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作衡:志士“轻死赴国仇”

 西部仁者 2015-05-10
 
 
 
东北烈士纪念馆中伊作衡的照片,他在牺牲前为难友写诗留念,道“浮生如一梦,无志空白头,杀身应取义,轻死赴国仇。”

东北网齐齐哈尔站2月20日电 “浮生如一梦,无志空白头,杀身应取义,轻死赴国仇。”1943年5月7日,抗日爱国志士伊作衡被日本侵略者以“叛国罪”(伪满洲国)处以绞刑。伊作衡临刑前,作诗一首赠给狱中难友,慷慨就义,时年31岁。

  伊作衡生于1912年。祖籍河北省昌黎县,童年时在齐齐哈尔读私塾。民国18年(1929年),伊作衡考入省立第一中学校。在校期间,伊作衡接触到一些国民党员。民国19年(1930年)秋,伊作衡加入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东北学生纷纷离开家乡到北平(今北京),寻找驱逐日寇,光复国土的契机。

  民国26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为救亡图存,伊作衡接受国民党东北调查室派遣,出任东北调查室哈尔滨分室主任,回到沦陷的东北地区从事反满抗日、光复东北的地下活动。

  民国29年(1940年)5月,伊作衡在山西遭到特务跟踪,回到北平后,不幸被捕,后获得假释。同年9月,伊作衡接受国民党东北党务专员办事处辽宁省专员罗庆春(罗大愚)的派遣,以留学生的身份为掩护,去东京担任在日本的抗日团体总负责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伊作衡被召回国,任国民党东北动员委员会哈尔滨地区负责人,同时担任哈尔滨、呼兰、庆城、绥化、克山、讷河、嫩江一带的军政联络工作。

  民国30年(1941年)12月15日,伊作衡被日本宪兵逮捕。

  拘押期间,伊作衡受到宪兵队轮番审讯,遭受灌水、上大挂、狼狗咬等酷刑,但敌人却没有得到任何情况。最后,伊作衡以绝食和敌人进行斗争。敌人无奈地停止了刑讯。

  民国32年(1943年)5月7日,伊作衡高喊战歌走到刑场,神态自如地走向绞刑架。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伊作衡同监的难友们,来到齐齐哈尔的龙江义地为他立了墓碑。

  原市政协副主席、伊作衡烈士的儿子伊忠义认为,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不分早晚,不分民族。父亲生前从容面对死亡,令人钦佩。慷慨就义后,成为海峡两岸共同、永久纪念的抗日爱国志士。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情谊、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http://www.   2008-02-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