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对接·四合作·三服务——长沙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Z教授的e 2015-05-06

 

20136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大学生变老总,送岗位回母校》为题报道了长沙学院2012届毕业生游勇的创业事迹;2014112日的《中国教育报》以《<韵味长沙>:对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探索》为题,对长沙学院中文与影视传播系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进行了报道。近年,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对长沙学院人才培养及毕业生创业先进事迹的报道达190余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312月,第六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召开,会上,长沙学院党委书记韦成龙教授代表中方,以《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与会的国际同行给以高度评价,认为极具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这是长沙学院2004年升本以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怎么办学?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怎样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20045月升本以来,长沙学院的师生不断在探索适合新升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对接·四合作·三服务”,学院党委书记韦成龙教授这样概括。

“一对接”,即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四合作”即积极推进校地、校校、校企及国际合作,建立与用人单位合作举办专业、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就业的长效机制;“三服务”即积极开展学习指导与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服务、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

以“一对接”为指导加强专业建设

“一对接”是指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机制,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工程,采取增设新专业、改造原有部分专业,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建立专业退出机制等措施,加强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不断改善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围绕长沙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

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长沙地区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以及信息、物流、会展、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学校专业布局。

为使专业设置更好地与长沙的现代服务产业对接,学校先后增设了汽车服务工程、工程管理、酒店管理等新专业。为了更好地对接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一方面理顺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另一方面,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学校现有40个本科专业中,有85%的专业紧密对接长沙市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近三年,学校培养的万余名毕业生中,有61.48%在长沙地区就业,远高于同期湖南高校毕业生在长沙的平均29.87%的就业率。

适应长沙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

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思路,学校加大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和“文化创意”等四大专业群的建设力度,4个应用型专业群渐成规模。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其中日语专业为国家教育部门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与公共事业管理、软件工程专业一起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物业管理专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软件工程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为使人才培养更好地切合长沙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学校要求各专业都成立由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的专家和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研讨会,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学等培养环节。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但吸收了山河智能、中联重科、远大空调、三一重工等长沙相关骨干企业的高管和专家,还吸收了部分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同行专家,在制订和实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特色、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各专业主动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积极探索自身与长沙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中文与影视传播系聘请了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总监、长沙市广播电视台台长等传媒一线专业人员为学生开设专业学术讲座和实践课程。同时,给学生提供机会在湖南卫视等单位实习,甚至提前进入制作团队,收视火爆的真人秀节目《快乐男声》《爸爸去哪儿》《出彩中国人》等都有学校的学生参与,有的学生直接被电视台聘用。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主动适应长沙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设教学资源,协同参与课程教学,协同参与学生学习评价,协同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协同参与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2014年,该系组织专业教师先后28次走访湖南凯天环保集团等21家企业,与湖南优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签订办学合作协议,筛选“甲鱼生物食物链”等79个企业急需解决技术作为教师科技攻关课题,引入“玉米生物发酵酸奶”等25个企业产品先进生产技术作为课堂教学案例,邀请湖南凯天环保集团等18名企业高管或技术总工来校讲学,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该系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有81.2%的题目在工厂真实环境中真题真做,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四合作”为途径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四合作”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学校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采取校地、校企、校校和国际合作这四种形式。第二层含义是指在合作内容上,通过合作举办专业、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就业等四个方面的紧密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校地合作

学校与长沙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别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3个国家级别园区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申报国家省部级重点创新项目和成果转换项目、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如学校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张志元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点米成金”,研制出能有效提高稻米中必需氨基酸的植物营养剂,使用这种营养剂种植的大米品质、价格大大提高,每亩可增收2000元至3000元,目前已推广到广西、湖北等地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成果获2014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校校合作

学校与湖南大学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合作学校资源优势,在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生互派,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近年来,学校每年聘请湖南大学40多名资深教师参与专业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评价、试卷与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湖南大学聘用长沙学院23名优秀博士教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校企合作

一是校企共建专业。学校与安博教育集团合作举办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并由安博教育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全程参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距离。

二是合作培养人才。如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远大空调、山河智能等著名公司共同开办了“三一班”、“中联班”、“远大班”、“山河班”。

三是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包括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等。目前,已建设覆盖各学科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112个,其中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0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1个。上海智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450.75万元,与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共建实训中心。长沙市月亮星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与艺术设计系共建动漫MIC苹果实验室。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如软件工程专业与安博教育集团合作编写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等4本教材,该专业还联合谷歌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开发了“嵌入式软件开发”共享课程,这些教材与课程融合了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工艺流程和规范,对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校企合作就业。学校已与362家单位建设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与128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基地协议。2011-2013年,在就业基地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达2017人。学校与中联重科合作举办的“中联班”共为中联重科培养优秀毕业生268人。

国际合作

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所学校、机构、企业展开了交流合作,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自由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了交流生项目,与九州产业大学等四所日本高校开展合作,每年选派学生赴日留学。此外,学校在日本建立了大和皇家旅游休闲集团、北海道东凤饭店等多个实习基地。

以“三服务”为载体保障学生成人成才

学校注重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构建了由学习指导与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组成的三大服务体系,保障学生成人成才。

学习指导与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服务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学习指导工作,在全国高校率先将《大学生学习指导》列为大学新生必选课程。该课程自2002年起开设,现已发展为大型讲座、合班授课、小组研讨和个别辅导“四位一体”的学习指导课程教学体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坚持为学生开设学习指导讲座,十余年来从未间断。学校先后主持编写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该教材入选国家教育部门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被全国200多所高校选用,截至20139月,累计发行60余万册。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并建有专门的学习指导网站。近年来,学校在原有学习指导基础上,围绕大学生的5种核心学习能力,构建了“五平台+五载体”学习能力培养体系。即:①以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为平台,以国家精品教材《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②以读书协会为平台,以读书工程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③以系(部)为平台,以专业导师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④以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为平台,以学习指导网站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⑤以多种多样的学习工作坊为平台,以学科竞赛和创业项目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形成的成果《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学习型社会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牵头在全国高校倡导并创建了“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协作组”,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并举办了国家教育部门《学会学习》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创建了全国高校学习指导合作联盟和学习能力培养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从2001年开始,先后在湖南农业大学、上海大学、长沙学院等高校成功举办了11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同时开办了7期“国家教育部门《学会学习》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体系

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防护体系”,初步构建了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13年,学校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防护体系。第一级: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第二级: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第三级:各系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具体负责本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四级:各班设置心理委员,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一周心理状态进行报告。第五级:学生宿舍信息员。在每间学生寝室设立心理信息员,及时掌握并汇报本寝室同学的心理状况。这五级网络紧密配合,相互协调。近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

学校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通过奖、助、贷、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新生绿色通道等多种渠道,最大程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12-2014年获助学生达2.48万余人次,获助金额总计4049万元。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校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2013年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示范课程。学校邀请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校友等来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2010-2014年,学校共组织讲座165场,参与学生3万余人次。积极开展就业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工作,实施“就业温暖工程”,近四年来,为376名特困家庭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2011-2014届特困家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3%96.7%97.2%95.0%,高于全校平均就业率。

学校重视创业教育指导,鼓励和扶植大学生自主创业。2010-2014年,学生参加GYBSYBSIYB等培训共6461人次。学校连续五年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优秀创业团队大赛,还与10多家校友创办的企业签订了创业实训基地协议,为创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邀请企业家、创业指导专家、创业校友来校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座谈”等,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学校设立了创业基金,2009-2014年给予50个创业团队每队3000-10000元的资助。有43人获长沙市创业富民资金176万元。工商管理系周廷瑞同学创办“湖南新力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被国家授予“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评专家

“一对接·四合作·三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是长沙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办学特色的一种积极探索,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多年来,学校历届领导班子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型”、“应用型”、“多科性”、“地方性”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致力于培养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培养模式中,“一对接”是基础,“四合作”是途径和方法,“三服务”是保证,三者彼此联系,融为一体。长沙学院的改革实践表明,“一对接·四合作·三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预期成效。

从学业成绩来看,学生的留降级率连年递减,毕业率不断提高。近4年来,全校学生的留降级率依次为1.73%1.52%0.91%0.87%。学校近3届毕业学生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依次为68.7%71.5%83.2%;六级考试通过率依次为19.8%24.1%33.3%;近3届学生的计算机考级通过率依次为79.6%92.3%94.3%,均呈逐级上升趋势。

从学科竞赛成绩来看,近三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依次为180项、212项和251项,其中,国家级别奖项依次为32项、64项和47项。学校数学建模队参加了201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湖南省同类院校中仅有的一个一等奖。学校艺术设计队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共有9件动画影视作品获全国奖项。

从就业创业情况来看,2014年,学校对2700名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率为97.85%,其中“很满意”的达到19.07%,毕业生对教育教学满意率为99.08%,其中“非常满意”20.41%。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企业骨干,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如在中联重科工作的毕业生中,有11人任各地营销售后服务分公司经理,26人任服务站站长,15人被派往海外分公司任职;由张玉希等4位同学创办的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年销售收入达6000万元。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对学校人才培养及毕业生创业先进事迹报道190余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中国教育报》20155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