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孩子不是辛苦事,只要你尊重天性

 图书 馆员 2015-04-30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内力觉醒 

导语:假如有人问你:“你爱自己的孩子吗?”你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爱!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呢?”假如再问你:“你会爱孩子吗?”你可能要想一想再回答了。的确,天下爱孩子的父母,不一定都会爱孩子。爱有许多误区。爱得不得法,就害了孩子;爱得不明白,就步入了误区。如何才能真正地爱孩子?
让孩子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最好的礼物吗
写这篇文章源自于我最近和一位年轻妈妈的对话,这位妈妈来自四川的一个小城市,她无比爱她的女儿,她带着12岁的女儿来北京向我学英语,在北京呆了半个月。学英语之余她与我的所有对话几乎都是询问女儿教育的,能看得出,这位妈妈在努力把她对女儿全部的爱都转化成最好的教育。

这位妈妈很郑重地问我:“老师,有孩子的这12年来我一盘点全球各地的动物"劳模"直有一个很大的愿望,就是送给孩子一个最大的礼物,这个礼物就是让孩子上美国哈佛或耶鲁大学,我这么远带她来北京向你学英语,都是为实现这个大理想。可我一直不知道这个理想如何才能实现,您对教育问题研究的这么深入细致,我很信任您,您能不能帮助我设计出一个长远的规划来,协助我一步一步把女儿送进哈佛或耶鲁大学?”

此时面对这样一个突然的问题—如何上哈佛耶鲁,我却一时语塞了,因为我自己也没上过哈佛耶鲁,怎么给人家出主意呢?

我发愣了一会,突然找到了将谈话进行下去的方法,我招呼这位妈妈坐下,给她倒杯水,将气氛放松,然后神情舒缓地问她:“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女儿送进哈佛耶鲁,原因何在呢?”反问她这个问题时,我心里在想,一心要让孩子考上哈佛耶鲁的父母虽不在多数,但巴望着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的父母不是比比皆是吗?干脆深入探讨一下父母的心里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如何思考的。

面对我的问题,这位妈妈想都没想地坚定地回答我:“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哈佛耶鲁,让孩子上最好的大学当然就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了,若能实现这个愿望,女儿考上了哈佛耶鲁,我就算对得起她了,就算完成了对她的教育,今后我就再也不管她了。”

“哎,其实让女儿考上哈佛耶鲁也不是我的真心想法,我只是不知道该找到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女儿的学习动力继续保持下去,就挑战哈佛耶鲁吧,挑战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我希望用最高的目标唤起女儿的动力继续努力下去,一路不松懈。”

“那么你对哈佛耶鲁又了解多少,这两所大学对世界的影响力如何?”我继续问。“为了实现女儿上哈佛耶鲁的目标,你每天都做多少努力?”我再问。妈妈立刻说:“我现在全部精力都扑在女儿的学习上了,每天平均6个小时吧,我要照顾她的所有生活,每天送她上下学,每天放学后检查完她的所有作业,每天监督她背论语国学什么的,背英语单词,一切忙完了都到晚上十多点了。”

你在教育上忽略一个大问题,即孩子的内力觉醒

我单刀直入地说:“你在教育女儿上所做的一切牺牲和努力可谓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但遗憾的是,你和很多很多天下父母一样,在教育问题上忽视了一个最该做到的大问题—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觉醒!”

这位妈妈听了我讲话本想立刻动笔就记,但听到“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觉醒”时她一下停住了,她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奇怪名词搞愣了。

我见时机成熟了就直接地说:“请原谅我把话说得非常直白,非常刻薄,甚至非常狠毒,所有没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家长,都不不合格家长,都是愚蠢的家长,都是葬送了自己,又去高风险地赌注孩子的家长,搞不好还是残害孩子的家长!

你要小心,你对孩子的一切牺牲和用心不见得能得到最好的回报,孩子不一定沿着你设想的哈佛耶鲁路线走,孩子再大一些,上了中学,搞不好和你会陷入双累、互恨的困难关系,就像无数中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那样,陷入互不买账的僵局困境。”

我一口气地说:“按照我的心理问题研究心得,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股力量,一个是我们表面上看得到的肢体力量,叫做生命外力,一个是我们表面上看不到的心理力量,叫做生命内力。

人的肢体力量显然是弱小的,即使是最有劲的大力士,他的力量也没有一个普通的牛有劲,他所能举起的重量也是有限的。而人的心理力量一旦被唤醒,则是巨大无限的,就能改天换地,无坚不摧,势不可挡。

过去说一切人间奇迹都是人创造的,今天我告诉你,具体地说是由人的心理力量创造的。人的一生强大与否、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快乐与否,不取决于他的肢体力量,也不主要取决于他的知识力量,而主要取决于他的心理力量。”

我继续说:“当代社会里人们对教育的一个普遍错误认识是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或'技术就是力量’,甚至过分畸变为'考分就是力量’、'名校就是力量’、'出国就是力量’,并在这个方向上越走越远,这都是因为人们普遍没有意识到心理力量才是最强大无比的力量。”

“心理力量是上帝公平地安插在每个人身体里的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它就像一块无比巨大的核电池一样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中。但上帝和每个人都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即没有告诉人们这个巨大电池的存在,只让少数人通过受教育来激活和唤醒这个电池。

人所受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激活和唤醒人体内的这个巨大电池。如果最终没有唤醒心理力量,一切教育活动就都是失败的。而只要能唤醒这个心理力量,则上什么学,学什么专业,到哪里去上学,受什么教育都可以。这就好像只要能到达河的对岸,走什么桥都可以一样。”

“你教育孩子的最大失误,就是把每天完成作业和将来考上哪个学校这样的小目标当成了教育孩子的大目标,而没有觉悟到通过教育活动唤醒孩子的心理内力才是教育的总目标。

只有让孩子的心理力量觉醒了,才是最好的礼物

你和孩子所取得的一切骄人成绩,都不是孩子心理力量觉醒的结果,而是你的肢体力量加上孩子的肢体力量联合的结果,这两股弱小的身体力量再怎么拧到一起也大不到哪去,因此你们母女俩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过就完成个区区的小学生教育,并且连你自己都没信心,这条费劲的路能走多远。

我继续说:“你让孩子上哈佛耶鲁,说白了,不就是想让孩子一生强大、安全、自信、幸福、自由吗?那么我告诉你,再有名的大学也不过只是个牌子而已,而不是保险箱,只有让孩子的心理力量觉醒了,赋予她一生使不完用巨大力量,才是你送给她了一个最好的礼物。”

这位妈妈开始点头了,她追问:“孩子的心理力量觉醒了是什么感觉,你能具体给我点感觉吗?”

我回答:“这个真没法简单回答你,人的内力一旦觉醒是无限的,不好用语言来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内力觉醒的孩子走过成长教育的道路肯定比其他孩子简单轻松得多,快乐容易得多,至少不用大人陪写作业了吧。

我的话吸引了这位妈妈,她被“内力”一词打动了,她像看到曙光一般眼里流露出希望的眼神,并很好奇、很真切地问突然我:“曲老师,你有孩子吗,你的孩子是怎样教育的,你孩子的内力觉醒如何,你能给我说说吗?我很好奇,也特别特别想看到一个真实的内力觉醒的实例!”

“这……”我犹豫了,因为我从不在众人面前提及我孩子的成长经历,这是我孩子对我的要求,她希望能安静地成长,不受外界打扰。但看着千里之外奔我而来的、坐在我面前已经半个月的急的妈妈,我的心软了,决定透露出一些来,给她些启发。

我越是犹豫,这位妈妈越是好奇地追问,她在我的犹豫中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她感到我的犹豫中一定含有着她想知道的东西,因此越加好奇地追问。

这世界上还有不用管孩子成绩还这么好的方法?

我想了一下说:“好吧,我就以我亲身教育孩子的经历来告诉你内力觉醒有多厉害,我从不在众人面前提及我教育孩子的经历,是因为我不想让孩子的成长受到过多的打扰,给孩子留下一片安静成长的空间,既然你这么追问,我就简单地说一点,但保密她的学校、名字。我的孩子是个女儿,今年刚上高一,16岁。”

“她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你管吗?”这位妈妈习惯性地首先提问学习方面的问题。

“这么说吧,学习成绩全班、全年级、全校、甚至全北京市都名列前茅,并且我从来都不管她的学习,这两年我每天从早到晚在这里给你们上课,我几乎成月地见不到孩子,哪有时间管她学习。”

“啊!?”我一出口就让这位妈妈瞪大了眼睛,很显然,她不相信这世界上还有不用管的孩子,不用管的孩子学习成绩还这么好。她迟疑了一下问我:“曲老师,你是教英语的,你孩子的英语一定很厉害吧?”

“对,是很厉害,中考英语成绩北京市前十名,而且听说读写俱佳,不过这都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她自己的功劳,我教她英语的时间加起来一共不过几小时,我只是在她小学四年级时给了她我的教材,讲了几个小时该怎么学,她就自学过来了,英语成绩一路全校、全区、全市领先。其他科目成绩也是如此。”

“那她一定上了一个好学校吧,一定是北京的名校,有好老师教,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成绩?”

“你正好猜错了,她上的小学在常人看来是最不好的打工子弟小学,学校里一半的孩子是农民工的子弟,父母是买菜的、建筑工地的、做小裁缝的,干什么的都有。”

“那结果怎么样?”妈妈一直瞪着眼问。“结果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在这样压力很小管束很小的小学里,我才能有机会和舞台与学校配合对女儿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内力觉醒锻炼,她才能毫无约束地绽放内力,表现出色,她小学期间在北京市举办的各种活动中表现杰出,是历年的全市三好学生和各方面优秀选手,小学毕业时,获得了北京市小学生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包括一枚北京市红领巾奖章,你知道这个奖章意味着什么吗,它是一个北京市小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北京的很多学校几十年办学史上都无人获得这枚章,而这枚奖章出自一个打工子弟学校,令人惊呼。事实上,我女儿小学毕业时,她所上的打工子弟小学因为出了她和她几个同样优秀的孩子而名声大振,很多家长带孩子蜂拥来入学,想进这个学校都不容易了,得托关系。”

“啊……” 这位妈妈听傻了。

她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钢琴直达10级

我继续说:“上小学的6年里我从未帮女儿写过一个字的家庭作业,从来没教过她一道题,我每天都忙我自己的事情,每天与女儿见面都是晚饭时,我教育女儿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天十分钟左右的'晚饭谈话’,我把它称为'晚饭谈话教育法’,就是边吃晚饭边谈五花八门的事情,从学校生活到同学关系到社会万象全都谈,但谈话有最高目的—用漫谈的方法鼓励女儿心理内力觉醒,这个谈话我坚持了6年,得到的回报是6年中女儿取得的捷报频转的成就。”

“那你女儿学钢琴吗?”一个最老套的问题。

“当然学,但我不同于一般家长急着把孩子逼到钢琴上去。我注重的仍然是首先唤醒孩子的音乐内力,这个唤醒工作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唤醒的过程我就不一说了,我只说这个唤醒过程我坚持了13年。女儿到了13岁那年,我感觉她的音乐内力已被激发得足够强大了,强大到无法盛装的程度了,我才开始允许她碰钢琴,你猜怎么样,简直是奇迹,她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钢琴直达10级,然后跨过10级直接弹音乐学院钢琴专业乐曲。

在一年的学钢琴过程中,我从未逼她练过一次琴,我说的最多的话是'该吃饭了,该睡觉了,太晚了,别弹了,明天还得上学呢’,其实她只要一沾钢琴就九头牛拉不下来,我知道,是那股积累了13年的音乐内力在爆发出来,创造着学音乐的奇迹。”

“啊,真的!”这妈妈简直听呆了,她赶紧招呼同样也学钢琴的她女儿坐到她身边,听我讲下去。

我继续说:“这还不算最奇特的,我女儿在学钢琴的同时就拜音乐学院的老师学作曲了,别的孩子只学钢琴,而我女儿一边学弹琴一边就作曲,弹一首作一首,两边同时进行,半年下来所做的钢琴曲无数,包括大型的协奏曲、回旋曲、奏鸣曲,一年之后她在钢琴上只弹自己作的曲子了,这些曲子拿到中央音乐学院给专家们听。

开始没告诉专家是13岁小孩作的曲子,让专家猜是谁的作品,专家猜是巴赫、莫扎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海顿…… 都不像,当告诉是13岁小女孩学一年音乐的作品时,专家们惊呆了,惊问是怎么回事,并一致扭头问我这个爸爸是怎么教育的,我的回答让专家们摸不着头脑——'音乐内力觉醒’,见专家们似懂非懂,我说,这不奇怪,肖邦、贝多芬、莫扎特作曲的时间比13岁还早,莫扎特9岁就开始了,这都是音乐内力及早觉醒的结果。

别看很多孩子从小学音乐,但因强制教育不当,孩子被逼学会了音乐技术,却伤了音乐内力觉醒,我觉悟了音乐内力启发的重要性,给我多少孩子,我都能让他们成为音乐家。”

女儿坚持不出版,她有她坚定的理由

我说:“有,我女儿上小学6年来是学校的优秀足球队员,跟男孩们一起踢足球,踢主力,有骄人战绩,这也是唤醒内力的结果。大概还是唤醒内力的支持吧,她12岁就长成一米六的大个,从不得感冒,从不打各种预防针。连续五年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每天主持学校升旗仪式,校广播站广播员,校壁报负责人,校记者站记者,校绘画小组组长。

说到绘画,仍离不开心理内力觉醒,我从未逼她画画,仅从她一岁开始激发她对美术的欣赏兴趣,唤醒她对视觉美的内在感悟力,到三岁时她主动要求学画画,我给她精挑细选了一个老师,并和老师沟通好以保护兴趣、激发内力为主的教学思路。

老师很赞同我的教学思想,按照我的路子走下来了,结果她13岁前学完了除油画外的所有绘画课程,这期间她几乎是自己背着画夹子到处写生绘画,每次上绘画课都是自己坐公共汽车去绘画教室,从不让父母大人接送(这也是内力觉醒的一部分)。

小孩子用绘画的眼睛细心观察世界,这本身就是内力觉醒的一部分,这使她会观察,懂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小学四年级起,她有了自己的绘画设想,她按照朱德庸的漫画风格设计了一套长篇连环漫画集—《超人角马的故事》,从此她每天画一幅四格连环漫画,让这本漫画集逐渐厚了起来,后来学校同学知道了她的行动,就纷纷求来一看,她就干脆每天画一幅四格漫画展示给同学看,使得身边的同学每天都惦记着看她的漫画(这也是最好的内力觉醒互动环境),三年下来,一部童心看世界的漫画集问世了。

我悄悄把这本漫画集拿到出版朱德庸漫画集的出版社给编辑们看,编辑们的表情可想而知,要马上出版,我回家征询了女儿意见,女儿坚持不出版,她有她坚定的理由(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定力也来自心理力量的强大),我尊重女儿的想法,把这套女儿花了三年画出来的漫画集像宝物一样珍藏。”

我这个爸爸没做什么,不过是有点觉悟尊重了孩子的天性

做父母的,别那么自信张狂,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得了了,要百分百地管孩子、教孩子,孩子的内力是一桶汽油,你只需划根火柴点燃它就是了,然后你就赶快躲在一边,欢欣鼓舞地看捷报频传的喜讯吧。

内力觉醒的孩子只会做得比我期待的好,我何必多此一举再操心呢!现在我每天下班回到家,女儿常常已经入睡了,这时候我总会蹑手蹑脚地走到女儿熟睡的床边,静静地坐上一会,看着她熟睡的样子,听着她仍带有孩子味的酣睡的呼吸,轻轻地一遍一遍地抚摸着她头发,心里在想,谁说养孩子是个苦差事啊。

我这个爸爸没做什么,不过是有点觉悟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就没完没了地收获着这么多幸福,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么好的女儿。
 
【教育】“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不久前,杭州有一对挺文艺的父母,因为担心自家18个月大的宝贝,可能会在去伦敦的长途飞机上哭闹,提前准备了一张手绘的四格漫画(内容就是请大家多多原谅)。复印了多份之后,连同表达歉意的巧克力一起,送给了机上同行的乘客。


第二天,我也正好带着9岁的女儿直飞巴黎。就在我们座位的前一排,以及再往前一排,都是母亲带着一个一两岁的小童。接下来,这一路上的11个小时,机舱里的哭闹声此起彼伏,女儿十分无奈地趴在我耳边小声地抱怨:“妈妈,他们好吵啊!”“好了,忍忍吧,你小时候也是一样。”我说。

作为一个同样经历过这种混乱的母亲,一般情况下,在公共场合遇上这种一两岁小娃娃的哭闹,我都能对一旁焦躁的父母表示理解,反正换成是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但是让我受不了的,更多还是那些已经到了三四岁,五六岁,甚至都上了小学却依然心智未开的大孩子们。

上次阑尾炎住院的时候,我就在病房遇上了一个。那是一个长相挺可爱的小姑娘,扎着一脑袋的小辫子,四岁多一点,每天下午过来看望她同样刚做过阑尾手术的妈妈。但是,除了看妈妈以外呢,她还很喜欢在整间病房里闲逛,把同一屋子三个病人(包括我)的床边柜翻个底朝天。看见好玩的,就拿起来玩一玩;看见好吃的,就直接放到自己的小嘴巴里。

我实在不喜欢陌生人随随便便打开我的床边柜,于是第二次的时候,我伸手轻轻地按住了柜门,柔声对她讲:“小妹妹,这是阿姨的抽屉,你想要什么,可以先问一问阿姨,然后阿姨再拿给你。”可惜这小姑娘好像听不懂我的话,只是用一双大眼睛直直地瞪着我,握着柜子把手的那只小手,还是坚持着不肯放开。

“过来过来,奶奶这柜子里有酸奶。”我旁边的一位病友,年龄比我们大了不少,可能更加喜欢当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就直接打开自己的柜门,招呼小姑娘到她那边去。

刚才一直没出声的孩子妈妈,看着坐在别人床上大口大口吃酸奶的小姑娘,不好意思地对着我们愤愤地说:“哎呀,这孩子,全都被她爸爸惯坏了!一点规矩都不懂,我说什么都不听!”

然而,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是可以感受到,那个母亲在当时只有那么一丝丝的尴尬,以及,她对自己的宝贝女儿那种有些神志不清的疼爱和宠溺。以至于,她都为此有些看不清现实、分不清人我之间的正常边界了。

其实“家”这个概念,从心理意义上讲,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母亲的怀抱”和外边的社会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在家里,在慈爱父母的陪伴之下,我们一点一点学会去遵守,那些长大以后必须要遵守的各种社会规则。所以说,除去那些温情脉脉的养育和照顾,做父母的还应在孩子身边承担起“规则制定者”、“规劝者”,甚至“惩罚者”的权威角色。然而,如今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关注孩子教育、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那一部分家长,很容易只是单方面地看重那些强调对孩子付出关爱的文章,自以为是地,把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理解为对其各种行为的放任和庇护。他们甚至很习惯地去做那种“让孩子随意冒犯,让父母认真道歉”的事情,恨不得自家孩子从一出生开始,这一辈子就遇不到一丁点儿的委屈,听不见一句“这个不行”。结果,就是让这个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外部世界所必须遵从的那些规则。

前些日子看到有一则新闻说,有一个母亲带儿子在饭店吃饭,席间小男孩到处乱蹿,还跑到别人的桌子上拿螃蟹玩。后来被螃蟹的主人制止以后大哭起来,惹得她的母亲十分不满,立刻掏出手机发微博:“现在的男人怎么这么小气呀?不就是孩子拿了你的一个螃蟹玩玩吗?”唉,应该怎么说呢?人家又不是你这孩子他爹!

有时候,我也会想:眼下这么多有关“熊孩子”的段子漫天飞,是否因为我们这一代,长大成人的过程太不容易,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都太过痛苦,太过不堪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父母,如此憎恶和抗拒承担起家长的权威一职?还是,仅仅因为现在的孩子太少了,而我们体内那个“想要抱着一个婴儿”的基因作用太强大,所以才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家孩子养成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婴儿?

 
学生学业不良十大常见表现及教育对策

一、学习动力不足

表现:

1、经常迟到或早退,对学习没有兴趣。

2、对成绩的好坏持无所谓的态度,从不主动与人讨论学习问题。

3、遇到难题就会退缩,不肯努力钻研。

4、学习目的不明确。  

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使其经过努力,可以成功。

2、在课上让其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激发他追求成功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3、多关心其学习情况,不断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使其始终保持上进的势头。

二、学习基础差      

表现:

1、课堂上涉及到有关旧知识时,学生表情茫然,无法听懂,或干脆不听。

2、作业及习题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学生经常出错。

3、单元测试可能考的不错,但综合测验很难得高分。      

对策:

1、补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2、讲授新课前,督促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识。

3、指导学生预习,使新知识的学习尽可能小的受影响。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有计划学习旧知识。

5、加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学习方法不当      

表现:

1、学习时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不能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仿照例题能做对习题,但问题一变便无从下手。

3、经常错用公式、乱用概念。  

对策:

1、讲授新概念、新公式时,强调推导过程,使学生加强理解。

2、作业题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3、教学时,注意启发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

4、举行方法交流会,让学习好的学生介绍经验。
   
 

四、学习习惯不良      

表现:

1、学习没有计划,不知该学什么。

2、学习之前不能做好准备,经常带错东西,忘记作业等。

3、经常因看电视或贪玩挤掉学习时间。

4、课前从不预习,课后从不复习,考前开夜车。       

对策:

1、帮助其制订一套严格的学习、生活计划,并督促认真执行。

2、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其保持。
   
 

五、学习技术较差      

表现:

1、使用或创造学习辅助手段以促进学习效率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利用图、表或文章中的主要信息进行学习。

2、不会选择学习要点。

3、出错之后,不注重总结。

4、信息加工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对策:

1、上课过程中都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反复强调,并教给学生如何识别热点、考点。

2、督促学生要善于总结平时的错误,并注意利用重点信息进行学习。

3、指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及时复习,复习要把教师讲授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将之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把当前所学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
    
 

六、考试策略较差      

表现:

1、平时缺乏考试意识。

2、考前没有应对计划,不会合理安排复习。

3、考试时不讲究策略,一遇到不会 的题就紧张。       

对策:

1、强化学生的考试意识,在平时学习或复习时多考虑一下哪些是考试内容

2、考试之前帮助学生制订应考计划,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

3、教给学生考试技巧。
   

七、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

1、上课或做作业时大脑经常开小差,神游物外。

2、学习时东张西望,不能安静。       

 对策:

1、要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这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条件。

2、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自己的意志,提高自控能力不为环境中的各种诱因所左右。

4、保持良好的情绪。凡是会引起不愉快的事情要尽量少想,最好不想,至少在上课时不要想它,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八、意志力薄弱      

表现:

1、教师或家长管得紧时学习十分努力,成绩较好,反之则不学习。

2、只喜欢学感兴趣的课,否则便开小差。

3、学习上怕吃苦,做事有始无终。      

对策:

1、加强督促,用严格的纪律进行约束。

2、教学力求生动有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其对所有的学科都感兴趣,都愿意学习。

3、设定一定的情绪,有意识地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4、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及良好的班风、学风,使其受到环境的感染。

九、智商发展较慢        

表现:

反应迟钝,理解力差,对于较难的题目常常难以理解,有时即使教师或同学个别讲解也不清楚。       

对策:

1、教师要多加注意,并教育其他同学共同关心、帮助,不要歧视。

2、帮助其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3、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

4、对其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
   
 

十、学习环境差 

表现:

1、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孩子心情不佳,无心学习。

2、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或经常让其干活,影响孩子学习时间。

3、学校校风不好,班风不正,没有学习的氛围。

4、教师教学不得法,教学能力差,教育不当等。       

对策:

1、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开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2、建立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3、教师要自觉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水平。


(课前5分钟推荐阅读)    学生学业不良十大常见表现及教育对策 - hzyhjszx - 径中博
 
教育应该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对教育教学中主体动力问题的思考
费孝林
 不想学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想学是学习过程正循环的推动力量不想学显然是学习过程负循环的重要原因 “想学…”是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一个人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为只有具备想学状态的人,才能不断地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进而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现行教育,太多地注意了如何教与如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如何使学生想学学习动力的问题没有教师的想教和学生的想学,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动力学作为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它产生的时候了!

关键词: “效果动力定理学习效果方程”, 想学的状态,学习动力,创新,教育的最高原则,教育动力学

----------------------------

人类已跨入的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的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不断爆炸的知识、信息,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用已有的知识,就能在未来的各种挑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地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教育,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培养不断地自主并且能不断地自主学习的人

.教育的悲哀:不少的学生越来越怕学习

你看,幼儿园那些天真活泼的小精灵,还有那些刚上小学对学校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一年级小学生,真可爱啊,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此时,你一定会说:人之初,本好学。

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书包的一天天加重,不少的学生开始厌恶学习,不按时或不认真完成作业,上课显得没精打彩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的小朋友宁愿生病住院也不愿上学。同时,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以及各种无情的考试竞争,加之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都有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投身教育教学(学生考不出好分数,作为教师的你就会受“考核”甚至下岗,“一切为了分数,为了分数的一切” 啊,……), 不想学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学生一旦成为不想学差生转化就可能比解一道世界难题还麻烦。差生不想学,可以理解。但是,许多尖子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也苦不堪言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怕学心理,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一个学生,最初是想学的,而经过我们的教育却不想学(当然,这不能完全怪“教育内部系统”本身,因为这还与“教育外部系统”有关)没有了对获取知识的那份渴望与冲动,他已很难自主地不断学习而将无法面对未来终身教育的挑战,更不要说叫他去搞什么创新了。你说,这还不是教育(包括家庭、社会教育)的悲哀?!

警钟:我们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已经“生产”并还在不断“生产”大批惧怕学习的人!

..效果动力定理学习效果方程浅说

我们都期望自己的行动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学生不想学,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产生了不好的效果

纵观自然、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任何效果的产生,都一定是某种作用的结果的作用是效果产生的最重要条件。方法只是产生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的作用,任何方法都不会产生期望的效果我们把这叫效果动力定理。由此,我们来研究教学过程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动力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变量的正在产生着正循环负循环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要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良好的教学方法合适的学习内容外,还必须有学生的想学想学是学习过程正循环的推动力量,表现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正向取值;不想学显然是学习过程负循环的重要原因,反映了学生学习动力的负向状态我们把如图所示的有关学习效果及其必要条件之间各种因果关系的等式叫做学习效果方程。它从效果动力论 的角度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

 教育应该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 武建君 - 武建君的网上学习笔记

“学习效果方程”及其“正负循环”关系图

同样 ,根据效果动力定理,我们可得到有关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 及其必要条件之间各种因果关系的教学效果方程。显然学生是否想学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条件,而学生是否 “想学与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等紧密相关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是否 想学,是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想学的学生,任何教学方法都将等于零当然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不想学;有了想学的学生,不难产生好的学法,进而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想学没有想学的内因状态,就不可能有不断自主学习的行动显然,教学中一旦不能改变学生不想学的状态,学生就只能被动学习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最终滑向“差生”的行列。要使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正(不是短暂的)变好,必须首先使他想学 

.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想学…”状态与“创新”之关系简图(无法显示)

我们的中小学生学得太苦,这已喊了很多年了。本来,没苦那来甜!,但问题是学生过早地产生了对学习很苦的感觉(真正的并不光临那些从内心对感到很苦的人),之后的学习就艰难了!真正的教育至少不应该使小小年纪的学生感到苦学生很可能因太多的感到苦而产生不想学的心理。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想学的心态,哪里还会有自主学习、不断进取的行动呢!关键是怕学具有迁移性,一个在学校里就怕学的学生,很可能就是一辈子不思学习的人,当然就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

 教育应该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 武建君 - 武建君的网上学习笔记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想学…”是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一个人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一个已经怕学的人,不太可能在他身上产生有价值的创新为什么美国的中小学生并没有经受过像中国学生这么多的统考、统测、死背硬灌,但世界高科技的前沿阵地却老掌握在美国人手中?!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不少中国人,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太多的统考统测太多的死背硬灌把大脑的活性给弄“死”哪!!

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学校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的必要基础和重要阶段面对已到来的知识经济大潮,我们的教育怎么办?我以为,教学方法也罢,教学内容也罢,教育观念也罢,等等等等,归跟到底都必须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这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原则也是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输出产品是否还具有想学的状态,应该成为考察教育教学成败以否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只看输出产品的分数高低,根本没考虑其“内心状态”是否还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硬是“活生生”地把不少的中小学生造就成不“想学”的人。可以说,这是我们现行教育的最大最大的失误啊!!

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量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取。为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这10%的学习,具备获取那90%的能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这“10%”里就不知不觉大面积地摧毁了受教育者原本想学的心态

因为只有具备想学状态的人,才能不断地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进而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为什么学生会怕学”——呼唤教育动力学的诞生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太多地注意了如何教与如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如何使学生想学学习动力的问题。而且已经培养并还在不断培养大批“怕”学习的社会劳动者。这可能导致我们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降低

诚然,良好的教学质量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只是良好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现行的很多教学方法,好像都是首先假设学生是很想学的,在这样的假设下推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难怪乎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甚至令人头痛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最佳的教学效率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前提。而要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效率在教师想教不成问题的前提下,必须首先解决如何使学生想学的问题凡是有碍于学生想学的教育行为都是不好的,这应该是评价一切教育行为的重要标准。

想教想学,实际上就是教学动力的问题。没有教师的想教和学生的想学,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种不好的教学方法如动不动就挖苦讽刺,为了考试分数不择手段“卡死”学生等等,一节太难的教学内容,或者一系列不恰当的考评方式(包括对教师或对学生的考评),不但会产生不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有“好”的效果也可能是表面的被迫的或暂时的),而且还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动力而造成学生不想学的状态。

学生是否“想学”的制约因素简析图教育应该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 武建君 - 武建君的网上学习笔记

中小学教育肯定离不开考试,但是我们在考试的动机效用上却出了问题。教育的管理者要用学生考试的分数考评教师(大概只有幼儿园还没有这样),教师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死盯学生的分数,于是近乎“惨烈”的场面愈演愈烈: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见缝插针”加班加点补课,高密度反来复去的死背硬灌,各种大大小小的单元考、章节考以及统测、统考源源不断教师不由自主排斥冷落“差生” 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考试分数屡屡不佳的学生,只要能考出高分数甚至纵容学生作弊……。呜呼,我们的学生年复一年长期经受如此的“折腾”,不怕学习才怪呢!在学生的学习动力遭受反复“摧残”(恶性循环)进而逐渐产生“不想学”状态的同时,教师也身心憔悴而“怕教”了(啊,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早已荡然无存)。显然,一旦把学生考试的分数与教师的“生存”捆在一起,这样的教育肯定就一天天地“变味”了。

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想学” 状态,为此,教师必须要有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 富有“爱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以一种“想学”的良好状态进入每一个教学情景。一切可能使教师的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遭受破坏的管理方式都应该是不恰当的

用学生考试的成绩考评教师肯定是一种使教师“想教”的方法,但是这里一定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才能既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生存”拴在一起,又使教师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 富有“爱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这一定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想教想学互为因果,只有想教 (要富有“爱心”地教)的教师才能教出想学的学生而缺少想学的学生,久而久之哪里还有想教的教师呢?教师不“想教”领导解决起来,当然不难,但学生“不想学”,教师解决起来可就太难了。

总之,想教想学及其各种复杂的制约因素的全面深入的研究 已时不我待了!我认为,教育动力学作为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它产生的时候了虽然学生“不想学”的根本问题,不太可能光靠建立一门研究学科来解决,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对“教育动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的教育理论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不想学”及其由此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影响或即将影响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其实,当我们审视现行教育理论体系时会发现:这近乎是一个不小的“空白”。

如何才能激发、保持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想学的状态?不但是一个教育教学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考察对象条件下,将有不同的答案。

让我们都来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我们的学生始终想学、爱学,学得轻松,学得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