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山下的思聚

 兔巴爹 2015-05-10
苍山之下(摄影/李小龙)

澜沧江
(湄公河),世界级大江,东南亚的母亲河,她从青藏高原发源,流经中国青海和云南省,流进东南亚,注入太平洋。在云南区域,澜沧江从滇西北雪山林立的香格里拉汹涌而下,穿过有众多特有种分布的干旱河谷,进入遍布高原湿地的大理地区,又趟过中部的中山湿性阔叶林,在物种丰富的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流出国外。

  云南澜沧江流域有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澜沧江保护基金项目启动以来,吸引了多种类型的保护项目来关注这片土地。为加深项目之间的了解,促进后续交流,建立澜沧江保护联盟,2015年4月22日到4月24日,山水在苍山之下的大理古城召开澜沧江保护基金云南区域受赠方培训会,组织澜沧江项目云南区域的成员参与并展示他们的项目,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的观点、知识和经验。培训会包含了动植物保护与监测、社区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机构创立发展等多个维度。

“放着别动”与“远方的家”
植物保护

  在植物生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实践主题分享环节中,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家顾垒博士认为,植物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四个字:放着别动,因为对于极端脆弱环境中的极小种群来说,人为干扰会带来毁灭性灾难,而原生地保护能够让植物在熟悉的生境下生长,更有利于其繁衍。不过,如果原生地无法排除人为干扰,而且能在原生地之外找到合适的栖息地的话,对物种进行迁地保护,给其营造一个“远方的家”,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极小种群蓝果树就采取了迁地保护的方式,云南省林科院的杨文忠老师分享了他们在蓝果树迁地保护中的经验。

  除了植物物种的保护,在生态系统尺度上,顾垒博士通过山水熊猫蜂蜜项目与三江源高山草甸传粉昆虫研究项目两个案例,阐述了植物保护要重点关注传粉过程。药用植物专家杨久云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分享了拉祜族药用植物的调查和保护。

极具观赏价值的杏黄兜兰(摄影/李小龙)

野外监测数据为顶级食肉动物代言
动物保护

  中国是地球上动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也是野生动物处境最艰难的地方之一,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野生动物保护要重点关注位于食物链顶层的顶级食肉性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种,顶级食肉性动物的存在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志。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其进行长期、系统地野外监测,用数据衡量保护成效,是最有说服力的方式。

  在动物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主题分享环节中,山水科学家闻丞博士以北大校园为例,分享了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应用。来自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的左凌仁分享了他们以自然影像为基础,快速、可信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方式。而作为关注食物链顶层猫科动物的机构,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分享了他们在华北豹监测和保护方面的经验。

  野外监测数据是科学、系统、全面执行保护方案的基础,澜沧江流域内灵长类动物的保护也是如此。来自景东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杨明成老师分享了他们在西黑冠长臂猿保护工作中的经验,来自香格里拉维西滇金丝猴保护协会的和益开老师分享了他们在白马雪山滇金丝猴保护工作中的经验,长期系统的野外监测和社参与是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

华北豹(供图/猫盟)

从“殖民地”到“主人公”
社区保护

  随着自然保护工作的发展,保护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传统的保护区体系认为人是生态系统的干扰因素,所以排除人为干扰的“殖民地”模式是主要的工作模式。这种传统的保护模式忽视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不利于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社区保护作为一种新的保护理念和方式,强调原住民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关注其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使其成为自然保护的“主人公”。社区保护以社区集体行动力为基础,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社区与保护区的共有力量投入到自然保护工作中,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在社区保护主题分享环节中,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田犎老师通过野牦牛反盗猎的案例,探讨了多元主体在保护工作中的定位;并通过羊尕山修桥的故事,阐述了集体行动力在社区活动中的重要性。来自白马雪山社区共管协会的斯那此里老师分享了他们在滇金丝猴保护中的社区共管模式。来自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的杨红艳老师分享了他们在大理洱源地区社区干预工作的经验。

  社区保护工作,要给社区成长留下空间,发现或者创造社区公共资源、公共事务,促进公共管理,协调社区内部的议事、协商、决策,推动公共管理规则的建立。与此同时,培养社区骨干和领导人,搭建社区与外部交流的平台和桥梁。

藏族社区居民转山(供图/田犎)

自然保护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

  当保护理念从以保护区“殖民地”体系到原住民“主人公”体系转变时,原住民的传统文化会成为自然保护工作的精神支柱。在澜沧江流域内,生活着多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自然圣境崇拜,如神山、神森林等,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自然圣境往往能够得到当地原住民更好的保护。

  在传统文化与保护主题分享环节中,来自云南省社科院的郭净老师分享了图绘澜沧江自然圣境地图的想法。通过融合自然与圣境两种知识,将自然与文化因素融为一体,整合学术专家和社区专家资源,共同开展自然圣境的调查和自然圣境地图的绘制,并有效运用到自然保护工作中。同样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还有来自普洱火塘文化社的阿布,他们关注阿卡族文化传承已有多年,她在会上分享了火塘文化社在阿卡族文化传承、自然圣境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未来的想法。另一个文化社是卡瓦格博文化社,负责人此里卓玛分享了他们即将开展的“对话卡瓦格博”论坛项目,他们希望搭建社区与外界,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平台,让外界理解当地藏族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也让当地人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神山的自然环境,并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

阿卡族居民(供图/阿布)

守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生态系统保护

  除物种保护外,生态系统保护是另一个维度的保护方式。生态系统保护着眼于森林、湿地、草原等整个生态系统,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升系统内物种的生境质量,从而实现综合保护。在生态系统保护实践主题分享环节中,来自大理学院东喜马拉雅研究所的肖文老师分享了大理洱海湿地保护计划,提出以多物种、多尺度、系统开展保护的观点。来自自然大学的赵亮分享了他们在黑惠江上游、大理剑川硫酸厂所做的公众参与项目。来自横断山研究会的徐晓光老师分享了他们在青藏高原上的科考历程。

洱源西湖湿地清晨(摄影/李小龙)

为了共同的理想
创立机构

  有共同理想的一群人,做着一件具备社会价值的事业,当这个事业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需求时,他们便希望创立一个自己的机构。然而,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并非易事,其中的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明白。机构创立和发展主题分享环节中,来自昆明动物所的况荣平教授讲述了他在机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分享了多年来从事公益事业的心路历程。来自“乡村之眼”的吕宾分享了从项目负责人到机构负责人的蜕变,并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审视初创机构的发展。

参会人员合影

  与保护者们多年的付出相比,三天的会议时间并不长,但为保护者们彼此之间从熟悉到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云南澜沧江流域,有着太丰富的物种、民族文化和生态系统,也有形形色色不同领域内的保护者,只有大家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守护,才能让这条发源于三江源,穿越西南山地,流经东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大江滋养当地,润泽下游。

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李小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