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材料型作文题:审题有方法,用材讲原则

 mxb08 2015-05-04

针对纯材料型作文试题,我提出了一个“三板斧”的审题理论,其实讲的就是三种审题方法。

第一板斧:抓主要人物(角色)及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简称抓主要人物。以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原题略)为例,主要人物是修船工,也可以是船主,不能是船主的孩子们。

如果以修船工为主要人物,以他为立意的角度,就可以确立以下立意:顺手积德,摆手拒谢//善在有意无意间//顺手与袖手//仁远乎哉//顺手之劳,顺乎天理//修补道德的漏洞……

如果以船主为主要人物,以他为立意的角度,就可以确立以下立意:知恩报恩也是顺手之劳//知恩报恩,恩恩相报//恩恩相报,四海同春//大家都是修船人……

考生一定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观念,要有联系的观点。写主要人物,不能忘了其他人物,包括次要人物;挥动人物这一“板斧”,不要丢了主要事件、主要词语这两“板斧”。

第二板斧:抓主要事件、事件的重要环节及其与其他环节的关系,简称抓主要事件。以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原题略)为例,所写的主要事件就是冒着风险切割一块有瑕疵的大钻石。

这个材料共两个自然段,显然可分为两个环节(当然还可再细分)。这两个环节,又自然形成一种对比的关系:一是害怕承担风险而放弃,一是巧妙分担风险而成功。

抓主要环节可以有以下立意:师傅出招,徒弟动手//新老联手,珠联璧合//分担风险,分享成功//信任是最好的切割师//允许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如果着眼于环节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有以下立意:敢于尝试是最大的成功//风险与回报同在……

小环节之间的关系,更可以写出新意:三分说,七分做//心不抖,手就不抖……

第三板斧:抓重要词句及其与其他词句的关系,简称抓重要词句。以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原题略)为例,这段材料显得很庞杂,可是细读起来,发现他围绕“同学关系”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二是如何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

这两个问题,就是两个重要的句子。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前后逻辑相连的两个问题。这两大问题(句子),可以只选一个来写作。

如写第二个问题,即如何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又可以回归原材料,联系第一个问题后面“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这些重要句子。据此,可有如下立意:要有大我意识//切勿自我膨胀//志趣相投方为朋友//同性相吸,同格相投//性格不同,正可互补//激烈的竞争呼唤深厚的友谊……

以上只是抓住了第一问后边的几个重要词句,当然也可以在“等等”二字中做文章,言他人所未言,发他人所未发:在友谊的草坪上竞争//在绿色的桌面上//关系,关系,既关又系//你关心他人,他人才系挂你……

除“三板斧”外,对命题材料的整体把握,又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整体把握法就是把试题材料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抓住段落与段落、开头与结尾等方方面面的联系或共性来审题立意。

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原题略)为例,从整体上看,故事本身显然以“不过”为界,分为前后两层。前面讲的是比赛规则和习惯,后面讲的是一个新情况,它打破了原来的规则和习惯。如果只是着眼于主要人物——双双过桥的一对选手,就可以提出“要学会合作”“要学会变通”“要运用智慧”“合作共赢”等立意。如果着眼于整体,就可以提出更多立意,肯定否定均可,例如:要学会遵守规则——要敢于打破规则//要有团队意识——与“敌羊”共舞//规则是比赛的灵魂——规则皆由人定//维护比赛的严肃性——开心就好//保持优秀传统——打破传统习惯//破坏规则者当罚——呼吁授予创新奖//游戏人生者戒——和为贵……

前几年,有老师十分强调新材料作文审题要瞄准靶心,要确定最佳立意,我不大赞成这种观点。如果一个省市几万、几十万考生都望着最佳角度去立意,就不可能写出深刻新颖的好文章来。考题中往往说“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上所讲四种审题方法,不论使用哪一种,只要考生作文与试题的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相关就行,这种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文章。

下面谈谈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作文的材料,有人称素材或题材。当今信息社会,有用不完的材料。临题作文,选择和运用材料的原则是什么呢?我们结合全国考纲,提出三个层面的六种具体要求,作为材料运用的原则。

第一层面,即质的要求:真实,典型。

真实,是就材料的整体和主要环节而言的。真实,又分为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通俗地说,生活的真实就是未经艺术加工改造的生活的本来面目,艺术的真实就是经过艺术加工改造了的艺术化的生活。在这方面,不同的文体,要求有所不同。就中学生常写的议论文而言,要求所写的材料真实,就是无论事实材料还是观点材料,都要求在历史上、在客观世界里真有这个信息,性质方面不能颠倒是非,所属方面不能张冠李戴。如果写小说、散文,就要更多地考虑艺术的真实,就要写得真实感人。

从学生作文来看,编造名人名言,把苏轼与杜甫混为一谈,或在规范严肃的议论文里混用甚至全用文艺作品中的材料做论据,当然都不好。但是,一样不好的是对材料不敢做也不会做一点艺术加工,不会形象化描写,不会合理想象,写出来的东西没有艺术性和吸引力,更谈不上感染力。还有一种现象是,对材料了解得不确切就不敢写。这里教大家一招:如果是没有精确记住名言的字句,就可用间接引用法;如果没记住事实的细节,就可用形象化描绘法,加以合理想象。

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从生活本身讲,典型材料就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从写作讲,典型材料就是最能说明作者思想观点的材料,或者说与作者的思想观点、写作目的具有严密逻辑联系的材料。

比如要证明“任何人的人格都应该得到尊重”这一观点,如果大谈国家领导人、科学家、艺术大师等应该得到尊重,或从正反两面反复举例说明这一点,都显得论证无力。如果举出上海某公务员在地铁上殴打乞讨老人的例子,一下子就能从反面说明问题。那么,公务员殴打乞讨老人的例子就是典型材料,当然是典型的反面材料。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层面,即量的要求:充足,丰富。

充足,是说材料用得够数,不缺少什么。还以证明“任何人的人格都应该得到尊重”这一观点为例,如果只说乞丐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就显得不足。普通劳动者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也一样需要分析和证明。“大家都知道尊重伟人”这样的话语,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也不能省略。不然,就显得论述不充分。从材料的使用上讲,就叫不充足。

如果写记叙文表现妈妈对“我”的爱,只写一个为“我”看病显然不够,“我”不病时妈妈怎么对我?衣食住行,不必一样样地挨着写,那样也许显得太呆板。但是,总要写几件事或几种情况,或按时间的不同写一些不同的材料,或通过写与妈妈的矛盾、争执、误解等,来多角度地表现中心或主题。

丰富,是在量上对材料的更高要求。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丰满,信息量大,读者的收获就多。但是丰富又不是简单的量的叠加,最主要的是要把面铺开。

如写议论文,其思想观点总带有一定的概括性,那么,举例子就不能范围太窄。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五行八作,根据需要,横向的跨度尽量大一些为好。比如写论“谦虚”的作文,有同学专举古人的例子,有同学专举帝王的例子,有同学专举艺人的例子,有同学专举画家的例子,有同学专举外国人的例子,这都不好,举得再多,也算不上丰富。

第三层面,即时频要求:新鲜,新颖。

如果是属于社会大众的材料,新鲜的应该是最近才发生的;如果是自身的材料,新鲜的应该是别人没有的;如果是历史的材料,新鲜的应该是其他学生作文中很少用到的。

有的高考范文写的是高考前一天发生的国际新闻,就比较新鲜;有的结合高考当天的天气来写,也显得新鲜而又自然。

新颖的材料,主要指作文中引用的观点性材料,往往眼光敏锐,角度新颖,见解深刻,语言犀利,哲理性强,而又为其他同学很少用到。比如中外某些思想家、哲学家和各领域当代巨子的观点和言论,都可适当引用。

为便于记忆,编成四句顺口溜,送给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