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秘的古代中医文献+古代同名方

 刘舂宁图书馆 2015-04-29

1.病名渊源

历代中医文献对便秘的命名不一。便秘之症首见《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如《素问厥论》云“太阴之厥,则腹胀后不利”,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谓便秘为“阳结”、“阴结”、“闭”、“脾约”、“不大便”及“燥屎”等。如“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数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又如宋治平本《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云“问:脉有阴结阳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丹溪心法》还有“大便燥结”之述。明代张景岳所论理法较为简明,如《景岳全书·秘结》认为:“秘结一证,在古方书有虚秘、风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说,而东垣又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说,此其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不知此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至于“便秘”一词,则首见于清代《杂病源流犀烛》一书中。

2.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对便秘病因病机的论述散见于诸文献中,如同各类疾病一样,便秘的病因分类也无外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邪气侵袭人体,是乘正气之虚而入的,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从脏腑病机辩证而言,历代医家大多认为便秘的主要病位在大肠,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肠道传导功能失司所致,与五脏有紧密联系,如《素问?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的开启功能依赖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功能又与五脏有关。又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说:“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尤其与肺、脾、胃、肝、肾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又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肺热移于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失司而成便秘。如唐容川《血证论》云:“肺移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又如清《石室秘录·大便闭结》"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于大肠。"均指出便秘与肺有关。脾胃为运化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胃主和降,胃与肠相连,水谷入口,经脾的运化输布,胃的腐熟收纳,最后将糟粕转输于大肠。脾虚失运,糟粕内停而致便秘。如朱丹溪《局方发挥》云:“脾土之阴受伤,传输之官失职”。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脾不足,令人九窍不通”。这其中也依赖于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与大肠之主降,促进大便的正常排泄,若肝气郁结,则腑气不通,气滞不行,则大肠不畅而致便秘。肾司二便,肾气不足,则大肠传导无力,大便难于排出。肾精亏耗则肠道干涩,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阴胜内结,亦致传导失常形成便秘。如金元《兰室秘藏?大便结燥》曰:“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又如《医学正传·秘结》曰:“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导失常,渐成燥结之证。”进一步阐明便秘除与脾胃有关外,还与肾有密切的关系。《景岳全书·秘结》云:“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阴结也。下焦阴虚能致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精液不到而脏腑干槁,此阴虚阳结也。”由此可见,张景岳也认为便秘病因当属肾阳虚弱,阴寒内生,气化失常,不能温润肠道,大肠传导无力,故大便并不干结,但排便困难。

从气血津液病机辩证而言,对年老体弱及病后体虚所致的慢性习惯性或老年性虚症便秘,均可因体质的不同,而出现气虚阳衰、阴亏血少等情况,导致大肠传导无力,或肠道失濡,而致大便秘结。如《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说:“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也。”明确指出津液不足、糟粕内结、水不能行舟是便秘发生的机理。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指出老年便秘的病因病机为“中气不足”和“阴亏血损”。又如《兰室秘藏?大便结燥》曰:“又有年老体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皆说明气虚而大肠传导无力,或血虚津枯,不能下润大肠皆可使大便艰难,排出不畅。

六淫侵袭也是便秘的致病因素。如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风、热、火,同阳也;燥、湿、寒,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故火胜金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热燥在里,耗其津液,故大便秘结,消渴生焉。”说明六淫侵袭,每致热燥在里,阴津不足,大肠津亏,肠道干涩,大便燥结。此外,《证治汇补》还认为过食辛热,饮酒无度,房事不节,终致肾虚津亏,脾伤胃热,肠道受损,便结由生。又如《医学正传·秘结论》曰:“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明确指出本病的部分病因。《医学入门·大便燥结》"燥属少阴津液不足,辛以润之,结属太阴有燥粪,苦以泻之。"并提出"虫积"、"七情气闭"、"痰滞不通"、"药石毒"、"脏寒"、"血液枯"等皆可致便秘,更充实了便秘之病因学说。

然失治误治亦能引起便秘。如《伤寒论》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由过汗致秘推而广之,失血、多尿、呕吐、水谷乏源、津液输布障碍等, 能够直接或间接引起肠道局部或人体整体阴津匮乏的因素均能导致便秘的发生。

是故外因乃致病条件,内因为致病的决定因素。中医学认为导致便秘的外因责之于六淫之邪,以燥、热、湿为主;内因责之于饮食不节,劳逸不当等,同时,瘀血、痰浊、水湿、体虚、误治等亦可导致便秘的发生。此外,便秘的发生尚与地域、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相关。正如宋代《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七·大便秘涩》指出:“大便秘涩,盖非一证,皆荣卫不调,阴阳之气相持也。”便秘的基本病机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习惯性便秘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多数医家赞同“因虚致秘”的病机理论,认为本病症多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证属本虚标实。

3.症候表现

古代文献对便秘的症候表现描写也很详尽周全,尤其是《伤寒论》对便秘的伴随症状描述甚多,如书中提到“往来寒热”,“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手足濈然汗出”,“日晡所发潮热……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发潮热,手足汗出”,“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 “烦不解,腹满痛”,“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谵语”,“哕而腹满”等。《金匮要略》中还提到“食已即吐”,“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啮齿”,“郁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日晡时烦躁,不食,食则谵语,至夜而愈,大便坚,呕不能食”等。由以上条文可以看出, 便秘不仅可以伴发消化系统局部症状,还能导致(或伴随)出汗异常、情绪变化、精神错乱、视力减退、呼吸窘迫等全身性及多系统症状,尤其是神经精神症状在便秘病程中出现机率颇高。

4.辩证论治

便秘的辩证论治,历代中医文献均有记载。从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到生活调护,治疗禁忌,内容非常丰富。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将便秘大致分为四类。(1)阳明腑实证,予以泻下通便法治疗,根据痞满、燥、实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及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除燥结。(2)阳明兼少阳证,予以表里双解法施治,宜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使三焦气机通畅,大便得下而解。(3)脾约证,予以润肠通便法对证,可用麻子仁丸润下通便。(4)阳虚寒凝证,予以温阳通便法化解,以桂枝附子汤主之。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所论便秘可分为虚实两类,有阳虚、气虚、血虚及阴寒凝滞、热结、气滞等证。孙氏非常重视本病证,于《备急千金要方·脾脏篇》中指出:“大不可轻之。”在治疗上提到:“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以通之也。”主要治法为清热通腑润肠,擅长常用苦寒柔润药,主要有大黄、芍药、杏仁、黄芩等,其中大黄、黄芩重在泻热,芍药破积调营,杏仁散滞消积。《千金方》在治疗便秘的另一大特色为善用汁类药、动物药,如麻子汁、葵子汁、地黄汁、土瓜根汁、葵根汁以及猪脂、猪胆、胡燕屎、耗牛酥鸡屎白等。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五秘”(即风秘、气秘、湿秘、冷秘和热秘),总结便秘的四个治则:“燥则润之、湿则滑之、秘则通之、寒则温之”。《济生方·咳喘痰饮门》说“人之气道贵乎顺, 顺则津液流通。”提出“顺气”为先的治疗思想。《济生方·瘕积聚》又说“人之脏腑,皆因触冒以成疾病, 惟脾胃最易受触。”强调本要从脾胃入手。《济生方·胀满门》还说“如阴气当升而不升,阳气当降而不降,中焦痞结,必成胀满。胀满不已,变证多端……或大小便为之不利。”进一步阐明了中焦气机升降对胃肠降浊传导功能及疾病产生的影响力。由此,总结严氏治疗便秘的规律是:顺气为先,重视温补,通利大肠以治标。

李杲辨证用方的基础是以询问患者排便感觉及辨识大便性状为主。(1)患者自觉欲便不能,“数至圊而不能便”:多是由于脾胃气虚或湿热内阻大肠推动无力所致。以益气升阳、除湿通便法治疗, 常选用升阳汤(升阳除湿汤)、清暑益气汤或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火麻仁。(2)患者自觉大便不通畅:若诊断为幽门梗阻不通者, 以活血通络、润肠通便法治疗, 选用通幽汤(导滞通幽汤);若为气机阻滞大便不通常伴有胁下痛、气噎者,以理气通便法治疗,选用神保丸;而阴寒内盛大便不通者,则以通阳泄浊法治疗,选用半硫丸(出自《和剂局方》)。(3)患者自觉大便干燥难解:若血虚肠燥大便秘涩或如羊矢者,以润燥和血治疗,常选用润肠丸;若风结血燥大便干燥者,以活血润燥、疏风通便法治疗,用活血润肠汤;若风湿燥热结滞引起的大便干燥,痔漏疼痛较甚者,以润燥通便、疏风止痛法治疗,选用秦艽苍术汤等。而下焦积热,大便秘结伴小便赤涩者,以泻热通便法治疗,选用三黄汤。

张子和《儒门事亲》认为:“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三日、五日,或五、七日不便,是乖其度也,亦明矣。”提出便秘的病因在“燥于下则便溺结闭。”肠燥便秘的治疗当先治于内,以辛润之,以苦下之。先以滑剂润养其燥,然后攻之,则无失矣。即以大承气汤下之解其标,继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药,使食菠菱、葵菜及猪羊血作羹,以润其燥,则大便通利,症状好转。他还主张攻下当“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而生愆”,注重后期食疗对胃气的调护,对肠道生态及功能的恢复。对于老年人及孕妇,他甚至主张单纯以食疗治疗便秘。这种观念对于我们现代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张景岳将便秘辩证为肾阳虚弱,故强调便秘从肾论治,治法予温阳通便,方选济川煎,药用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当归养血润肠,牛膝补肾而下行,泽泻甘淡泻浊,升麻升清阳以降浊,枳壳宽肠下气。肾阳虚甚加肉桂温阳以助气化,加核桃仁温阳润肠。

5.便秘治疗

《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匮要略·五脏风冷积聚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

《重订严氏济生方·秘结论治》:“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更发汗利小便,及妇人新产亡血,陡耗津液,往往皆令人秘结。”

《景岳全书·秘结》:“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下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凡此之类,皆须详察虚实,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芫花、大戟等药,及承气、神芎等剂。虽今日暂得痛快,而重虚其虚,以致根本日竭,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愈无可用之药矣。”

《万病回春·大便闭》:“身热烦渴,大便不通者,是热闭也;久病人虚,大便不通者,是虚闭也;因汗出多大便不通者,精液枯竭而闭也;风证大便不通者,是风闭也;老人大便不通者,是血气枯燥而闭也;虚弱并产妇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虚而闭也;多食辛热之物,大便不通者,,实热也。”

《谢映庐医案·便闭门》:“治大便不通,仅用大黄、巴霜之药,奚难之有?但攻法颇多,古人有通气之法,有逐血之法,有疏风润燥之法,有流行肺气之法,气虚多汗,则有补中益气之法;阴气凝结,则有开冰解冻之法,且有导法、熨法。无往而非通也,岂仅大黄、巴霜哉。”

《景岳全书》总结前人对便秘的治疗提出:“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

《证治要诀·大便秘》:“风秘之病,有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故传难化;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秘,宜小续命汤。……冷秘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宜藿香正气散。……气秘由于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其人多噫,宜苏子降气汤。……热秘面赤身热,胃肠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次由大肠热结,宜四顺清凉饮。”

古代同名方——润肠汤(散、丸)治疗便秘比较分析

发表者:陈玉根 1417人已访问

 

                                                     吴本升        陈玉根

     【摘要】目的: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古代同名方剂润肠丸(散,汤),探索其用药规律及治法治则。方法:收集古医籍中的润肠丸(散,汤),对所选文献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和药物运用Excel表进行收录,对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所属类别进行统计,总结用药规律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结果:单味药物频数常用的前六位药是依次是麻子仁、当归、蜂蜜、桃仁、枳实、大黄。在药物功效上,多选择补虚、泻下和理气药。补虚药多运用补气滋阴养血药,泻下药善用润下之品,理气药中主要有宽肠理气、行气排便药。从功用和主治来看,主要治疗老人、体虚之人和产妇大便秘结。结论:古代润肠丸(汤,散)中治疗便秘的药物主要涉及补虚药,泻下药和理气药,主治的便秘类型主要为气阴、津血亏虚型便秘。

【关键词】润肠丸;便秘;用药规律;阴血、津液亏虚。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1】中医认为病位在大肠,与肺、肝、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复杂。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儿童,老年人及女性发病率较高,我国北京、西安等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便秘发病率达6.1 %~9.2 %。【2】中医在治疗便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代文献中同名润肠丸(散,汤)就多达40首,本文拟对古代同名方剂——润肠丸(汤、散)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探寻古代医家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和辩治思路,指导现代临床实践。

一  方剂考证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以电子版《中医古籍700本》为检索工具,手工检索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工具,参照《中药大辞典》将所纳入的文献中的药名进行统一规范。例如麻仁,麻子仁,火麻仁统一命名麻子仁。药物的性味、功效、分类均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进行归纳。将收集到的方剂进行汇总,统一方名药名。在漫长的中医学历史中,某首方剂由于治疗便秘效果好而被广泛流传和记载,在后世医家著作中就出现了同名方剂而且方药一样的情况,在处理时删除了方药重复的方剂。例如《外科枢要》、《校注妇人良方》与《女科证治准绳》中记载的润肠丸都是由麻子仁、桃仁、羌活、当归尾、大黄、皂角仁和秦艽组成,仅保留其中一首方剂。例外,某些方剂虽然是同名润肠丸,但是其主治和方论都与便秘无关的方剂,对于这种情况也予删除,例如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的《秘传大麻疯方》中的润肠丸主要是是治疗皮肤病,不予纳入。另外,由于《幼幼集成》卷六中本来命名为润肠丸,当为丸剂,但是据其记载的用法中为汤剂,故本方应当列为汤剂。经收集统计整理后,共收录有效方剂40首,其中丸剂27首,汤剂11首,散剂2首。

用药规律及证治分析

2.1 一般情况

     共得到有效方剂40首,其中出现单味药物54味,药物总频次为229味次。

2.2 单味药物的频数分析

      所收集的润肠丸229味次药物中出现频率≥40% 的有4味,30% 一40%1味,20% 一30% 的2味,10% ~20%的4味,5% ~10% 的7味。常用药物统计,对40首同名润肠丸(汤、散)进行分析,最常用的中药前六位依次是麻子仁、当归、蜂蜜、桃仁、枳实、大黄。详见表1。

                 表1:润肠丸中常用药物统计

药名        

使用次数            

药名             

使用次数

药名             

使用次数

麻子仁          

26

生地

11

杏仁

5

当归

24

甘草

8

人参

5

蜂蜜(蜜丸)

22

陈皮

6

升麻

5

桃仁

22

熟地

6

芍药

5

枳实

17

皂角

6

青皮

4

大黄

16

槟榔

5

红花

3

       药物类别分析:40首同名方中合计包括中药54味,总计299味次,以补虚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泻下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详见表2)

         表2:润肠丸中中药分类及使用频率比较

中药分类

味数

味次

使用频率/%

补虚药

13

80

34.9(80/229)

泻下药

5

49

21.3

理气药

8

37

16.1

活血化瘀药

4

27

11.7

化痰止咳平喘药

5

16

6.9

清热药

4

14

6.1

解表药

5

12

5.2

       注:使用频率的计算是该类药中所有的中药在本研究中所有统计药物中的使用频率。

2.3剂型、用药规律与治疗法则分析

      2.3.1通过40首方剂分析,所用的剂型包括丸剂,汤剂和散剂。三种剂型中最常用的剂型是丸剂,口感好,服用方便,有利于提高中药使用依从性。李东垣说:“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丸剂中用的最多的是蜜丸。27首丸剂中,蜜丸剂型的就有21首,占77%之多。蜂蜜,甘平,归脾肺与大肠经,本就为治疗便秘常用药物之一。《本草纲目》说:“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 。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虚和矫味的作用。

      2.3.2从表2中可以看出,润肠丸(散,汤)中治疗便秘用药范围较广,涉及补虚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解表药等。但以补虚药、泻下药和理气药运用最多,三类药占用药总数的72.3%,其中补虚药占用药总数的34.9%。用药频率前六位为当归,蜂蜜,甘草,熟地,人参,阿胶。当归甘辛温,归肝心及脾经;《本草备要》记载“当归,润燥滑肠。”本品补血润肠通便,为血虚肠燥便秘所常用。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阴血亏虚则肠道干涩,故以人参、甘草、黄芪补气通便,熟地、阿胶、枣仁补血通便。分析补虚类药物,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物均有涉及,但以补气血阴为主。其次为泻下药,共用5味,麻子仁26次,大黄16次,郁李仁5次,牵牛子和朴硝各1次,占到用药总数的21.3%。可以看出,泻下药物使用频率也较高,说明便秘的病理机制虽然很多,病情无论寒热虚实,通里泻下仍是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通便药中麻子仁最常用,在所研究40方剂中,出现麻子仁的占3/5。麻子仁甘平,归脾、胃、大肠经;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且兼有滋养补虚的作用;适用于老人、产妇和体弱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症。《药品化义》说:“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秘。凡年老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顾,病后元气未复,或禀弱不能运行着皆治疗” 。郁李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作用类似麻子仁而较强,且润中兼可行大肠之气滞。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泻下攻积,逐瘀通经,为古今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牵牛子和朴硝只用到一次。芒硝咸苦寒,归大肠经,性寒能清热,味咸润燥软坚。牵牛子苦寒有毒,属泻下逐水之品,现已少用。可以看出,在泻下药物中,主要以润下药物为主,以麻子仁为代表。大黄为攻下药,在方剂配伍中需要注意炮制方法,如酒蒸、炒或者煨等,以减轻其攻下的作用,达到缓和润下通便的作用。再次为理气药,有枳实(壳),青皮,陈皮,木香,厚朴,乳香,乌药,沉香。其中枳实(壳)使用频率最高,19次。枳实(枳壳),苦辛微温,归脾胃与大肠经,是润肠丸(汤,散)中治疗便秘的常用药物。大肠传导失司与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关系密切,选用理气药可以调畅气机,使滋补之品不碍脾气运化;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行气之品有兴奋肠蠕动,促进排便的作用。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居所有药物的第四位,主要有桃仁,川芎,红花。表明活血、行血、化瘀疗法在便秘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价值。止咳平喘药位居第五位,其中皂荚7次,杏仁6次。“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窍闭则下窍不通,故用皂角,入肺与大肠二经,其辛能通上下二窍,通便药与止咳平喘药的配伍,可使肺气通利而大便自行。清热药和解表药在“润肠丸”中亦有使用,说明40首“润肠丸”,虽然多数用于老人、虚人、小儿痘疹后及产妇等兼有气阴血虚的大便秘结,但如果兼有实证、表证,亦当辨证用药,灵活施治。

      2.3.3统计润肠丸(散,汤),主治的便秘主要涉及老人、虚人、小儿痘疹后及产妇大便秘结,但也有涉及大肠风结气涩所致的便秘。老人便秘多因气血不足、阴津亏虚导致肠道传送无力或血虚精少而失于濡润,以致大便秘结或努挣难下。虚人便秘,多由素体或者病后虚弱,气阴不足,津亏血少;小儿痘疹后,血枯不能润肠,精血干燥,津液不能濡润而大便秘结;产妇大便秘结原因主要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大便秘结方论》所说:“产后大便秘结者,由产后失血过多,津液干涸,肠胃燥结,是以大便闭。”;少数风血秘结者,是由于风邪犯肺,化燥伤津耗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不能通凋水道,导致水津不布,肠腑失润,而致大便秘结。由此可推知润肠丸(散,汤)中主要的功用和主治是与阴血津液亏虚型便秘关系密切。临床上观察此类病人通常病程较长,病情常常由轻到重,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病初患者常自行使用开番泻叶、大黄等泻下通便药,此后,疗效越来越小;有的还会引起结肠黑变病,进一步损害肠壁神经。观察诸“润肠丸”所治便秘,其病机多为血虚大肠不荣,阴亏大肠液枯,无水而舟停。故治疗寓补于通,通补结合,治本达标,以滋阴养血润肠为大法。在用药选择上,以选用滋阴润肠,养血通便药为主,兼以润下、理气之品。

三  结论  

     便秘的治疗大法虽以“通”为主,但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我们对古代润肠丸(散,汤)主证、治疗法则和用药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40首同名“润肠丸”,主要用于老人、虚人、小儿痘疹后及产妇大便秘结,便秘类型主要为气阴、津血亏虚证型。药物主要涉及补虚药,泻下药和理气药。其中补虚药多运用补气滋阴养血药,泻下药善用润下之品,理气药中主要有宽肠理气、行气排便之药。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便秘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长期便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是大肠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泻下药物滥用,一些顽固性便秘成为公认的难治性疾病,较为典型的是慢传输性便秘。分析慢传输性便秘病机,我们发现,与古代“润肠丸”主症颇为相似,多因阴血亏虚、气虚运行无力,肠燥失蠕而便秘。借鉴古代润肠丸用药规律,对治疗当代疑难病症无疑将起到积极启发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261

[2]戴菲,罗金燕,刘欣. 慢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 中国肛肠杂志,2000 ,20 :13214.

[3黄河.便秘通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9

便秘患者如何辨证饮食

发表者:戴紫登 382人已访问

热秘:此型好发于素体阳盛、嗜酒、喜食辛辣或热病之后之人, 主症: 口干、口臭、面色潮红、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多选择苦瓜、绿豆、雪梨、芹菜等泻热润燥之品。食疗方: ①鲜菠菜250g, 麻油15g, 将菠菜放沸水烫3 分钟取出, 用麻油拌食, 每日二次。②芹菜大枣粥: 芹菜200g, 大枣6枚同放入锅中煮熟烂, 再加入白糖, 空腹温热食用, 2~3次/日。

气秘:此型多发于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畅, 或久坐不动之人。主症: 胸闷胁胀, 脘腹痞满, 腹中胀痛, 脉沉弦, 应多食柑桔、萝卜、佛手、荔枝等顺气调气之品。食疗方: ①糯米粥: 糯米100g, 槟榔、郁李仁、火麻仁各15g煮粥早晚分食。②萝卜鸡杂汤: 白萝卜100g,鸡杂一副, 芹菜200g, 生姜、盐适量共煲粥熟, 淋入麻油,喝汤吃菜。

气虚便秘:此型好发于劳倦过度、年高津衰者。主症: 自汗短气、神疲肢倦、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多选择鸽肉、大枣、山药等补中益气之品。食疗方: ①红枣牛奶粥: 牛奶500g, 红枣10枚,粳米50g, 将红枣、粳米清水同入锅中, 煨煮至粥稠加入牛奶即成, 早晚分食。②松仁大米粥: 松仁30g, 大米100g,蜂蜜适量。松仁大米洗净一同放入锅中熬粥待熟, 稍凉后调入蜂蜜即可, 早晚食用。

血虚便秘:血虚便秘好发于劳倦过度、病后、产后失血伤津过多者。主症: 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白、脉细, 应多食大枣、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等养血润燥之品。食疗方: ①大枣五仁粥: 大枣500g, 松子仁、柏子仁、黑芝麻、杏仁、核桃仁各100g, 大枣煮成枣泥, 去核皮, 五仁捣碎与枣泥混匀, 早晚各吃一勺。②山药当归粥: 新鲜山药100g, 当归30g, 桃仁10g, 粳米100g, 冰糖适量。将当归、桃仁洗净、微火煎煮半小时, 去渣、留汁备用。粳米淘洗干净, 加适量清水和药汁同入锅中, 煮至粥稠, 加适量冰糖待冰糖溶化后即成, 早晚分食。

阴虚便秘:该型多由于阴液亏损引起。主症: 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多选择银耳、木耳、梨、牛奶、鸡蛋、葡萄等滋阴润燥之品。食疗方: 白木耳炖冰糖: 白木耳10g, 大枣15枚, 冰糖适量。将白木耳洗净泡发, 放在碗中加冰糖、大枣, 隔水炖1小时即可服食。

阳虚便秘:此型多发于年老体衰、久病者, 主要表现于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舌淡嫩、脉沉迟弱, 多食核桃仁、韭菜、羊肉、狗肉、鳝鱼等温阳散寒之品。食疗方: ①胡桃粥: 胡桃仁15个,捣碎, 清水浸泡30分钟, 与大米60g同煮熟服用。②苁蓉羊肉汤: 苁蓉15g, 羊肉200g, 大枣10 枚, 生姜、香油、盐适量, 待锅中水沸后将苁蓉、羊肉、大枣同入锅中煲3小时, 香油、盐调味即可。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