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作社如何应对“成长的烦恼”

 伯涵他爹 2015-05-02



  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日前在一些乡村发现,资金缺乏、管理不规范等因素阻碍合作社成长。


服务跟不上 社员要退出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53万个,社成员达64.35万人,每10户农户中有1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成长的烦恼”。

  老罗是一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该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拥有社员200多个。由于缺少服务方面人才,合作社发展比较缓慢,发挥功能也不明显,目前已有80多户社员退出,其他社员也在观望中。

  如何让合作社规范运行,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带动能力是合作社下一步努力方向。虽然宣传、品牌对于合作社来说十分重要,但服务是根本。只有为社员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由于服务跟不上,不少合作社仍停留在合伙型、契约型等“原生形态”,没有真正进入较高级形式合作形态。


部分合作社陷发展困境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下,许多农村形成新农业产业基地。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合作社难以发展壮大。

  江西一家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说,几年前该合作社就雄心勃勃地计划建设标准化蔬菜园,发展多品种无公害绿色蔬菜,与南昌多家大型超市签订供销协议。但由于无项目无资金扶持,社员筹集资金力量有限,发展计划一直搁浅。

  “照我们想法,合作社本可以发展得更好,现在遇到难题,想进一步发展壮大,难喽!”该合作社理事长无奈地说,为获得大型烘干机场地,他跑上跑下,一直没结果。

  “没地就建不了厂房,就没法搞加工,产、加、销就是一句空话。”南昌一合作社负责人说,很多合作社由于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完善内部机制很重要

  一业内人士直言,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混乱,导致社员对合作社前途失去信心。

  一家养殖合作社社员介绍,水产养殖销售本是该合作社拳头产品,由于理事会和会员之间猜疑不断,合作社处于“休眠”状态。

  “进价80元一袋的饲料,合作社卖给我们120元,不买合作社就不要我的产品。”该合作社靠理事长权威维持管理,理事长往往优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至于合作社成少数核心社员谋利工具。

  一些合作社负责人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扶持、培育一批示范性合作社同时,要逐步建立、完善相应考核、评定标准,杜绝“空壳”合作社先期得补助、后期无作为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合作社晒出更多信息,让合作社在阳光下运行。”业内人士称,农民合作社亟待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合法完备有效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合作社走向规范化。(徐黎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