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名”书法工程----宇文家林(草书)【作品.访谈.简介】

 老樟xy67896789 2015-04-29


宇文家林 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三名工程”宇文家林

 
访谈

 

  宇文家林 

  1966年出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 

    

  采访时间:2013年7月9日 

  采访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记 者:宇文老师您今年多大年龄? 

  宇文家林:1966年生人,属马的。 

  记 者:那就是说您写字写书法应该有三十年了,您说这三十年是特别开心的三十年,您说您是一个快乐的书写者,是这样吗? 

  宇文家林:是。 

  记 者:给我说说您为什么是快乐的书写者呢? 

  宇文家林:就是因为喜欢写,是自己的一种需要吧。拿起毛笔有一种亲切感,觉得很愉快。几乎每天要写写,有时候出差几天没有碰毛笔,自己总感到有点不舒服。书法对我而言是艺术,也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一种生活状态。 

  记 者:那书法其实是改变了您的很多生活轨迹了,如果不写字的话,可能您的生活是另外一种状态? 

  宇文家林:应该可以这么说,特别是可以反映到这两年来,因为与书法结缘,前年考进了江苏省书法院,我本来是在报社工作的。书法改变我的生活状态。以前根本没想过让书法创作成为自己的职业,就是喜欢书写而已。 

  记 者:您现在成就很高,才四十多岁,获过很多中国书法的一些专业奖项,总结这么多年的经验,您总结了一句话,您说书法的根本就是自然的书写、书写的自然,这是您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是吧? 

  宇文家林:没有什么成就,只有一点点成绩。自然的书写、书写的自然,这个其实也不叫总结。平常喜欢书法,也喜欢看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通过读书学习,我感觉,自然是中国书法书写的一种基本状态。古人写字就很自然。为什么现在好像觉得比较重要了,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跟古代社会不一样了,人的想法太多,让书法承担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我感觉书法还是应该靠生活近一点,通过书写反映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 

  记 者:那您书写已经三十多年了,现在是否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境界呢?就是自然的书写、书写的自然,达到这个境界了吗? 

  宇文家林:境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东西。它不叫达到了,它叫慢慢地靠近,心中有这么一种也可以叫理想吧,在不断地靠近它。“达到”这个词汇,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攀登,到达目的地的感觉,它不适合表达传统文化的这种境界。我觉得就是慢慢地靠近它,更加纯净,更加自然。 

  记 者:说得好。真正的书写,其实是一种很纯净、很干净的,没有任何压力的这样一种很自然的状态。您一直在慢慢靠近这样一种状态,我相信您生活中一定是这样一个无所求、很淡泊,然后也没有什么压力的人吧,生活中是这样的人吗? 

  宇文家林:看您怎么去理解,谁不希望日子过得好点。纯净,跟这个是两个概念,它是思想上的一种纯度,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正常的。这个话题很大,它包括艺术和生活的联系,艺术和生活的对比,等等。一下子讲不清楚的。 

  记 者:那我们现在再问一个问题,其实达到这样的一种自然的书写、书写的自然,一定要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慢生活的状态,是吗?这种慢生活的状态,更靠近古人,也更靠近您的这种理念,是吗? 

  宇文家林:是的。在喜欢书写的基础上,有那么一点点所谓的想法就行了,尽量让生活慢下来。如果你想法太多了之后,所谓的快不光包括生活得快,也包括想法也快。想得快也就去得快,也就慢不下来。慢,才有静思的空间,才能达到一种很儒雅、一种很纯美的程度。 

  记 者:您这一路走来,您学习书法的这个路径和风格是怎样的? 

  宇文家林:其实很多喜欢书写的人,过程基本上都很相似的,比如说先写一写楷书啦,写一写隶书啦,写一写行草书啦,等等。就自己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条书法之路真的很重要。慢慢写,慢慢想,再慢慢写,再慢慢想,不着急。所谓书写风格,就像中国人,我知道我们长得很不像,但是老外看我们,一看就说这两个家伙长得很像哦。这就是中国书法,和而不同。大方面很相似,细部是不同的。中国书法的基础是汉字,汉字有规律……您姓什么来着? 

  记 者:我姓贾。 

  宇文家林:你说你这个“贾”,中国的字形它偏长一点,但确确实实这个长方块字它很美。如果你把它写得很扁,美吗?不美,很做作。有规律,又和而不同。 

  记 者:您为什么把行草作为一个突破口呢? 

  宇文家林:不是突破口。是因为喜欢,可能靠自己的性情更近一点。 

  记 者:跟您的性情更近一点? 

  宇文家林:更近一点。 

  记 者:您是个什么性情的人? 

  宇文家林:淡淡的放纵吧。 

  记 者:淡淡的放纵?这些淡淡的放纵放在您的行草里头,能酣畅淋漓地体现出来吗? 

  宇文家林:可以,它能反映我的原状态。 

  记 者:其实草书是很张扬的一种书法。 

  宇文家林:形态各异。举个例子,我们到新疆去,看到天山,那些山脉很高大,立刻觉得山美啊,很壮美,但是它有个前提,它很宁静,它是宁静之中的高大,如果它不宁静却很高大,它就有问题了,那就属于张扬了。它是宁静之中的一种雄强,很干净。到新疆你去看看,那山都有这种感觉。如果它没有这种状态的话,它可能就不会达到一种高度。书写也是这种情况。 

  记 者:您是想达到一种宁静的强大吗? 

  宇文家林:怎么讲呢,应该是顺其自然吧。书风这个东西,你是不可制造的,怎么好制造呢,你根据你的状况去书写吧! 

  记 者:书评家对您的评价是力究帖学,还善于把同类型的古贤做横向的比较,就是您在研究书法的过程中,您经常善于把这些古人作这种横向的比较吗?怎么比照?和谁比照多?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宇文家林:行草,它是以东晋王羲之一脉来的。所谓的比较,它不叫比较,它有一种吸收的方式。王羲之这一脉书风,后代有谁,人家怎么学习王羲之的,要做对照。它是一个启示。等于说,从王羲之开始,东晋过来到隋唐,到五代,到宋元,到明清,到现代,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启示,有什么写得好的,应该怎么写,他为什么写得好,他是怎么样接受王羲之的。我是这样一种比较。 

  记 者:您这样比较的结果是什么? 

  宇文家林:就是让你知道,这东西它怎么发生的,怎么来的,它的来龙去脉,它从那个点到这个点上,为什么?这都是很有启发的。让你去学一种正大气象,可以靠得近一点,慢慢追上去。 

  记 者:等于说要把这个打通了。 

  宇文家林:慢慢打通,追上去。 

  记 者:通过这样的一个比较,您得到的书写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宇文家林:就是用笔啊,笔法。 

  记 者:用笔? 

  宇文家林:对。 

  记 者:帖的用笔跟碑不一样? 

  宇文家林:不一样。帖学的用笔很丰富啊,这个里面的内容很多,很丰富。 

  记 者:我觉得好像现在大家扎堆都在学“二王”? 

  宇文家林:不学“二王”学谁呢?宽泛的“二王”是一个帖学系统,从古到今,要看怎么去学。对于行草,“二王”是源头!追源,这是好事情啊。至于学它有什么结果,要根据各人的情况。才情,学识,慢慢会形成一个什么面貌?要看个人造化。我们看看《大观帖》、《万岁通天帖》,基本上是那个时代书写的一种状况。你翻翻看,很多人写得很相似的,和而不同嘛,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学“二王”不是什么坏事,所以不要担心。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记 者:关于当代书法追求的展厅效果,您的看法? 

  宇文家林:要感谢中国书协,展览造就了当代书法家。“三名工程”的书法家都是通过展览走出来的。展览多是好事情,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把作品写好,投稿参展,我觉得是需要的。回避展览不现实,艺术已经进入了展览的时代。 

  记 者:您觉得我们的书法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宇文家林:是继承与发展的一个阶段。刚才讲现在大家扎堆都在学“二王”。“二王”有好多东西啊。不要以为学“二王”成了一个问题,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它是发展中的问题,继承中的问题。 

  记 者:其实您说您不愿意想那么多,但是我觉得您骨子里其实对书法的认识还是非常清醒的。 

  宇文家林:一切随缘,用心书写。 
-------------------------------------------------------------------------------------------------------
---------------------------------------------------------------------------------------------------------
宇文家林

家林,1966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

摄于香港维多利亚港摄于香港维多利亚港

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文化宣传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艺术成就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二等奖;

宇文家林先生创作状态宇文家林先生创作状态

翁同和奖书法提名展翁同和奖;

林散之奖书法提名展林散之奖;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三等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展获奖提名;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二等奖;

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

全国首届草书展获奖提名;

第二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三等奖;

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金奖;

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

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大展金奖;

数十次入展国家级书法展、邀请展、专题展。

三次获镇江市人民政府文艺奖。接受电视台采访接受电视台采访

名家评论

宇文家林书法探源

衡正安

当今中国书坛,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提高,不管从创作、理论还是教育等诸方面,和以往相比都达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书法创作方面,各种艺术流派、审美风格和艺术思潮多元而活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当代书法作品的展示

行草条幅行草条幅

形式已经从古代书斋把玩和文人之间的雅好,转变为以竞赛和展厅的方式走向社会和大众,并成为主要展示形式。因此,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以这样的方式推进书法的发展、推出书法人才,将是书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形式,也是每一个书家取得社会承认和走向成功的主要选择。作为青年书法家的宇文家林,可以说正是通过这样的媒介展现出自己的书法才华,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走向书坛、走向成功。

宇文家林的书法美学特质、审美取向当是以“二王”为主的帖派。他早年受宋四家特别是米芾的影响至深,也下过很大的功夫临习打下了“帖派”书法的扎实基础。近几年来,他对孙过庭《书谱》和《大观帖》等二王一路的墨迹法帖深入研究用心感悟,特别是对魏晋手札书“绞转”笔法的深刻领悟并娴熟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形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在当今书坛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他的行草作品点画到位、富于变化,线条圆劲遒美,极富生命之态;结体典雅安详,倚侧多姿;行草扇面行草扇面

章法稳重见奇,不失老辣之趣,表现出萧散、飘逸的审美个性,典型承继了“二王”书法的衣钵。近几年来,在中国书协举办的重要展赛上,取得了近十次奖项和十余次入展的骄人成绩,实属不易。特别是在刚刚落幕的“2008·林散之双年展提名展”上获得大奖,为将来在艺术上的提升和更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对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绩、具有相当水准的书家作品进行品评和赏析固然必要,这也是对书家的艺术追求、艺术成果、审美品格的一种肯定和定位,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其取得成功的缘由进行分析和探寻,这不但对当代书家具有借鉴意义,更在于具有时代性和对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的梳理。所以,理清书家取得成功的内在规 律,比书家作品的艺术审美赏析和成果展示更为重要。

我和家林认识二十多年,对他书法的学习过程可谓了解至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果完全取决于他的勤奋。古人所谓“废纸三千”“池水尽墨”绝非妄言。家林对书法的痴迷和对古代法帖的摹习所下的巨大功夫,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一点我一直深怀敬佩,也是他能有今天这样成绩的重要基础。古人所谓的“技进乎道”,没有技的长期积累和高超把握要想达到“道”的层面一定是奢谈。

书法艺术的学习是要讲究方法论的,我认为家林在勤奋学习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值得借鉴和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取法乎上。家林的书法学习一开始就走在了一条正道上,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由行草团扇行草团扇

宋向魏晋书法的追索,更是他书法品位提升的关键。我们知道,二王不但是帖派的创立者,也是书法史上的一大高峰,中国书法特别是帖派书法对二王以及魏晋时期的回归和取法是我们无法绕过的选择。

二是精研笔法。二王帖派书法所表现出来的审美风格和独特的美学样式主要是由笔法决定的,没有对二王一路笔法的研究、揣摸和掌握是很难深知个中三昧的。家林对这路书法笔法的精研是他书法达到一定高度,被当今书坛肯定和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家林对宋四家行草笔法的掌握,再由对《书谱》的深入研习,进而对二王“绞转笔法”的独自理解和掌握,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终于写出了一手非常纯正的帖派书法,为我们重新认识二王行草书、重““新帖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法作为纯艺术已经成为事实。在这样的书法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书法形式语言的探索,就不能从传统理念下去关照。我们不能是“形式至上”者,这是由书法的终极理想小楷小楷

决定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形式对书法艺术的作用。“形”决定“神”,没有“形”就没有“神”,在书法审美作为唯一功用的当代,形式对书法的重要就显得异常突出。家林在书法形式上的探求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当然这个形式是有层次的,有相当的研究必要。书法的形式必须考虑以展览为主要展示形式,书法作为一种纯艺术等情形下的形式需要;还要考虑书体和形式的关系以及纸张、笔墨等的选用都是形式的范畴,家林在这些方面都有独到的探索和成功的运用。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艺术思潮非常开放,艺术风格丰富多元的历史时期,近三十年的行书对联行书对联

书法发展史已经使我们逐渐认识到,没有“根基”的书法是很难有所发展和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越是多元越是需要“核心的价值”的构建。只要书法存在,以二王为代表的中国帖派书法一定是未来书法发展的正脉,而作为一个书家,在艺术道路上勤奋向上,把握书法“核心”价值精神不但是立身之本,也是成功的基础。(发表于2008年第七期《中国书法》)

创作感悟

采集 取舍 调和

宇文家林

对于书法学习,古时和现今的名家高手谈得很多,从点到面,由表及里,讲得都很到位,都很有作用。宏观的具体的,我说不好。在这里,我就扯一扯自己在学习行草书法中是怎么一路走来的。

业余学习书法二十多年了,一直对二王一系的行草比较有兴趣,最近两三年以来基

行草对联行草对联

本以魏晋书风为取法对象。梳理一下学书过程,我是由这样一条线慢慢切入书法的:一开始写正楷、隶书(当然现在也在写,只是要求和以前有所不一样了)。接下来就是大量练习行书,这个阶段时间最长,入手时写的是颜真卿《争座位》。这个帖子是刻本,线条富有篆意,分行布白又相当漂亮,当时依葫芦画瓢,虽多有不理解处,但也相当投入。后来临写《祭侄稿》时,再想想《争座位》的线条,又心生许多疑惑:同一人书写,用笔却有许多不一样?再往后,慢慢理解了,只是刻本和墨本的区别,其实是一回事。所以说,对某一个书法问题,有时我们只能看到表相,更多的时候往往被表相迷惑,甚至于走火入魔,离“大道”越来越远。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一点相当重要,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坚守在传统的“大道”上。

学习了几年颜行后,发现自己对每个字的掌控能力还差许多,这时对米芾的行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老米单个字漂亮啊!这一写就是近10年,当然写米的同时,间或旁及二王行书、杨凝式、苏东坡、明清名家等等,但学米始终是主线,老米的帖子只要手头有的基本都学过。这样的一种书写状态,当时很高兴,一出手就是一手漂亮的小行书,在我沾沾自喜的同时,其实我的书写已经完全陷入了一种套路:一颗颗,只有部局的精巧,没有整体的浑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在我称当年的创作为抄书。悲夫!抄书十年。当然怪不得老米,只是自己理解不深走进了死胡同。直到现在,米芾的书法,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当然看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说句实在话,2005年的一次书法展给我带来了提高书法水平的机遇:这年4月,《书法导报》和上海书协共同主办“江苏青年书法家六人提名展”,经由管峻兄推荐,我恭列其中。这次展览对我帮助很大,使我的行草观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古人说,取法乎上,得其乎中。在近两三年中,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期间行草行草团扇行草团扇

书的学习上,特别是对草书的解读临摹。

行草,有行有草,行行草草。草书成分不能忽视。我是从《十七帖》入手的,读、临、记、写,反复往来不断强化。像看牒片一样,遇到好的片断更不轻意放过。储存多了,创作时笔下就有了。因为《十七帖》是刻本,在临摹学习的同时,我还对孙过庭《书谱》进行了解读,比较刻本和墨本的区别和关联。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效果很好,使我很快进入了一种良好的状况。

完成了初步的结累后,我对二王及魏晋名家的行草作品进行了全方面的“扫瞄”,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临摹。通过精学和泛学结合,我对魏晋书风有了一点点了解,同时也知道了唐宋以后书家为什么不及魏晋名家的原因了。

采集,取舍,调和,这是我对书法从临摹走向创作的一种简单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书法创作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再现”是一种机械简单的复制,而“表现”则上升到人文的高度。“表现”好,才是好作品。但愿自己的作品一次比一次“表现”好。(发表于2008年第七期《中国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