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视角

 枫叶红999 2015-05-12

上午继续在网附楼教室听曹培英老师课,按照培训安排是微格教学内容,老师提出在进行微格教学安排前,先用一上午的时间向大家谈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的问题。这个话题我很感兴趣,一是自己在教研室,如何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二是想看看上海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如何进行的。抱着这样的心思,开始了上午的学习活动。

老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很独特,不同于曾经参加过的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中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专业化的认识:1、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需求”;2、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应然”;3、教师专业化的状况——“实然”。

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1、师德修养(专业精神);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三部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理论)、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3、专业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学科能力、教学能力,其中,教学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表现,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力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与板书能力等。

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教师培养范式,知识范式、能力范式、建构范式、批判范式、反思范式。

2、教师寻求专业的途径。

培训模式:聚焦课堂的培训模式。

理论支撑:本体性知识(数学、数学史)、条件性知识(学习心理、教育理论)

实践性知识:通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教学诊断、课例分析,借助行为跟进,达成实现教学智慧。

技术支撑:课堂观察技术、视频分析技术

基本途径:在课堂中磨炼,在课堂中积累,其中,日本叫“授业研究”、香港叫“课例学习”、上海“行动研究”,实质都是“课例研究”,都是集体备课——试教——研讨——修改……,都是是“磨课”、“练技”。

⑴自觉制定发展规划;⑵深入开展专业对话;⑶认真参加在职进修;⑷积极投入课程改革;⑸主动进行教育研究。

3、教师的研究

教师的案例研究为主,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积累,教师的成长,职初只有原理,成熟阶段表现为原理+案例,专家阶段表现为原理+案例+策略。教师的成长可以用“冰山模型”表示,水面之上的为“明言知识”,主要是事实和理论,其特点是存在于书本可编码有逻辑性、可传递性(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水面之下的为“默会知识”即怎么想、怎么做、本质上是理解能力和领悟,它的特点是存在于个人经验(个体性)、嵌入实践活动(情境性)。

老师对教学专业化成长的理解与他人有相同之处,更有自己的独特思考,特别是他提倡的基地培训的模式,既有理论的支撑,更有实践的展现,教师在其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成长的过程,明白一步步发展的路径,可操作性强,值得借鉴与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