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谭敬书教授经验)

 乐山有大佛 2015-05-02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主要是由Ⅰ型变态反应所致,是以反复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慢性疾病,西医分为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与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居多。病程久者,可引起鼻息肉。

中医对本病归属于鼻鼽范畴。《礼记·月令》说:“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这是关于鼻鼽的最早记载。《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中对鼽、嚏已有大量论述,并认为其病因与时令气候特别是火热有关。明·楼英《医学纲目》将鼻鼽作为病名。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主寒、主热之分,以主寒者多,如肺脏虚冷、脑冷肾寒、肺脏感寒、脑冷肺寒等不同观点。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认为肾气不足,则呵欠、喷嚏。隋·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认为肺脏虚冷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指出:“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有治疗鼻塞脑冷出清涕的方剂,提出了脑冷肾寒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剂。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指出鼻流清涕不能自收,是由于“肺脏感寒,寒气上达”的缘故。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十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指出了脑冷肺寒的病因及其治疗药物。主热者,有心火邪热干于阳明、邪热客肺等。如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出:“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认为鼻痒、喷嚏是由于火热侵及阳明所致。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则认为:“鼻鼽者,热客太阴之经也。”指出了邪热犯于肺经的病因病理。

辨证论治

1、肺寒壅鼻证

肺寒壅鼻者,阳气不足,寒邪侵肺。寒邪侵肺则阵发性鼻痒、喷嚏,遇风冷益剧;阳气不足,气不摄津,则清涕如注。检查见鼻黏膜淡白或灰暗、水肿。伴恶风,易感冒,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紧。

治以温肺散寒,化饮止流,用《伤寒论》小青龙汤先治其标。常用药物,麻黄6g,白芍药10g,细辛3g,干姜6g,法半夏10g,五味子6g,炙甘草10g,桂枝6g。

加减:酌加黄芪、党参以益气固表;鼻痒重加蜈蚣、全蝎祛风止嚏镇涕,清涕多加煅牡蛎涩津止涕。

瘥后,再以益气温阳之剂如补中益气丸、补肾强身片之类缓缓调理,以图巩固。

2、气虚鼻窍失煦证

气虚者,不任风寒,故早晚阴盛阳弱之时,容易阵发鼻痒、喷嚏;气虚津液失摄则多清涕。检查见鼻黏膜色淡、水肿。伴恶风,容易感冒,面色不华,舌质偏淡,苔薄,脉缓弱。

治以益气固表,摄津止涕,成年人可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防风、桂枝各6g,白芍药12g,炙甘草6,大枣5枚。

气虚证在小儿患者多属脾气亏虚,若成年患者兼纳呆,食欲不振,大便稀等症,或见舌质淡胖有齿痕,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注意选加乌梅、细辛、苍耳子之类通窍止涕。常用药物,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淮山药12g,茯苓12g,桔梗10,薏苡仁20g,陈皮、白芷各10,荆芥6g,炙甘草6g。

上二方,肢凉畏寒而见肾阳不足者,酌加附片6g温阳益肾,加淫羊藿既能温肾,又能祛风止嚏(痒)。

3、阳虚鼻窍失煦证

阳虚者气不足,卫表失固,不任风寒,故频发鼻痒、喷嚏,津液失固则清涕如注量多。检查见鼻黏膜苍白紫暗、水肿。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尿后余沥,夜尿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等。

治以补肾益气,温阳固表。用自拟温阳祛风汤、鼻敏片之类加减。常用药物,淫羊藿、锁阳、蛇床子、白蒺藜、巴戟天、白术、当归、白芷各10g,黄芪、枸杞子、桑椹子、白芍药各12g,细辛3g。

4、郁热熏鼻证

肺胃郁热上蒸鼻窍,气血郁滞,复感风寒异气侵袭,致营卫失调,发作鼻鼽;膀胱郁热,经脉失调,太阳之气痹阻于下,寒水浸泛于上而为鼽嚏、清涕。《素问·痹论》说:“少腹膀胱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郁热证者,以临床见有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偏红,苔黄,脉数等2~3项即可。

先以清热凉血,祛风止嚏治其标,用自拟清热止嚏汤,常用药物,葛根、赤芍、牡丹皮、生地黄、紫草各15g,黄芩、知母10g,黄柏6g,泽泻12g,红花6g,肉桂1g(兑服),细辛3g。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之类润肠通便。

此证患者,亦可用《伤寒论》乌梅丸,方中去黄连、黄柏之苦寒太过,加黄芩、牡丹皮平调寒热,加丹参活血化瘀。

过敏性鼻炎之郁热证患者,其病本仍有阳气亏虚,其郁热多属兼证或变症。如辨证准确,对清热止嚏汤或乌梅丸可收药到病退之效,后再酌情以益气、补肾之剂调理。

验方

鼻敏片(汤)

组成:麻黄3g 附片5g 细辛3g 炙黄芪15g 白术 诃子 益智仁 苦参各10g 防风6g 淫羊藿 白芍药各12g

功能主治:益气温阳,祛风散寒,收敛止涕。用于过敏性鼻炎,证属肺肾气阳虚证。

方解:方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黄芪、白术、防风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益智仁、淫羊藿温肾壮阳;苦参、防风祛风止痒;诃子涩津止涕,助白芍药收敛气阴。合用共奏益气温阳,祛风散寒,收敛止涕之效。

据现代研究,玉屏风散能抑制IgE的产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麻黄附子细辛汤能显著抑制组织胺的释放,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的产生。黄芪对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麻黄具有抗过敏作用,细辛水溶性成分去甲乌药碱具有肾上腺能β-受体兴奋剂样作用,附片可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白细胞下降,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

清热止嚏汤

组成:葛根15g 赤芍药15g 生地黄15g 牡丹皮15g 紫草15g 黄芩10g 知母10g 黄柏6g 泽泻12g 肉桂1g(兑服) 细辛3g 红花6g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祛风止嚏。用于过敏性鼻炎证属郁热内蕴者。

方解:《素问·痹论》说:“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此为膀胱气化不良,小便不利,郁而化热(膀胱蓄热),致使太阳之气痹于下,不能循经上升,故上为清涕也。方中肉桂温阳化气,助知母、黄柏、泽泻清利膀胱,导热邪于下,所谓上病下治之法;葛根、黄芩清肺与阳明之郁热;牡丹皮、赤芍药、生地黄、紫草、红花清热凉血而化瘀,有抗变态反应之效而利于调节免疫功能;细辛辛散,调节寒温,发散郁热,祛风止嚏。

温阳祛风汤

组成:淫羊藿 锁阳 蛇床子 白蒺藜 白芷 乌梅各10g 枸杞子 桑椹子 白芍药各12g 细辛3g

功能主治:温补肺肾,祛风散寒。用于过敏性鼻炎,证属肺肾虚寒者。

方解:方中淫羊藿、锁阳、蛇床子温肾壮阳;枸杞子、桑椹子、白芍药补益肝肾;白蒺藜、白芷祛风止嚏;细辛温肺散寒通窍;乌梅敛肺抗敏,涩津止涕。合用则具温补肺肾,祛风散寒之功。

冬病夏治方

组成:白芥子2份 延胡索 甘遂 白芷 细辛 制川乌 制草乌各1份

制用法:研粉,过80目筛,以生姜汁调成糊状。取一定量摊于5×5cm纱布块上,药糊面积直径为3cm,于药糊表面撒一薄层肉桂粉。敷帖穴位:大椎、肺俞(双)、膏肓(双)、肾俞(双)、膻中,胶布固定,每次敷帖时间4~6小时,7~10天1次,3次1疗程;或于当年夏季头伏、二伏、三伏日,上午贴,保持4小时以后可除去,连续贴三年。

功能主治:温阳化饮,祛风散寒。用于过敏性鼻炎证属虚寒者,并治呼吸道其他虚寒性疾病。

方解:方中白芥子温化寒饮,合以细辛、白芷温肺散寒,制川乌、制草乌温经通络,肉桂粉温肾助阳,延胡索活血行气,甘遂峻逐水饮。合用共奏温阳化饮,祛风散寒之效。

实验研究表明,本法可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抗变态反应的功能,可预防与减少、减轻过敏性鼻炎的发作,对患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单纯性白带增多症等属虚寒体质者,均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据我们观察第一年的疗效,有效率约93%左右,疗效特别好者约占35%~40%。

医案(四则)

例1

刘某某,男,59岁,干部,1983年11月22日初诊。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三年,常年发作,秋冬及早晚为多。伴疲劳、易感冒,精神不振,食纳一般。

检查:下鼻甲肿大暗红,舌质正常,苔薄白,脉细。属肺气亏虚,鼻窍失煦证。

治疗:拟益气固表,祛风止嚏,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黄芪15g,桂枝、白术、白芍药、防风、乌梅各10g,大枣10枚,细辛、蝉蜕、甘草各6g,生姜三片,水煎服,每天1剂,分二次服。

26日复诊:五剂后,症状控制,但略有鼻腔干燥感。予原方中桂枝、细辛减半,加玉竹12g,五剂。鼻症消失,全身症状亦好转。

1984年5月鼻症又有轻微复发,仍以首诊方加桑椹子15g,五剂病瘥,并嘱以补中益气丸调理。

例2

柳某某,男,36岁,技术员,1983年11月15日初诊。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13年,季节性发作,每年9月至翌年4月,早晚为多。发作时伴外耳道作痒。平时形寒肢冷,易感冒,自汗,疲劳乏力,头昏,记忆力差,腰脊酸痛,耳鸣,脱发,面色不华,小便清长,余沥难净,夜尿2~3次。

检查:下鼻甲肿胀,色暗红,鼻道有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以往用西药治疗,扑尔敏短暂有效。证属肺肾两虚。

治疗:拟益气温阳,通窍止涕。温阳祛风汤加减:黄芪15g,附片、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白术、何首乌、熟地黄、山茱萸、乌梅各10g,苍耳子、煅牡蛎各15g,细辛6g,水煎服,每天1剂,分二次服。

五剂后,鼽嚏症状基本控制,鼻痒仍存,全身症状轻微改善。再拟原方进出共四十剂。

1984年3月17日复诊:鼻症消失,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嘱以肾气丸、补中益气丸调理。后随访半年未复发,但有时早上有少许清涕,短暂鼻塞,无鼻痒、喷嚏。

例3

梁某,女,44岁,工人,1983年9月6日初诊。阵发性鼻痒、喷嚏、清涕,常年性早上发作,冬月为多,对灰尘及食油烟、炒辣椒气味特别敏感。以往用西药治疗,扑尔敏、地塞米松有短暂疗效。平时畏风冷,手足心热,易感冒,疲倦乏力,自汗、耳鸣,咽干少津,小便黄,大便干结。

检查:下鼻甲肿胀。色暗红,舌质偏红有裂,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细。证属郁热熏鼻证。

治疗:拟凉血清热,祛风止嚏。用清热止嚏汤:葛根20g、赤芍药、黄芩、知母、黄柏、泽泻各10g,生地黄15g,红花6g,肉桂粉1.5g(兑服)。三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

13日二诊:诉服药一剂后,症状完全控制,续服两剂,手足心热、咽干燥感、舌苔黄等症消失,但晚上2~3点钟时咳嗽一阵,小便仍黄。原方加紫菀、款冬花各10g,三剂,煎服法同前。

20日三诊:谓鼻症未发,咳嗽亦止,对灰尘、食油烟、炒辣椒气味已不太敏感,仍耳鸣,肩关节疼。鼻黏膜转淡红,舌质淡有齿痕,舌边瘀点仍存,脉沉细。治以益气固表,补肾扶元,处方:黄芪、白术、熟地黄、山茱萸、煅牡蛎、泽泻、茯苓各10g,附片6g,鸡血藤20g,五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服。

10月13日诊:谓服上方后,诸症消失,近因食鲜鱼引起鼻症复发已经3天,但症状较以往为轻。根据辨证,仍用首诊方(清热止嚏汤)原方,仅服一剂,症状顿失,后以补中益气丸、补肾强身片调理月余。后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例4

刘某某,男30岁。自诉发病时鼻内痒甚,喷嚏频作,流清涕多如水,日发数次,已三年余。

检查:鼻腔黏膜呈淡白水肿,鼻道无脓性分泌物。舌淡苔薄,脉缓。诊为过敏性鼻炎,全身症候不显,按肺脾肾虚,气不摄津论治。

治疗:拟温阳益气,升清通窍。处方:黄芪、党参、枸杞子、淮山药各12g,白术、菟丝子、益智仁、淫羊藿、薏苡仁各10g,并嘱其按摩鼻背两侧,日行三次,每次10min,至局部皮肤灼热感为度。

服上方十剂后,症状大减,检查见鼻黏膜色泽转红,水肿消退,余无特殊。续服上方,去淫羊藿,加蝉蜕3g,进十四剂后症状消失,鼻内略有干燥感,查鼻腔正常。仍以上方加桑椹子12g,续服七剂,随访三年余未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