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城的风水及其宿命(转载) 谈论风水之前请大家先耐住性子简单了解《易经》和风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易经》是上古先民走向近古汉民这一进程中形成的思想和集累的智慧用文字记载的书籍,它是汉民族文化、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夏朝出了《连山易》,商朝出了《归藏易》,到了周朝,姬昌坐牢时在狱中静下心来在前人基础上创作了《周易》,这三易组成了《易经》,由于年代久远,连山、归藏二易失传,最后只剩下《周易》一书,现在所称“易经” 狭义上讲就是《周易》。周即周朝,“周朝”之周即圆满,易即变化,经即人们对重要书籍的尊称。《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百经之首。 《周易》将当时所有知识,不分科目地全部包罗万象,犹如人们将所能得到的食材不分荤素搭配统统地放到一个锅里来个大杂烩。到了先秦时期由于《周易》文字古奥、蕴义精深、学科繁杂,对其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相互吸收,最后形成了各种思想的诸子百家。《周易》产生于三千多年前,那时信息收集与交换与现在无法比拟,如今不要以现代人的世界观去理解它,它从出现起对读书人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占卜,更主要是借占卜来写修身。 “风水”用现代科学去理解它就是:世界上一切均有阴阳二气孕育而成的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山形水势归纳成影响我们自身发展的无形环境“气场”,无形的东西寄存在一切有形的事物中并主宰着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死衰亡,就像人的思想和灵魂主宰着人的肉体一样;它们既互相依存又相互影响,最后回归到统一的自然环境中去,得到人和物“天人合一”的和谐。 扬州城“生辰八字”与风水 大刘,洛阳人,我的战友,是个死读书最后可能读书死的“呆子”,二十多年前他出差顺道来扬州和几个战友聚会,大家海阔天聊后他谈到了《周易》,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周易》。十几年前大刘所在的房管所改制,成立了房产公司,他现在是公司负责策划的副老总。相处多年他从不将自己当着风水先生,也没有风水先生那种道貌岸然和故弄玄虚的“熊样”,他读《周易》为的是学术研究。今年夏天,他和同事来扬考察露天浴场项目,在扬四天,晚上在宾馆我突发奇想给他两个命题:1,扬州城的风水,2,假设扬州城建在运河之东。也许命题有点大,他让我第二天来听结果,下面是我们俩根据扬州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地球磁场强度以及对周围上百公里的地形地貌进分析后的说辞,将内容整理出来与各位分享。 主卦、爻象。 【象曰】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象曰】 王以享于帝,立庙。 【注释】 洪水突来,因马顺从人意逃避,幸免淹亡之祸,吉利。 【注释】 士兵不时从战场将战死的军人用车运回来,不能知己知彼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知量力地战斗,结果大败,无功可言。 【象曰】 师左次,无咎。 【注释】 应观察战场形势,暂时后退以避敌方精锐,免遭更大损失。 宿命象。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自我自致寇,敬慎不败也为。 【注释】主方实力非常强大,态度坚强。而从方被动,外境困难。自己质地仍然良好,小心等待。 若扬州城建在河东(假设就没有历史)。 【象曰】地中有水,众。君子以容民畜生,而天下治也。元亨。 【注释】地中之水,取之不尽,数量无穷;非岸上之流,顺势而去。君子取法于容纳江河的大地,收容和畜养大众,天下得以长治久安。此处为天下第一通达之地。 用历史、现代科学和《周易》共同诠释扬州城的风水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国内大江大河多数起源于西东归于海,沿海平原南北高差无己,形成不了大河。起源于河南桐柏山的淮河在涟水畅通无阻地流入大海,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处的中原地区是它原有的域区,流域内属亚热带气候,植被茂盛,降雨丰沛,水质清澈,是中国古农耕时代最富庶和重要的产粮区。 2500年前吴王夫差,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开凿一条用于北伐和运粮长170余公里的人工运河,运河南北两端高差约4米,运河水流平缓趋静,利于行船,同时在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运河的西岸建造集镇,这就是扬州的雏形。到了隋朝,隋炀帝将运河南延至杭州,北和黄河连接并将其延至洛阳,黄淮间长260余公里,运河北端黄河的海拔比南端淮河高11米,水流平缓趋静。元朝定都北京后,将北京到淮阴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再新挖通惠河,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南宋初期,开封留守将军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省黄河南岸人为地将黄河决堤,此时大黄河与小淮河共用一条通道入海,随着岁月的增长黄河泥沙漫漫地淤塞“小河道”。不再畅通的河道使黄淮水在淮河较低的地方潴留成现在的洪泽湖,历朝历代,朝廷为保障战略运输通道的畅通,必须对运河河堤严防死守,洪泽湖水在运河西岸被逼得往南流,又形成宝高邵湖。直到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在北岸兰考决口重新回到渤海湾入海的局面,此时淮河故道被黄河泥沙抬高彻底淤死。由于黄河夺淮661年,使北方形成了几个大湖,扬州直北的陆路被掐死。 扬州地处平原,位置也处于长江与运河的交点上,在军事上无险可守,反利于攻方的运兵,它注定一切防守都是徒劳的。历史上在改朝换代期惨遭二次特大的屠城,第-次是元末明初,第二次是明末清初。 从1840年到1912年清王朝灭的72年间,清政府和外国人签订若干个不平等条约,将上海、天津、广州、汉口、重庆、福州、南京、杭州、海口、大连、镇江、厦门、宁波、苏州、沙市、营口、烟台、台南、汕头、九江、划为通商口岸。 1912年中国城市人口
从上表看,为什么扬州城中国人不亲、外国人不爱呢?答案是扬州人口数量太少,人家不屑一顾。为什么扬州城只有这点人?这与战争和洪灾有一定关系,可根子出在扬州城的风水上,大家听了会笑我什么时代了还搞迷信那一套。 高邮湖很宽,与邵伯湖联接处的滩涂地势也很低,整个高邮湖区行洪没有问题。从地图上看,行洪通道高邮湖和邵伯湖是贴着大运河西堤南下的,通道若再继续沿着这条线南下,洪水势必直对扬州城横冲过来,为保障扬州城安全,在湖的南端,人为地将行洪通道与大运河“叉”交后被导引到运河东,邵伯湖宽度由北面5公里到南面被压缩到不足1公里。正是因为宽度不足1公里,洪水在这里被阻拦、被抬高,这里就成了洪患重灾区。 从上面几个不寻常的现象,可以隐约感觉到似乎有个东西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扬州城的“气场”,“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这个大吉的“丘”,在洪灾中确实拯救了很多扬州人的性命,却送了扬州城的“运”命。 扬州城地势西高东低,从宁启高速公路往南渐高到瘦西湖北,西至润扬路一带范围很大的那个岗,标高比运河边高出十来米,是它挡住了洪水绕城南下的道路,“首当其冲”的扬州城被夹在岗与运河之间。如果扬州城地势平坦没有这个“丘”, 洪水初犯时,人们会在城北筑堤,让洪水在城的西北面南下,冲刷出一条像邵伯湖一样并且有足够宽的通道,扬州城就不会落到逢洪必淹的窘境。 秦朝设广陵县,隋朝将广陵县升级为扬州府。北宋年代,扬州城通过1700多年的发展人口数量仅低于开封、西安,那时繁荣景象堪比《清明上河图》,当初开封府人口近100万,扬州人口估计在35~55万。南宋初,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进逼下,迁都扬州一年,进一步促进了扬州的繁华,150多年后的南宋末年人口可能达45~65万。100年后的元末人口可能达55~75万,那时期扬州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大都会。 元末明初改朝换代,明军破城后大肆屠城,扬州城民众半数被杀。到了明朝中叶,被黄河霸占400多年的淮河故道,已淤积成地上悬河,故道越来越窄,低河床的淮水和部分黄河水潴留形成了几大湖。 连续多日的强降雨向人们发出警讯,扬州城中百姓往高岗上转移,洪峰来临首先冲破不太牢固的防汛堤垻,接着直对城市横冲而过,土木结构的房屋基本被冲垮掉,砖石木结构房屋损失稍轻。洪水过后的冬天枯水期,由于“丘”的存在,人们不能在城西开挖足够宽的涉洪通道,只能到运河东挖了条廖家沟,运河和涉洪通道在邵伯就这样打了个“叉”字。淮河故道越淤越窄,北方过来的洪水越来越大,扬州灾情越来越重,垮掉的房屋越来越多,人们又挖第二条涉洪通道……,扬州人总觉得洪水一年比一年大,人的心理和财物经不起一年比一年大的洪灾折磨,至此扬州人口开始减少。 到了清朝初期,清军挥师南下,一路攻破数城,直逼扬州,扬州百姓得到战争警报后形成巨大难民潮,提前向城外逃命。明朝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国防部正职部长)史可法率众抵抗,清军在岗上架起红衣大炮将城门轰开,破城后清军把死抱钱财不放的平民杀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清军“扬州十日”大屠城中杀掉军民80万人,没有证据支撑这一说法,据史料记载,当初扬州城的规模不足5平方公里,得知战争警报后形成的难民潮不应小于30%,城里还有活着的老百姓,加起来城区总人口超过了100万,人口密度超过20万/平方公里,你信吗?如果一个坑埋一千具尸体,需800个坑,如果一个坑埋一万具尸体,需80个坑,清初离现在年代不远,在后来扬州扩城中从没出现过“千人坑”更没出现过“万人坑”。 清政府成立后,康熙、乾隆均六下江南考察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人情,说明朝庭对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视。人的力量毕竟抗衡不了大自然的威力,康熙只得求助神的力量,下诏铸造九牛在各大湖镇水禳灾,水没镇住反将古泗州城淹没,八头牛被洪水冲得不知去向,最后一头在邵伯铁牛湾永享人间“香火”。此时淮河故道淤窄得快到极至,运河东岸虽挖了一条条涉洪通道,可扬州城还是逢洪必淹。解决不了洪患,扬州虽然繁华,但城市扩张始终不能为,地势较高的蜀岗一带是全城人的救命避难所,不许任何人建私宅,人们就在官方允许的地方搭建临时窝棚,洪水来临时将能拆的东西拆走,洪水退却时再过来搭建,日子年复一年如此将就着过,那时数量庞大的棚户区一眼望不到头。 明朝下半叶,上海开始用本土原始纺织工具生产纺织品,上海慢慢地成为全国纺织品生产基地,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人向上海迁徙,两地方言和当地土话相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上海话,先期到达的人有了点积蓄就买地建房。此时黄淮运河已经千疮百孔难以救治,大运河也差不多失去其漕运功能,国家南北运输转向近海,富商相继撤出扬州,扬州开始由盛转衰,扬州城已养活不了它庞大的人口。随着扬州城的日渐萎缩和上海、江南等城市的崛起,人们开始离开扬州到上海和江南城市寻找生计,亲领亲、邻带邻扛着铺盖在地价很低的上海南市、闸北、杨浦等城乡接合部搭起了窝棚,被先期到来所谓的“城市市民”称为“乡窝里”。 到了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封闭自大的清王朝被甩在历史的后面,西方列强将目光落在人口众多的中华帝国身上。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市场,只有十万人口也没有多大希望的扬州城,人家根本不用正眼瞧。 1855年6月17日那几滴雨仿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被淤得不能再淤的淮河故道在兰考北岸决口,黄河又归回原位,最后从兰考,经徐州、淮阴到云梯关入海口留下了一条高出地面十来米的黄河故道,可淮河再也回不到过去。 1897年,北京至天津铁路开建。1905年上海至南京的铁路开建。1908年,天津至南京江北铁路开建。1912年扬州府降级成江都县,建国后恢复为地区,1996年又被泰州割去一半。 如果当初扬州城建在运河东岸 地中有水,众。君子以容民畜生,而天下治也。元亨。 当初建城时,运河之东可没有什么七河八岛,如果一开始就将城建在如今七河八岛的位置上,扬州真的算投对了胎,和现在相比真可谓是“天上与人间”。 现在的邵伯湖肯定叫“扬州湖”,“丘” 与运河之间三公里多的洼地就会被洪水冲刷成足够宽的通道直达长江,“扬州湖”在运河西顺畅地涉洪,“扬爷”在运河东无忧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黄淮水患你爱患不患,与我“扬爷”关系不大。没有洪灾的困扰“扬爷”在明末人口发展到70万不成问题,清初满人只占全国人口的2.78%,入关后更注重收买和启用汉人,也注重民生的发展,从康熙、乾隆两帝均六下江南就知道朝庭对东南地区的重视度。通过130年发展到雅片战争前“扬爷”人口就超过100万大关,“扬爷”就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家族”,南北的铁路就会由徐州、淮阴、“扬爷”、镇江至上海,水陆空铁什么都不缺。“扬爷”人丁兴旺了,上海、南京、苏州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大家别以为上海靠海有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前浦东还是一片农田,黄浦江离东海远着呢,即便到了东海边也是缓坡沙滩,就像盐城海边一样不能建港,几年前洋山港未开造,上海的港口多集中在黄浦江和吴淞口一带。 雅片战争后“扬爷”第一个被外国人选为通商口岸和租界,至民国初年人口可达到150万。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对中华民国的首都定在哪里?展开了激烈的争执。革命党最多的两湖派和出生于广东的汪精卫,力主首都定在人口最多的武汉,理由是幅射区域大、革命党势力强。以江浙为代表的蒋介石,力主首都定在人口第二多的上海,理由是此地经济实力强、对外交往便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广东派,由于广州靠南幅射区域小,不好开口。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派,明知北京靠北幅射区域小,怕置于南方革命党的监督和控制,坚持定都北京不肯南下。孙中山折中大家意见,最后拍板将首都定在人口不多但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南京。如果“扬爷”有150万人口,如果当时让各位来定首都,你会选谁?正如座山雕所说“国军一到我就是司令,你们弄个军长、师长的干活” ,“扬爷”当不了“司令”谋个“军长、师长”的干活总可以的吧! 2500年前,扬州建镇选址时,将镇建在运河东还是运河西?也许没有什么讲究只是一念之差,就是这一念之差铸成了扬州的千古之恨。 所以由阴阳二气孕育而成的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山形水势影响我们自身发展的无形环境“气场”,无形的东西寄存在一切有形的事物中并主宰着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死衰亡。 《易经》作用不仅仅是用来占卜,更主要是借占卜来写修身,同时告诉主政者们,在决策重大事情时,决不能按照自己主观意念拍拍脑门就做出决定,要做到三思而后行。 扬州城的宿命 需于泥,灾在外。自我自致寇,敬慎不败也为。 扬州“命中”注定要在别人大树荫下仰仗其鼻息小心翼翼苟且偷生,这里实力非常强大的主方是谁?是“北京”是南京?反正自己质地尚可,那就小心等待机会吧。
关于对元亨的理解: 元: 新年第一天叫元旦,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国家最高领导叫元首,军队中最高军衔叫元帅,功劳最大者叫元勋,当然还有最大的凶犯叫元凶。 亨: 通达,通道,通商,勾通,四方通衢,当然还有从天堂到地狱。
2015年元月 |
|