悌【悌】(tì) “悌”,形声字,从心,弟声。 “心”为内心、心理,“悌”从“心”表示与人的心情、心态有关;“弟”为弟弟,又是“悌”的本字。“心”“弟”为“悌”,意为弟弟的心。即心中以己为弟,故知兄弟之礼并遵从之。《说文·心部》:“悌,善兄弟也。”本义为弟弟敬爱兄长。“悌”是由心而发:弟者,心中有兄;兄者,心中有弟。 贾谊《新书·道术》认为“弟敬爱兄谓之悌”。中国伦理中强调长幼有序,这在儒家思想中论述得最为详实。《孟子·滕文公上》中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归结为“五伦”,被看成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其中“长幼有序”就是晚辈要服从、尊重长辈的意见。《礼记·礼运》中也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十义”。这是古代圣哲所界定的道德原则。 因为父子兄弟是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关系,所以儒家也常常孝悌并提。孔子和孟子都曾对孝悌思想做过深刻的阐发。首先,儒家认为孝悌为仁的根本,人们要达到仁的境界,必须从孝悌开始。如果说仁是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孝悌便是坚实的“塔基”。正如《中庸》所言:“欲行仁道于天下,必先行孝悌以事父母兄长。”其次,孝悌是忠的前提。《论语·为政》中载:“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论语·学而》中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弟,才有可能在外忠君,无孝悌之行者也必无忠信可言。 孝悌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纲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儒家将孝悌作为仁与礼的根本,孝悌观自然就成了古代学校教育的核心科目。如“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孝经·广至德章》)“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广要道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向学生渗透“孝悌”之义,这样才能使人人成为君子。人的道德境界提高了,社会才会安定繁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对兄弟如此,对世人亦然,这便是推恩的道理和原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梁惠王上》),“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养育妻与子”(《晋书·列传第十八》)。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在社会推而广之,就是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操。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故乡梓里,才能进一步升华为爱集体、爱民族、爱祖国。孝悌之道,对于加强个人的人格修养,对于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同胞男子中排行较小的。悌,篆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悌,善兄弟也。从心,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悌,亲善和睦的兄弟关系。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弟”作声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