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便不利的经方治疗+《简述中医治水八法》

 iippss 2015-05-10

小便不利的经方治疗+《简述中医治水八法》  

http://wfj000000.blog.163.com/blog/static/16454456020152685740430/

       仲景书中的“小便不利”实际上涵括了现代医学泌尿系疾病的诸多症状,如小便灼热、疼痛、不适感、短少、尿频、排尿困难等,而引起小便不利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兹就临床中常见者略而论之。
       《伤寒论》六经病中皆可见到小便不利(虽太阴病篇未有明文,然湿气与小便不利关系至钜,风湿、水肿、黄汗、虚劳、下利俱有小便不利,而这些疾病都与太阴相关,但由于非其主症,在本文中就不加以论述了),故欲治小便不利,当以六经而钤之。
       1. 太阳病之小便不利
       主要见于五苓散证。本证是相对急迫的,慢慢悠悠来的患者一般不会是此证的。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主要是指排尿困难,形象点说就是“憋得慌”,有尿排不出来,大概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尿潴留之类的。这是由太阳经、腑的气机不宣通所致。因为太阳主表,太阳之经被风寒所闭,间接导致太阳之腑(膀胱)的气化不利。人体的津液是在一个循环系统里运行的,膀胱就如同一个锅炉,而太阳经脉就是管道,如果管道堵塞了,膀胱的尿液就无法排出来了。尿液蓄积在膀胱中,小腹按之硬满,难受异常,名之曰“太阳蓄水证”。小腹硬满不一定就是蓄水,也可能是瘀血,要问病人小便通不通利啊,他说通,那就是瘀血停积于小腹;如果排不出来尿或排而不畅,那就决定是蓄水证了,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证还有几个兼见证:①脉浮、发热:这是太阳经表邪不解的缘故,它是小便不利的因,就是说正是因为这个管道不通,所以才导致锅炉里的水排不出来。若不是因表证所致的水蓄膀胱也不一定能见到此项。②消渴:口渴,喝了水之后还不解渴。锅炉和管道都堵了,需要水的地方它送不上来。③心下痞:这是下焦停水过多,泛溢到胃中面所致。④呕吐:原文是“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水太多了,存不住,都吐了出来。
       总之,“排尿困难、小腹满”是必见症,余者可以兼见一二项,即可决为五苓散证。实际上在门诊中五苓散证并不多见,这么严重的情况可能早就住院了。有些人见到湿热淋证也用五苓散,虽然也无不可,但那不是正确运用五苓散的方法,也不是仲景制五苓散的用意。何以言之呢?若是下焦湿热证,用茯苓、猪苓、泽泻就可以了,何必加术与桂呢?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条云:“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大便稀、小便少,这明显是前阴不通、水都跑到大肠中了嘛。用桂枝是给锅炉加热,让水循环开,小便通了,大便自然就成形了。如果是真正的下焦热盛证还是用猪苓汤比较好,就是下面要说的。
       2. 阳明病的小便不利
       阳明病的小便不利的病机主要是“热”,就是通常所说的淋证(热淋)了。这个小便不利主要是指“尿频、尿急、尿痛”,尿量可多可少,小腹部也可能有不适感,但你用手按按,绝不象五苓散证那样的膨满憋胀;有的人说小腹胀,那是他的自觉症状,并非真的蓄水,反倒是略带点气机郁滞的意思。这有两个方子:猪苓汤和蒲灰散。
       仲景用小便不利这个词来统指泌尿系症状,但这有个缺点:如果不仔细分析,你也不知道他指是小便疼啊,还是小便少啊,还是排不出尿啊,还是次数频啊。就比方说这个猪苓汤证吧,光看条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好象跟五苓散证也差水多,其实它们的病机相差很远。
       有人说猪苓汤证是水热互结伤阴,这是不对的。猪苓汤就是一个膀胱腑热证,没有蓄水的现象,怎能说是水热互结呢?阳明经是以燥气为主,燥极生热,是以尿路热痛为主,病机很简单,不要搞复杂了。二苓、泽泻、滑石,作用是给热邪一个出路,把热从水道导出去而已。燥热容易伤阴,所以加阿胶以润之。另外阿胶还有止血的作用,很多尿路感染中能查出红细胞嘛。在《伤寒论》中还作了一个鉴别诊断,“阳明病,汗出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这条的意思其实是说,热病的患者有的也可见小便短少涩痛,但那是由于汗出太多,体内津液不足所致(即尿液浓缩),这个可用白虎加参汤,清热生津,不用专去治他的小便不利,他津液恢复了小便不利自然会好;这种情况你不要给它瞎治,如果再用猪苓汤去利尿,那人还不得干死啊!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猪苓汤证的条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它的脉浮、发热、渴欲饮水,都是因燥、因热所致;它的小便不利是以涩痛为表现的。从舌胎上来看,五苓散证应是舌淡胖、苔白滑的,而猪苓汤证则是舌红少苔或黄胎。这些与五苓散证都是似同实异的。二者的鉴别要点呢,就在小腹是否胀满。
       在《金匮》中还有一个蒲灰散,是专门治淋证也。如果热不象猪苓汤证那么厉害,还带点瘀血,可以用它,就两味药:蒲黄、滑石。能清热利尿,还能散瘀止血,且不伤阳气,很平和的方子。
       3. 少阳病的小便不利
       小柴胡汤证是少阳正病,少阳转阳明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少阳转太阴则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在这三个汤证中都提到了小便不利。这是因为少阳主枢,足少阳胆有疏泄的功能,而手少阳三焦更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故柴胡汤虽不专主利水,但气化一行,水津四布,“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故而小便不利可治。时方鸡鸣散中用柴胡即有此意。这种的小便不利必伴见柴胡汤的主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这个我们在四逆散证中会详细讨论,兹不赘。
       4. 少阴病的小便不利
       少阴病分热化证、寒化证,还有一个气机郁滞的四逆散证。热化证即猪苓汤证,其病机与阳明病相类,但彼时病实,此时病虚耳,其伴见症为下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但必具小便不利始可用之。
       少阴寒化证呢,更为常见。少阴心肾,为人身之大主,尤其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居焉。若阳气虚衰,气化无权,则小便不利作矣。这种小便不利并不是以疼为主,而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尿频:总觉得有尿意,每次的量可以很少,也可以很多,色清,或混浊。②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至出现尿闭。③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发作时也有尿路刺激症状,但大体上说不是很重,也可见尿黄赤,但从四诊来看呢,没有三阳病的指征,反而有精神萎靡、脉细弱、口淡不渴等阴证之象,这也是少阴寒化证。
       从现代医学来看呢,本证主要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慢性泌尿系感染、肾衰等慢性疾病。这个证也可以有轻重不同的蓄水,但五苓散证来得比较急、病轻,本证来得缓、病重,所以少阴寒化证可视为太阳蓄水证的重证、寒证、虚证,是五苓散证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种情况可用真武汤、四逆汤加茯苓、附子理中汤等治之。
       需要说明的是,本证(主要是指慢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也可见到溲赤、涩痛的症状,但其实这是一个局部的郁热,大抵是由于男妇所欲不遂、或纵欲伤肾,败精瘀血阻于下焦,郁久化热。如果热象较重,可用蒲灰散、猪苓汤清之,但症状减轻后,必转用大剂四逆汤回阳破淤,以治其本,并告之节欲保身之理,否则必时作时止,缠绵难愈。惟初服汤时,小便必热痛更甚,须嘱患者忍之,待寒邪化除后,疼痛立止。此义甚深,非精于医理者临证难于把握,钦安郑氏首揭之,真仲景之孤臣也,详见《医法圆通》。
       少阴病的小便不利还有一种情况,即是以气机郁滞为病机的四逆散证。最先发明此汤证用法的当推四川名医范中林老先生,其著作中记载了三个类似的医案,真精于斯道者也。我早年于大学图书馆中见其《六经辨证医案》,即雅爱之,涵吟再三,叹其技精识高,深心佩服。不想多年以后,扶阳学派大行于世,范老大名当广传于医林矣!此是题外话。
       四逆散证无明显的寒热性,但却可以表现为手足不温、小便涩痛,这是因为气机不舒,阳郁于内所致。此证温之清之俱非其治,唯以四逆散令其气机一转则诸症可愈。本证之小便不利以热涩疼痛为主,次频,甚则昼夜数十行,尿量一般较少。四逆散属柴胡类方,故可见胸胁胀满、疼痛;又寓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故又见小腹拘急胀痛。舌苔一般为淡红或暗淡。范老用此方每加茯苓以利水,桔梗以开提肺气,则疗效更显。
       5. 厥阴病的小便不利
       厥阴病的病机为虚实寒热错杂,故每令人难于措手。典型的厥阴病以元气虚衰为基础,或挟瘀血,或伴水饮,寒热对峙,对于每个医师来说治疗厥阴病皆非易易。凡是善治厥阴病者,必是医林之高手,挫锐解纷,游刃恢恢。由于厥阴病之复杂,故不可限于一方一法,若勉强推出个代表,当属肾气丸。《金匮》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此证之病机是肾气虚衰、瘀血水饮为病,愚意此证属于血分病之一种。盖血不利则为水,此仲景之明训。《金匮?虚劳病篇》中“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之使然。”一条,直是肾气丸证的注解,有心者自能会得其中之意。此证之小便不利,大致与少阴寒化证相类,只是病情更为复杂些而已。关于肾气丸之方解,可参拙文《八味肾气丸抉隐》。
       以上仅是略举一隅,经方法海广大,尚有诸多方证及条文未暇一一论之,所谓大匠只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与人以至巧,要之须是于经义隐微处悟出治法,自然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矣。
水肿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凡是体内水湿贮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目窠、胸腹、四肢,甚至全身浮肿者,皆属水肿。它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炎、心力衰竭、慢性肝病、营养障碍、内分泌失调等多种疾病。
    祖国医学对水肿的认识,很早就有记载,  《内经》中称为水病,  《金匮要略》则称为水气病:后世还有阳水、阴水或虚证、实证之分,以便临床上的辨证治疗。
    一般认为水肿的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以及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的失调所致。如感受外邪以后,由于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以发生水湿潴留,溢于面部及四肢而水肿;脾能运化水谷,散布精微,脾虚则不能转输水湿,不能制水,以致水湿泛滥,亦可导致水肿;肾主水化气,如气化失常,气不化水,水液停留,亦聚水而引起水肿。三焦是水液通行的道路,三焦气机通畅,小便得以渗利,如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水气则溢于皮肤也发生水肿。另外,冰能病血,血也能病水,因此在治疗水肿中要考虑肺、脾、肾以及气、血、水的关系。
    《素问.汤液醪醴》有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水肿的三个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金匮要略》中有: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也是《内经》治水三个原则的具体应用。为了便于临床治疗,今将中医治水八法简述于下,以供参考。
    一、攻泻逐水:攻泻逐水法,古代用得比较多,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中记载的攻水方剂都比较多,南末以后逐渐强调健脾或温肾来治疗水肿,如实脾饮、济生肾气汤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方剂。朱丹溪云:“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张景岳亦说:“古法治肿,大都不用补剂;而多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逐……不知随消随胀,不数日而复胀必愈甚。”但张景岳亦并非主张攻水法摒弃不用,而是主张慎用,如谓:  “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治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慎也”说明了攻下逐水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必要时仍有应用之价值,但在选择适应证时应当慎重,邪实而正不虚时,大腹水肿明显者,可以应用;如果邪实而正虚,则应攻补兼施。一般说来,攻泻逐水法用于肝硬变腹水的效果,较慢性肾炎高度水肿者为佳。如我们曾治疗1例杨X X,男性,39岁,住院号60158,因腹胀1月住院,曾有慢性肝炎史,此次劳累后出现下肢水肿及腹胀,腹水征明显,腹围98厘米,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变合并腹水。多次间隔用十枣汤攻水,二个月以后腹水及下肢水肿都均消失而出院,随访 1年余,肝功正常,水肿亦未复发。但是慢性肾炎肾病型的高度水肿,多伴有脾肾阳虚,攻泻逐水法不宜常规应用,用后更易伤及脾肾阳气,虽以攻补兼施法合用,亦不能阻止水肿的不再发生,如果肿胀再度复发,再用攻泻逐水治疗,效果亦差,终至无效。一般攻泻逐水的方剂如十枣汤、禹攻散、舟车丸、浚川散、神芎丸、三白散、肿半截验方等。
  二、宣肺利水:宣肺利水即是开鬼门法,所谓鬼门是指汗孔而言,通过宣肺发汗而达到利水的目的。《金匮要略》有:“风气相搏,身体红肿,汗出乃愈。”  《丹溪心法》也有:“水气在表,可汗”说明宣肺发汗可以有利水作用。一般用于风水、皮水、头面肿胀较著者,或水肿兼有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苔薄者,因肺主皮毛,并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得开,三焦水道亦得通利,除能发汗以祛表邪外,水液亦下输膀胱而利尿,一般宣肺利水的方剂,可根据表证的寒热,辨证应用。如属风寒者,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如属风热者,可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时辛温、辛凉之剂还可与益气固表法合用,如《金匮要略》的:  “风水,脉浮身肿,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即是,宣肺利水法多用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的面部浮肿较著者。如曾治疗1例程X,男性,20岁,病历号16618,开始因感冒后咽痛,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二周后出现尿少、面部浮肿。诊断:  “急性肾炎”,来我院门诊治疗,中医辨证属冈:水,由外感风热引起,予越婢汤合五皮饮治疗,一周后面部浮肿消失,因仍有风热、咽痛,尿检查不正常,尿蛋白(++),白细胞2—4,红细胞8—10,乃收住院治疗,入院后以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治愈。由本例可以看出,风水面目浮肿,用宣肺利水法治疗,确有较好的疗效。
    三、健睥利水:脾虚气弱,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肌腠皮下而为水肿,病情进一步加重,脾阳亦虚,更使运化无力,因而水肿加剧。一般脾虚水肿多有全身疲乏、纳差腹胀、大便偏稀、或大便无力,面部及四肢水肿,身重肢沉,如脾阳不足可见手足发凉,舌苔白或腻,质淡齿痕、治疗当以健脾利水,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外台茯苓饮、五苓散合五皮坎等,如是脾阳不足,则可温脾利水,方如实脾饮。
    《丹溪心法》云:  “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张景岳亦推崇此说,但是我们的临床实践表明,如有脾气不运或脾阳不足,水湿不能运化而为水肿,单纯健脾,反可气滞而肿胀加重,故《医镜》云:  “夫肿胀之病,多有标实本虚者,泻之不可,补之无功,最为危候。”是有阅历之谈。脾虚水肿即是本虚标实,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应当标本同治,以健脾或温脾合渗利之剂治之,方能小便增多,脾气或脾阳恢复,水肿消失,否则徒增病人痛苦,并不能使水肿减轻,反而腹胀加重,尿量减少,水肿加重。我们曾见见到有的脾虚.水肿的病人,不给渗利之剂,单纯给予补中—益气,香砂六君子汤之类健脾之剂,结果反而尿量减少,由每日尿量1000毫升以上减少至每日300—400毫升,水肿明显加重,因此健脾利水一定必须是健脾或温脾与渗利之剂同用,才能收到利水的效果。如曾治疗1例刘X X,女性,26岁,病历号19249,因经常浮肿1年住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入院时下肢明显水肿,面色萎黄,纳食乏力,手足欠温,口喝而不饮水,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红有齿痕,中医辨证为脾虚水肿,予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治疗,共服药35天,下肢水肿完全消失。
    四、温肾利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不能化,水湿泛滥而致全身水肿;由于命门火衰又不能生土,脾阳不足又不能制水,亦可使水肿加重。如果原来是脾虚水肿,久则及肾,也可形成脾肾阳虚的病机,因此温肾亦即是温补脾肾。  《景岳全书》云:  “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脾补肾,此正法也。然有一等不能受补者,则不得不从半补,有并半补亦不能受者,则不得不全用分消。然以消治肿,惟少年之暂病即可,若气血既衰,而复不能受补,则大危之候也。故凡遇此辈,必须千方百计,务救根本,庶可保全……故余治此,凡属中年积损者,必以温补而愈,皆终身绝无后患,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复利水,且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全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由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哉!”张景岳认为中年以上水肿病人,当温补脾肾即可利水,不可行气,也不可渗利,实际上这类病人是虚中夹实,单纯温补脾肾并不能化气而利水,我们曾见到有的脾肾阳虚水肿的病人:不加渗利之剂,单纯给予温补脾肾,结果尿量反而减少,水肿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因此温阳不与渗利之剂同用,对病情的恢复是没有帮助的。只有在水肿完全消退以后,这时机体的正虚才是主要的,而在水肿的正虚邪实情况下,邪实又影响正虚,所以邪实与正虚是互为因果,故要扶正与祛邪,温肾与渗利之剂合用,方能取效。
    一般温肾利水用于全身水肿,面色咣白、畏寒肢冷、腰疫腰痛、倦怠肢软、腹胀纳差、舌体胖大而润,有齿痕,苔白或腻,脉象沉迟无力等,常用的方剂如附子五苓散、真武汤合五苓散、金匮肾气汤、济生肾气汤等。温肾亦可与行气利水合用。如曾治疗1例孔X X,男性,56岁,病历号18571,因四肢关节痛30余年,全身浮肿近3年住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损害、心功能不全Ⅲ级,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贫血。中医辨证为:痹证30余年,初累及筋骨而后内合肝肾,在肝肾内伤的基础上,近3年逐渐全身浮肿,并出现心悸、气短、眩晕、畏寒,肢凉、胀胀、纳呆等症状,其病原发在肝肾,波及心、脾、肺,目前为脾肾阳虚,肝失疏泄,肺失宣降,三焦气滞,水湿内蕴,水气凌心。故治疗宜从温肾健脾、行气利水入手。处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木香、槟榔、陈皮、大腹皮等治疗二月半,尿量增加,浮肿减轻,咳喘、胸田心悸、气短明显好转,但恢复甚为缓慢。以后加大附子剂量为每剂30克,尿量由每日800毫升渐增至每日 2000毫升,后又增加附子剂量至每剂45克,治疗一月半,水肿全消,体重由入院时78公斤减为53公斤,腹围由92厘米减为了8厘米,腹部移动性浊音已叩不出,x片示胸腔积液吸收,四肢水肿亦均消退,在消肿的同时,饮食增加,已无畏寒、肢凉心悸、气短、胸闷、咳喘等症状,关节痛也很少发作,舌体明显减小,舌质较前转红,腻苔消失,脉象较前柔和,血中尿素氮由入院时114.6毫克咒降为43.5毫克%。说明了温肾与行气、渗利同用的良好作用。
    五、行气利水:水肿兼有腹胀者,古人称为肿胀,有虚实之分,虚证则当健脾利水或温肾利水为治,实证则是气滞而水停,水停则又阻窒气机,更致小便不利,因而腹胀肢肿、水湿泛滥。盖三焦为水液通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气机通畅与否,与水肿有很大关系,故《诸病源候论》有:  “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气与水可以互相转化,水能化气,气能化水,人体正常的津液产生与敷布,有赖于气化的作用,但正常的津液又有助于气的产生与作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提到“精归化”、“化生精”即水液、精微物质可以产生气化的作用,气化作用又可生成水液、精微物质。由于气化的正常作用,可使水道通调,故气能化水;如果气化失常,即陈修园所谓:“气滞水亦滞”致停水为患。故《景岳全书》亦云:“阳旺则气化,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也是指的精水同源,同时也指出了气与水的关系,亦即水得阳则化为气,气得阴则化为水。   
    气滞水停的临床表现,除了全身水肿以外,必腹胀较著,最初尚属气胀,以后逐渐生水,而且愈聚愈多,终至病人胀闷难忍,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四肢肿胀紧迫发光,治疗宜行气利水,方如大橘皮汤?导水茯苓汤、大腹水肿散,甚则可先用木香流气饮以疏通气滞,然后再用行气利水之剂。如曾治1例陈X X,男性)49岁,工人,病历号19048,因水肿2月住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伴氮质血症入院后,曾按脾虚水肿治疗,尿量不多,腹胀逐渐加重,尿量每日650~1000毫升,20天后改用导水茯苓汤以行气利水,尿量增多,每日尿量1300~2100毫升,服药50天,面部胸背四肢及腹水基本消退。
    六、活血利水:水能病血,血能病水。津血同源,它们同来自饮食所化,同属人体的阴液,在生理上互相作冈,互相转化,在脉内则为血,在脉外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则为津,津出了腠理即为汗,如《灵枢。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下于膀胱则为溺,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在病理上如果汗尿排泄过多则伤津,亦是伤血,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当人体气血不调,气滞血淤,经脉不畅,津液不行,则可使水湿停留而发生水肿,故《金匮要略》有:“血不利则病水”,说明在有气滞血淤的情况下,如妇人经水不通,可以引起水肿,称为血分。同时水湿停聚又可使气滞血淤,加重水液输布的障碍,故《脉经》有:“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说明了血能病水,水能病血。
    由于“血不利则病水”,血涩不通,三焦气化通路受阻,因而水湿贮留发生水肿,故在治疗上宜活血化淤配合渗利之剂;方剂如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合五皮饮等。临床实践中经常已看到有水肿病人夹有:淤血者,因血淤是病水之因,也是水肿之果,在长期水肿不消,合用活血化淤及行气疏滞之剂,可使气血通畅,水湿得以运行。如曾治 1例王X X,女性,46岁,干部,病历号 19363,因双下肢反复出现紫癜五年余,下肢浮肿伴血压增高三年余住院。诊断为紫癜性,肾炎,入院后月经来潮,腰及少腹疼痛,经量多并有血块,下肢水肿,予当归芍药散加益母草、丹皮、白茅根,服药后尿量由每日 300—400毫升增加至每日900毫升,下肢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尿检查除蛋白微量外,镜检正常而出院。共服当归芍药散加味一个月。
    七、清热利水: 《医学入门》有:“脾病则水流为湿,火炎为热,久则湿热郁滞经络,尽皆浊腐之气,津液与血亦化为水。”《沈氏尊生书》引叶桂曰:  “夏季湿热郁蒸,脾胃气弱,水谷之气不运,湿着内蕴方热,逐至浮肿腹胀,小水不利,治之非法,水湿久积,逆行犯肺,必生咳嗽喘促,甚则:坐不得卧,俯不能仰。”均指出湿热郁滞,亦可产生水肿。
    一般湿热引起水肿,可见于急性肾炎面部浮肿经宣肺利水治疗后,面部浮肿消退,但仍残留下肢轻度水肿或仍见咽红肿痛,或仍有皮肤疮疡,湿疹未清,可以用清热解毒—配合渗利之剂治之。慢性肾炎脾虚水肿,经治疗以后(如过用温热之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亦可使病情转化,发生湿热水肿。其他如慢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炎合并泌尿道感染,同时具备下肢水肿及下焦湿热症状者,都可用清热利水方法治疗。一般清热利水的方剂,如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桂苓甘露饮,八正散,蓖*分清饮(《医学心悟》方)等。如曾治1例蔡X X,男性,32岁,干部,病历号17633,因腰痛乏力、面部及下肢浮肿6年,加重半年住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治疗中曾多次用健脾利水;温阳利水之剂,效果不明显,反而头面部疖肿反复发生。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显示甩参芪则尿蛋白排出增多,用清利则尿蛋白排出减少。乃改用五味消毒饮加桑白皮、益母草、白茅根治疗,尿量由每曰looo毫升左右增~2000毫升左右,以后又用蓖*分清饮
  (《医学心悟方》)、治疗,下肢浮肿极轻微,面部浮肿消失而好转出院。   
    八、养阴科水:阴虚而挟有水湿者,利水则更伤阴,肓阴则又恋邪,治疗上比较困难。《景岳全书》云:“凡素禀阴盛,三焦多火而病为水肿者,其证必须渴喜冷,或面亦便结,或解而喘嗽,或头面皆肿,或脉见滑实,此湿热相困、阴虚之证也。”  《辨证.奇闻》亦云:“真水既衰,则虚火必盛,虚火既盛,而真水力不能制……水从火泛……散聚于阴络,随五脏六腑之虚者入而注之,不走,小肠而走手足皮肤,而毛窍出水也。”说明阴虚阳亢者,易夹湿热而为水肿,或者是阴虚而虚火上炎,灼烁肺金,肺失治节而水肿,如《证治准绳》云:“若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
    阴虚水肿见于急性肾炎恢复期,下肢残留轻度水肿,治疗比较容易;慢性肾炎肾病型的病人水肿较著,;而又属肝肾阴虚者,治疗比较困难,水肿顽固,很难消退。肝硬变腹水属阴虚者,治疗上亦殊感困难。某些高 -血压性心脏病,属于肝肾阴虚挟有水湿者,抬疗效果较好,水肿消失较快,常用方剂;如阴虚挟湿热者,可用猪苓汤、知柏地黄汤;如阴虚挟水湿者可用六味地黄汤加车前子、牛膝、防己等。如曾治1例黄X X,男性,61岁,农民,病历号19508,因反复浮肿20年,力n重2年住院。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挟有水湿。由于肝阳上亢面头晕胀痛、耳鸣眼花,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跳气短、喘咳憋气,因下肢浮肿,乃以滋肾清肝兼祛水湿为治,用杞菊地黄汤加牛膝、车前子,服药后头晕胀痛,耳鸣眼花减轻,水肿逐惭消退,心跳气短、喘咳憋气消失,住院19天出院。
   以上八法,宣肺利水属“开鬼门”,健脾利水、温肾利水、行气利水、活血利水、靖热利水,养阴利水属于“洁净府”,攻泻逐水则属于“去苑陈*”。由于临床上的证情变化多端,病程较长者,每多虚实夹杂,正虚邪实,需要在辨证上详加辨认,分清主次。有时也可将“开鬼门”与“洁净府”两法合用,如消水至愈汤是宣肺利木与温肾利水合用,导水茯苓汤是宣肺利水与行气利水合用,这些在临床上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水肿基本消退,或仅留轻度下肢水肿,此时应转入补虚阶段,不可再行利水,如恣用驱水、利水之剂,徒伤正气,反使病情缠绵不愈。一般补虚,应辨其气血阴阳之虚损。气虚者,可用扶脾益气之剂,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血虚者,可用益气养血之剂,如人参归脾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阳虚者,可用温补脾肾之剂,如鹿角胶丸、青娥丸;阴虚者,可用滋养肝肾之剂,如六味地黄汤、归芍地黄汤;气阴两虚者可益气养阴,如参芪地黄汤;大补元煎;阴阻两虚者,可阴阳两补,如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还少丹,河车大造丸等长期调补之。
    《医学入门》:  “水肿初起,其势方锐,最忌甘温助湿作满之药,尤戒针刺,犯之流水而死,当绝酒色,却盐酱,戒忿怒,以全太和,否则不治。”对于水肿在护理上要注意的事项说得很清楚,水肿明显时,邪气旺盛,虽有正虚,亦只能扶正祛邪,如健脾、温肾合渗利同用,切不可单纯健脾或温肾,否则增加肿势,徒增病人痛苦。饮食上必须忌盐,《世医得效方》云; “凡水肿惟忌盐,虽毫末不得入口,若无以为味,俟水病去后,宜以酢少许调和饮食;不能忌盐勿服药,果欲去病,切须忌盐。”  《石室秘录》亦谓:”忌食盐……犯则无生机矣。”可见中医对水肿患者很重视忌盐。饮食上古人亦重视高旦白饮食,如古人强调用鲤鱼汤治疗水肿,《沈氏尊生书》有用青蛙、海蛤白螺、鲍鱼、鲫鱼、白鱼、鲈鱼、绿头鸭等治疗水肿,还有“青蛙入猪肚蒸为馔”等,都是增加高旦白,有利于水肿的消退。
   水肿的预后,《千金翼方》有五不抬,如:“一面肿苍黑是旰败不治、二掌中无纹是心败不治,三腹肿无纹理是肺败不治,四阴肿不起是肾败不治,五脐满肿反者是脾败不治。” 《世医得效方》有:“凡水肿大喘,气粗不食,乃肾水盈溢上行,旁浸于肺也,不治”、“腹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喘,随治随瘥;若脐心突起,利后腹胀急,久病赢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肾俱败,不治。腹满咳逆,不得小便,不治。腹大满而下泄不治。”  《医学入门》去:“凡先肿腹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肿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若肌肉崩溃,足胫流水,唇黑耳焦,缺盆子,脐凸,背平,手足掌平,肉硬,腹多青筋,大便滑泻者,不治。又面黑者肝死,两手无纹者心死,脐凸者脾死,两肩凸者肺死,下注脚肿者肾死。”以上记载,说明了水肿严重,正气衰败的情况下,预后较差。当然,由于医学的发展,在古代认为危证不治者,观在还是有些治疗方法,促使病情得到缓解,水肿得以消退。
    以上扼要地概括了古代医家治疗水肿的措施,以及护理、预后、饮食宜忌等有关内容,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归纳为治水八法,以供临床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