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涛讲《孟子》㉒|中国人的修身就是自我教育

 清醒4321 2019-02-12

经典时空

有观点。有深度。有情怀。


懂得了人的本性,即懂得了天命。



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今天我们进行《孟子》第二十二讲:你让人放心吗?中国人的修身就是自我教育的下半部分。上一堂课,我们讲了修身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坐标,今天这一堂课,我们要讲的是修身的任务、原则以及路径。《孟子》中涉及修身问题的章节非常多,因为孟子认为一个人无论要齐家,还是要治国、平天下,第一要务就是修身,为此,他给我们列举了六种修身的路径:




一、求放心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朱熹解释这一章时,引用了程颢、程颐的话:“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简言之,就是:你的心已经跑远了,却不知道将其找回来,怎么能够成功呢?在孟子看来,修身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把人丢失了的良心找回来,所以才会说:“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




二、反求诸己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在孟子看来,有些东西探求了,便会得到;放弃了,便会失去,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探求的对象存在于人本身之内,这就是“道不远人”“佛法不离世间法”,即探求本心才可以求得道。但是你若脱离了本心,向外求道,就是无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你所探求的对象在于你本身之外。你若想当官,靠别人可以吗?也许可以上位一时,若不修身,权位自然不能长保;你若想发财,靠别人可以吗?也许可以获得一时的财富,若不修身,也会富贵而淫、而骄,若家门不幸出一个“败家子”,一夜间财富就会灰飞烟灭。

四年前,洪涛老师受济南槐荫区组织部的委托采访了一批企业家,其中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山东天岳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宗艳民先生。天岳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制、生产半导体晶体即衬底材料的企业,公司研制的12英寸的CPU衬底只比美国晚了半年,而CPU衬底就是用碳化硅这种材料制成的,它是一种合成材料,无法自然生成,且硬度几乎与金刚石无异,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碳化硅对国防安全,在微波通信、电力电子、照明灯领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天岳公司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逐步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它不仅在晶体材料行业,同时也在物理及现代高新技术行业处于压倒性地位。


在谈到企业管理时,我问了宗艳民先生一个问题:“您现在的‘第二圈’‘第三圈’的中层干部都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他说:“基本上是80后和90后。”我又问:“都说80后和90后是中国垮掉的两代人,你为什么对他们如此重视呢?”宗总回答:“一个领导能不能用好80后和90后,与80后和90后有什么关系呢?作为领导只需要扪心自问以下几个问题就好了:第一,他们服你的气吗?第二,他们在道上吗?第三,如果他们不在道上,你引领他们了吗?员工之所以不服领导的气,也有三条:第一,你给的工资不够;第二,你提供的平台不高;第三,你在他的心里没有威望,说白了就是看不上你。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只要是中国人都是‘士为知己者死’,他看不起你,自然就不会为你死、为你所用。所以,一个人对你好不好,是否看得起你,与他一点也没有关系,只与你自己有关系,因此,行有不得,当反求诸己。”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在现代这个社会,“祥林嫂”总是层出不穷,他们不是抱怨丈夫没能耐,就是担心丈夫有了钱之后旁逸斜出,可谓是穷也怨,富也怨。由此,孟子告诉人们,如果你爱别人,别人不亲近你,就要反问自己,你的仁爱是不是还不够呢?如果你管理别人,可是没管好,也要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智慧、知识、德行还不够呢?如果你礼貌待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答,仍然要反问自己,是不是恭敬之心还不够呢?是不是自己的那一份鄙睨和看不起透过那扇心灵的窗户已经透露给了别人了呢?所以,任何行为如果没得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反躬自省,你端正了,天下的人自会依附于你,用孔子的话就是:“近悦远来”。

仁、义、礼、智在我者,所以人最重要的就是注重自我修养。那么,如何才能检验个人的修养呢?方法就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自己表扬自己没有用,别人表扬你,你才是真的好。无论是金牌、银牌、铜牌,还是木牌肯定的都是你的成绩,是别人对你的认可,并不是自己造一个牌子挂在脖子上,你的荣誉就有了。





【原文】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行仁的人与射箭的人一样,射箭就是要先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也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而是要反躬自省。也许有的同学会问:“如何才叫做态度端正呢?”答案就是人与箭合一。即便是失败了,也要问自己:呼吸有没有问题?对风向的把控有没有问题?射箭的角度有没有问题?行仁也是如此,端正态度,即使不成功,也不抱怨,检讨自己的不足,朝着更好、更优秀的方向迈进。

这些论述与孔子说的“君子求诸己”“为仁由己”的意思是一样的。孔子虽然没有明确人性善的表述,但从“为仁由己,由人乎哉”这句话中,我们懂得孔子是把讲道德这样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这种人之为人的标志,归结于人对自我的要求。每个人都对自己有要求,当然有好的要求,也有在别人看来是很坏的要求,但不管如何,这都是自己的选择,与别人无关。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把事情做好,如果不是特殊的情况,我们大可不必责怪他,因为好不好,他心里自知,既然已经懂了,我们何必要多一句嘴呢!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贵,都有自己的光荣与价值、尊严与梦想,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然而有的人认真地去想了、去思考了,而有的人还没有机会和条件想,亦或者只是当它为一个遥远的、不可企及的梦。在孟子看来,别人给的尊贵并不是自己真正值得尊贵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志趣不同,比如前几年的一个相亲节目,一个女孩子在镜头前,面对着亿万观众,竟发表了“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爱情宣言。洪涛老师想说,人的德行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别人给的即便再好也不会长久,而且他选择给你也可以选择不给你,你愿意让别人主宰你的人生吗?这就是孟子讲的“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即别人既有让你尊贵的能力,那么也有让你下贱的能力,而在这时,你很有可能离你的良心越来越远了。




三、存心养性

“存心养性”有人也把它简称为“存养”,这个词来自于《尽心上》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就近乎懂得了人的本性,而懂得了人的本性,即懂得了天命。所以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如果为了讨人喜欢,让别人都夸你有仁义,你为此要挨饿、受冻,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可以吗?洪涛老师以为不可以,因为对于任何人而言,活着都是第一要义,吃饱、穿暖这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人要懂得人的本性是与人为善,要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以及是非之心,同时还要不失掉自己的良心,将其滋养、扩充起来,尽可能地将其发扬光大。在这一段话中,孟子还告诉了我们一个安身立命的方法:莫去计较长命、短命,也莫去计较长寿、短寿,此为天定,无法左右,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地培养自己的身心,等待自己的天命。





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所以,人的命运由天而定,唯有不失掉自己的良心,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得好报、得好死,这就是“存心养性”。与“养性”相对应的是“戕性”,“存心养性”是讲人应当如何对待天赋予我们的善心、善性;而“戕性”是人利欲熏心之后,把仅存的、与动物有所区别的良心、良知、良能、四端、四德都去掉了。

王夫之曾说过一段话:“存其心即以养其性,而非以养性为存,则心亦莫有适存焉……”王夫之的意思是存心是为养性服务的,存心是过程,养性是结果,其实这样理解也有偏差。孟子是在告诉我们:修身的过程中一定要“存良心”“养良心”,让自己最终变成一个合于道的人,如此,做任何事情才能成功。所以,我们在学习一部经典的时候,一定不要固守一个版本,还要以一颗平常之心,前后对比去读,我们讲“一通百通”,当你把一个版本读通了,其他的版本学习起来也就没有太大障碍了。我们学习经典不是为了背诵经文,最重要的是掌握经典背后的逻辑,而孟子的逻辑就是由义利之辩谈起,最终将落脚点归于人性善的理论,人性善的目的就是要归于“仁政”,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要从此刻开始、从脚下开始找到本性的善良,且永远不将其丢失。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在这一句话中,庶民去掉的是什么?君子所存的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孟子说的,“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与一般人不同就在于居心不同,文化属性不同决定了“居心”不同,“居心”不同决定了行为方式不同,如果我们的心都是为了修己,那么就不会因为自己有了成绩而沾沾喜喜,也不会因为现状的良好而调侃、嘲讽、瞧不起那些现在还不如我们的人。因此,我们要通过现象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要懂得因果,所以,一个媚上的人一定欺下,一个欺下的人也一定媚上。君子的心存“仁”、存“礼”:“仁”指的是良心;“礼”指的是人伦,即对待别人是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恭敬他。

在孟子看来,“存心养性”并非说几句空话就完事了,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他说:




【原文】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在孟子看来,君子只有长期的忧虑,而没有突发的痛苦,因为君子修身的自觉性非常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特别高,总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圣人的道德水平,所以一辈子都在进行道德修炼。不能成为天下人的模范,不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在君子看来才是真正的忧愁。何以解忧呢?就是向圣人学习,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是合于礼节的事不做。即使有意外飞来的祸害,顺从天命便是了,哪里还会为这般事情痛苦呢?因此,这一段话让我们懂得了,在孟子的修身理论中,“存心养性”是修身的根本任务与根本途径。




四、先立其大

    “先立其大”是孟子提出的修身的原则,它的内容是要重视人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与培养,要把理想信念方面的修养放在首要位置。一句话,做事要“由小而大”,修身要“由大而小”。

【原文】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洪涛老师认为孟子与公都子的这段对话实在是非常精彩,而且耐人琢磨,意味深长。公都子问孟子:“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些人是君子,有些人是小人?”孟子说:“满足身体重要器官需要的是君子,满足身体次要器官欲望的是小人。”公都子又问孟子:“同样是人,有人要求满足重要器官的需要,有人要求满足次要器官的欲望,又是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耳朵、眼睛、鼻子这类的器官只能听见、看见和闻到,它们不会思考,故为外物所蒙蔽。因此,耳朵、眼睛和鼻子这些器官不过是一物罢了,只要他们与色、声、香、味、触、法等外物相接触,人便会被引向迷途。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心的本质就是人的善性,一思考便得着,不思考便得不着。这个器官是天特意给我们人类的。因此,这是重要器官,要先把心树立起来,把自己变成一个天一样的存在、圣贤一样的存在、君子一样的存在的人,此为“大”,也最终会成为君子。如果一个人看到美女就拔不动腿,看到金钱就想到豪房、豪车,只为了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次要器官的满足而活,那就注定是小人。”所以,一个人修身不是先从买房开始的,而是从不失掉自己的良心变成仁爱之人开始,从变成强者可以呵护更多的弱者开始,这就是“先立其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孟子认为,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要爱护,都要保养。没有一尺一寸的皮肤、肌肉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皮肤、肌肉不保养。考察一个人护养得好或者不好,只是看他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就可以了。身体有重要部分,也有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也不要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部分。保养小的部分的就是小人,保养大的部分的便是君子。所以,只是讲究吃喝而不顾思想意识的培养的人,人家都轻视他,因为他保养了小的部分,丧失大的部分。所以我们常说,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的这一思想并不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他是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就是一个“先立其大”的过程,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不会失掉自己的良心和“大体”,这就是“不为三斗米折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六、明善诚身

“明善诚身”既是修身的任务,也是修身的内容。“明善诚身”是根据“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这句话的逻辑推导出来的。“诚”就是释迦牟尼说的“真实不虚”,也可以说是“真实无欺”;“善”指的是合于大道、合于良心。孟子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他认为“真实无欺”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人是天所生,人心也是天之所予,人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物。天道真实无欺,人也应该向天一样,要做到真实无欺。“举头三尺有神明”中的“神明”指的就是天赋予我们的良心,所以,人不能欺天,不能失掉自己的良心。人要像天一样,要以天道作为人道的榜样,无时无刻不去追求真诚。所以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样就从根本上说明了人为什么要讲诚信,也就使“明善诚身”成为对人的基本要求。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人是万物之灵,天把万物所具有的一切优点都集中在人身上了,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矣”。“万物”在这句话中指的就是诚与仁,上天既然已经把诚与仁赋予给我们了,那我们只要做到“反身而诚”,将天道与“诚”合而为一就可以了,唯有此,才能感受到无限的快乐。只要我们努力按照“恕道”去做,即“强恕而行”,那么距离仁德也就很近了。

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了。亲爱的同学们,晚安,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杨玲娇 茉莉 |格林文化传媒公司编辑中心编辑 根据录音整理) 


作业:

为什么说中国人的修身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


00


作者|窦洪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