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的女人

 小红林 2015-05-11
 
 
     女儿情                    

 ——为投江八女而作

牡丹江畔牡丹红
铁打汉子也动容
正是娘前撒娇女

抗日香消江水中

2008年去牡丹江,见到八女投江塑像,带着外甥主动向塑像三鞠躬,看过介绍,眼中噙泪,久久伫立,思绪万千。八人中最大28岁,最小13岁,与其说为了一个信仰,更不如说就是一种抗争。

家里来强盗了,他杀我父母,奸我姐妹,毁我房屋,占我田地。我已没有活路,拼死搏斗,那是我血性使然,也是我本能使然。本该拿着书本、绣花针的手,却拿起了复仇的枪,本应围着灶前屋后的脚,却不得不行走于白山黑水之间。本该在娘前撒娇的年纪,却要踩着亲人的血迹走向复仇的路,本该相夫教子的生活,却被杀戮的枪声打断。

用女人的眼睛看待战争,战争比什么都恐怖。用男人的眼睛看待战争中的女人,女人比什么都伟大,正义面对非正义产生的仇恨,让温柔如水的女儿迸出洪水滔天的能量,让弱不禁风的女子做出狂风暴雨的奇迹,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作为战士的你们没有丝毫的犹豫。虽然你们是女人,虽然你们还那样的年轻,大者刚刚作了母亲,小者还是个天真的孩子!

写你们的生评时,没有更多的资料,只知道姓名,有人连年龄都弄不清,简单一笔,让我感到心疼,可你们惊天地之举,早已令草木含悲,人神共泣。江河涛涛为你鸣冤,山林怒怒替你叫屈。白山黑水记着你们曾来过,华夏后人皆为你们的子孙。人世间匆匆来过,用精神和意志书写的感动,汇入了民族抗争的血脉。

“千古艰难唯一死”,你们也害怕死亡,可你们面对死亡却是那样的从容。你们不是某个宗教的信徒,内心深处并没有来生转世的虔诚,我相信,你们更热爱生命,更热爱生活,爱红花绿草,爱蓝天白云,爱生养自己的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位亲人,也更想过着常人的生活,可万恶的鬼子却把一个普通人本该信手拈来的幸福给剥夺了,你们起来抗争,自己此生无能力实现这一最简单的愿望,却让后来者实现这个美好的梦——求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孝敬双亲。

我知道,你们把最后几颗手榴弹没有留给自己,而是投向了敌人,是为了多杀几个仇人,我知道,你们走向冰冷的河水,是为了不被敌人抓到,保全自己圣洁的身体和圣洁的灵魂。可我不知道,当你们走向河中心,冰冷的河水即将淹没头颅,你们害怕了吗?只有十三岁的王惠民哭了吗?

如花的生命谢了,却化为了护花的土壤,一个含苞吐蕾的新中国,在这样的土壤中生根挺起;如花的生命的凋了,却凝固成凛凛不可欺的尊严,一个古老的民族,脱胎换骨后傲世耸起,亿万的后人们在你的尊严护罩里,有尊严地活着。这其中包括正在为你们写墓志铭的作者。

我从雕塑坚定的眼中看到了仇恨,仇恨啊!让你们对一步步走来的死亡不再恐惧。当八位英雄的肉体被江水吞没的那一瞬间,这种仇恨,已由一群人辐射到一个民族,已由一时,演变成永远。复仇的坚定由八个人放射到一个国家,由一时演变成永恒。

仇恨,让一个人卧薪尝胆,让一群人众志成城,让一个国家同仇敌忾,让一个民族找寻认同。如果说日本对中国十四年的侵略,对于我们还有一点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让生活于广袤领土的多民族的人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称谓——中华民族。虽然这个称呼,之前也被学者提及过,但刻骨铭心的感受在十四年抗争过后,每一个华夏的后人都体会那样深入骨髓。

五千年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和纷争中不断融合,但象抗日战争那样,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消弭党派之争,弥合信仰之别,却是历史上的首次,那么多的男男女女,不管贫富,不论习俗都尽最大所能,只为一个目标——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正如一个家庭,顺顺利利了,家就不稳固,有了共患难的经历,这个家就会经得起风风雨雨。这次伤痛过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将更加强烈,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由此开始!

八位女人的事迹,让一个民族为之动容。她们用年轻的命,托起一个中华的梦。五千年的沧桑变故,不曾褪色的中华文明,今天,我明白了。这些看似娇小玲珑,其实强大无比的灵魂,正是这个民族的支撑!

八位先人,民族的英雄,你们的事迹感动后人,成为了一个国家永不屈服的象征,你们的精神昭示后人,成为了一个民族永久挺立的图腾。

——敬礼:民族的英雄!

——天佑中华:这天是万古的正义!这天是英雄的抗争!

仅以此文,向所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妇女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后注:

中国东北的良家妇女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她们的战争中,迫不得已参加抗联,承担了不堪忍受的重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是英雄中的英雄,是伟大中尤其伟大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日先烈在天之灵,必不希望忘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正如老战士后代说的那样,“重温这段历史,可以激发我们永远向上。”同时我将之写下,不仅告诉后辈,这种抗争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深植于心的根,也让后辈们知道同样年轻的生命,八十多年前,这片土地上人是怎样走过的。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越来越少,我听母亲说日本的暴政时,气得牙根直咬,我听妻子的奶奶讲日本人的残暴时,恨得浑身颤抖。这活生生的教材对于后来人已经没有了,亲人的气和恨,更让我们敬仰那个时代牺牲的英雄们!

我曾认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最勤劳、但也是最软弱的民族,可读完革命史,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场面让我泪流成雨。无数个娇小的身躯挺起了一个坚强的词语“勇敢”,我的民族不软弱,只是心怀不鬼的外族把中华民族的包容当成了软弱可欺。“天作孽,尤可韪,人作孽,不得活。”清醒吧,那些至今还不知悔过,还在灭着天理的日本人。三千万亡灵在冲你们讨债,三十万冤魂在向你们索命,十三亿带着仇恨的目光时刻怒视你们的妄动!

2014年春节后,领儿子回吉林老家,拜谒了曾祖母墓,婶婶告诉我,曾祖母死于日本人的鼠疫,母亲活时,经常讲闹鼠疫的事,知道死了好多人。)

英雄简介

她们是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第5军第一师妇女团战士。

冷云

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强忍丈夫牺牲的悲痛,告别两个月的婴儿,随5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牺牲时年仅23岁。

胡秀芝

1918——1938),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班长。牺牲时年仅20岁。

杨贵珍

1920——1938),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历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管理员,被服员、班长、副小队长等职。牺牲时年仅18岁。

郭桂琴

(约1921——1938),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牺牲时年仅17岁。

黄桂清

1918——1938),黑龙江林口刁翎镇南园子人,妇女团战士。牺牲时年仅20岁。

王惠民

1925——1938),黑龙江人, 牺牲时年仅13岁。

安顺福

19151938),中共党员,朝鲜族。生于穆棱镇新安屯,13岁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3年,由于叛徒的告密,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惨遭杀害,安顺福毅然离开故乡,参加了抗日联军第四军,不久,升为被服厂厂长,为了行军打仗方便,安顺福、许贤淑等4名女战士将她们的9个小孩送给老百姓抚养。随军西征。牺牲时年仅23岁。

李凤善

朝鲜族,黑龙江省林口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牺牲时年仅20岁左右。

记住她们的事迹吧

黑龙江省林口县境内,有一条河名叫乌斯浑河,它是牡丹江的支流。河水记载着人民对英雄的怀念。1938年春,敌人集中了第四师团、第八师团、伪满靖安军和兴安军等共5万余人,向抗联第二路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讨伐”。敌伪采取了分割包围、“篦梳”进攻的战术。又在抗联营地的周围实行“集家并屯”的政策,妄想把抗联战士活活困死。


  抗联第二路军决定向西部的五常、舒兰一带远征,队伍里,有一个由30多位女战士组成的抗联妇女团。8月中旬,抗联第五军与抗联第十军会师。敌人派出重兵向五常县抗联驻地发动了的进攻。部队伤亡严重,仅剩下了100余名官兵。妇女团的战士仅剩下8个人,被迫返回松花江下游地区,


  10月中旬一天夜里,部队行进到林口县三家子北部乌斯浑河沿岸的柞木岗山下。为了御寒,战士们点燃了簧火。一个姓葛的汉奸向敌人告密,第二天拂晓,日伪军连夜扑来。指挥员命令参谋金石锋带领女战士渡河。乌斯浑河正涨大水,金参谋下水试探。敌人发起了进攻,危急关头,冷云把战士们分成3个战斗小组,从各自隐蔽处同时向敌人开枪,决心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给大队的同志们创造突围的机会。  


  敌人被河边的妇女团打得顾不得再向山上进攻,调头向这边压来。指挥员命令部队停止撤退,准备迎救妇女团。8位女战士齐声高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战土的伤亡越来越多,为了保存抗日力量,指挥员下令大队撤退。    


  敌人见抗联大队已经撤向山的深处,就发狠要报复河边的抗联女战士。决心要活捉她们。女战士们的子弹很快打光了,并且已有人负伤。敌人乘机拥了上来,8名女战士,把8颗手榴弹投向了3个方向,在手榴弹爆炸的浓烟掩护下,女战士们搀扶着伤员向河沿退去。  


  在河的东岸,金参谋大声呼喊,指点渡河的位置。她们也看到了金参谋,但是,她们都不会游泳。更何况她们的体力已经在战斗中消耗得所剩无几,还有受伤的战友,要想渡过河去,几乎不可能。冷云、安顺福和杨桂珍猛然向前冲出,用力把最后3颗手榴弹甩进了敌群,乘着敌人的慌乱,8位女战士手挽着手踏进了乌斯浑河。  


  敌人气急败坏地向她们射击,并架起了迫击炮轰击。一颗子弹飞来,小战士王惠民受伤向前栽去,冷云一把把她抱住,敌人射来的子弹又击中冷云的肩头。胡秀芝扶住了冷云,安顺福抱起了王惠民,8位战友继续向前。当女战士走到河中心的时候,突然,敌人的一排炮弹落在了她们的身旁,乌斯浑河面上掀起了几支高高的水柱。爆炸过后,乌斯浑河恢复了平静,但水面上,8位女战士的身影却消失了。 

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 198697日,牡丹江政府建立了“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