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大乐趣

 生命中不能没 2015-04-30

谈到人生境界,恐怕人们最先想起的还是王国维提出的人生成大事的三重境界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是啊,谁没有一份功利心,谁的人生又会一番风顺呢?王国维提出的三重人生境界,既可以鼓励人,又可以安慰人,必然也就传唱不衰。

可是,其也有着自身的缺点,它仿佛让我们觉得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是一种苦不堪言的过程。也就多少有些悲情的意味了。

说实在的,人生对于每一步的斩获,除了辛苦之外,更多的是收获了内心的快乐。

因此我想,我们与其抱着王国维的教条,不如追根溯源,铭记孔子给我们的点悟。在此我也把孔子的那三句话分为三重境界,给出我个人的解释,以供各位参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第一境界也。不是笑话。虽是老话题,但是我们需要翻出自己的意思。南怀瑾告诉我们,它并不是叫我们去“炒剩饭”,一遍又一遍的复习、温习,那样快乐才怪呢?个人觉得对于这个“习”字的理解,我们应把它作“领悟了,懂得了,掌握了”理解。你想,我们随时随地学习,偶然有所领悟,懂得各种知识,掌握了某项技能,不是已经很快乐的吗?因此对于“时”字的理解,我们也不能理解为“经常”,而更应当把它理解为一种“时常”,或“偶尔”的意思比较妥当。要不然,快乐就无从谈起了。何况儒家教育我们的是随时随地的学习,且也不是学习我们今天的这些个东西,它注重的是对于宇宙人生之“道”的感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第二境界也。是啊,朋友来了快乐,但有时候也会是写不速之客,我们又有何快乐呢?所以我们这里应当把朋友理解为知己。我们学有所得,不被人了解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远方自有懂得我们的人,我们的学习不是也很快乐吗?我们需要有这份对于自己学问的自信,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孔子不被当时的时代所理解,但是他相信历史会了解他的。因此,这个远方的朋友不仅指我们同时代的人,也只后世的人。司马迁和董仲舒不正是孔子心目中远方的朋友吗?只是它确实有些远而已,但知道自己终究有一天被人理解也就死而无憾啦。因此,孔子的内心还是快乐的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第三境界也。上面说的是不自暴自弃,这里说的是不怨天尤人。身边的人们不懂得自己,又有什么好埋怨的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做自己内心的君子。何况这世界迟早还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懂得你,也就更不用怨天尤人了。再则,被人不懂得知识,你耐心的教导他,循循善诱,迟早有一天你也会有你的收回,这样你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我们用陈眉公的话解释是,第一步我们需要独乐乐——无事静坐,一日是两日。静坐当然不是呆坐了,吾日三省吾身也。第二步我们需要与人乐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问也在于交流,这也是寻找知己的最好途径。其中乐趣自然无穷。第三步也就是与众乐乐——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也就是需要有包容的精神——人不知而不愠也。不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空灵的境界,恐怕就是人生学问的最高境界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