得此瀹吾乡桐庐茶,不亦称乎!”
    《大观茶论》:水以轻清甘洁为美,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络迸跃为度。
    《咸淳临安志》:栖霞洞内有水洞深不可测,水极甘洌。魏公尝调以瀹茗。又莲花院有三井,露井最良,取以烹茗,清甘寒洌,品为小林第一。
    王氏《谈录》:公言茶品高而年多者,必稍陈。遇有茶处,春初取新芽轻炙,杂而烹之,气味自复在。襄阳试作甚佳,尝语君谟,亦以为然。
    欧阳修《浮槎水记》: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又新所失多矣。陆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蔡襄《茶录》:“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煮时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即止。乃以钤钳之,用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碾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如经宿则色昏矣。”“碾毕即罗。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观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校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也。若烹点之际,又杂以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陶谷《清异录》:“馔茶而幻出物像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如并点四瓯,共一首绝句,泛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尔。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咏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茶至唐而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又有漏影春法。用缕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
《茶经》唐·陆羽——茶经:茶之煮——壹 - 宏冕 - 宏冕——我觉故我在
【译文】
    唐朝的陆羽在《六羡歌》中写道:不羡慕用黄金做的壶,不羡慕用白玉做的杯子,不羡慕早进官府晚进高台的生活,只羡慕西江的水,曾经在竟陵城下流过。
    唐朝张又新在《水记》中记载:“以前的刑部侍郎刘公讳,学识渊博,有风鉴的称号。他把适合茶的水分为七个等级:扬子江南零的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的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井水第四;大明寺的井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差是第七。我曾经把瓶子带到船上,亲自收集评比,果然同他说的一样。熟悉两浙的人说我搜访得不全面,我曾经记下来了。后来到了永嘉,经过桐庐江,到达严濑,溪水的颜色非常清,水的味道很冷,用它来煎制茶叶,其清香的韵味难以说清楚。同扬子江南零的水差别很大。到永嘉以后,用仙岩瀑布的水煎茶,也不比南零的水差,这才知道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陆羽论水的等级有二种:庐山康王谷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的水为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口的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的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泉水第八;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面的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面的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柳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以太冷)。”
    唐代顾况《论茶》:用文火煎茶,用小鼎长泉煮茶。
    苏廙《仙芽传》第九卷中记载“做汤的十六种方法”:水是煮茶的关键。如果好茶没有用好水煮,那就跟普通茶的味道没有区别。根据水煮的老嫩分为三种;根据倒入的快慢分,也有三种;根据器具来分,共有五种;根据煮茶用的柴分,为五种。一得一汤,二是婴汤,三是百寿汤,四是中汤,五是断脉汤,六是大壮汤,七是富贵汤,八是秀碧汤,九是压一汤,十是缠口汤,十一是减价汤,十二是法律汤,十三是一面汤,十四是宵人汤,十五是贱汤,十六是魔汤。
    丁用晦在《芝田录》中说:唐朝的李卫,喜欢用惠山的泉水煮茶。从常州运到京城,用驿马传送,被称为“水递”。后来有和尚说:“我愿意为您打通水脉。京师里面有一眼井水同惠山泉的水脉是相通的,用来煮茶,味道跟惠山泉一样。”李卫说:“井在什么地方呢?”回答说:“昊天观常住的仓库后面就是。”取来惠山和昊天的水各一瓶,加上其他地方的八瓶水,让和尚来辨别。和尚只取出这两瓶水,李卫非常惊叹。
    《事文类聚》中记载:赞皇公李德裕住在廊庙的时候,有个朋友奉皇上的圣旨出京城,他说:“你回来的时候,带一壶金山下的扬子江水回来。”这人答应了。回来时,因为喝醉了酒忘记了,船到了石头城下才想起这件事情,于是这个人取了一瓶江中的水,回到京城献给他。李德裕喝了之后,非常惊讶地说:“水的味道同往年的不大一样啊,这个水很像建业石头城下面的水。”这位朋友马上上前谢罪,如实相告,不敢隐瞒。
    《河南通志》中记载:卢仝茶水的水源在济源县。卢仝有一处庄园在离济源县通济桥二里远的地方,泉水就在庄园里。他的诗中说:“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自号玉川子,有寺名玉泉。”他汲取寺中的泉水煎茶,有《玉川子饮茶歌》,很多句子非常奇特敏锐。
    《黄州志》记载:陆羽泉在蕲水县凤栖山下,又叫兰溪泉,陆羽曾取过这里的水煮茶,把它评为天下第三泉水。宋朝的王元之有诗记载。
    无尽法师在《天台志》中说:陆羽品水,把这座山上的瀑布水排在天下第十七位。我曾经试喝过,比我豳溪、蒙泉的水要差一点。我怀疑陆羽只到了瀑布。如果走遍了天台,应该不会把金山的水列为第一吧。
    《海录》中记载:陆羽品水,认为雪水可以排在第二十位,可是用它来煎茶太冷了。
    陆平泉《茶寮记》中说:唐朝秘书省的水最好,所以又称为秘水。
    《檀几丛书》:唐朝天宝年间,叫清晏的稠锡禅师,站在南岳山上用锡杖一顿,泉水突然从石窟间迸发出来,名叫真珠泉。大师喝后感觉清香可口,说:“用这个水泡我们家乡的桐庐茶,不是很合适吗?”
    《大观茶论》:水是清幽甘甜洁净的最好,把水煮开,滚开的气泡像鱼和蟹子的眼睛一样正好。
    《咸淳临安志》:栖霞洞里有水洞深不可测,水的味道非常甘洌。魏公曾用它烹制茶水。另外莲花院里有三口井,露天的井水最好,取出来煮茶,感觉清冽甘甜,被评为小林第一。
    王氏《谈录》:都说好茶叶时间长了就会陈旧一些。我在产茶的地方看到,春初时取出炒好的新茶叶,同陈茶夹杂在一起煮,气味自然还在。襄阳试过很好,曾经同蔡君谟说,他也这样认为。
    欧阳修在《浮槎水记》中说:浮槎和龙池山都在庐州的境内,但龙池水的味道和浮槎的差距较大。又有新的记载,认为龙池水是第十,浮槎的水没有录入,可见又被忽略的地方太多了。陆羽就不一样了,他说:“山上的水最好,江水差一点,井水最差,山水乳泉从石池漫流而下的最好。”他的话虽然简单,但是就评水来说已经很全面了。
    蔡襄《茶录》:“如果茶叶放置的时间超过了一年,香色味就会有些陈旧。煮的时候先放进干净的器具里用开水洗一遍,去掉一两重的膏油就可以了。再用钳子夹着,用小火烘干,再碾碎。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就不需要用这个方法。碾的时候先用干净的纸包起来捣碎,再碾,要碾到颜色变白,如果过夜颜色就会昏暗。”“碾完了以后再罗。罗得细冲泡时茶叶就会浮起来,罗得粗茶沫就会浮在上面。”“候汤最难,没有熟的话碎末就浮在上面,过熟茶叶就沉下去了。前人所说的蟹眼,就是过熟的汤水。在瓶子里面煮辨别不出来,所以说候汤最难。”“茶叶少水多就会云脚涣散,水少茶叶多就会聚在水面上。(建人称之为云脚、粥面)炒茶一钱七分,先加水,调和均匀。再加进水,来回搅拌。水倒进杯子,只要倒四成满就可以了,看到颜色鲜白,杯子上没有水的痕迹是最好的。建安时期大家比试,水痕先退的为输者,坚持时间长的为胜者,所以论输赢有一说法,叫相去一水两水。”“茶叶有真香,但作为贡品的茶叶要稍掺一点龙脑在水里,为了使它的香气更浓。建安民间试茶的时候,都不放进香料,主要是怕夺走了茶叶真正的香味。如果在烹制的时候,加进了果实香草,它们会夺取香味,严格地讲是不应该加的。”
    陶谷《清异录》记载:“冲茶时在茶水的表面幻化出物体的形象,是因为茶匠有精湛的手艺。沙门福全生在金乡,长在茶海,注水入茶时能在水面上幻化成一句诗。如果一起倒上四瓯,那就能组成一首绝句,漂浮在表面。小小的物体,能够清晰地辨认。檀越日那天造门,人们希望看到水中的戏,全自咏诗说:‘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茶到唐代才开始盛行。最近有在汤水里使用调羹,施加秘诀,使水的纹路形成物体的形象,禽兽、虫鱼、花草这样的东西,精巧得像画卷一样,但一会儿就散失了,这就是茶水的变化。有人称它为‘茶百戏’。”“还有漏影春法。用镂空的纸贴在茶杯里,加水去纸,现出图案。加上荔枝的肉做叶子,松实、鸭脚之类珍稀的物品做蕊,加进开水搅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