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墟专题】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甲骨商朝甲骨文发现解读史

 廿氏春秋 2015-04-26

  公元前1300年,一个叫盘庚的商王率领其部族几十万人由黄河东岸迁居到太行脚下、洹水之滨的这个地方。从盘庚迁都到纣王亡国,神秘的商王朝历时273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这片土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在古代典籍中“殷墟”这两字时常出没,但它到底在哪里?王朝风韵隐埋,终成文化之谜。

  公元1899年,石破天惊!这些神秘甲骨突然出现,揭开了这个王朝湮没已久的秘密。

  这是一个广泛流传的传奇故事,它非常具有戏剧性,并曾经刊登在1931年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当时,一个署名为“汐翁”的作者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的。

  清朝末年,确切地说是1899年深秋,北京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病,用了许多药,就是不见轻。京城里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

  仆人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购药回来,用砂锅细细地煎着。王懿荣捏着药方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原来,药方上一味中药吸引了他的目光:龙骨?怎么还有一味药叫龙骨呢?

  当王懿荣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古朴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对金石学颇有造诣的王懿荣意识到这种古老的文字符号肯定有价值。

  不久,王懿荣专门派人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先后在达仁堂等药铺中购得1500多片带有文字的“龙骨”。至此,让世人震惊的甲骨文就在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中重见天日了。

  


  这是关于王懿荣吃药发现甲骨文的有鼻子有眼的描述,至今仍被不少中外专家引述。但是,这个传奇的故事,后来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质疑。

  专家认为:从学术界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不太可靠的,当然也有很多人去实际的踏访,说北京的菜市口那里没有一个达仁堂药店。但是其实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从中医的中药店来收龙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能反映出这个说法不太可靠。其实所有药店收购的这些龙骨,有字的都要刮掉,而且都要砸成粉末,这样的处理之后才能把这个龙骨去入药。所以说在中药里面很难发现整块的、而且上面还有文字这样的一些骨头,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那么,带字甲骨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它的发现者又是何人呢?

  事情还得从一个经常往来京津地区贩卖古董的商人说起。1899年夏末,在通州至京城的驿道上,出现了一位行色匆匆的行人。

  他叫范潍卿,是山东潍县的古董商人。范潍卿从事古董生意已有多年,经常四处游走,寻找能取悦买家的任何古董,在此行当中颇有名气。

  这天,范潍卿又从河南、山东等地搜求了一些古物,一到京城,他就匆匆地径直赶往东城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西头路北的这座深宅大院。

  此院的主人非比寻常,他是满清王朝的一位显贵,官拜国子监祭酒,相当与教育部长。他不仅位高权重,而且,精通上古夏、商、周三代铜器铭文,他叫王懿荣。

  这一次,古董商范潍卿由外地千里奔赴京城,为的就是给王懿荣大人专门送来一些极不同寻常的东西。王懿荣已经等候这位古董商多时,听说客人已到,不由喜出忘外。

  范潍卿小心翼翼的打开褡裢,轻轻的将东西取出放在桌上。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范潍卿专程带给自己的古物,居然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旧骨头,王懿荣看罢是乎有些失望。

  范潍卿随手取出一片放在烛光下,又以放大镜置于其上。透过镜片,王懿荣仔细观察,这看似不起眼的骨片之上,居然有影影绰绰的契刻的东西,形状奇怪,好似天书的奇异符号。

  借着烛光细看,这些符号有组织的排列在一起自成系统。范潍卿见过无数奇珍异宝,然而他却说不出这些骨头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他便拿给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

  这些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王懿荣翻来覆去看了很久,出人意料的是,他也看不懂符号的含义。这些符号疏密有致,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王懿荣越看越惊呀,完全被这些奇怪的图案吸引了,这些符号难道是一种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古老文字?

  如果它们是古文字,那么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也从未见提及呢?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记录在青铜器上,这些文字存在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因为文字的载体是青铜器,所以后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意指流传于金属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在它出现以前,文字必然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阶段。如今,这些骨片现身于世间,它们身上所刻画的会不会是早期原始的中国文字呢?

  范潍卿告诉王懿荣,这些奇怪的龟甲片出自药铺中,药铺正在把这些龟甲当作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出售。

  龙骨都是埋葬上万年之久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可是,这些年代久远的动物骨头上,为什么会有奇怪的符号呢?王懿荣决定对这些神秘的“龙骨”进行收集、研究。

  1899年下半年,北京城的古玩界传出消息,国子监的王大人重金收购带字的龙骨,他开出每版“价银二两”的天价。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懿荣就收购带字龙骨1500多片。

  然而,在收购甲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疑问,这些甲骨来自那里?可是,除了古董商人以外,没有人知道甲骨的产地。

  1899年,人们对于商王朝的认识,还只限于传说,它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王朝,因为,还从未有商朝文字被发现。没有文字做为信史,所有关于商王朝的一切只能视其为传说。

  但是,传说中的商王朝却像磁石一般吸引着王懿荣的好奇心。如今,这些突然出现的古老符号给他带来了机会,面对这些骨片,王懿荣经常陷入深思,这究竟是一些什么符号呢?

  治学严谨的王懿荣一边继续收集这些龙骨,一边开始了他的研究。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地揣摸、分析后认为,这些骨头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而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与西周春秋时的金文完全不一样,它们用笔纤细,多方折而少圆转,实在太像一种自成体系的古老文字。

  它很有可能是比金文古老的文字,形成的时间非常接近那个传说中商王朝存在的岁月。

  这些甲骨上的古老符号真的会与商王朝有着某种奇特的联系吗?它们真的能够用来解读一个失落王朝的存在吗?想到这儿,沉浸在震惊中的王懿荣久久无法回神。

  正当王懿荣开始逐步解开甲骨上的秘密之际,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巨变。1900年7月,爆发庚子之变,西方列强组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身为京城团练大臣的王懿荣见八国联军破城,大势已去,毅然与妻子一起服毒坠井而死,毁家纾难,壮烈殉国。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

  继王懿荣首开收藏甲骨之风后,有些金石学家也陆续加入到搜购、收藏的行列中。在当时的上海就有一位有心人,对收藏甲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刘鹗。

  刘鹗,字铁云,江苏镇江人。是19世纪晚期一位传奇性人物,以讥讽清末官场丑态著名的章回小说《老残游记》就出自他的手笔。

  王懿荣殉国后,家道中落,他的大部分收藏,被他的好友刘鹗买了下来。文学造诣颇为深厚的刘鹗在上海也开始潜心研究起甲骨来。并且,同样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后来,在好友金石学家罗振玉的帮助下,刘鹗翻遍5000多片甲骨,精选出1058片刻字较多的珍品,准备拓印出来。因刘鹗才认识甲骨的罗振玉也没有想到,甲骨改变了他的一生。

  就在刘鹗的《老残游记》开始连载的这一年,1903年10月,饱蘸他心血的六卷本《铁云藏龟》终于印刷出版了。这是中国公开存录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开甲骨文研究的先河。

  刘鹗、罗振玉在这本《铁云藏龟》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他们对甲骨图案的大胆推测,他们认为,刻印在甲骨之上的绝非它物,而是失传以久的文字。

  在此之前,清未的学者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文字来自周朝。那么,这些奇怪的图案就应该是比周朝金文还要古老的文字。

  中国的上古三朝为夏、商、周,比周朝早的是商朝,于是,他们在《铁云藏龟》的序言里推断甲骨之上的文字为“殷人刀笔文字”,意指商朝的人用刀刻在骨片上的文字。

  刘鹗在《铁云藏龟》序中说,3千年后还能看到“殷人刀笔文字”,实是天大的幸事。他的推测是根据“钟鼎凡有象形字,世皆定为商器”。也就是说,金文中越多象形字,其年代越久远,以此类推,甲骨中尽皆象形之字。

  然而,《铁云藏龟》的发表,却遭到了当时“疑古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望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发难。章太炎根本就不相信会有什么甲骨文,他是这样抨击甲骨文的:他认为这史书上没有记载,甲骨是易腐之物,不可能在地下埋三千多年。再一个中国的文件浩如烟海,没有一个提到在甲骨上刻文字的。所以说,他断言甲骨文易作伪,不可信。

  在这样的逼问下,当时的刘鹗、罗振玉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面对发难,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必须找到甲骨的真正出土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最终揭开这种甲骨文字的奥秘。但是,真正的出土地对世人来说一直是个谜。

  甲骨文刚发现之初,由于古董商想要垄断甲骨文的利润,就对甲骨文实际的出土地秘而不宣。后来,他们误指是其他地方,比如他们说是在河南的由理,汤阴发现的,后来很多人都去由理找,找不到。所以,这些古董商垄断甲骨文发现的来源地。

  刘鹗一直对甲骨出土于汤阴深信不疑,他至死也被蒙在鼓里。1910年,正当刘鹗深入研究甲骨文时,这位忠义之士却因擅开皇仓、赈济百姓而被清政府流放新疆,客死异乡。

  释读甲骨文仅一年的王懿荣含恨投井自尽,出版甲骨学著作的刘鹗蒙冤客死新疆。难道谁释读了商王刻在甲骨上的卜问,谁发现了商王的秘密死神就会降落在谁的头上吗?

  神秘的甲骨文到底来自何处呢?几年后,一直在寻找甲骨真正出土地的罗振玉终于在北京探听到一个人,他就是1899年第一个把甲骨出售给王懿荣的古董商范维卿。

  庚子之乱后,北京城百业萧条。经过多次寻访,罗振玉终于找到了范潍卿。没有人知道罗振玉是如何说服范维卿的,只知道他最终撬开了古董商人的嘴巴,掏出了甲骨的出土地。

  原来,神秘的甲骨根本不是出于河南的汤阴与卫辉。那只是古董商人为牟取暴利而设至的障眼法,真正的出土地在距汤阴不远处的安阳小屯村。

  此时以是1908年,距古董商范潍卿第一次携甲骨至王懿荣家中,整整过去了10个年头。

  为什么这么多的甲骨会出现在一个普通的小村落呢?学富五车的罗振玉这次不再盲目地相信了,他首先开始从《史记》等史籍文献中去印证。

  从史籍文献记载中可得知,殷墟就在洹水的南岸,而小屯村也恰恰就在洹水南边,这就是说小屯的所在地很可能就是史籍记载中的殷墟。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里出现的甲骨文就应该和那个古老的商王朝有着某种联系。莫不是,这安阳小屯村真的就是殷墟的所在地?

  罗振玉感觉到如果真是安阳小屯的话,如果在洹水边上的话,那么甲骨的出土地,很可能就是殷商的都城所在地——殷墟。弄清了这一点,让罗振玉大喜过望。

  1911年,罗振玉派其弟罗振常等人动身前往安阳,寻找、搜购甲骨。此时,安阳,成为破解甲骨之迷最重要的一环。

  根据罗振玉的吩咐,其弟此行不仅弄清了甲骨出土地殷墟的准确位置,还在小屯展开了大规模的收购行动,共收购甲骨1万件之多。

  罗振玉一下子成为中国收藏甲骨最多的人。后来,罗振玉搜集甲骨数以万计,先后出版多种专著,当仁不让地成为甲骨学最早的权威。

  站在小屯村北的洹河边,罗振玉感慨良多,他终于还了自己积年已久的夙愿,亲自来到安阳的小屯村,这一年是1916年。

  晚年的罗振玉一直张罗家人为他在小屯村购置几亩薄地,以便在这块曾经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土地结庐归隐。但天不假其便,直到75岁在旅顺去世,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由于有人厚价收购甲骨文,小屯越来越热闹了。这里没人不知道甲骨的事,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以贩卖甲骨为生,无论是大户还是小户人家都在自己的家中、田里,四处挖掘着甲骨。这甲骨文值钱了,地里的骨头片也越发不好找了。于是,就有人做起了造假的买卖。

  过去,中药店的掌柜不要带字的甲骨,很费劲地把字刮掉,变成“龙骨”,现在他们又很费劲地开始往没字的骨头上刻字了。

  甲骨文被发现以后,很多人注意收藏,但是也有人注意造假。河北有个叫家蓝葆光的人,大字不识,但是手很巧,临摹性很强。他临摹了很多甲骨片,以这个换钱,他有一个小册子,临摹了很多甲骨文,像罗振玉、刘鄂他们出的书,很多他都临摹过,手相当巧。

  早期的甲骨文的确真假难分。据说在殷墟发掘以前,最有经验的藏家也是常常被骗。就连金石学专家,收藏甲骨文的刘鹗也在其中,因为他发表的《铁云藏龟》中就有4片是假的。

  小屯一带出土“带字甲骨”也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搜集甲骨文就成了他们的特殊爱好。

  明义士,1910年从加拿大到中国安阳传教,没想到由此和甲骨文邂逅并结下不解之缘。他常常骑着一匹老马在洹水河沿岸徘徊,在明义士眼里这儿到处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他很喜欢甲骨,很注意收藏,就收藏了不少。为了把它保存好,他用棉花包得很严实,放到床下面去。过一段时间拿出来以后已经发臭了。他收藏这个东西就是当时社会上用现在的骨头刻的假甲骨片,因为不是老骨头,新骨头里面有油脂,容易发臭发酵。所以,明义士在收藏当中上当受骗。

  明义士经历了如此惨痛的教训,终于明白仅仅凭借对甲骨一鳞半爪的了解一定还会重蹈覆辙。从这以后,他开始了对甲骨认真而又细致的刻苦钻研。

  1917年,学术研究日臻炉火纯青的明义士终于写成了《殷墟卜辞》一书。后来,他收藏的甲骨文居然超过当时“甲骨文大户”罗振玉,竟达5万多片,成为“甲骨收藏第一大户”。

  安阳小屯,这里不仅有大批带字的甲骨出土,还有难以计数的青铜器、古玉器等珍贵文物问世,这种“挖宝”式的非科学发掘,一直持续到1928年夏。

  在这期间,小屯共计出甲骨10万片左右,有相当一部分流入外国人之手。据统计,共流散到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其总数在26000片以上。

  当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给这种神秘未解的文字起名为“甲骨文”最为妥贴。这一叫法,既包括了龟甲,又包括了兽骨,简洁明了,逐渐成为学界的统称。

  “甲骨”是龟甲和牛肩胛骨的统称。在古代,龟与龙、凤、麟并列,被人们称为“四灵”。因此龟甲作为占卜用物,便成为理所当然了。

  甲骨文形质古朴,笔意嶙峋,其所刻似有魔力,令观者无不流连其中。所有研究甲骨文的人都深信,这些甲骨之上,记载了另一个世界的秘密。

  自出土的那一天起,甲骨就书写着传奇。人们相信,只有当契刻在甲骨之上的这些神秘文字被解读,甲骨背后的秘密才会真正大白于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