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小明才6岁,但表现出来非常自信,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与人打交道,说话都非常的老练。 问朋友原因,说经常夸奖孩子,孩子的自信靠的就是聪明的父母的夸奖,当然夸奖也需要有一些技巧。 每个孩子都经常会犯各种错误,毕竟他还没有能力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喜欢埋怨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行!你怎么那么笨?”之类的话。 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后,会情绪低沉,长久下去,容易失去自信,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孩子,甚至会靠攻击他人或自我伤害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老师讲他当年做班主任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听完后非常触动,十年前他在一所985的大学做班主任,离毕业只有一个学期的时候他的一个学生突然不来上课了。 这个学生三年多都表现的中规中矩就是话不多,他也不想看到还差一个学期就放弃学业,就联系了学生的家长。 这个学生是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是一个老师,见面后母亲没有安慰孩子,而是当作他和同学的面对孩子一顿批评,孩子差一点就要跳楼。 他后来找到孩子的母亲谈一次话,了解到母亲由于对他要求高,从小到大就是非常严厉,哪怕孩子已经很优秀了,还是改不了。 后来孩子办了休学,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他完成了学业,母亲也通过这件事情知道了经常批评孩子的危害。 既然经常批评孩子如此多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呢?有心理学家指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家长对孩子经常表示夸奖、赞美,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表示肯定,可以强化孩子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欲。 并能使孩子自我感觉良好,激发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以求获得更大的成就,维持这种夸奖、赞美或再度获得这种“殊荣”。 毕竟获得夸奖对他来讲也是一次肯定,能激励不断的进取,自己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父母经常奚落或责备孩子,孩子会认为家长不信任自己,这样的孩子对家长也不会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夸奖、赞美,家庭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气氛,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使彼此之间更接近,并产生信任感。 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制能力差。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奖励与夸奖、赞美至关重要。 夸奖、赞美孩子,能激发他正确的外在动机,产生好的行为,并能强化他所完成的这一行为。 孩子经常得到夸奖、赞美,以后当他碰到类似事情时,便知道该怎样去做,怎样才会让父母和老师满意,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很多家长都知道批评孩子的危害,但要他们夸奖孩子,也是一个大难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真正懂得如何夸奖孩子。 夸孩子的时候,你要懂得就事论事地夸,要学会将孩子做事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的努力,孩子就会知道,通过努力可以做出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获得好的成绩。 例如,6岁的孩子帮助妈妈做简单的家务,家长就应该就事论事地说“感谢你帮助妈妈洗菜,菜洗得很干净或今天你将客厅和房间打扫的很干净,非常棒”之类,而不要觉得孩子到了该帮忙做家务的年龄就理所应该。 在获得家长的称赞之后,孩子很希望以后能多多得到家长的夸奖。当然家长也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表现良好,就期待孩子每次都可以做得很好。 因为对于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尚未成熟,很多行为的出现都是不可预期的。 我们对孩子的夸奖,要着重第一次大力夸奖。例如,孩子第一次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家长就要适当进行表扬,希望孩子以后都能够更多独立,当然也可以教一些好的方法。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当其取得一定的进步时,父母要及时地给予赞扬,这可以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孩子更加在自信和努力。 当孩子因为做好一件事而受到称赞时,就会产生某种期待,比如下次再完成这件事之后,他还希望家长能够继续夸奖他。 ![]() 不能孩子有这种心理,为了获得夸奖而去努力,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处事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较强的功利心。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逐渐减少夸奖的次数,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有所夸有所不夸。让孩子转变态度,认识到自己把事情做好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年龄尚小,可能不知道你为何夸奖她。 如果家长有针对性地、具体而适度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这样夸得具体而适度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 家长对孩子夸奖,要讲方式和方法。要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夸奖孩子要及时。学会聆听孩子说的话,也要学会让自己说的话被孩子接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