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丽娟傳胡耀贞鈡吕道家八段錦

 hulijuan3482 2015-04-29
  钟离权真人所授吕洞宾祖师之八段锦心法
  (一代宗师胡耀贞先生将此功传其女儿胡丽娟,2014年胡丽娟老师于北京小学习班中传授此功)
  1. 双手托天理三焦
  (注意事项:习练此法,虽无需对经脉走向、腧穴定位了如指掌,但也需知晓经脉循行路线。下述心法看似复杂,实则简便易行——习练者只需意瞩经脉,真气即自行循经流转。)练功开始前存想:宇宙乃一大太极,人身为一个小太极。我在气中,气在我身中。
全身放松,气降至中丹田(重要提示:胡先生的理论体系中,中丹田位于脐后,而非脐下或心脏部位。)
意瞩大地。《易经》中地为坤,坤卦由六阴爻构成,为至阴。中国哲学认为阴极则阳生(反之亦真),意即大地深处蕴藏着巨大的热量。练功时将气送至此处——无论距离远近,意念都能在瞬间到达——意瞩大地深处蕴藏着的巨大热量,意念与气即到达该处。
将地中之阳气经涌泉(足少阴肾经腧穴)收至体内,循肾经上行至肾经终止穴。随着真气循经上行,两手自然上举,气行至肾经终止穴时,两手升至胸部。引气入手少阴心经,两手继续上举,至掌心向天。两手升至最高处时,引气行至心经的终止穴。意念与宇宙中的灵阳之气相合。意想《易经》以天为乾,乾卦由六阳爻构成,为至阳,阳极则阴生,宇宙中灵阳之气如雨丝般沐浴全身。意念引气沿手太阳小肠经位于指端的起始穴行至位于面部的终止穴。此时,头后仰、两眼睁开,将宇宙之光收入脑中心。意注头顶百会(督脉腧穴),旋即意注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内眼角的起始穴。真气经头下行至颈部,于天柱穴处分成两支,沿背部下行,至大腿,分成四条平等气路,降至小腿后汇合。随着气机下行,两臂自然下落,两目下视——两臂自然下落即可,无需刻意追求动作。意念引气下降至膀胱经位于小趾的终止穴。习练者既可重复本式,也可进入下一式。
其余两式与肾-心-小肠-膀胱经循行机理一致,故不一一赘述。习练者可参看经脉图。下一式练习脾-肺-大肠-胃经循行,其后是肝-心包-三焦-胆经循行。每一式既可练习一次也可反复练习。
完成十二正经循行后,意瞩地心,与先天之气相接,收气至体内。人本来之智慧足以驱动真气沿奇经八脉循行,因此习练者无需用意念引导。随着两手升至头顶上方,意念与先天之气相合,经百会引气至头。此时头后仰,两眼睁开,将天空的灵阳之气收入脑中心。尔后目视前方,意瞩百会,引气沿体前任脉下行,至体后沿督脉上行,再回至任脉,引气下降至会阴。从会阴处引气沿体中线,经中脉上行至头顶,尔后下行至中丹田。两手伸出,与腰带等高,向体内聚气。意念引气循行于带脉(部分经脉图谱中未注明带脉)。最后,收气归脐后中丹田。一念不起,身体如如不动。


2. 左右开弓似射雕
呈骑马蹲裆式。存意于中丹田,中丹田内气机运转*。可重心前移呈弓步,也可重心后移呈虚步如三体式。
两手腹前上升,腕部交叉,掌心向上。一手前伸似持弓,另一臂向后下方降至腰部似拉弦。随手部动作,意念丹田拉开,同时默念“哈”字音。两手还原至腹前,同时默念“哼”字音,收气至丹田。重复上述动作与发音直至真气充斥丹田。其后,两手用力外开,丹田亦随之外开,同时厉声发“哈”字音;两臂及丹田回收,同时默念“哼”字音。向外发气时,意想前方有一物,食指于体前指向该物。此动作进行数次后,习练者自觉真气充斥于体表,毛窍腠理舒张,身体微汗出,寒邪、毒邪被驱逐于体外。丹田气机运转*,前腿转向内侧,转换重心,呈反向马步,重复前述肢体动作。
习练者可于每次上肢动作变换时转换身体重心。换言之,习练者可按左、右、左、右、左、右的次序习练,而无需左侧动作重复5次,右侧动作重复5次。
气归丹田,意想人身中一气柱连通天地。将天之气收归自身,地之气经足收归自身。

3. 调理脾胃需单举
保持站姿,两脚与肩等宽,重心移至一足,另一足呈虚步(如猫步*),大足趾尖轻轻点地。根据足部反射学说,足趾与脑关系密切。大足趾的中心对应脑中心,脑中心亦称泥丸宫,因此,大足趾点地可激发泥丸宫的真气。
随足跟上提,同侧手臂上举,体察真气自隐白沿足太阴脾经上行。随手足下落,体察真气沿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胃经终止穴厉兑。
练功有素者能使真气完成从脾经入肺经,再至大肠经,继而入胃经的循环。切记此节中真气系从身体一侧上行,另一侧下行。
要点:每一个升降运动均伴随重心从身体一侧向另一侧的转移。
此节结束后,将天之气经头、巅顶,地之气经足、会阴收归中丹田。

4. 五劳七伤往后瞧
练此节功需知两个穴位——前涌泉与后涌泉。前涌泉与涌泉均位于足中心线上。如以拇指从涌泉处推向足趾根部,推至不可再推之时,拇指所在处即为前涌泉。如以拇指从涌泉处推向足跟部,推至不可再推之时,拇指所在处即为后涌泉。换言之,涌泉前后各有一穴,即前涌泉与后涌泉。
身体前后轻轻晃动,同时两手于体前上下摆动。手上摆时,转手心向上,重心自然移至前涌泉。手下摆时,转掌心向下,重心自然移至后涌泉。体察中丹田与两手,小指与会阴之间的内在联系,体察能量从无垠的虚空及无边的大地集聚于两掌之间。身体前后轻轻晃动多次后,进入下一式。
两手体前上摆、重心移至前涌泉后,两手快速下落,同时将重心快速移至足跟。此后,无需意念引导,两手会继续前后快速摆动,两脚牢牢站于地面。两臂前后摆动若干次。
两臂停止摆动,握空心拳,同时上下牙轻轻咬住,舌抵上颚。一拳置于体前,拳心护于脐上。另一拳置于体后,拳背(外劳宫)覆于命门。体察前后丹田及前后丹田之间的气机变化。丹田气机运转,左右拳交替于体前及体后左右摆动*。两拳轻触体表时,体察体前之气送至体后,体后之气送至体前。重复丹田气机运转*,左右拳交替于体前及体后左右摆动的动作。此节要点在于,两拳在摆动过程中要轻触腹部,几无声息,而非用力击打。但习练此功有素者亦可用力击打。
松开两拳。两掌体前重叠,掌心向下,置于脐上。体察腹内前后丹田之间空空荡荡,浑然一体,道在其中,化生阴阳。
沉肩,重心平辅于两脚掌,两臂体前自然上举至胸。两手指尖相对,呈抱球式,意想所环抱之太极如宇宙、道与任督二脉一般周流不息。习练者重心可在两脚之间转换,无需如泥塑木雕般静止不动。环抱的能量在两臂之间周流往复,习练者自觉周身发热,身体似在温泉中微微晃动一般。
(注意:环抱太极式可以一次站几分钟或几小时,它是蓄气的重要手段。作为整套功法中的一部分,习练者可根据时间及感觉来把握,既可练习几分钟,也可不练,还可根据个人爱好,在八段锦的其它各式中加练环抱太极式。)
两臂下垂,还原体侧,于站桩过程中体察虚实。重心在两脚之间转换,似水在体内荡漾,带动身体左右晃动。随着重心左右转换,两手亦可随之自然起落。
中丹田在体内如一旋转的球,带动躯干随之而动。头与两臂也沿一个方向转动,头部放松、后仰,俯视远端的足跟。远端的手臂举至头顶上方,食指伸直。近端的手臂(与头倾斜方向同侧的手臂)食指伸直,指向远端、双目俯视的足跟(的外侧*)。然后反向重复此动作。练习此式时,谨记要在两脚之间转换重心。
胡老师指出,只有如上文所述扭转身体,才能收到治病之功。她又说到,左右扭转数次之后,可以自然地产生自发动作,有时会出现漂亮的肢体旋转,如翩翩起舞一般。但不要求完全自发动。
结束后收气。两手采天空灵阳之气;足趾抓地,两手引地中之气上升收至身中,入丹田、命门,最后归于丹田。

5. 摇头摆尾去心火
呈大马步桩。两手掌心向下,十指张开,置于大腿之上,两手指尖向内。
本式的形体动作本于12式内功心法,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下述要求做形体动作,则身体自然呈现左右摇摆之状,如水波荡漾、连绵不绝。
1 意念与气集中于会阴
2 意念与气集中于左侧环跳,重心左移。
3 意念与气集中于左侧涌泉,重心进一步左移并自然下降。
4 意念引气沿背部上行至夹脊,约与肩胛骨下缘平齐。重心回至体正中线上。
5 意念引气上行至左侧肩井,沉肩,重心左移。
6 意念与气集中于左侧劳宫,左肩、臂进一步下沉,重心仍置于身体左侧。
7 从两眼及两眼连线中点收气入脑中心。重心回至体正中线上。
8 意念引气至右侧肩井,沉肩,重心右移。
9 意念与气集中于右侧劳宫,右肩、臂进一步下沉,重心仍置于身体右侧。
10 意念引气入胸部两乳间膻中穴深部。
11 意念与气集中于右侧环跳,重心右移*。
12 意念与气集中于右侧涌泉。重心进一步右移并自然下降。
13 重复1-12式,最后以右脚动作结束。
14 反向重复上述过程,由会阴开始,按相反的顺序习练(即按1-12节的镜像进行习练)。
15 按14式要求重复上述动作(此时每一方向已练习完两遍)
此节结束后采气。先采头顶上方天之气,意想头通过天线*与宇宙连为一体;后采地之气。
根据胡老师的演示与讲解,此式可以独立练习,两手亦无需置于两腿之上。习练者可遵循该套路,而在肢体动作上自然发挥,彻底的自发动作更符合太极拳的要求。她还解释到,她父亲之所以武艺高强,也缘于他对肢体动作要遵循上述套路的深刻理解。

6. 两手攀足固肾腰
道家及医家认为人体为一能量体,练习此节需要对这一观点有所认识。首先,习练者要明了命门穴的位置,它位于督脉上,背部正对肚脐处。关于命门的定位,通常称其位于第二、三腰椎之间,但胡老师强调指出,不要认为该穴位于脊柱上。这是因为练功中皆指气而言,而非实体解剖结构。练此节功者需知肾气与命门位于同一高度。左肾称为“阴水”,属阴;右肾称为“阳水”,属阳。
两肾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内侧线上,背正中线旁开1.5寸处,与命门等高,其气与两肾相通应。距离背正中心线略近者是另外两个穴位,同样与命门等高。本节中将应用这两个穴位。左侧的穴位与左肾相合,称为“真水”;右侧的穴位与右肾相合,称为“相火”。
两手于体前自然倦握。两拳绕至体后,拳眼覆于真水与相火两穴上。(胡老师指出,习练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采用其它手势,譬如将外劳宫穴覆于真水与相火穴上等等。)
用此二穴及中丹田进行呼吸。丹田外开时,二穴随之外开,丹田内合时,二穴亦随之内合。真气在这两个窍穴的开合运动带动周身之气起伏升降。重复上述窍穴呼吸数分钟。女性阴道、乳房及两肾产生热感,男性阴囊、两肾(岐黄医学称生殖器为外肾,以气论视之,肾的功能即为生殖系统的功能)产生热感。
两肾真气充沛后,两臂放松,还原至体前。两手聚气,从涌泉引气至面部两眼窝内上角的睛明穴。两掌心沿足太阳膀胱经,经头顶至头骨下缘的天柱穴。因两手此时无法继续下行,故绕至身前,略下行后再转至体后向上接气,沿膀胱经四条分支向下导引,降至尾闾。此时两手略向上行,然后继续向下导引。尾闾周围分布有八髎穴,此八穴十分重要,故有此动作。八髎穴在各经脉图谱中均有记载。
两手掌心按摩大腿后侧,导引真气下行至腘窝处的委中穴,继续沿小腿后侧下行,经足外侧至至阴穴。足上跷,两手触摸两足心涌泉穴,引气沿小腿、大腿内侧的足少阴肾经上行至肛门,经腹部,沿体正中线旁开0.5寸上行,至胸部,沿体正中线旁开2寸上行。此导引过程另外重复两次。
最后,如前文所述采气回收。

7. 攒拳怒目增气力
此节中再度应用前一节中介绍的真水及相火穴。所有动作均应与攒拳手同侧的穴位相合,如使用右手,则与右侧的相火穴相合:右拳张开,相火穴打开;右拳握紧,则相火穴闭合。
身体下蹲呈马步。两手倦握,置于臀部两侧。松开右手,向前伸出,掌心向上,臂于体前伸至似直非直,与胸等高。
右臂沿水平线回旋运动。曲肘,右手向左拢气,掌心打开,拇指指天;随即转掌心向外,拇指指地,向右拢气。做上述动作时,意念体察腰部真水、相火两穴内的气机变化。右手握拳,收回体侧。
左臂重复上述动作。
注意:手从一个方向转向其相反方向时,重心自然随之转移,姿势随之变化,体重在两脚上的分布亦随之而变。
上述动作练习数遍后,体内会有真气产生。此时,保持握拳姿势,约与胃等高,右手向前打出,同时厉声发“哈”字音,拳竖直*。如动作到位,习练者会产生热感,同时身体微汗出,气机充斥于体表,而将寒邪、毒邪等驱逐于体外。出拳后,如前文所述方法采气,之后两手还原体侧。
左手以同样方式出拳。
每次出拳后采气回收。数次后,结束此节的练习。

8. 背后七颠百病消
本节为此套功法的最后一节,胡老师将在本节中传授道家的不传之秘——身体的后三关及前三田。
首先,两手置于小腹前,掌心相对,相距一筷子远。
凝气于会阴。曲掌,四指指尖向内,体前上拉,拇指外张,指尖向前*,引气沿督脉上升(从会阴引气上升时要提肛)。气凝聚于会阴后,引至尾闾,再沿脊柱上行至背后夹脊。气至夹脊后静止不动,此时两肩会自然耸起。松掌,沉肩,气机即会继续沿脊柱上行,升至脑后玉枕,直抵百会。此时稍作停留,继而引气下降至两眼连线中点,经脑内下入口中。
口中有津液产生,分三次吞下。第一次送气至胸,第二次至脐(中丹田),第三次至会阴。
前文所述动作可反复练习三次。
三关打开后,再练习上述功法时,可通过转手及转丹田而使真气运行于任督二脉。卷曲双手,从会阴开始,使气沿后背上行至百会,松开双手向外下方舒展,则气沿任脉下降。手掌的转动应发力于腕,动作宜自然连贯。此节可反复习练,动作要自然放松、干净利落,身体亦可随之晃动。
引气沿后背行至百会时,两手猛地向下甩出,似用力将手上的水甩干。做此动作时,要周身一家。两手甩出后会产生振动,胡老师曾说,手上的振动能与周身之气、虚空之气以及天体的气产生谐振。
每一次引气沿后背上行,之后两手向下甩出,都能将毒邪驱逐于体外。与当下流行的八段锦不同,不要提脚跟后下落,振动全身。这种做法久而久之会造成脑部损伤。上述动作反复进行9次。
(其它方法:两手呈“空心掌”,两手掌心劳宫及丹田同时采气。两手十指伸直,掌心内凹,形成一个空心,称为空心掌。用空心掌按砰-砰-啪、砰-砰-啪、砰-砰-啪的节奏拍打足少阳胆经的环跳穴。)
采气入丹田,揉腹向丹田聚气。先逆时针揉9次,后顺时针揉6次。(顺时针方向是以习练者自己俯视肚脐的角度为准)两手搓至发热,干洗脸、干梳头。女性将气从面部推至头颈,男性将气从头后推至面部。
练功结束!


说明:本文据胡丽娟老师提供的资料翻译而成,用*号标出的语句有待与胡老师商榷。




刘力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