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苏军”】----宇文家林

 翰墨轩藏书 2013-06-06
【书法“苏军”】----宇文家林<2> 2011-2-8 19:04阅读(40)转载自

 

 

欢迎点击http://1072411208.qzone.qq.com)进入刘哥的空间

 

 

0 (24).jpg  03.jpg  34.JPG0 (25).JPG

 

 

欢迎点击http://1072411208.qzone.qq.com)进入刘哥的空间

0 (26).JPG

下载 (88.32 KB)
2011-1-11 19:29

0 (28).JPG

下载 (90.76 KB)
2011-1-11 19:29

0 (30).JPG

下载 (90.04 KB)
2011-1-11 19:29

欢迎点击http://1072411208.qzone.qq.com)进入刘哥的空间

  0 (34).jpg

0 (27).JPG

下载 (79.14 KB)
2011-1-11 19:29

 0 (35).jpg

0 (37).jpg

下载 (100.86 KB)
2011-1-11 19:33

0 (38).jpg

0 (39).jpg 0 (41).JPG 0 (41)-1.jpg 0 (42).jpg


采集  取舍  调和


宇文家林


  对于书法学习,古时和现今的名家高手谈得很多,从点到面,由表及里,讲得都很到位,都很有作用。宏观的具体的,我说不好。在这里,我就扯一扯自己在学习行草书法中是怎么一路走来的。

  业余学习书法二十多年了,一直对二王一系的行草比较有兴趣,最近两三年以来基本以魏晋书风为取法对象。梳理一下学书过程,我是由这样一条线慢慢切入书法的:一开始写正楷、隶书(当然现在也在写,只是要求和以前有所不一样了)。接下来就是大量练习行书,这个阶段时间最长,入手时写的是颜真卿《争座位》。这个帖子是刻本,线条富有篆意,分行布白又相当漂亮,当时依葫芦画瓢,虽多有不理解处,但也相当投入。后来临写《祭侄稿》时,再想想《争座位》的线条,又心生许多疑惑:同一人书写,用笔却有许多不一样?再往后,慢慢理解了,只是刻本和墨本的区别,其实是一回事。所以说,对某一个书法问题,有时我们只能看到表相,更多的时候往往被表相迷惑,甚至于走火入魔,离“大道”越来越远。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一点相当重要,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坚守在传统的“大道”上。

  学习了几年颜行后,发现自己对每个字的掌控能力还差许多,这时对米芾的行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老米单个字漂亮啊!这一写就是近10年,当然写米的同时,间或旁及二王行书、杨凝式、苏东坡、明清名家等等,但学米始终是主线,老米的帖子只要手头有的基本都学过。这样的一种书写状态,当时很高兴,一出手就是一手漂亮的小行书,在我沾沾自喜的同时,其实我的书写已经完全陷入了一种套路:一颗颗,只有部局的精巧,没有整体的浑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在我称当年的创作为抄书。悲夫!抄书十年。当然怪不得老米,只是自己理解不深走进了死胡同。直到现在,米芾的书法,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当然看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说句实在话,2005年的一次书法展给我带来了提高书法水平的机遇:这年4月,《书法导报》和上海书协共同主办“江苏青年书法家六人提名展”,经由管峻兄推荐,我恭列其中。这次展览对我帮助很大,使我的行草观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古人说,取法乎上,得其乎中。在近两三年中,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期间行草书的学习上,特别是对草书的解读临摹。

  行草,有行有草,行行草草。草书成分不能忽视。我是从《十七帖》入手的,读、临、记、写,反复往来不断强化。像看牒片一样,遇到好的片断更不轻意放过。储存多了,创作时笔下就有了。因为《十七帖》是刻本,在临摹学习的同时,我还对孙过庭《书谱》进行了解读,比较刻本和墨本的区别和关联。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效果很好,使我很快进入了一种良好的状况。

  完成了初步的结累后,我对二王及魏晋名家的行草作品进行了全方面的“扫瞄”,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临摹。通过精学和泛学结合,我对魏晋书风有了一点点了解,同时也知道了唐宋以后书家为什么不及魏晋名家的原因了。

  采集,取舍,调和,这是我对书法从临摹走向创作的一种简单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书法创作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再现”是一种机械简单的复制,而“表现”则上升到人文的高度。“表现”好,才是好作品。但愿自己的作品一次比一次“表现”好。(发表于2008年第七期《中国书法》)

5、采访对话

被采访人:宇文家林

采访人:齐玉新
时间:2011年1月

1、其实你出道、获奖很早的,但是这中间你中断了几年,这几年你去做什么了?

  宇文家林:
想不到老齐对我的情况十二分的了解,比我自己都清楚。首先表示感谢!

  我从小就喜欢写字,真正开始有点想法的书法研习是从1984年开始的,纯属爱好,写得很杂,特别喜爱汉魏碑版,造型越奇怪越好,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状态很好玩:几个爱好书法的哥们经常见面谈书法,很认真的样子。接下来,二十来岁就参展获奖了。最早参展的是中国书坛首届新人新作展,好像是1990年左右吧。当时我连省书协会员都不是,对书法家特崇拜。

  老齐问,这中间你中断了几年,这几年你去做什么了?

  噢!这几年应该指的是2001年至2005年。这五年,我远离了国展,不投国展不问书坛,但对书法的研习从未中断,从颜真卿米芾等逐步转向了对书谱和二王的学习。同时也在理清很多有关书法的问题,老实说这几年读了点书,认识上相对而言有所提高,也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期间,我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到2005年基本稳定下来。作为人子,孝道为上。书法是余事,主次是要分清的。


2、这几年,你重出江湖后,就以一种澎湃之势,频繁获奖,这是否和你前些年在书坛的销声匿迹有关?是厚积薄发的一种体现吗?

  宇文家林:所谓的重出江湖,得力于许多机缘。2005年上海书协邀请我省青年书法家在杂云轩搞个活动,名为江苏省青年名家六人作品展。因为沉寂了几年,原本是不想参加了,经发起人管峻兄催促,只好勉力为之。此展对我帮助太大了,得到了很多师友的指点,找到了差距。

  再一就是2006年的“江左风流”江苏省青年八人作品展,和上海展隔了约一年。一些师友说家林进步很快嘛,在有点小快活的同时更增添我的信心。两次展览,我印象中齐玉新同志都进行了网上报道。我以前根本不知道还有书法网络,并且还搞得那么红火,也才知道老齐是“什么的干活”。呵呵!

  2006年,中书协展览多,我投了三个展览就获了三个奖。当然自己也很清楚,运气是主要的。谈到“这是否和前些年在书坛的销声匿迹有关”?我想还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几年的沉寂可以使自己静下心来,少受干扰,按照自己的一些想法前行。至于“是厚积薄发的一种体现吗”?我真的不敢这么说,虽然学习了二十多年的书法,搞了点创作获了点奖,但离我心中的目标甚远甚远。每次获奖,观展之后我都会思考,和优秀的书法家相比,差距在哪里?作品中还有哪些不足,怎样可持续发展?
你的书风和以前大不一样,是否对于书法的理解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还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呢?

  宇文家林:谈到书风,其实也没有和以前大不一样,可能有点小不一样,也不可能大不一样。只不过随着书写量的积累,对书法的理解逐步不同于以往,想法不断靠近心中假设的那个状态。以前行书写得多,近几年书写时草书成分多了起来,笔下的空间有了更多的调度。我偏好行草书,小时候不太懂,有点乱写。1990年左右主要开始写颜写米写苏,写二王行书,再过渡到写书谱写阁帖写二王草书。一路向上追。这应该是个渐变的过程,但过程中不时有顿悟的成分。  
最近几年,你几乎每次出手参展都能获奖,你觉得这是你的书风正好契合了时代的展览审美呢?还是你的确突出?似乎我问得很苛刻了,但我觉得一个书法家还是有必要正确认识自己和面对自己的。

  宇文家林:“书风正好契合了时代的展览审美呢?还是你的确突出?”老齐提的这两个问题,其实相互并不矛盾。


  “还是你的确突出?”面对齐玉新同志的这个问题,我可不会乱说!要谦虚啊,谦虚使人进步!我只会这么说:书风正好契合了时代的展览审美!其实这又有什么不好呢。“一个书法家还是有必要正确认识自己和面对自己的。”这一点,老齐讲得太好了,我深有同感。
5、面对如雨后春笋般的青年高手,你是否会有很大的压力?这么多大奖,对你今后继续驰骋在国展赛场上,是否也有很大的压力,怕有一天马失前蹄呢?

  宇文家林:青年高手真的太厉害了,他们是传统笔法的传承者。读到他们的大作,那种气息,那种悠然之雅,那种远接古人的高超能力,令我心服。每每和他们相比,常叹技不如人。面对高手,我别无他法,只有努力进取!

  我1966年出生,属马的。在报社从事副刊工作,书法是余事。如在国展赛场上马失前蹄,正常的,属马的嘛。爬起来再奔跑。毕竟书法是一生的事!
6、我其实很关心的是,你以后对于国展的态度。是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还是见好就收,及时收手呢?

  宇文家林:面对国展,我的态度很好,状态良好。因为是业余从事书法,时间上没有专业书家充足,人家一天抵得上我的几天。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急,慢慢来!只要有时间,准备稍许充分点。像兰亭奖、全国展等还是要投稿的,单项展就要看具体情况了。其实,以前对于国展,我也不是每展都投稿的,要看当时的心境,基本属于想投就投、不想投就不投的状态。搞书法,心态很重要,不就是写字嘛。对我而言,根本不存在“见好就收,及时收手呢”等问题。
7、这几年你主要研究、取法的都是哪些字帖?好像你的技法很娴熟,大有信手拈来的感觉,这个是苦练之后一种量的积累吗?

  宇文家林:二王,书谱,阁帖等,很多。旁及隶楷等。

  “好像你的技法很娴熟,大有信手拈来的感觉,” 老齐,你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二十多年来,我不断发现自己的手艺其实很差。冷暖自知,技法还真没彻底过关!越往前跑,要求越高,难度越大!

  至于“苦练”,因为喜欢写字的原因,的确也花了不少时间下了点工夫。
8、你的大字作品很少见,是不是觉得大字创作更难一些?陈海良有这种感觉。

  宇文家林:大字创作,好像是难一些。这可能和我的职业习惯有些关联。报社平常很忙的,只好利用晚上或休息日搞搞创作写写字。写大字太累了。白天工作累,晚上再累,不是没事找事嘛!但也不是不写大字,精力充沛时写,有展出需要时写,想写时就写。写小字很闲适,很舒服的。长期这样也就成了爱写小字行草的习惯了。

  海良兄,专业书家,时间那么多,很是羡慕!双阳兄也常笑眯眯地对我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快活啊!”这些都是专业书家的好处。真不知哪天我能过上这神仙般的生活。
9、有人说,你的小字行草技术过于熟练了,总在意料之中,没有惊奇和意外,大概意思是说太过于理性了,你怎么看?

  宇文家林:“技术过于熟练了。”我不这么认为。我自己倒是认为技术简单了,学古不深。我前面已经说到,技法还真没彻底过关!没有很好的技法支撑,怎会有“惊奇和意外”,今天的“理性”是为了明天的“惊奇”!一直还在路上呢,所以我还要继续修炼。
10、对于今后的走向,你有明晰的想法和路线吗?如果有一天(但愿不会有)你的创作又进入了瓶颈,你那时候又会隐退几年去积累、去蜕变呢?呵呵!

  宇文家林:有的,想法是有的。沿着帖学一脉的康庄大道,慢慢去写!用心去写!

  想想都怕,人生苦短,自己已不再年轻。和老一辈书家相比,那一点所谓的成绩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惭愧啊!再过五六年,我就五十了,有个设想:出本书法集,办个书法展,自己乐一乐。这也算是五年计划吧。

  说到“瓶颈”,真讲不清楚。如若有,一定一定会隐退几年去积累、去蜕变!

  一隐一显,为之道也!

《城视》杂志对话宇文家林


  《城视》:关于同行内很多人出书的这种形象,您自己有没有出书的想法呢?
    宇文家林:我没有出书,本来四年前,在我四十岁的生日时,曾想好好办个展览或者出本书,但是最后放弃了,没敢出,因为作品出书,仅仅代表的是某个人某个阶段的水平,我很怕当时看着满意,可是时过境迁后,看了反而不愉快,我对自己作品的满意期限很短。再者,出书对我来说,诱惑力不是很大,书法于我而言,是一种个人爱好,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出不出书不是太重要。

  《城视》:在镇江日报工作对书法创作有影响吗?
    宇文家林:没有影响,可以说是一种营养。我现在镇江日报负责文化副刊,这对我的书法创作来说,是提供一种文化营养。这种文化是一种大文化,范围较广,可以从文化的各个层面来获得,它让我在书法创作过程之余,多方面多层次地了解书法家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这对我的书法创作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气息,让我在书写时更好的与古人之间摩擦出火花。

    《城视》:历史上,您最喜欢的一位书法家是哪位?最喜欢他的什么作品?
    宇文家林:最喜欢王羲之和他的所有作品。当然喜欢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历史上的名迹都喜欢,同时也包括民间佳作。

    《城视》:有人说魏晋时的书法有些字形不太美,您怎么看?
    宇文家林:其实这正是行草的原生状态。看着不美,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出了问题。我们生活在楷书的时代,一切和文字相关的活动都是以楷书为标准的,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我们每天阅读的报纸;我们所看到的标语、广告,无不属于楷书的范畴。当然我所说的“楷书的时代”包括一切以楷书为基本造型的美术字。这些大量的楷书信息无时不占领着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的审美。于是,无形中,“楷书”成了我们的典范,“指导”着我们的书法行为。所以我们的行草作品才会“楷法森严”。所以我们的行草创作才会出现若干问题。

    《城视》:回首二十多年的学书过程,您对学习书法的认识和感想是什么?
    宇文家林:首先,要理清头绪,搞清楚自己适合写什么,什么适合自己写。这一点可是书法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大道”,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从我学习书法的体会来看,找准适合自己的“大道”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般来说,一开始练习书法创作作品,有若干假象干扰着我们,有时可能会认为这种书风很适合自己,可是等过了一些时候,又突然发现另一种书风才适合自己。这种情况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但对我而言,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尽快搞清楚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进步才能更快一些。当然“自己适合写什么”因人而异。这种“适合”,我的理解是:一定要和自己的性情相合。相合,笔下才有真性情;相合,作品才能感动你我他。“自己适合写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了,要面对的就是书法创作的细节、技法的操作等等问题了,“技进乎道”,技法掌握不好,“道”就无从谈起。

(发表于2009年第十期《城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