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无毒 医生有过3

 钟家台 2015-05-08

中药无毒 医生有过3

5、细辛不过钱

中医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有考证一钱相当于3。“细辛不过钱”提示我们临床运用细辛,要注意剂量的把握和合理的配方。细辛过钱还是不过钱,取决于证候病机的病性程度、病势缓急,还要看细辛是否道地,使用的是什么剂型。散剂细辛不过钱,但汤剂就不一定了,病势缓、需要长期守方者,细辛量不宜大,还必须在既病防变的指导下,遵循配伍原则,避免细辛伤害无辜;但病势急、需要一举阻断传变者,需要根据病情决定药量,才能既病防变,就可能过钱。我临床运用细辛,只在汤剂中使用,成人一般用6~10,最大剂量用过15

细辛有毒,中医药理论要求运用毒药要保证无毒化和无害化。为了无毒化和无害化,药物的运用,首先要把握好分寸,使“方有大小”和“病有久新”相对应,该用大量,小则无效;该用小量,大则生害。其次,要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注意把握好运用的时间,如果是大毒的药物治病,适可而止,留有余地,饮食调养,葆养正气。

细辛等毒性较大的药物,那种情况下不过钱,或不宜丸散,与哪些药配伍能够减毒增效,这是中医经过临床实践,早就解决了的问题。不同医生可能有不同的体会,运用的剂量也可能不同。对于初上临床的中医来说,细心揣摩老师运用的经验,学习运用的原则,切勿孟浪从事,但也不能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凡毒药都不敢用,那样的话,很难提高自己的辨证论治水平。曾经治疗一例寒性偏头痛,用了川乌15,细辛10,结果两剂头痛消失,半年未见复发。

近十多年,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的肾功能损害,鱼腥草注射液损害肝脏等等的事例,让中医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我们中医自己,也顺从实验实证逻辑,大谈特谈中药的毒副作用。多年前,有次上中医继续教育学分的网,看到有篇文章,完全脱离辨证论治,论述中药毒副作用,当时就想,把这样的东西当成继续教育内容,中医不亡都难。

实验室方法是西医思维的延伸,药理实验是西药形成的主要环节,生命体验是中医思维的客观基础,历史上形成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配伍等等中药理论,只有和证候病机联系起来才具有可靠性,由此获得的结果,才是中医药的真实结果。离开辨证论治谈中药的毒副作用,太过主观。

 中药及其理论的形成,没有经过实验,可却是数千年生命实践的历史结果。从“神龙尝百草”的无意识,到中药、方剂理论形成和临床运用原则的确立,不知道我们的先人们付出了多少生命,牺牲了多少健康。毫不夸张地讲,中医药理论是中华民族用生命凝结而成的,我们要倍加珍惜,不能因为实验室的中药之毒,而轻易地否定“随证治之”的生命安全性。

6、毒副作用的辩证观

用中药、中成药,最基本的是要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的病性本质,把寒、热、虚、实辨清楚,该温则温,该凉则凉,做到了这一点,基本可以防止中药、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不辨寒、热、虚、实的病性,就是再安全的中药、中成药,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某中医科退休的主任,治疗一水肿患者,女性,水肿下肢为甚,尿常规潜血(+),余无明显异常,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等方法,患者浑身沉重,形寒怕冷,尿潜血有加重趋势,但这个主任还是清热解毒,对患者说,小便潜血阳性是肾有炎症、有热,热则血妄行,故坚持消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三月不变。患者精神越来越差,双腿沉重迈不开步,水肿越来越重,无奈之下,来我处就诊。诊其脉沉弱,望其舌淡苔薄白,水肿下肢为甚,按之如泥,显然是肾阳亏虚、水气内停,病性是虚、是寒,清热解毒雪上加霜,南辕北辙病情自然加重,用温补肾阳、逐寒利水汤方治疗,一剂后,患者顿感浑身轻松,精神好转,心情舒坦,后守方出入调理二月获愈。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本在于“辨症求机”(辨症,是动宾词组,辨动词,症宾语,是辨的对象,若改症为证,就混淆了辨的对象和辨的结果)的缺失或者失误,将临床症状和证候病机划等号,用病理药理逻辑处理疾病。《景岳全书·传忠录》:“实中复有虚,虚中复有实,故每以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此不可不辨也。……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燥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热者最忌寒凉,假寒者最忌温热。”不实事求是地“辨症求机”,见假热就用寒凉,见假寒就用温热,能够不发生毒副作用吗?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中药毒副作用应当进行辩证分析。从理论角度看,辨证论治讲求证候病机的逻辑对应性,讲求个体实在的处方用药,“随证治之”无过无不及,吻合个体实在的证候病机,就没有毒副作用。从临床角度看,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客观存在,因为医生辨证论治的水平问题,寒热不清、虚实不明,理、法、方、药、护的对应性差了,效果不好,方药和病机的对应性太差,就会出现问题。

中药临床毒副作用的发生,是医生辨证论治的水平问题,不是中药本身的问题,也不是中医药理论的问题,更不是辨证论治本身的问题,是个别的、特殊的,随着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就能得到克服,实现化毒为治的理论要求。西药的毒副作用总是存在的,单分子药物、放疗化疗等等治疗手段,就象一把锋利的刀在切除疾病的同时,把生命的反应性调节也伤害了。病菌炎症用抗生素十分正确,但抗生素对胃肠功能、肝肾功能、心脏的损害可能同时发生;临床高血压病人,因为服药降压药物,下肢水肿、咳嗽不已、肾功损害不是个别的。化学单分子药物的不良反应,不是医生的水平问题,而是医学理论的问题,是药物本身的问题,理论没有突破,医生无法解决毒副作用的弊端。

一般说来,凡是“随证治之”的,保证了理、法、方、药、护的病机对应性,中药无毒无害,没有“随证治之”的,实验结果再安全的药物,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现在的许多中成药,尤其注射剂,哪一种不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哪一种没有经过临床试验,中药注射剂和口服中成药的临床问题依然发生。我们没有分析其中文化原因,没有找寻其中的逻辑问题,在一些人的刻意渲染下,不少人形成了中药之毒的认识误区,偏执地认为中药就是有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