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阴阳?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吗? .

 yyxtjj 2015-05-13
什么是阴阳?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吗? .
什么是阴阳?
现代人认为,什么都是阴阳,什么都在阴阳之内,于是就认为阴阳就是没法描述,等于什么都没说。其实今天讨论的“阴阳”是想把它分析清楚,解决上面人们的错误观念。
先看阳的特性,古人认为: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等都是。
再看阴的特性,古人认为: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等都是。
上面的概念太抽象,还是没说明什么是阴阳。借曾仕强教授的例子来说明:
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天是阳,地是阴;大拇指是阳,其余四个手指是阴。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才有生命力。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证明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呢? 
  说到什么叫阴阳,可以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说起,晴天阳光很明媚,出大太阳,一定是阳。因为一出太阳,人就感觉到心情很愉快,做事情就很奋发。阳是向外扩张的,天气热的时候,大家都往外伸张,想多得到一点冷空气。可是阴天下雨的时候,大家就开始缩起来,这样才不会受寒。所以,往外张是阳,向内缩是阴。慢慢地,人们就把太阳叫做阳,把月亮叫做阴。
  要想知道什么时候月亮圆,什么时候月亮缺,要看阴历,不能看阳历。阴历十五那天月亮一定很圆。一年有十二个月,也就有十二个十五,十二个月里哪个月的月亮最亮最圆?八月十五。这个时候的月亮就有一点阳的味道了,所以那天晚上大家就很不安分,因为月亮不光会引动潮水,还会牵动人的情绪。于是我们说,这天是中秋节,大家要吃月饼,要一家和乐,不能外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措施。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吗?
当人们问到这问题,大家都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所以说它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有人就要问,那五行才是宇宙的基本元素,他说的也对,因为五行中都有阴阳。若五行是表现在外的物质,那么阴阳就是它的本体,所以说它是万事万物的本体。用它说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是没有问题的。
《幼学琼林》上面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世界上只有女人,也没法繁衍人类;只有男人,人类照样毁灭,单方存在是不行的。《钟吕传道集》上说:“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由此说明阴阳于一体才能生成人,阴阳于一体才能成万物。宇宙万物中,阴阳是不可分的。您怎么看呢?
---------------------------------
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是什么道?涵义是什么?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说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读过《易经》的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少有人能弄得特别清楚。在那本书上有两句谈到“道”,还有一句就是“形而上之谓道”。道是很复杂的,复杂不是“道”本身而是不同人的理解。譬如老子的“道”和庄子的“道”不同;孔子的“道”和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的也不尽相同,在荀子那里,和孔子差别就更大了;兵家、刑名家等也讲道意思也不相同,而且各家讲的道都各派均不相同,道就一个为何如此大的差异?差异的本身不在“道”而在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要弘扬它,必然加入自己的知见。
随着历史的演进,道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有人说道本来就说不清楚,说清楚了就不是道,既然说不清楚就不要说了,可前人说了很多,到底是不是道,大家去思虑。
先看看古人对本句解释:
1、西汉京房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
2、晋韩康伯认为“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他说:“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他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3、唐杨士勋《梁传疏》引王弼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
4、唐孔颖达撰《周易正义》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应把“一”解释无,意思是无阴无阳才是道。
5、宋代程颐把“阴阳者”解释“道”,以阴阳为“气”,为物质性。
6、朱熹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是继承了他老师程颐的说法。
7、张载以气化过程解释道,认为气兼有阴阳两方面,称为“兼体而无累”,气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动静、屈伸两个方面而不偏废,天地万物都如此。
8、王夫之继承张载的学说,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对立统一观点解释一阴一阳。
今人基本都在古人所理解的范围之内阐释的,譬如曾仕强教授认为阴阳相合为之道。南怀瑾认为,道不是宇宙本真的那个道,而是应用之道。他说文化很难解释,都在用的后面加个道,如天道、书道之类。这个道字,有时候指形上,有时讲形下。
下面我将讨论几个问题:1、一阴一阳之间的关系?(上次已经讨论过,本次不讨论)
2、一阴一阳与道之间的关系?
一阴一阳与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宋代理学家如程颐、朱熹均以阴阳是气非道,一阴一阳,所以阴阳者方是道。《二程遗书》第十五伊川先生语一:“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朱子语类》卷七十四程端蒙录:“道须是合理与气看。理是虚底物事,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便兼理与气而言。阴阳,气也;一阴一阳则是理矣。犹言‘一阖一辟谓之变’,阖辟非变也;一阖一辟则是变也。盖阴阳非道;所以阴阳者,道也。”依程、朱之见,阴阳的对立和迭运都还不能称为“道”;只有那使得阴阳对立迭运的根本的道理才是“道”。所以《周易本义》简明了当地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阴阳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阴阳是一还是二? .
阴阳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上节讨论了阴阳是什么和阴阳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本次讨论阴阳内部之间的关系。它们什么关系呢?曾仕强教授说:
  第一个,阴阳是相对的。如果没有相对,你就不知道哪个是阴,哪个是阳。头是阴是阳?要看怎么说,头跟脚相对,那头就是阳,脚就是阴。有相对才有阴阳,不是绝对地说这个一定是阴,那个一定是阳。
  第二个,阴阳是会变动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阴阳是相对的,阴的会变阳,阳的会变阴。为什么“一”那么重要?因为九九还是要归一,再怎么长久去改变,最后还是要归一的,而“一”就是原点。
  第三个,阴阳是合一的。虽然阴阳是相对的,是会变动的,但阴阳又是分不开的,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所以叫做阴阳合一。这个对我们中国人影响太大了。我们中国人想事情都是合起来想,很少像西方那样分开来看。尤其是现在的分科教育,越分越细,分到最后支离破碎,以至于只有知识而丧失了智慧。我们现在虽然口口声声说要科技整合,却始终做不出来,就是因为分科以后,分了出去,收不回来。
经我分析阴阳之间大约有5种关系:1、交感相错关系;2、对立制约关系;3、互根互用关系;4、消长平衡关系;5、相互转化关系。
  1、交感相错 交感指阴阳的交互作用,相错则是指这种相互作用十分错综复杂。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
  2、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反,(1)、指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2)、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
  3、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古人称之为阴阳相成,(1)、指凡阴阳皆相互依存,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如果没有上,也就没有所谓的下。(2)、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特点。
  4、消长平衡 消长,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所谓“消”,意为减少、消耗;所谓“长”,意为增多、增长。它们指的是数量的变化。古代思想家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其基本形式包括:(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表现为阴阳双方的你强我弱,我强你弱,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的;(2)、阴阳皆长,阴阳皆消,表现为阴阳矛盾统一体的我弱也你弱,我强你也强它主要是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相联系的。“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做“平衡”。
  5、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孰主孰次就决定了这一事物当时的主要特性。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于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音同育,意:界限)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物极必反”,这里的极,是指事物发展到了极限、顶点。这个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阴阳是一还是二?
曾仕强教授说,阴阳是一分为二,又要合二为一,答案它既是一,也是二。听起来您会觉得太矛盾了,但事实如此。为何会这样说?是不是弄错了。
有位学人说,阴阳是一不是二,理由是什么?他说中国人看问题,是从整体出发的,一是整体,二是分。西方人强调“分”,中国人常说您“混”得怎样,其实“混”就是一,这是阴阳的根本律。一分为二,不是阴阳。因为是对立起来看问题,譬如人要分别善恶、是非、对错、顺逆等等,这个对立就不是阴阳,阴阳是一不是二。
曾仕强教授说:“阴阳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合一的意思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明显肯定了阴阳之间的矛盾性。而上面那位学人,看到的是不可分只有合,曾教授看到的是可分可合。看上去很相反,其实未必。当分析(剖析)事物时,必须可分,那样才能看待事物的实质,佛教的世间法也是强调分的;当看到道(抽象)是不可分,分对认识是不整体。所以,我认为二者的看法出于看待不同对象的差异导致的,没有本质区别。您怎么看,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