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教育上忽略一个大问题,即孩子的内力觉醒 只有让孩子的心理力量觉醒了,才是最好的礼物 我继续说:“你让孩子上哈佛耶鲁,说白了,不就是想让孩子一生强大、安全、自信、幸福、自由吗?那么我告诉你,再有名的大学也不过只是个牌子而已,而不是保险箱,只有让孩子的心理力量觉醒了,赋予她一生使不完用巨大力量,才是你送给她了一个最好的礼物。” 这世界上还有不用管孩子成绩还这么好的方法? “她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你管吗?”这位妈妈习惯性地首先提问学习方面的问题。 北京的很多学校几十年办学史上都无人获得这枚章,而这枚奖章出自一个打工子弟学校,令人惊呼。事实上,我女儿小学毕业时,她所上的打工子弟小学因为出了她和她几个同样优秀的孩子而名声大振,很多家长带孩子蜂拥来入学,想进这个学校都不容易了,得托关系。” 她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钢琴直达10级 女儿坚持不出版,她有她坚定的理由 我这个爸爸没做什么,不过是有点觉悟尊重了孩子的天性 【教育】“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不久前,杭州有一对挺文艺的父母,因为担心自家18个月大的宝贝,可能会在去伦敦的长途飞机上哭闹,提前准备了一张手绘的四格漫画(内容就是请大家多多原谅)。复印了多份之后,连同表达歉意的巧克力一起,送给了机上同行的乘客。 第二天,我也正好带着9岁的女儿直飞巴黎。就在我们座位的前一排,以及再往前一排,都是母亲带着一个一两岁的小童。接下来,这一路上的11个小时,机舱里的哭闹声此起彼伏,女儿十分无奈地趴在我耳边小声地抱怨:“妈妈,他们好吵啊!”“好了,忍忍吧,你小时候也是一样。”我说。 作为一个同样经历过这种混乱的母亲,一般情况下,在公共场合遇上这种一两岁小娃娃的哭闹,我都能对一旁焦躁的父母表示理解,反正换成是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但是让我受不了的,更多还是那些已经到了三四岁,五六岁,甚至都上了小学却依然心智未开的大孩子们。 上次阑尾炎住院的时候,我就在病房遇上了一个。那是一个长相挺可爱的小姑娘,扎着一脑袋的小辫子,四岁多一点,每天下午过来看望她同样刚做过阑尾手术的妈妈。但是,除了看妈妈以外呢,她还很喜欢在整间病房里闲逛,把同一屋子三个病人(包括我)的床边柜翻个底朝天。看见好玩的,就拿起来玩一玩;看见好吃的,就直接放到自己的小嘴巴里。 我实在不喜欢陌生人随随便便打开我的床边柜,于是第二次的时候,我伸手轻轻地按住了柜门,柔声对她讲:“小妹妹,这是阿姨的抽屉,你想要什么,可以先问一问阿姨,然后阿姨再拿给你。”可惜这小姑娘好像听不懂我的话,只是用一双大眼睛直直地瞪着我,握着柜子把手的那只小手,还是坚持着不肯放开。 “过来过来,奶奶这柜子里有酸奶。”我旁边的一位病友,年龄比我们大了不少,可能更加喜欢当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就直接打开自己的柜门,招呼小姑娘到她那边去。 刚才一直没出声的孩子妈妈,看着坐在别人床上大口大口吃酸奶的小姑娘,不好意思地对着我们愤愤地说:“哎呀,这孩子,全都被她爸爸惯坏了!一点规矩都不懂,我说什么都不听!” 然而,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是可以感受到,那个母亲在当时只有那么一丝丝的尴尬,以及,她对自己的宝贝女儿那种有些神志不清的疼爱和宠溺。以至于,她都为此有些看不清现实、分不清人我之间的正常边界了。 其实“家”这个概念,从心理意义上讲,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母亲的怀抱”和外边的社会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在家里,在慈爱父母的陪伴之下,我们一点一点学会去遵守,那些长大以后必须要遵守的各种社会规则。所以说,除去那些温情脉脉的养育和照顾,做父母的还应在孩子身边承担起“规则制定者”、“规劝者”,甚至“惩罚者”的权威角色。然而,如今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关注孩子教育、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那一部分家长,很容易只是单方面地看重那些强调对孩子付出关爱的文章,自以为是地,把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理解为对其各种行为的放任和庇护。他们甚至很习惯地去做那种“让孩子随意冒犯,让父母认真道歉”的事情,恨不得自家孩子从一出生开始,这一辈子就遇不到一丁点儿的委屈,听不见一句“这个不行”。结果,就是让这个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外部世界所必须遵从的那些规则。 前些日子看到有一则新闻说,有一个母亲带儿子在饭店吃饭,席间小男孩到处乱蹿,还跑到别人的桌子上拿螃蟹玩。后来被螃蟹的主人制止以后大哭起来,惹得她的母亲十分不满,立刻掏出手机发微博:“现在的男人怎么这么小气呀?不就是孩子拿了你的一个螃蟹玩玩吗?”唉,应该怎么说呢?人家又不是你这孩子他爹! 有时候,我也会想:眼下这么多有关“熊孩子”的段子漫天飞,是否因为我们这一代,长大成人的过程太不容易,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都太过痛苦,太过不堪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父母,如此憎恶和抗拒承担起家长的权威一职?还是,仅仅因为现在的孩子太少了,而我们体内那个“想要抱着一个婴儿”的基因作用太强大,所以才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家孩子养成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婴儿?
教育应该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对教育教学中主体动力问题的思考 费孝林 提 要:“不想学”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想学”是学习过程“正循环”的推动力量,而“不想学”显然是学习过程“负循环”的重要原因。 “想学…”是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一个人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为只有具备“想学”状态的人,才能不断地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进而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现行教育,太多地注意了如何教与如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如何使学生“想学”(学习动力)的问题。没有教师的“想教”和学生的“想学”,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动力学”作为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它产生的时候了! 关键词: “效果动力定理”,“学习效果方程”, “想学”的状态,学习动力,创新,教育的最高原则,教育动力学。 ---------------------------- 人类已跨入的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的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不断爆炸的知识、信息,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用已有的知识,就能在未来的各种挑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地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教育,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培养想不断地自主学习并且能不断地自主学习的人。 ㈠.教育的悲哀:不少的学生越来越怕学习 你看,幼儿园那些天真活泼的小精灵,还有那些刚上小学对学校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一年级小学生,真可爱啊,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此时,你一定会说:“人之初,本好学。” 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书包的一天天加重,不少的学生开始厌恶学习,不按时或不认真完成作业,上课显得没精打彩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的小朋友宁愿生病住院也不愿上学。同时,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以及各种无情的考试竞争,加之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都有“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投身教育教学(学生考不出好分数,作为教师的你就会受“考核”甚至下岗,“一切为了分数,为了分数的一切” 啊,……), “不想学”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学生一旦成为“不想学”的“差生”,“转化”就可能比解一道世界难题还麻烦。“差生”不想学,可以理解。但是,许多“尖子”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也苦不堪言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怕学”心理,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一个学生,最初是“想学”的,而经过我们的教育却“不想学”了(当然,这不能完全怪“教育内部系统”本身,因为这还与“教育外部系统”有关),没有了对获取知识的那份渴望与冲动,他已很难自主地不断学习而将无法面对未来“终身教育”的挑战,更不要说叫他去搞什么创新了。你说,这还不是教育(包括家庭、社会教育)的悲哀?! 警钟:我们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已经“生产”并还在不断“生产”大批惧怕学习的人! ㈡..“效果动力定理”与“学习效果方程”浅说 我们都期望自己的行动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学生“不想学”,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产生了不好的“效果”。 纵观自然、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任何“效果”的产生,都一定是某种“力”作用的结果,“力”的作用是“效果”产生的最重要条件。“方法”只是产生“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力”的作用,任何“方法”都不会产生期望的“效果”。我们把这叫“效果动力定理”。由此,我们来研究教学过程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与“动力”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变量的正在产生着“正循环”或“负循环”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要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合适的学习内容”外,还必须有学生的“想学”。“想学”是学习过程“正循环”的推动力量,表现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正向取值;而“不想学”显然是学习过程“负循环”的重要原因,反映了学生“学习动力”的负向状态。我们把如图所示的有关“学习效果”及其必要条件之间各种因果关系的“等式”叫做“学习效果方程”。它从“效果动力论” 的角度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 “学习效果方程”及其“正负循环”关系图 同样 ,根据“效果动力定理”,我们可得到有关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 及其必要条件之间各种因果关系的“教学效果方程”。显然学生是否“想学”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条件,而学生是否 “想学”又与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等紧密相关。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是否 “想学”,是“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想学”的学生,任何教学方法都将等于零,当然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不想学”;有了“想学”的学生,不难产生好的“学法”,进而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想学”。没有“想学”的内因状态,就不可能有不断自主学习的行动。显然,教学中一旦不能改变学生“不想学”的状态,学生就只能被动学习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最终滑向“差生”的行列。要使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正(不是短暂的)变好,必须首先使他“想学” 。 ㈢.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想学…”状态与“创新”之关系简图(无法显示) 我们的中小学生学得太苦,这已喊了很多年了。本来,“没苦那来甜!”,但问题是学生过早地产生了对学习“很苦”的感觉(真正的“甜”并不光临那些从内心对“苦”感到很苦的人),之后的学习就艰难了!真正的教育至少不应该使小小年纪的学生“感到苦”。学生很可能因太多的“感到苦”而产生“不想学”的心理。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想学”的心态,哪里还会有自主学习、不断进取的行动呢!关键是“怕学”具有“迁移性”,一个在学校里就“怕学”的学生,很可能就是一辈子不思学习的人,当然就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想学…”是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一个人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一个已经“怕学”的人,不太可能在他身上产生有价值的创新!为什么美国的中小学生并没有经受过像中国学生这么多的统考、统测、死背硬灌,但世界高科技的前沿阵地却老掌握在美国人手中?!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不少中国人,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太多的统考统测太多的死背硬灌把大脑的“活性”给弄“死”哪!! “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学校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的必要基础和重要阶段。面对已到来的知识经济大潮,我们的教育怎么办?我以为,教学方法也罢,教学内容也罢,教育观念也罢,等等等等,归跟到底都必须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这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原则!也是“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看“输出产品”是否还具有“想学”的状态,应该成为考察教育教学成败以否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只看“输出产品”的分数高低,根本没考虑其“内心状态”是否还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硬是“活生生”地把不少的中小学生造就成不“想学”的人。可以说,这是我们现行教育的最大最大的失误啊!! 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量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取。为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这10%的学习,具备获取那90%的能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这“10%”里就不知不觉大面积地“摧毁”了受教育者原本“想学”的心态! 因为只有具备“想学”状态的人,才能不断地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进而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㈣.为什么学生会“怕学”——呼唤“教育动力学”的诞生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太多地注意了如何教与如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如何使学生“想学”(学习动力)的问题。而且已经培养并还在不断培养大批“怕”学习的社会劳动者。这可能导致我们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降低。 诚然,良好的教学质量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只是良好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现行的很多教学方法,好像都是首先假设学生是很想学的,在这样的“假设”下推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难怪乎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甚至令人头痛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最佳的教学效率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前提。而要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效率,在教师“想教”不成问题的前提下,必须首先解决如何使学生“想学”的问题。凡是有碍于学生“想学”的教育行为都是不好的,这应该是评价一切教育行为的重要标准。 “想教”与“想学”,实际上就是“教学动力”的问题。没有教师的“想教”和学生的“想学”,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种不好的教学方法(如动不动就挖苦讽刺,为了考试分数不择手段“卡死”学生等等),一节太难的教学内容,或者一系列不恰当的考评方式(包括对教师或对学生的考评),不但会产生不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有“好”的效果也可能是表面的被迫的或暂时的),而且还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动力”而造成学生“不想学”的状态。 学生是否“想学”的制约因素简析图 中小学教育肯定离不开考试,但是我们在考试的动机和效用上却出了问题。教育的管理者要用学生考试的分数考评教师(大概只有幼儿园还没有这样),教师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死盯学生的分数,于是近乎“惨烈”的场面愈演愈烈: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见缝插针”加班加点补课,高密度反来复去的死背硬灌,各种大大小小的单元考、章节考以及统测、统考源源不断, 教师不由自主排斥冷落“差生” 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考试分数屡屡不佳的学生,只要能考出高分数甚至纵容学生作弊……。呜呼,我们的学生年复一年长期经受如此的“折腾”,不怕学习才怪呢!在学生的学习动力遭受反复“摧残”(恶性循环)进而逐渐产生“不想学”状态的同时,教师也身心憔悴而“怕教”了(啊,“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早已荡然无存)。显然,一旦把学生考试的分数与教师的“生存”捆在一起,这样的教育肯定就一天天地“变味”了。 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想学” 状态,为此,教师必须要有“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 富有“爱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以一种“想学”的良好状态进入每一个教学情景。一切可能使教师的“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遭受破坏的管理方式都应该是不恰当的! 用学生考试的成绩考评教师肯定是一种使教师“想教”的方法,但是这里一定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才能既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生存”拴在一起,又使教师有“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 富有“爱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这一定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想教”与“想学”互为因果,只有“想教” (要富有“爱心”地教)的教师才能教出“想学”的学生,而缺少“想学”的学生,久而久之哪里还有“想教”的教师呢?教师不“想教”领导解决起来,当然不难,但学生“不想学”,教师解决起来可就太难了。 总之,对“想教”与“想学”及其各种复杂的制约因素的全面深入的研究 已时不我待了!我认为,“教育动力学”作为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它产生的时候了!虽然学生“不想学”的根本问题,不太可能光靠建立一门研究学科来解决,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对“教育动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的教育理论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不想学”及其由此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影响或即将影响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其实,当我们审视现行教育理论体系时会发现:这近乎是一个不小的“空白”。 如何才能激发、保持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想学”的状态?这不但是一个教育教学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考察对象条件下,将有不同的答案。 让我们都来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我们的学生始终“想学”、爱学,学得轻松,学得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