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08日中医 刘晓曼 200811070014

 猴小妹小姐 2015-05-05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08日中医 刘晓曼 200811070014

2011-06-10 10:46:05   】 浏览:565次 评论:0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08日中医       刘晓曼        200811070014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针灸学姗姗来迟,我们这三个在外校漂荡了两年的班级终于在大三第二学期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针灸学的 学习。课上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一些病例,将理论渗透于临床实例中,更增加了我们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教学周已进入第十四周了,欢乐却又浓厚的学习氛 围让我们忘记了时间,想一想仅仅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堂课了,不免感慨万分,同学们对针灸的学习还意犹未尽,却面临着结课的到来,真希望学校能进行一次课程改 革,增加针灸学课 时,让我们能够有机会更加深入的学习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这朵奇葩——针灸。通过这学期对针灸的学习,自感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为了使学习的内容更具系 统性、更有条理性,更加清晰化,首先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下简单梳理,使之成为一个小小的知识系统,更易于记忆,利于运用。最后是简单抒发一下学习针灸学后对 针灸治疗胃病的个人感悟
  1. 学习梳理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又有自身独立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内容丰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同时针灸学又是一门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记基础知识,更应勤于实践,熟练掌握针灸操作技术,为临床工作夯实基本功。中国是针灸医学的发祥地,顺应时代要求、为使 针灸走向世界,被各国人民所接受,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针灸治病的机理,才能使针灸学不断 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保持我国在针灸医学的国际领先地位。
《针灸学》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了经络和腧穴,是针灸学的理论部分;中篇主要介绍刺法灸法,是临床操作部分;下篇是针灸学应用部分,是针灸学 理论、技术与临床内、外、妇、儿、伤各科知识综合的课程。上篇由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组成;中篇由刺灸法总论、刺灸法各论组成;下篇由治疗总 论、治疗各论组成。
上篇:1.经络总论a..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b.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c.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2.腧穴总论   a.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
                b.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c.特定穴 
                  分类: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
                        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d.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
3.经络腧穴各论  a.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足阳明胃经45穴、足太阴脾经21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足少阴肾经27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厥阴肝经14穴
b.奇经八脉  督脉28穴、任脉24穴、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c.十五络脉 
d.常用奇穴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安眠、定喘、腰眼、腰痛点、胆囊、阑尾等
中篇:1.针刺法总论  a.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b.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c.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2.刺灸法各论  a.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的练习、毫针的选择和消毒、体位的选择、毫针刺法、行针手法、得气、毫针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注意事项
                    b.灸法  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艾灸、其他灸法
                                    灸法的注意事项:施灸的先后顺序、补泻手法、禁忌、灸后的处理
                   c.拔罐法  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
抽气罐
                                     罐的吸附方法:火吸法、水吸法、
抽气吸法
                                      拔罐方法: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
、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
                                     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d.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
                             位注射法
                    e.头针
                    f.耳针
       下篇:1.治疗总论    a.针灸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
                                           本、三因制宜
                           b.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
                                           邪 
                           c.针灸处方      选穴原则、配穴方法
                           d.特定穴的应用 
             2.治疗各论    a.头面躯体痛证  头痛、面痛、落枕、漏肩风、
                                           肘劳、腰痛、痹证
                           b.内科病证     
                           c.妇儿科病证
                           d.皮外骨伤科病证
                           e.五官科病证
                           f.急症
                           g.其他
二.学习感悟
        学习针灸后,我对针灸治疗胃病比较感兴趣,除课本所学之外,还仔细
    阅读了《陆瘦燕针灸医案》中治疗胃痛的部分,并且运用互联网查阅了一些
    关于针灸治疗胃痛的内容,下面跟大家共享一下,如有错误感谢指证。
        以下为针灸治疗胃痛的歌诀:
急性胃酸肠胃炎,梁丘大陵曲泽见;
慢性胃痛找丰隆,恶心呕吐寻内关;
消化不良失营养,地机漏谷公孙强;
胃病不离足三里,腹痛必寻下巨虚;
手三里祛胃寒症,长敲带脉腹不硬;
艾灸神阙与中脘,专治肠胃虚与寒;
巨阙印堂和百会,胃部下垂它治罪;
艾灸气海与天枢,腹泻肠胃寒必出;
饮食胃堵按神门,开胸顺气心经神;
胃俞拔罐切莫忘,早晨姜汤暖胃肠;
足底反射区内应,肠胃之点能祛病。
以上歌诀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作用,虽然我并非针灸专业的学生,但中医强调针药并用,所以我认为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要学会灵活运用,对比分析针、药各自在哪方面有特长,临床上则可有所侧重你,祛除盲目,做到心中有分寸。
以下为某医师的行医心得整理如下:
一、急性胃酸、胃痛:
它是胃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泛酸、反酸、吐酸之分;胃热者还有烧心的感觉。它也有很多情绪上的因素,像精神紧张、身体过度疲劳、情绪低落等都可以引发脾胃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胃酸的过度分泌,因此,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疾患的产生。
出现了急性的胃酸状况可先点按胃经的梁丘穴,“梁者,屋之横梁也;丘者,土堆也。”意指本穴的功能是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它是胃经的“郄穴”,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此穴的特征又是囤积的胃经水液,就如同胃经的水库一般,点揉此穴有开闸灌溉的作用。
其次,再找到心包经的大陵、曲泽两穴,按摩它们能增加胃部的供血,增强胃动力。最后,再把足三里按按以补胃气就好了。
二、胃寒、胃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遇到经常性的胃痛发作可先点揉胃经的丰隆穴是胃经的“络穴”,在点按完丰隆穴后再寻找脾经的地机穴“地者,土也;机者,生机也。”意思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来源之地。脾属土,是人体后天运化之本,点揉此穴能增强整个肠胃的运化功能。
接下来可揉按漏谷穴“漏者,漏落也;谷者,五谷也。”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之意。也就是说吃下的东西没有得到及时的消化,营养没有得到吸收就漏掉了,点按此穴就能解决消化不良的问题。
再说说公孙穴,它是人体的八脉交会穴之一的“冲脉之会” 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同时也是脾经的络穴,是十分重要的穴位。“公孙者,辈分也。”脾经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 水。意思是指本穴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水湿风气,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此穴能调动脾经的运化能力,能抑制胃酸和促进小肠蠕动。如果遇 到想吃饭可吃一点东西就停在胃部,堵住了,这也是胃部缺血的迹象,这时可按按心经的神门穴,按摩此穴能增加心脏对脾胃的血液供应从而帮助消化。
内关穴是治疗心胸胃疼痛的重要穴位。像打嗝、胃痛、偏头疼、恶心、呕吐、血压高低的调节都是它的拿手好戏,但是体虚之人揉内关的效果不明显,因为内关穴只有在气血旺而遭到阻塞时才能发挥作用,它是冲锋的穴位,不是个补穴。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胃病足三里都是必点之穴,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另外一个穴位,那就是大肠经的手三里穴在治疗胃寒上甚至比“足三里”穴的效果还要好。
以上几个穴位点按下来对于一般性胃病患者均可见效了,如果胃病较重的患者感觉还是不舒服,可在任脉上的中脘穴和神阙穴进行艾灸,治疗胃寒、胃酸、胃胀。
中脘穴也是胃经的募穴,此穴是胃部气血聚集之所,最善于调理肠胃。艾灸神阙穴对于体内虚寒及肠胃功能较弱的患者效果不错。
三、腹泻、胃下垂
对于总爱腹泻的患者来说艾灸气海穴效果不错,经常按摩此穴对改善小肠功能极有好处。天枢穴也就是气血汇集之地是人体升清降浊的要穴,此穴相当于一个中转站或者说是“清与浊”的分水岭,按摩或艾灸天枢穴能治疗胃炎和腹泻。
胃下垂的原因也是心脏给胃部供血不足引起的,就如同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就会松弛一样,胃缺少了血液的支持后就会下垂。增强了心脏的功能,供应胃部的气血足了,胃自然就会回复上来,胃下垂才能根治。巨厥穴虽属任脉却是心经的募穴,常按摩或艾灸此穴对心脏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印堂穴是经外奇穴,它对治疗呃逆有很好的效果。可从印堂穴向两边眉棱骨用手指做旋转式按压,按压的同时小腹鼓气,并屏住呼吸反复做2到3次,坚持40秒左右呃逆就会停止。
百会穴是人体最高的穴位,离大脑最近,具有醒脑开窍之功效能提升人体的阳气,胃下垂和脱肛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常揉揉百会穴就能治疗这些下垂症。
如有必要别忘在后背的胃俞穴,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可将胃部的寒热湿气迅速通过拔罐表于皮下,对减缓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治疗肠胃慢性病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上病下治”。晚上用热水泡脚(水里加点盐)后,在足底肠胃反射区按摩,临睡前再敲敲带脉。
另外,对于胃寒的患者早晨空腹喝一碗姜汤水,一天您的胃口都会很好,但是晚上就不要喝了,俗话说“早晨的姜汤暖胃肠,晚上的姜汤赛砒霜”!晚上吃饭时应该喝碗萝卜汤以顺肠胃之气,所谓“上炕的萝卜,下炕的姜”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以上只是关于针灸治疗胃病的小小一部分而已,在今后一定要继续学习研究,当然不仅仅是关于胃痛的学习,而是各方面,中医重在整体观念,因此也提示我们 学习者要做到全面同时又要有深度,医学生任重而道远,为了“中医奇葩”针灸的传承,我们坚持不懈,努力钻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