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普世价值观以儒家经典为根源,通过宗族、家长、社会人伦代代相传。 应该铭记两个人,往圣:孔子、孟子。
所谓仁,爱人。作为长辈对小辈讲一个仁爱,强者对弱者讲一个怜悯。 所谓义,尊人。对兄长、有贤德的人,尊重谦让。再进一步开去,平辈的人,好兄弟,讲义气,彼此欣赏,彼此关心。 所谓礼,是一个人行仁义之事之后的自然行为结果。无论长辈对小辈的仁爱,还是小辈对兄长的尊重,平辈间好兄弟讲义气。彼此之间,互相都尊重,有个辞让的心,自然有了礼数。 到孟子时,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延展“仁义礼智”。后世董仲舒,就那个在汉代,独尊儒术的家伙,又加了个信字。 孔孟之道,中国家规祖训的根
孟子四心说 孟子说:心发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四字的思想根源。你修得圣人也就是从这四端开始。 恻隐之心,讲一个同理心。换位思考,体恤他人感受。关心爱护他人。发善心,讲仁爱。特别是长辈对晚辈,强者对弱者。 羞恶之心,明白什么样的事是羞耻的,是会让人厌恶的,很重要。不尊重兄长、骄横跋扈,对兄弟不讲义气,落井下石,背后阴人,这些都是不讲义气。 辞让之心,对人不尊重,处处自己为大,自我为中心。地球都得围着你,好东西都是自己的,便没了敬畏心,毫无谦让,最后,也就失了礼数,不懂礼节。 是非之心,能够知晓什么方向是对,什么是错,在大是大非面前,懂得取舍,做出正确判断。认的准,选个好老公,人说这女子有智慧有眼光;做个正确决策,人说这人有大智慧,战略眼光。 中国的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 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上生活,多少都要受周围环境影响。儒家处世经典,说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年轻时候不需管,年级大了就越来越顾忌了。但道理应该从小就知晓,所以才有家教很重要。 做个有爱心的人,做个对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忠义的人,做个懂礼数的谦让的人,做个有大智慧的人,做个诚实讲信用的人;做个温和的不急躁的人,做个善良的人,做个恭敬谦和的人,做个节俭,不被物欲冲昏头的人,做个谦逊礼让的人;做个忠心耿耿的人,做个孝顺的人,做个廉俭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人,做个知羞耻明事理的人,做个勇敢不畏艰险的人。 做到这些,人就算不会功成名就,也总是可以平安精彩的过此一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