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目的探讨

 123----= 2015-05-03
教育目的探讨 会认为这是个伪命题 —— 不就是培养人才吗?此外还有什么目的呢? 家长的目的是,让子女学到求生的本领,找个好的工作,进而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学生的目的自己不明确,只是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完成学习任务。至于取得好成绩,获得名次,常常是一种虚荣心,有的是精神和物质利益的鼓励所致。教师的目的是学生成绩,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名誉、收入和前途。学校领导的目的是,完成党交给的教学任务,完成一个又一个硬指标。国家、政府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目的不统一,目标不一致,这就是教育的现状。 家长的目的往往难以达到,只好退而求其次,退而再求其次。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自己的主见,往往与外界的目的、要求会产生距离,甚至冲突。教师的目的,只会与外界的目的相协调,除非纯粹是混退休的。学校领导的出发点和办校理念都不会有问题,但要很好地实现办校目标,因受各方面条件制约,总是困难多,动力少。前面所述这一切,看起来目的不统一,目标不一致,实际上,由于 尽快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一点的高度一致,就没有了矛盾和冲突。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总是落后于世界,步履艰难呢?这就是本主题需要揭示的焦点。 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但这是九年的初级教育。中考就不在范围之内了。也就是说,九年以后的教育,负担扔给了家长。家长没钱,子女成绩再好也只有辍学。高素质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个教育体制把千里马弄到磨坊里去推磨。这是一个方面。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与义务教育法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计划外生育者,即使是好苗子,中考,计生办的章没盖,连参加升学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是人才就一定会崭露头角。被踢出校门的计划外生育者,其能量还是会释放出来的,很可能促使其成为负能量。国家教育体制被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制约,违反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几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今天还不如奴隶社会了。这是又一个方面。 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为通用语言;简化汉字为通用文字;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的辅助工具,用在汉字不方便使用的地方。语言文字法巩固普通话、简化汉字、汉语拼音方案不可撼动的地位。如果这三项都是很优秀的话,立法不立法都一样,人们会竞相使用。然而,正是这三者,问题重重,不立法很可能会被淘汰,才需要立法保护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教育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对不利于教育的东西立法加以保护,与培养高素质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下面详细论述。 普通话多儿化音,我们南方人不知道怎样儿化,哪些音需要儿化。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具体教学内容。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字的注音工具,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汉语拼音本身许多复韵母不是拼音,而是整体认读。不但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还使学生对拼音的概念形成错误的认识。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语,而这时正是巩固汉语拼音知识的时候。汉语拼音仿效英语又不同于英语,有同有异,似是而非。许多学生这时晕头转向,英语和汉语拼音穿帮,china,确那,吃那,催那; y i a r , 一、哎、歪、啊,不知哪是哪。至少要一年才能慢慢适应。学生普遍反映汉语拼音根本没对学习汉字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加重许多负担,特别是对英语的学习,负面影响太大。汉语拼音没有考题后,再也没有学生去理会了。这第三个方面是教育的瓶颈。 还有,师资力量的培养、配置、使用,也体现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过去,先生是不退休的。年龄越大教学经验越丰富,教育质量也相对高得多。而现在的教育体制,强调学历、文凭,经验刚积累到正该发挥的时候,却退休了。大量年轻教师滥竽充数。民办教师、临时工(代课)待遇特低,即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优异的教学成绩,体制也将之弃之如敝屣。极大地挫伤其积极性。这第四个方面也是教育滑坡的助推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国家制订的一些相关法律,根本没考虑教育方面。投入大量教育资源,基本上都被这些法律法规消耗殆尽。国家表面上对教育特别重视,而代表国家的权威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凌驾于教育之上,徒增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负担。对家长来说,就是泰山压顶的经济负担。在教育目的方面,家长、学生、教师、校领导这四者的目的是统一的,目标是一致的。而国家在教育方面与前面所述的四个群体的认识,完全偏离,本质上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这就是一名小学教师从多年的教学中领悟到的中国教育现状的成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