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夸奖,也是一门学问。 曾经,有一大批采取“冷漠式”教育的父母,会吝啬自己的表扬,甚至无情打击孩子,绝不能让孩子“翘尾巴”。 如今,这批“被打击”的孩子长大了,为人父母之后,却一个劲儿地表扬孩子,绝不能让孩子“没自信”。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只有适度表扬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从“表扬缺失”到“过度表扬”,这个弯转得有些急,需要踩点儿刹车,过渡得再慢一些。 前段时间,姜文做客《十三邀》,当被问及“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他竟然说到,“和母亲的关系一直都处不好,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 作为中国最有个性的演员兼导演,即使获得再多的影帝,也无法掩饰内心得不到母亲肯定的遗憾。 即使平时对自己再严厉,他想,母亲看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应该还是会夸奖他几句吧。 可是,很多美好总是在想象中,现实依旧那么残酷。 那天,他将考上中戏消息,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也只是看了看,并没有很开心的样子,甚至“啪”的一声扔在一边,说:“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后来,给母亲买房子,她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还不去住。 母亲总是爱说别人拍的电影不错,却不爱看他的电影。 孩子最重要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很多是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这是孩子一生温暖的底色,也是行走一世的重要力量。 而持有固定型思维的家长总会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无论孩子做得有多好,获得多少成绩,却总也不得到肯定和赞许,最终在孩子心底留下伤痕。 姜文坦言,自己在生活中其实很不自信,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 他眼神里流露出的茫然和落寞,让人看了有些心疼,再坚硬的盔甲,都有自己的软肋。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最爱你的人每天都在否定你。 有种缺憾是江湖地位,金钱名利都无法弥补的,年纪越大,遗憾越深。 “电影里如鱼得水,不拍电影的时候,回到现实,面对的依然是跟十几岁的时候一样的困境。” 人类深层次的渴望,就是得到表扬,特别是得到至亲的肯定。 “求求你,表扬我”成为多少孩子心中的呐喊。 现在令我们家长最担心的,就是怕孩子上网学坏,事实真的那么可怕吗? 在我们这个电子产品迅速普及的时代,你不应该怕孩子上网,怕耽误学习就一定要他与手机绝缘。那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你想想,如果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用手机,一百个家庭的孩子,有99个家庭在用手机,并且在网上能做的非常流畅,建立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你的孩子连手机怎样使用都不会,你不觉得你的孩子被别人家的孩子落下了吗?你不觉得你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落伍者吗? 那么赢在起跑线这句话是不是就是一句空话呢? 学习不能仅仅限制在书本上学习语文数学,世间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摸索,都需要探索,所以我们不能束缚孩子的手脚,不让孩子接触新时代的东西。 我们每个大人都在拿手机,每天在网上玩儿的不亦乐乎,为什么要控制孩子呢? 如果你告诉他要适当的玩手机,限制时间的玩手机,以及长时间看手机对身体有害这些知识告诉孩子,我想他一定会有自己的一个平衡办法,会有自己的意志力。 玩到一定时间,孩子自己会把手机放下,你不需要担心什么。 如果怕孩子玩物丧志,孩子出现了这种不能抑制自己行为的方式,那么也是家长你自己造成的。 你没有对孩子教育好,你没有给他灌输管理时间的观念,这完全是父母的责任。 所以你不要小看做父母,你不要以为你生了他就可以,只管他吃好穿好。 如果不与时俱进,害怕他在网上流连,这样都是错的想法。 时代在变,我们要与时代融入在一起,你如果不能融入这个时代,那么你就是淘汰者,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淘汰吗?所以怎么玩手机怎么利用手机完全在父母的教导。 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效的利用手机,不单单仅仅是玩游戏。如果孩子学习实在是太累了,他希望通过游戏来解解压,那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大人不是在工作一天之余也希望拿起手机,玩玩游戏,缓解一天的压力和烦躁吗? 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用这种方式排泄自己心里的压力呢。 所以将心比心,或者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孩子的行为。如果孩 子做的不是过分,就不要去干涉孩子。 所以希望我们家长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如果他做出了成绩,一定要及时的夸奖孩子,这样即能显出你的素质,又是对孩子的最好关爱。 作家毕淑敏曾分享过一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看到教授5岁的小女儿满头金发,简直惊为天人。 收下朋友带去的中国礼物,小女孩奶声奶气地微笑道谢。朋友禁不住夸奖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教授当时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女儿走开之后,她的脸色严肃了起来:“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朋友大惊:“我一番好意夸奖她,伤害二字从何谈起?” 教授摇摇头:
后来,朋友向教授女儿道了歉,表扬了她的礼貌。 或许,有人会认为教授过于大惊小怪,甚至有些苛刻了。 其实,不然。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
她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同样是遭受挫折,有些孩子可以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而有些孩子却容易自暴自弃,不断自我否定。 原来,孩子的思维模式起了重要作用。 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即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等,主要由先天决定,后天改变的空间不大。 使用“聪明”、“漂亮”、“很棒”、“有天赋”等词语夸奖孩子,就容易使其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即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等,有先天的部分因素,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 而用“努力”、“坚持 ”、“勤奋”、“有礼貌”等词语来夸孩子,就容易使其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所以说,夸孩子不是简单的事情,使用正确的夸奖方式,能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他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而夸奖方式不当,却会让孩子害怕困难,一味退缩并且轻言放弃。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
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应该是豪不吝惜对自己孩子的夸奖的。 中国的父母就有这个毛病,对别人的孩子,对别人都会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而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却很少夸奖,有的只是挖苦,警告。 虽然心里想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父母的所作所为竟然在无意间会伤到孩子的心灵。 你对孩子说出你的赞美就那么难吗?难道孩子不是你的亲生吗?你赞美他你会觉得难堪吗?或者你不舒服吗? 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的父母,不习惯赞美自己的孩子,总是习惯当导师。 以导师的姿态去对孩子进行指手画脚。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应该做这,应该做那。总以为自己活的年龄大,看得多了,懂得多了, 人生经验很丰富,可以指导人生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活得都并不精彩,都活得很累很烦,有时候甚至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 你觉得你这样的人生是孩子的人生的榜样吗? 你觉得你对孩子的指导,真的对他有帮助吗? 我一直秉承一个理念,就是顺其自然。 孩子需要成长需要探索这个世界。如果你不让孩子做这做那,束缚 孩子手脚,那么你的孩子不会有太多的创造力,不会有太多的想象力。 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孩子,但是你却期望他做出天大的事,你觉得你这样能达到心想事成的结果吗? 所以适当的,及时的夸奖自己的孩子,不要吝惜你的夸奖,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令孩子心情愉快。 看到孩子高兴,我们的心情是不是也很好呢? 那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愿意开口夸奖自己的孩子呢? 本期话题 小时候你得到过最难忘的夸奖是什么?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